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進、陳麗玉 (2004)。東海大學教職員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57-72。王政元。 (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關係, 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振宇 (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國川、鍾鳳嬌 (2014)。多向度社會支持量表之心理計量特質探討-以遭受莫拉克風災青少年為例。中華心理學刊,56(3),291-311。王禎祥 (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古志銘、林宏恩、陳文貞 (2010)。大學院校生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編製。 島嶼觀光研究,2(4),80-101。皮連生、邵瑞珍 (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何炳輝 (2008)。不同成就目標的內涵及其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吳明清 (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 (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淑鑾 (2016)。運動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臺中市東平國小扯鈴隊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統雄 (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2,25-53。
吳靜芳 (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麗華 (2013)。國中舞獅代表隊運動傷害調查研究-以台南市代表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呂冠鋒 ( 2016)。運動社會化媒介與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臺中市潭子區新興國小躲避球隊之個案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仁佐 (2007)。臺中縣市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竹圍、石偉源、陳榮山、葉國輝 (2006)。高中大學手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比較之研究。北體學報,14,242-251。李明紅 (2014)。國小學童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李建霖 (2012)。臺南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昭慶 (2003)。田徑運動教材教法之研究。淡江體育,6,31-38。
李晶 (2001)。國小教師對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評估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6(1),93-110。
杜玉禎 (1996)。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尋求社會支持網路。老人教育,9,42-49。卓國雄 (2016)。運動情境中害怕失敗與 2x2 成就目標之因果關係驗證。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5(1),47-75。周文祥 (1995)。從自我效能的觀點談運動自信心的建立。國民體育季,24(4),62-68。
房世昕 (2013)。臺中市國小棒球代表隊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運動承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林呈樺、張俊一 (2012)。社會支持對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雲科大體育期刊,14,55-61。林宏恩、古志銘、陳文貞 (2010)。運動觀光賽會形象,目的地形象與目的地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 2009 高雄世界運動會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 4(1),157-184。林岑怡 (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怡婷 (2011)。社會支持對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欣蓉 (2015)。運動環境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運動之影響探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林金松 (2009)。臺北市北區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建良 (2006)。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北體學報,14,106-119。林原德、王健良、陳中獎 (2014)。雲林縣國小田徑教練領導行為與優秀選手特質之探討。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9,25-36。
林淑梨 (1994)。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林新枝 (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鉦棽、蕭淑月 (2005)。社會支持,信任,關係品質與組織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研究。商管科技季刊,6(3),373-400。林曉怡 (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融榆 (2012)。國小導師支持度與田徑運動代表隊學生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邱皓政 (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侯堂盛、楊孟華 (2014)。嘉義縣國小學童參與游泳課的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20-33。洪文綺、黃淑貞 (2006)。高年級國小學童壓力適應行爲的相關因素與社會支持研究。 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6,31-52。洪建智 (2005)。高中籃球運動員三向度運動目標取向與團隊凝聚力及退出意圖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徐三恭 (2014)。臺南市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徐永億、許弘毅、李政道 (2006)。學生參與規律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究-以南開技術學院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 (1),31-39。高俊雄 (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運動管理,6,104-104。
張宏亮 (2010)。運動是增強中年性能力的良方。健康世界,297,75-78。
張志銘、陳東陽 (2016)。臺中市國小學童直排輪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0(1),27-38。張俊一 (2008)。老年人運動休閒互動建構的社會意義。體育學報,41(4),105-117。張春興 (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逸琦 (2016)。高中職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以國立鹿港高級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銘麟 (2014)。國民小學女童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教育部 (1999a)。臺灣地區大專校院學生體適能常模研究。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 (2013)。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許文玲 (2003)。我國國家級射箭教練領導行為及成功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許木山 (2011)。脫貧三層次:全球,中央,地方─以雲林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許明彰 (2005)。運動管理學。臺中市:華格那。
許樹淵 (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大專體育,48,27-27。
許瀚仁 (2016)。雲林縣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郭虹伶 (2011)。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郭朝慶 (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文良 (2012)。臺南市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月琴 (2009)。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秀蘭 (2007)。運動對紓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85-92。陳東陽 (2015)。台中市國小學童直排輪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大葉大學,彰化縣。陳玟均 (2015)。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與社會支持之探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信勳 (2012)。屏東縣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春蓮 (2004)。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祖瑞、張志銘、詹正豐 (2014)。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探討運動性社團對學業成績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1),1-21。陳淑芬 (2002)。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斐虹 (1996)。大學生離家經驗及其與父母依附關係改變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慧玲 (2011)。國小運動校隊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運動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麗玉、王宗進 (2004)。東海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57-72。曾聖文、蔡佳紋 (2013)。休閒運動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效益之影響:以參與動機為中介變項。運動與遊憩研究,8(1),23-47。黃玉青 (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黃立賢 (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孟立 (2005)。休閒態度與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相關之研究-以環球技術學院學生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120-131。黃俊勳 (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政紘 (2013)。雲林縣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黃政紘、 蘇維杉、張志青 (2014)。 雲林縣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3,73-84。
