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4: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毓雯
研究生(外文):Hsiao,Yu-Wen
論文名稱:臺中市四張犁文昌廟之發展與人文特色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and humanities of Ssu Chang Li WenChang Temple in Taichung
指導教授:葉憲峻葉憲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h,Hsien-Chun
口試委員:林彩岫黃森泉
口試委員(外文):LIN, TSAI- HSIUHUANG,SEN-GUAN
口試日期:2017-07-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四張犁文昌廟文昌廟祭典廟宇建築
外文關鍵詞:Ssu Chang Li WenChang TempleWenChang Temple worshipTemple Build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文昌信仰雖為中國科舉時代之產物,但現今社會仍存在極具競爭的各階段升學或各類謀職考試,因而文昌信仰崇祀有增無減。現為台中市市定古蹟的「四張犁文昌廟」,因廟址所在地之四張犁庄,位處清代臺中盆地之犁頭店(南屯)通往潭仔墘(潭子)、葫蘆墩(豐原)之要衝,乃於同治年間因人文薈萃而創建。自清同治至今一百多年間,該廟曾歷經清代文社士子擁戴之繁盛時期;廂房也曾在日治時期充公作為公學校教室,以及二次世界戰後,出租作為幼兒園場地,以擴充廟宇經費。在這些被迫縮小廟宇使用空間之歷程中,文昌祭祀幸能持續,未曾中斷。不過,因為時空與社會環境之演變,四張犁文昌廟之祭祀活動,亦由創立時期隆重的春、秋兩祭,與五文昌帝君的個別誕辰祭典;經歷簡單祭拜儀式階段;如今,除了文昌帝君聖誕法會、魁斗星君聖誕法會與安燈、謝燈法會之外,另則配合升學考試時間,擇期辦理四次祈福法會,藉由持用法器、誦經、點燈,為信眾祈求金榜題名。而隨著時間演進,文昌廟建築裝飾亦經歷數次整建修復,透過整體建築樣貌及雕刻、剪黏作品和對聯等相關文物之探究,有助於世人對文昌信仰的認識。


關鍵字:四張犁文昌廟、文昌廟祭典、廟宇建築

he development and humanities of Ssu Chang Li WenChang Temple in Taichung
Abstract
The WenChang belief started in Chinese imperial era, but it did not decline through times and even get stronger since there are lots of highly competitive examinations nowadays. The historic site of Taichung city, Ssu Chang Li WenChang Temple located on artery of traffic through Nantun, Tanzi and Fongyuan in Qing Dynasty and was built in 1863.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temple gone through many ups and downs. It went through its heyday in Qing, but it had to rent out as classroom for financing reason in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and after WWII. Fortunately, the Wenchang worship did not vanish even it encountered these difficulties.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ag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ritual worship has simplified from grand ceremony for two seasons (spring and fall) and birthday worship ceremonies for five WenChang to simple worship; and nowadays, besides the birthday ceremony for main god WenChang and lightning ceremony, the temple coordinates the examinees’ need to hold four blessing ceremonies for praying good luck on the exams by lighting and Mantra-chanting. As time went by, the WenChang Temple worship experienced a number of restoration,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appearance, the fragmented ceramic works, couplets, and so on, people could have mor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WenChang belief.


Key words: Ssu Chang Li WenChang Temple, WenChang Temple worship,
Temple Building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架構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5

第二章 文昌信仰與四張犁文昌廟之發展(1825~2017)

第一節 文昌信仰之源起 ………………………………………………………………………..15
一、文昌帝君與魁星帝君 …………………………………………………………………………………..15
二、關聖帝君、朱衣星君與孚佑帝君 ………………………………………………………………..18
第二節 清代四張犁之社會發展與文昌廟創建歷程 ………………………………18
一、 開墾情形與社會發展 …………………………………………………………………………………..18
二、 四張犁之「文社」與文昌廟之創建 …………………………………………………………….22
第三節 日治時期四張犁文昌廟之發展 ………………………………………………….26
一、 文昌信仰之式微與空間遭挪用 …………………………………………………………………..26
二、 日治時期四張犁公學校創立 ………………………………………………………………………27
第四節 戰後四張犁文昌廟之發展 ………………………………………………………….29
一、 廟產充公與籌組財團法人 …………………………………………………………………………..29
二、 場地出租 ……………………………………………………………………………………………………..30
三、 文昌廟使用現況 ………………………………………………………………………………………….30

