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18: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有秀
研究生(外文):HSIAO, YOU-HSIU
論文名稱:彰化縣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about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arent-child recreational sport in Changhua County
指導教授:李炳昭李炳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PING-CHAO
口試委員:柯伶玫李國維
口試委員(外文):KO,LINE-MEILEE,KUO-WEI
口試日期:2017-04-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幼兒家長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親子休閒運動
外文關鍵詞:parents of childrenparticipative motivationsocial supportself-efficacyparent-child recreational spo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4
  • 點閱點閱:6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縣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的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之差異性,以及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之相關性與預測的關係。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彰化縣幼兒園家長為研究對象,總計45間學校,有效樣本665份,研究工具為彰化縣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調查問卷。本研究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親子休閒運動以腳踏車、球類運動及跑步居多;親子休閒運動的地點以社區附近公園、家中及學校居多。二、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以親子需求最受家長認同,在社會支持方面以家人支持最高,自我效能以心理方面最高。三、子女性別在三個構面中皆無顯著差異,子女年齡僅在社會支持構面有顯著差異,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皆無顯著差異,不同職業的家長僅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四、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構面之間,有低度的相關性存在。五、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社會支持之間可以有效預測。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parent-child recreational sport in Changhua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differences among parent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s. The correlations and predictability of participative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of parents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of kindergartens in Changhua County, with a total of 45 preschools and 665 valid samples retrieved.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questionnaire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in Changhua County.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 difference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cycling, ball sports and running account for most parent-chil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most of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take place in nearby parks, homes and schools. Second, in terms of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the parent-child need is the most recognized by the parents; in terms of social support, the highest one is family support; in terms of self-efficacy, psychological aspect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Thir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s of children in the three facto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 of children in the social suppor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ents’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ents' motivations. Fourth, there was a low degree of correlation among parent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Fifth, it can be effectively predicted among parent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親子休閒運動的意義與功能………………………………8
第二節 參與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10
第三節 社會支持理論與相關研究..………………………………………..14
第四節 運動自我效能理論與相關研究..………………………………….18
第五節 背景變項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的關係…...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6
第三節 研究流程……………………………………………………..….….26
第四節 研究對象……………………………………………………………. 2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幼兒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的現況分析…..…………………….44
第二節 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之差異性分析………………51
第三節 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之相關分析……………………61
第四節 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之預測分析.......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2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82
附錄二 正式問卷……………………………………………………………...86

方彥博、呂謙、許寓涵 (2016)。金門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參與親子休閒活動之參與動機、休閒阻礙與效益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2),78-90。
王冉卉 (2001)。家長參與學齡前親子休閒活動之動機對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王宗吉 (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銀禾文化事業公司,臺北市。
王柏森 (2009)。慢速壘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王珮茹 (2013)。臺北市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參與程度及休閒效益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王淑芬 (1991)。保護管束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江中皓、周靈山、吳運全、林秀穗 (2000)。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2),61-7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4)。人口靜態資料統計-人口數及增加率。【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發布】取自:網址: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3623&mp=4
吳孟青 (2011)。臺中某社區民眾自律學習、社會支持、身體質量指數、運動知識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吳孟玳、吳賢文、梁素嬌 (2012)。兒童休閒運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 6, 117-127。
李亭儀 (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游泳團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政明 (2011)。雲林縣國小教師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樂趣、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政明、鍾志強 (2010)。運動社會支持與成年人規律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1),48-62。
李達勝 (2015)。靜宜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86-98。
汪慧玲、沈佳生 (2014)。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美和學報,33(1),259-276。
沈易利 (2000)。臺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市,霧峰出版社。
周玉慧 (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臺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62-201。
林文俊 (2009)。學齡前親子休閒運動型態參與現況、動機、阻礙對幼兒體適能影響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秀芬 (2002)。絕處逢生--探討 921 地震喪偶女單親災變後之社會支持過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育輝 (2010)。國中生運動社會支持與健身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佳慧 (2010)。長跑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關係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3-68。