黃迺毓 (1988)。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
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 (2002)。影響大學生運動習慣之社會心理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2,55-66。楊政峯 (2011)。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與國小網球選手運動表現及運動樂趣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楊國樞、張春興、王克先 (1992)。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葉重新 (2005)。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
葉國輝 (2003)。臺灣企業贊助中華大專體總運動賽會之研究─以2003 神腦國際盃世界大學棒球名校邀請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廖尹華 (2005)。大學教職員運動參與與 SF-36 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32-147。
廖建盛 (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蒲逸生 (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劉佳惠 (2015)。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組織信任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劉金花 (1991)。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劉姿青 (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自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市。劉照金 (2013)。教育部體育署的組織架構。國民體育季刊,42(1),27-32。蔡文輝 (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蔡佳和 (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蔡國強 (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謦任、季力康、游鎮安 (2012)。青少年不同運動階段中社會支持的差異: 來源與形式的探討。 體育學報, 45(1),31-41。蔡鎮鴻 (2008)。國小學童家庭背景與人格特質對參與運動性社團態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鄧瑞芳 (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鄭谷蘭 (201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鄭俊宏 (2014)。不同 BMI 值國小學童之社會體型焦慮,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鄭美珍 (2011)。臺北市高職學生網路休閒閱讀動機與行為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鄭振洋、薛堯舜 (2014)。臺灣中學拳擊校隊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7,53-66。鄭智聰 (2013)。運動參與介入對降低校園霸凌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盧俊宏 (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 (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 106 種利益。學校體育,47,17-23。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 (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臺北縣:易利圖書。
龍炳峰 (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 29,81-91。謝文隆 (2010)。南投縣國小高年級參與運動性社團學生知覺指導教師領導行為,參與動機對運動樂趣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謝淵博 (2016)。雲林縣國中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謝清秀 (200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謝燕慧 (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阻礙、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鍾志強 (2006)。大學生休閒運動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5,197-210。鍾倫納 (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市:臺灣商務。
鍾偉志 (2006)。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網球活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簡政輝 (2014)。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樂趣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藍升蔚 (2012)。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品欣 (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映伊 (2005)。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與工作成就感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海大學,臺中市。Antonovsky, A. (1993).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6(6), 725-733.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2, 89-195.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Bronfen Brenner (1960). 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31, 5-40。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2),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4), 309-320.
Crocker, L., & Algina, J. (1986).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modern test theory. Orlando,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arley, J. M., Glucksberg, S., & Kinchla, R. A. (1991). Sychology (5th d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Francken, D. A., & Raaij, W.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4), 337.
Guilford, J. P. (1966). Intelligence: 1965 model. American Psychologist, 21(1), 20.
Heller, K., & Swindle, R. W. (1983).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ouse, J. S., Kahn, R. L., McLeod, J. D., & Williams, D.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Hull, C. L.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Oxford, England: Appleton-Century-Crofts.
Iso-Ahola, S. E. (1989).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risk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32-39.
Jackson, S. (1988). Education and children in care. Adoption & Fostering, 12(4), 6-11.
Kinicki, A., & Kreitner, R.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Key concepts, skills & best practices. New York, NY: McGraw-Hill/Irwin.
Kirk, J., & Miller, M. (1998).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1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oston, MA: Cengage Learning.
Lunn, D. J., Thomas, A., Best, N., & Spiegelhalter, D. (2000). WinBUGS-a Bayesian modelling framework: concepts, structure, and extensibility. Statistics and Computing, 10(4), 325-337.
M.Q. Patton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a.
Maslow, A. H. (1954). The instinctoid nature of basic nee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2(3), 326-347.
McClelland, D. C. (1953). How motives, skills, and values determine what people do.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7), 812-825.
McGuire, F. A., Dottavio, D., & O'Leary, J. T. (1986). Constraints to participation in outdoor recrea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A nationwide study of limitors and prohibitors. The Gerontologist, 26(5), 538-544.
Reber, A. S. (1995).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83). Consumer behavior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chutz, W. (1966). 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 Palo Alto, Calif: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
Weber, A. 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