第三章 四張犁文昌廟之祭典儀式

第一節 祭典儀式 ……………………………………………………………………………………31
一、 文昌廟祭典儀式之異同比較…………………………………………………………………………31
二、 過去之祭典儀式─春祭、秋祭 ……………………………………………………………………33
三、105年之祭典儀式 …………………………………………………………………………………………34
第二節 科儀法器與經典 ………………………………………………………………………..42
一、法器與器 ……………………………………………………………………………………..……………….42
二、 經典與文疏……………………………………………………………………………………………………48
第三節 信眾參與現況 ……………………………………………………………………………51
一、 祭祀圈 ………………………………………………………………………………………………………….52
二、 文昌廟祭祀組織與供品、點燈活動 …………………………………………………………..53
三、 信眾參與現況 ……………………………………………………………………………………………..55

第四章 四張犁文昌廟之人文特色

第一節 建築格局與主體…………………………………………………59
一、文昌廟建築空間 ……………………………………………………59
二、文昌廟修建 …………………………………………………………………64
第二節 裝飾藝術…………………………………………………………68
一、 彩繪 …………………………………………………………………………69
二、 雕刻 …………………………………………………………………………74
三、 交趾陶藝術 …………………………………………………………………84
第三節 匾額與對聯………………………………………………………90
一、 匾額 …………………………………………………………………………90
二、 對聯 …………………………………………………………………………93

第五章 結論 …………………………………………………………………97

參考文獻……………………………………………………………………………………………………..99

參考文獻
一、地方志與史料
王振勳、趙國光,《臺中市志-人物志》,臺中:臺中市政府,2008年。
北屯公學校,《大屯郡北屯鄉土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房玄齡,《晉書》列傳第五十,中華書局,1974 年。
孟祥瀚主持,《臺中市志-沿革志》,臺中:臺中市政府,2008年。
周璽,《彰化縣志》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璽,《彰化縣志》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璽,《彰化縣志》第三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陳達文,《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傅學鵬,《苗栗文獻》,苗栗:苗栗縣政府,1999年。
臺灣總督府編印,《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1979年。
劉良壁,《重修臺灣府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謝金鑾、鄭兼才等纂,《續修臺灣縣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1956年。
《明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59年。
《清史稿(五)》,臺北:洪氏出版社,1959年。
《臺中州大屯郡寺廟臺帳》,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藏。

二、專書
王見川、李世偉、劉文星,《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論集》,臺北:博揚文化,
2015年。
王抗生、藍先琳,《中國吉祥圖典(下)》,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
社,2008年。
王振勳、趙國光,《臺中市志-人物志》 ,臺中:臺中市政府,2008年。
王慶堂、劉淑音、蔡永森合著,《臺灣古蹟藝術欣賞》,臺北縣:臺灣藝大,2005
年。
中華道教總會監製,《嘉義縣市道教會科儀班教科本─文昌證真宣化救劫酬恩心
懺》,臺北:中華道教總會,1998年。
中華道教總會監製,《嘉義縣市道教會科儀班教科本─文昌帝君純孝真經》,臺
北:中華道教總會,1998年。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吳永猛、謝聰輝,《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縣:空大出版,2005年。
呂宗力、樂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冊,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呂宗力、樂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下冊,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
呂錘寬,《道教儀式與音樂之神聖性與世俗化─儀式篇》,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
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 年。
李奕興,《台灣傳統彩繪》,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李乾朗主持,《台灣傳統建築彩繪之調查研究─以台南民間彩繪師陳玉峰及其傳
人之彩繪作品為對象》,臺北:文建會,1993年。
李乾朗,《臺灣廟宇裝飾》,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臺北:藝術家主版社,2005年。
林佩欣,《圖解臺灣史》,臺北:書泉出版社,2011年。
洪文雄,《台閩地區三級古蹟台中文昌廟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臺中:東
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1993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洪敏麟、屈慧麗,《犁頭店歷史的回顧》,臺中:臺中市文化中心,1994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年。
范雅芬、高章欽,《二十四孝》,臺南市:世一出版社,2016 年
徐天福、黃秀珍,《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0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馬素梅,《屋脊上的願望》,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陳冠學,《台灣四大革命-郭懷一/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9年。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康紹榮,《南瀛寺廟彩繪故事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10年。
康诺錫,《台灣廟宇圖鑑》,臺北:城邦出版集團,2004年。
康诺錫,《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2014年。
康诺錫,《台灣古蹟建築裝飾深度導覽》,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5年。
郭喜斌,《聽!台灣廟宇說故事》,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0年。
黃光男,《道教文物》,臺北:史博館,1999年。
黃慶豐、張俊達主編,《臺中市文昌公廟志》,臺中:財團法人臺中市文昌公廟,
2008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出版社,1987年。
雷從雲,《眾神的殿堂─古代宗教建築》,臺北市:萬卷樓,2010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葉憲峻,〈臺灣移民社會文昌信仰的過去與現在〉〉,《「全球化新視野—觀光、移
民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2008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藝術》,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顏清洋,《關公全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臺北:遠遊出版社,2006年。
簡榮聰、鄭昭儀,《彩塑風華─臺灣交趾陶藝術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2001年。

