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20: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如涵
研究生(外文):Chang, Ju-Han
論文名稱:差異化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音程音感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pplied in Interval Aural Skill of Fifth-grade
指導教授:陳曉嫻陳曉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Hsiao-Shien
口試委員:方銘健吳舜文
口試委員(外文):Fang, ming-jianWu, shun-wen
口試日期:2017-04-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差異化教學音程音感五年級學童
外文關鍵詞: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Interval Aural skillFifth grad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每位孩子的生理條件、喜好、社經地位與家庭背景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而產生個別差異。在這個差異極大的班級中,教師應該思考並察覺其中的差異,重視每一位學生的起點行為與學習成果,透過不同的方法適應多元化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屬於自己的成功經驗。研究者透過差異化教學融入遊戲化策略來提升學生的音程音感能力,協助學生依照自己的能力,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並成就每一位孩子的學習動機與成果。
  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研究者探討差異化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音程音感之實施歷程、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研究者的教學省思,了解其實施內容、方法與學生之學習成效。
  藉由文獻探討為理論基礎,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一個班級之音程音感差異化教學,將教學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與策略。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行編製之學習觀察紀錄表、教學日誌與音程音感測驗等,並與專家學者、協同教師的專業對話,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利調整與修改。主要研究對象為台南市陽光國小(化名)某班之五年級學生,研究前先了解學生的先備經驗,並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
  教學時間之規劃為期七週,十四堂課,共計六個單元,第一堂課實施前測,最後一堂課進行後測,以觀察表、教學日誌等來了解學生進步狀況,其中差異化教學之策略為研究者依學生不同的音程音感程度以及音樂基本能力,考量個別差異進行分組,以同質性分組優先,給予符合同質性小組之教材與任務,再以異質性分組進行課程,使不同程度之學生互相學習與影響。透過其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對於音程音感之學習成果。最後,研究者以三角校正法進行交叉檢核,增加信、效度,使研究結果更加客觀。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差異化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音程音感之實施歷程、學習成果,以及在研究歷程後,探討研究者的教學省思。
綜合上述,本研究結果為透過差異化教學,讓不同音程音感能力的孩子都能進步,利用不同的遊戲策略與分組學習與實作,聽辨同音、二度、三度與六度之曲調音程與和聲音程,使學生能在愉快的學習下達到有效的教學。本研究將所得之結果歸納整理為以下結論:
一、研究者利用同質性與異質性分組學習,採遊戲化策略教導學童音程音感,過程中學童在不同組別裡的學習反應良好,並能專注學習,主動參與活動。
二、差異化教學有助於提升五年級學童音程音感之學習成果
(一)運用差異化教學於曲調音程學習上,五年級學童在聽辨同音、二度、三度與六度之曲調音程有明顯進步。
(二)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和聲音程學習上,五年級學童在聽辨同音、二度、三度與六度之和聲音程有進步。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照學生的學習反應,修正教學策略,調整課程進度,並對於遇到的教學問題尋找因應策略作為省思,使學生學習更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
本行動研究方案雖然在教學時間內已看得出學生的進步,但學生對音程音感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能更深入學習,達到對音感的熟悉度與敏銳度。

Learners’ learning abilities are varied from each other due to their individual backgrounds. In th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instructors should take each learner’s differenc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focus on learners’ entry behavior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to facilitate learners’ learning with multiple instructions. The researcher aimed to apply play-oriented strategies i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to sharpen learners’ interval and aural skills and assist learners to do adaptive self-learning and increas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s.
To facilitate learners’ learning, the research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employed in improving fifth graders’ interval aural skills and further explored resear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s on utilizing th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literature review,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introduced, as a proposal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which was implemented to fifth graders’ interval and aural learn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southern Taiwan.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research-developed lesson plan, observation form, teaching reflections, and interval and aural tests. And also discussing with scholars and collaborative teachers.