林佳慧 (2015)。親子戶外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參與效益、參與阻礙及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研究。開南學報,2(12),35-43。
林敬銘 (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6,214-226。
林慶源、林耀豐 (2009)。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 ,12, 217-231。
林寶山 (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秀菁 (2016)。臺中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皓政 (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南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瓊慧 (199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若涵 (2013)。青春期學生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改變之縱貫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維辰 (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錦興 (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啟偉、張力為 (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少熙 (2000)。臺北市不同層次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書店。
張志銘、陳東陽 (2016)。臺中市國小學童直排輪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0(1),27-38。
張志銘、黃芬蘭、賴永僚、詹正豐 (2013)。南投縣民眾從事軟式網球運動參與動機, 社會支持與運動樂趣之關係。運動與遊憩研究,8(2),161-177。
張怡潔 (2007)。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體育學院,臺北市。
張敬堂 (2012)。大專院校運動社團參與棒球動機因素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休閒保健期刊,7,1-8。
張俊一、林呈樺 (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23-38。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2010)。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幼兒教育年刊,21,32-43。
莊文賓 (2016)。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高中職社團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孫志麟 (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碧章 (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樹淵 (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虹伶 (2011)。嘉義地區職業婦女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郭進財、陳玉婷 (2011)。幼兒體能活動參與項目、休閒效益與行為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幼兒家長為例。幼兒教育研究,3,41-58。
郭曉文 (2000)。學童母親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體育署 (2014)。運動城市調查-量化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取自
http://www.ece.moe.edu.tw/wp-content/uploads/2012/10/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含發布令.pdf
教育部體育署 (2012)。102 年度施政計畫。取自:網址:
http://www.sa.gov.tw/saAdmin/gipadmin/site/public/Data/f1392626654065.pdf?ctNode=1140&idPath=214_226_1140
陳文長、徐偉庭、陳品安 (2016)。單親家庭智能障礙學生之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之研究。惠明特殊教育學刊,3,123-139。
陳玟均 (2012)。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與社會支持之探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芮淇 (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俊樑 (2002)。父母參與學齡前兒童遊戲對其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桂菊 (2001)。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珮紋 (2017)。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運動自我效能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淑華 (2012)。臺北地區學齡前期兒童母親親子休閒阻礙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陳雯英、張瑞興、劉輝煌、許銘禮、許吉越 (2016)。柔道選手運動價值觀、組織承諾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 5,67-83。
陳敬能 (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
陳鏡清 (1997)。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3,115-121。
陳麗華 (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彭信億 (2012)。線上遊戲參與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彭信憶、沈品秀、葉怡均 (2008)。遊客重遊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臺北縣。
湯佳宜 (2016)。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湯昇祥 (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運動社團的社會支持及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程祈斌 (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永寬 (2008)。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初探。幼兒運動遊戲年刊,3, 16-20。
黃政紘、蘇維杉、張志青 (2014)。雲林縣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3,73-84。
黃迺毓 (2005)。從家庭教育法之實施看學校家庭教育之推動-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師天地,135,43-47。
黃麗娟 (2007)。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親子互動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欽城 (2009)。探討休閒阻礙與社會支持對活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241-248。
彰化縣政府新聞稿 (2015)。取自:網址:
http://education.chcg.gov.tw/03bulletin/bulletin02_con.asp?bull_id=202916
彰化縣政府民政處 (2017)。取自:網址:
http://civil.chcg.gov.tw/07other/other01_con.asp?topsn=2318&data_id=17239
廖志猛 (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潘國峰 (2008)。社會支持對高中優秀運動員持續參與競技運動意圖之效應-以壓力緩衝模式為基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蔡守浦 (2002)。大專女性教師休閒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女性教師為例。臺南市,供學出版社。
蔡宗信 (2004)。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蔡英美、王俊明 (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蔡特龍 (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蔡堡樺 (2013)。中等學校木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盧俊宏 (2005)。中老年人運動支持、知覺運動障礙對運動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 (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易利圖書有限公司。
蕭夙吟 (2006)。國小女性教師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參與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臺中市。
龍炳峰 (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 29,81-91。
戴良全 (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秀芳 (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110-114。
謝佩娜 (2017)。臺南市公立幼兒園家長參與親子休閒活動的參與動機、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謝清秀 (200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筑虹 (2005)。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及參與程度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筑虹、王俊明 (2007)。親子休閒運動阻礙因素量表之編製。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32-46。
謝筑虹、黃永寬 (2007)。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對幼兒運動行為影響之初探。幼兒運動遊戲年刊,2,41-45。
鍾志強 (1999)。自我效能與運動參與的關係。國民體育季刊,28(4),47-55。
鍾志強 (2000)。大學生之運動社會支持研究。體育學報,28,101-110。
鍾志強 (2000)。運動自我效能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科技學刊,9(1),59-80。
顏慶瑩 (2013)。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身體自我概念、運動參與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Bandura, A. (1995). Exercise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15, 334.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eard, J. G., & P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behavior. Women & Health, 12(2), 67-84.