三、期刊
柯志明,〈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中央
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5:3,2008年。
施順生,〈臺灣地區敬字亭稱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5:
117-168,2007年。
郭祝崧,〈文昌帝君的故事〉,《歷史月刊》150:81-85,2000年。
陳昭瑛,〈臺灣的文昌帝君信仰與儒家道統意識〉,《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46:173-197,1997年。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3
年。
蕭登福,〈文昌帝君信仰與敬惜字紙〉,《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
4:5-16,2005年。
蘇哲儀、邱一峰,〈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教化思想析探-以《文昌帝君陰騭
文》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2:4:99-119,2008年 。

四、碩博士論文與研討會
吳依倫,〈清代臺灣地區文昌廟的調查研究〉,臺北: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朝凱,〈清代至日治時期台灣文昌信仰與地方社會〉,臺中:臺中逢甲大學歷史
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琮禾,〈北部臺灣文昌祠之研究〉臺北: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徐婉翊,〈臺南市文昌帝君信仰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 年。
詹竣凱,〈大甲溪流域文昌信仰暨寺廟踏查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
論文,2013年。
劉倩蕙,〈臺中市所屬百年小學發展歷程之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
會發展研究所,2016年。
蔣嫣娟,〈臺灣文昌信仰與考試文化之研究-以新莊文昌祠為例〉,臺北:臺北教育
大學臺灣文化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賴儀恬,〈台中市文昌廟之發展史研究〉,臺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領域教育
學術研討會,2003年。

五、小冊子
臺中市四張犁文昌廟簡介,臺中市,財團法人臺中市四張犁文昌廟,2000年。

六、電子媒材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2079 ,取自2016
年12月4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shang-shu/counsels-of-the-great-yu/zh?searchu=%E5%B8%9D%E4%B9%83%E8%AA%95%E6%95%B7%E6%96%87%E5%BE%B7%EF%BC%8C%E8%88%9E%E5%B9%B2%E7%BE%BD%E4%BA%8E%E5%85%A9%E9%9A%8E%EF%BC%8C%E4%B8%83%E6%97%AC%E6%9C%89%E8%8B%97%E6%A0%BC%E3%80%82 ,取自2017年
2月23日。
中華玄儒道經科儀弘揚協會http://blog.xuite.net/yu400328/wretch/123686428-%E4%B8%AD%E8%8F%AF%E7%8E%84%E9%96%80%E7%B6%93%E5%85%B8%E9%81%93%E6%B4%BE%E6%B7%B5%E6%BA%90%E8%88%87%E6%9E%B6%E6%A7%8B(%E4%BA%8C) ,取自2017年1月
15日。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09 ,取自2017
年2月23日。
四愛-林和靖愛梅http://www.tcfsh.tc.edu.tw/contest/%A5x%A4%A4%A7%F2%B7%CB%B6%FD%AF%AA%BCq/b-b-09.htm# ,取自2017年6月27日。
台灣的工藝大師寫真http://learning.moc.gov.tw/course/729a288f-27f5-43ca-b25f-9f97e3a9fd8a/content/NT0101_03_03_files/Botto_files/NT0101_03_03.pdf ,取自2017年6月27日。
林美伶,田野調查〈文昌廟〉
http://120.107.164.187/taiwuncenter/index.php/creation/students/374-2013-11-25-07-40-13, 取自2015年10月1日。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http://cdm.lib.ntu.edu.tw/cdm/ref/collection/kua-a-tsheh/id/35100,取自2017年6
月26日
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http://zh.daoinfo.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0%81&variant=zh-tw,
取自2017年1月8日
臺中市北屯區 臺中市四張犁文化協會http://sixstar.moc.gov.tw/blog/scl24220003/knowHowFronListAction.do?method=doReadKnowHow&source=2&knowhowId=2376,取自2015年10月24日、2017年1
月24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