Th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included six units in fourteen class periods lasted for seven weeks. Learners took the pre- and post of unit assessment at the first and the last periods. This study went through conception stage and action stage, repeatedly revising and re-implementing based on the observing forms and reflection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whole action research.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learners were grouped homogeneously first and further grouped heterogeneously based on their basic music competency and interval as well as aural abilities to increase the effects on learning interval and aural. The data were then analyzed with triangulation to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employed in improving fifth graders’ interval aural skills and further explored resear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s on utilizing th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play-oriented strategies and grouping i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facilitate learners’ interval and aural learning included unison, second, third, and sixth interval.
The results and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Play-oriented strategies stimulated learners’ interest through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grouping.
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s posed positive influence on fifth graders’ interval and aural learning outcomes. In particular, learners improved the most on listening and recognizing unison, second, third, and sixth interval in melodic and harmonic interval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posed positive influence on pupils' learning outcomes.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val and aural skills took long tim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being sensitive in aural skills.

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表次
圖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
第二節 遊戲化策略之探討
第三節 音程音感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第四節 教學方案設計
第五節 研究工具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七節 研究倫理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應用於音程音感之實施歷程
第二節 差異化教學應用於音程音感之學習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西文部分
附錄
附件一 音程音感課程教學設計
附件二 教學曲目譜例
附錄三 教學日誌
附件四 協同研究者觀察表
附件五 音程音感成就測驗


王素雲(2006)。網頁架構與學習型態對國小學童音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王健次(1981)。如何實施幼兒體育課程。臺北市:歐語出版社。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18-20。
王斐瑩(2002)。行動研究教學計畫遊戲教學在國中音樂科教學上運用。百齡高中學報,2,201-207。
王貴媖(2006)。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感教學遊戲策略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王潤婷(1999)。音感的探索。台北:大陸。
王輝、華國棟(2004)。論差異教學的價值取向。教育研究,298(11),41-45。
田耐青(2006)。知道你是誰:善用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台北市:日月文化。
白逸嘉(2009)。創造性音樂遊戲運用在國小歌唱教學之研究-以五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應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伍鴻沂(1994)。音樂遊戲。國教天地,105,21-26。
江意文(2015)。運用音樂遊戲融入國小低年級營養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吳岱芸(2015)。從遊戲到遊戲化:行銷溝通遊戲化理論初探。新聞學研究(124),215-251。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務貞(1995)。從遊戲中學習─談童軍教學的遊戲化。公民訓育學報(4),129-150。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取自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清山、林天佑(2007)。區別化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54,172。
吳博明(1999)。以節奏為主的音樂基礎訓練-初級。台北:樂韻。
吳叠(1999)。音程結構與音樂特質。藝術學報,51,68-75。
吳榮桂(1986)。直笛教材教法研究:兼談本省現有直笛教材分析。音樂教育,3,17-28。
呂麗蓉(2004)。音程音感訓練方案應用於國小曲調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李君儀(2004)。國小四年級兒童「曲調」聽音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李孟祐(2004)。臺灣傳統童謠「遊戲歌曲」於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國教之友,55(2),58-61。
李重光(2008)。音樂理論基礎─最權威的中文樂理教本。台北:世界文物。
李真文、羅寶鳳(2013)。學習共同體為基的差異化教學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33,21-33。
李惠娉(2015)。國小六年級閱讀課程運用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林于仙(2015)。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音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
林朱彥(1998)。音樂新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高雄市:復文。
林咏欣(2005)。以遊戲式教學策略進行多元智能應用於藝術教育之課程。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7。2009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7/05.pdf
