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古安琪(2010)。數位學習融入客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田心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慧珉(2006)。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選題策略強韌性探究。測驗統計年刊,14(2),1-16。李佳蓁(2011)。混合題型之多點計分知識結構分析與適性測驗選題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李幸玟(2010)。前導組體型式與先備知識在多媒體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上的影響──以國中地理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市。李婕婷(2013)。適性動態評量系統之研發 -以EKS、SIS、SKS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林福來、單維彰、李源順、鄭章華(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三。
唐淑華(民102)。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2。
孫淑真(2006)。九年一貫第一階段正整數乘除法式提編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徐偉民、劉曼麗(2015)。國小攜手計畫數學補救教學課程決定與教學實施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101-134。秦采帆(2015)。知識結構學習系統於翻轉教室之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淑芳(2014)。補救教學診斷報告的應用簡報。取自:https://exam.tcte.edu.tw/tbt_html/index.php?mod=download
高新建(民 89)。發展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的統整課程。載於中華民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89-117。台北:揚智。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春興 (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載於邱上真、張新仁、洪麗瑜、陳美芳合著之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1-40。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出版。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民89)。國中英語科學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張瑜容(2010)。臺灣四十年來國編版國小數學教科書比與比例教材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理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特色。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教育部(2010)。攜手計畫標準作業流程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開啟孩子的無限可能。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精進規劃情形報告簡報。取自: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19/723476/60f5a38f-e783-4314-8fc5-8f54aea51ce8.pdf
曹傑如、洪榮照、曾彥鈞、謝鴻達(2009)。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在圖形類比推理能力測驗上的應用。測驗統計年刊,17(1),61-74。曹傑如、洪榮照、曾彥鈞、謝鴻達(2009)。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在圖形類比推理能力測驗上的應用。測驗統計年刊,17,61-74。許倖甄 (2012)。國小六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小數除法」及「分數與小數四則運算」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嘉義縣。郭伯臣、李婕婷、白宗恩、曾彥鈞(2013)。以學生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動態評量系統(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伯臣、謝友振、張峻豪、蔡坤穎(2005)。以結構理論為基礎之適性測驗與適性補救教學線上系統。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2005 年 5 月 6-7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陳琦媛(2016)。「平板電腦補救教學計畫」執行情形之探討。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113-140。麥昌仁(2004)。國小數學教科書評鑑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第二學習階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曾彥鈞、張雅媛、郭伯臣(2006)。基於知識結構之適性診斷測驗系統的防猜選題策略。測驗統計年刊,14,37-52。黃珮璇、王暄博、郭伯臣、劉湘川(2006)。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強韌性探究。2006年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2006年3月23-24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楊坤堂 (1991)。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補救教學。研習資訊,8(5),5-9。
楊智為、張雅媛、郭伯臣、許天維(2006)。以試題結構理論為基礎之適性測驗選題策略強韌性探究。2006 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國際研討會,台北市。
楊智為、趙琬津、許天維(2006)。KSAT與數位個別指導的應用--以「三角形」單元為例。測驗統計年刊,14(2),53-135。楊儒仁(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柱體的體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楊鑫富(2013)。分析學生解題歷程設計線上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高雄市。葉惠貞(2013)。以學生知識結構改善動態評量系統—以國小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趙曉美(2015)。補救教學 vs. 有效教學。教育評論月刊,4(4),21-25。
劉育隆、曾筱倩、郭伯臣(2006)。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適性測驗系統建置。測驗統計年刊,14,17-35。
鄭英豪(1990)。比的參數與比例關係式的瞭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台北市。謝旭明(201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面積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謝豐瑞(1997)。國中數學新課程精神與特色。科學教育月刊,第 197 期。第 45-55 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簡煌哲、劉湘川、郭伯臣(2006)。不同邏輯流程測驗理論蒙地卡羅比較及實例應用。測驗統計年刊,14,29-58。羅淑馨(2013)。補救教學方案實施計畫在偏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7), 99-101。
英文部分
Appleby, J., Samuels, P, & Treasure, J. T. (1997). DianosysA Knowledgebased Diagnostic Test of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s.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8(2), 113-131.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Chang, K. E., Liu, S. H., & Chen, S. W. (1998). A testing system for diagnosing misconceptions in DC electric circuits. Computers & Education, 31, 195-210.
Hermans, R. & Tondeur, J. & van Braak, J. & Valcke, M.(2008). The impac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beliefs on the classroom use of computers. Computers & Education, 51(4), 1499-1509.
Huebner. (2010). 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 Adaptive Assess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6(3), 293-313.
Li, C. T., Kuo, B. C., Chuan, S. S., Bai, Z. E.(2012). Analysis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 Adaptive M-learning System - Using Volume Unit the Fif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25th CVGIP.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Rankin, E. & Hoaas, D.(2001). The use of power point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9(1), 113-113.
Singh, P. (2000).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s of proportion and ratio constructed by two grade six student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3, 271-292.
Wainer, H. (Ed.) (2000).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A primer (2nd ed.).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Publishers.
Wu, H.-M., Kuo, B.-C., & Yang, J.-M. (2012). 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ucture-based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Syst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5(2), 73-88.
Yang, D. C., & Tsai, Y. F.(2010). Promoting sixth graders' number sens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via technology-based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4), 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