林妮靜(2015)。國小教師建構差異化教學於數學課堂之實踐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林宜蓁(2013)。以音樂遊戲管理技巧協助班級常規經營的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林朝陽(1995)。當代著名音樂教學法之比較研究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
林曉音(2014)。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運用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林璿姿(2008)。內在聽音訓練對兒童曲調音感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林麗月(2002)。從音程到和絃。華岡藝術學報,6,83-109。
林麗月(2003)。音樂基礎訓練的知與行。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邱育琇(2011)。澳洲差異化教對台灣國中小教育之啟示─墨爾本Parkmore小學為例。彰化縣九年一貫電子報,366。取自http://enews.trsc.chc.edu.tw/100Webs/Other/3660402.pdf
邱垂堂(1996)。國民小學音樂科音感教學的探討。國民教育,36(4),31-37。
邱家鄰(1989)。樸質無偽的音色魅力:潛談直笛及其教育功能。師友,266,46-48。
邱愛鈴(2013)。成就每一個學生: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教學策略。教育研究,231,18-32。
姚世澤(1998)。音感教學在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師友月刊,256,47-48。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姜曉玲(2006)。肢體動作融入曲調音程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兒童歌唱音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柯志欣(2008)。線上音樂遊戲對節奏感訓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
洪菁筠(2012)。節奏遊戲化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洪榮昭(2005)。遊戲的教育意義。國民教育,45(3),9-16。
洪儷瑜(2014)。教室內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策略。教師天地,190,45-50。
胡寶林、周結文(1994)。音樂律動與身心平衡。台北:遠流出版社。
胡馨予(2014)。運用差異化教學在國小特殊需求學生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范儉民(2014)。音樂教學法。台北市:五南。
孫允梅(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孫清吉(1995)。樂學原論。台北:大陸。
翁惠婷(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高艷紅(1995)。國小非音樂班音感教學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進修暨推廣部學士學位進修班獨立研究專輯,4,149-168。
張人方(2013)。運用音樂遊戲提升低年級兒童視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
張青、高國義(2002)。音樂聽力訓練中的「十辨」。中國音樂教育,2,24-25。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東華。
張素貞、黃詣翔(2012)。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與實務。載至張素貞、李俊湖(主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實踐(頁155-174)。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統星(1993)。節奏感與曲調感的教學理論與實務。國民教育,33(9、10),4-36。
張統星(1994a)。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統星(1994b)。基礎聽唱教本。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統星(2001)。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渝役(2002)。國小音樂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張錦鴻(1973)。音樂科教學研究與實習。台北市: 復興。
張錦鴻(2001)。新版基礎樂理。台北:大陸。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台北:作者。
莊于緻、丁惠櫻(2003)。國小音感評量的編制與應用(未出版之學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許潤騏(2013)。直笛教學提升國小四年級兒童音感及創作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許燕萍(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於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小四年級分數單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郭丁熒(2005)。「為何我們如此相近,卻又如此不同?」--從批判教育學論談「關注差異」之教學文化。課程與教學季刊,8(3),41-54。
郭秀緞、何佳真、蘇淑英(2013)。國小英語課實施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市政府102年度研究發展成果報告,高雄市。
郭佩郡(2010)。運用位置感知技術於音樂學習系統以提昇國小學童音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郭長揚(1991)。音樂美的尋求。台北:樂韻出版社。
郭美女(1999)。音樂教育的基礎─聲音感知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2(1),125-138。
郭美女(2003):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
郭靜姿(2011)。資優教育的充實方案之實施,載於郭靜姿、王曼娜(主編),資優教育充實方案:理論與案例分享(頁3-40)。臺北:教育部。
郭靜姿(2013)。如何實施資優學生的區分性教學。資優教育季刊,127,1-11。
陳巧雲(2011)。音樂遊戲提升新台灣之子語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陳欣希、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2011)。問好問題。台北市:天衡文化。
陳振泉(1990)。音樂基礎訓練教學研究。台南:學興。
陳偉能、黃凱茹、陳美芳(2013)。學校學習支援系統中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教育研究月刊,233,5-19。
陳淑文(2004)。二十世紀音樂與奧福教學實務初探。國教世紀,210,11 -24。
陳惠齡(1990)。小荳牙的成長。臺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2009)。音樂教學於國小音樂教育之實際運用。音樂教育文論。取自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primary/music/tp_ck/education/content-13.htm
陳雯華(2004)。致凡『啟發誘導篇』音感課程與教學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筱軒(2008)。五大音樂教育教學法。創新研發學刊,4:1,43-54。
陳曉嫻(2015)。音樂策略應用於班級經營。新北市:台灣柯大宜音樂教育學會。
陳穎靚(2005)。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於曲調音程歌唱音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陳靜怡(2005)。音樂遊戲應用於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陳藝苑(2004)。奧福教學法對兒童音樂啟發思考之重要性。通識論叢,3,27-45。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五南。
鈕文英(2004)。融合情境中課程與教學調整的理念與做法。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教育學會年刊-特殊教育的績效與評鑑(頁77-310)。台北:編者。
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22。
黃薇芬(2006)。資訊科技情境化在音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楊文碩(2004)。器樂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感及節奏能力-以直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季刊,3(3),121-135。
楊立梅(2004)。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楊雅惠(1993)。運用電腦輔助之曲調創作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溫世頌(2011)。恩師與師恩:令學生感念的教養策略。台北市:三民。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葉興華(2012)。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另一種教學選擇。載於黃政傑等,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頁193-211)。台北市:五南。
葉錫南(2013)。英文科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233,37- 47。
詹悟(1981)。寓音樂教學於遊戲中。臺灣教育,367,29-32。
甄曉蘭、侯秋玲(2014)。從支援學生學習談差異化教學。教師天地,190,31-38。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英淑(1997)。達克羅茲音感訓練之理念與教學方法。研習資訊,14,(2),55-61。
劉斐如、施孟琪、詹小惠(2001)。主題音樂活動設計。台北:心理。
蔡淑苓(2011)。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市:五南。
鄧國昌(1987)。音樂的語言。台北:大呂。
鄭方靖(1995)。乘著歌聲的翅膀。台北市:台灣書店。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應用。高雄:復文。
盧玟瑩(1993)。不同樂器音色對高中生曲調音程訓練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賴梅芳(2015)。奧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音感與歌唱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
謝素月(1996)。國小音樂科「音感訓練教學方案」在新課程標準中之實驗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謝隆廣(1995)。音感教學理念之探討及教學上的新嘗試。中等教育,46(4),82-85。
鍾昀錡(2011)。音樂遊戲融入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鍾明昆(1969)。談音程的認識。國教之友,22,20-26。
簡成熙(2010)。從西方哲學重構台灣教育的主體性影。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6,27-48。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藍慧真(2011)。節奏遊戲應用於生活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蘇千芳(2015)。差異化教學在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五南。
顧蘊文(2008)。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音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Heacox, D.(2004)。差異教學─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楊希潔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2)。
Hughes, F. P. (2003)。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郭靜晃譯)。臺北:洪葉文化。(原著出版於1991)。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Wardle, F.(2008)。幼兒遊戲:以0-8 歲幼兒園實務為導向。(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譯)。臺北市:華藤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Yawke, T. D.(2000)。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譯)。臺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87)。
Locke, J. (1990)。教育漫話。(傅任敢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36)。
Musell, J. L. & Glenn, M.(1979)。音樂教育心理學。(供田武嘉津譯)。日本:音樂之友。(原著出版於1974)。
Reis, S. M., Burns, D. E., & Renzulli, J. S.(2001)。濃縮課程:調整能力的優異學生一般課程的全盤指引。(蔡典謨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2)。
Storms, G.(1998)。兒童音樂遊戲101。(申元譯)。臺北:世界文物。(原著出版於1995)。
Tomlinson, C. A.(2015)。能力混和班級的差異化教學(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2nd ed.)。(張碧珠、呂潔樺、賴筱嵐、蔡宛臻、黃晶莉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2001)。
鈴木鎮一(1987)。愛的才能教育。(邵義強譯)。臺北:樂韻。(原著出版於1983)。
Allvin, R. L. (1967).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assisted music instruction system to teach singing and ear training. A Research Report Presen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Leland Standford Junior University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 Raths, J., & Wittrock, M. C.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s.
Arends, R. I. A., & Kilcher, A. (2010). Instruct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D. Arends & A Kilcher (Eds), Teaching for student learning:Becoming an accomplished teacher (pp.105-130). New York, NY:Routledge.
Bayless, K. M., Ramsey, M. E. (1987). Music a way of life for the young child.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Brophy, J., & Good, T. (1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340-370). New York: Macmillan.
Buttram, J. B. (1969). The influence of selected factor on intervals in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tion, 17(3), 309-315.
Campbell, P. S., & Scott-Kassner, C. (1995). Music in childhood: From preschool through the elementary grades. New York : Schirmer Books.
Choksy, L., Abramson, R. M., Gillespie, A., & Woods, D. (1986). 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omenius, J. A. (1953). Nagy oktatástan. 345. Magyarország: Seneca Könyvkiadó.
Dansky, J. L., & Silverman, I. W. (1973). Effect of play on associative fluency in preschool-ages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 38-43.
Dansky, J. L., & Silverman, I. W. (1975). Play: A general facilitator of associative fluen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 104.
Drew, W. F., Christie, J. F., Johnson, J. E., Meckley, A. M., & Nell, M. L. (2008). Constructive play: A value-added strategy for meeting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 Young Children, 63(4), 38-44.
Driskell, J. E., Willis, R. P., & Copper, C. (1992). Effect of overlearning on Ret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 (5), 615-622.
Ellis, M. 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tice-Hall.
Frost, J. (1992). 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 NY: Delmar.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orge, P.S. (2005). A rationale for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44 (3), 185-193.
Glickman, C. (1984). Play in public school settings: A philosophical question. In T. Yawkey & A. Pellegrini (Eds.), Child’s play: Developmental and applied (pp. 255-271). Hillsdale, NJ: Erlbaum.
Glisan, E. M. (1993).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Retrieved January 22, 2008.
Goldhabor, J. (1994). If we call it science, then can we let the children play. Childhood education, 71, 24-27.
Hargreaves, D. J. (1986). Th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of musi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s.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 103–196).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ridel, C. (Ed.). (2010).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stud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chlis, J. (1990). The enjoyment of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Maker, C. J. (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Rockville, Maryland: An Aspen.
Mark, M. L. (1986).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Nordlund, M. (2003).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Orlick, T. (1978). The cooperative sports and games book. New York: Panth.
Poland, B. W., & Spohn, C. L. (1967). Sounds of music-ascending interval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eis, S. M., Burns, D. E., & Renzulli, J. S. (1992). Curriculum compacting: The complete guide to modifying the regular curriculum for high ability students. Mansfield Center, C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Seashore, C. E. (1947). In Search of Beauty in Music.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MA: Allyn & Macon.
Smollar, J., & Youniss, J. (1982).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friendship. In K.H. Rubin & H.S. Ross (Ed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kills in childhood (pp. 279–298). New York: Springer.
Sternberg, R. J. (2003). A broad view of intelligence: The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55(3), 139-154.
Subban, P. (2006). Differntiated instruction: A research bas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7, 935-947.
Tomlinson, C. (1999a). The differentiate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1999b). Mapping a route towar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1), 12-16
Wiles, J. W., & Bondi, J. C. (201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Boston, MA: Pears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18-20。
2. 伍鴻沂(1994)。音樂遊戲。國教天地,105,21-26。
3. 吳岱芸(2015)。從遊戲到遊戲化:行銷溝通遊戲化理論初探。新聞學研究(124),215-251。
4. 吳務貞(1995)。從遊戲中學習─談童軍教學的遊戲化。公民訓育學報(4),129-150。
5. 李真文、羅寶鳳(2013)。學習共同體為基的差異化教學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33,21-33。
6. 林麗月(2002)。從音程到和絃。華岡藝術學報,6,83-109。
7. 邱垂堂(1996)。國民小學音樂科音感教學的探討。國民教育,36(4),31-37。
8. 姚世澤(1998)。音感教學在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師友月刊,256,47-48。
9. 洪榮昭(2005)。遊戲的教育意義。國民教育,45(3),9-16。
10. 洪儷瑜(2014)。教室內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策略。教師天地,190,45-50。
11. 高艷紅(1995)。國小非音樂班音感教學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進修暨推廣部學士學位進修班獨立研究專輯,4,149-168。
12. 郭丁熒(2005)。「為何我們如此相近,卻又如此不同?」--從批判教育學論談「關注差異」之教學文化。課程與教學季刊,8(3),41-54。
13. 郭美女(1999)。音樂教育的基礎─聲音感知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2(1),125-138。
14. 郭靜姿(2013)。如何實施資優學生的區分性教學。資優教育季刊,127,1-11。
15. 陳淑文(2004)。二十世紀音樂與奧福教學實務初探。國教世紀,210,1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