Bennett, D. H.,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H.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 concep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Cassel, J. (1974). Psychosoci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4, 417-428.
Fuchs, R. (1996). Causal modes of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Testing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construct “pressure to chang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6, 1931-1960.
Haslam, D. M., Pakenham, K. I., Smith, A. (2006). Social support and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self-efficacy.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7, 276-291.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Iso-Ahola, S., & Allen, J.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Iso-Ahola, S.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Kelly, J.R. & Godbey, G. (1992).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Kelly, J.R. (1990). Leisure and aging: A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 13(1), 145-167.
Maibach, E., & Murphy, D. A. (1995). Self-efficacy in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0(1), 7-50.
Oh, S.S. (2005). Successful aging through leisure gardening: A study on constraint negoti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Risemberg, R., and Barry J.Z. (1992).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gifted students. Roeper Review, 15(2), 98-101.
Robert, K.,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Sarason, B. R., Shearin, E. N., Pierce, G. R., & Sarason, I. G. (1987). Interrelations of social support measur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813-832.
Strecher, V. J., DeVellis, B. M., Becker, M. H., & Rosenstock, I. M. (1986).The role theo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Torkildesn, G. (1983).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New York: E & F.N.
Wold, B., & Anderson, N. (1992). Health promotion aspects of family and peer influences on sport particip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3(4), 343-359.
Zabriskie, R., & McCormick, B. (2001).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leisure patterns on percep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Family Relations, 50, 281-2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彥博、呂謙、許寓涵 (2016)。金門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參與親子休閒活動之參與動機、休閒阻礙與效益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2),78-90。
2. 江中皓、周靈山、吳運全、林秀穗 (2000)。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2),61-75。
3. 吳孟玳、吳賢文、梁素嬌 (2012)。兒童休閒運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 6, 117-127。
4. 汪慧玲、沈佳生 (2014)。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美和學報,33(1),259-276。
5. 周玉慧 (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臺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62-201。
6. 林佳慧 (2010)。長跑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關係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3-68。
7. 林敬銘 (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6,214-226。
8. 張志銘、陳東陽 (2016)。臺中市國小學童直排輪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0(1),27-38。
9. 張志銘、黃芬蘭、賴永僚、詹正豐 (2013)。南投縣民眾從事軟式網球運動參與動機, 社會支持與運動樂趣之關係。運動與遊憩研究,8(2),161-177。
10. 張敬堂 (2012)。大專院校運動社團參與棒球動機因素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為例。休閒保健期刊,7,1-8。
11.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2010)。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幼兒教育年刊,21,32-43。
12. 郭進財、陳玉婷 (2011)。幼兒體能活動參與項目、休閒效益與行為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幼兒家長為例。幼兒教育研究,3,41-58。
13. 陳雯英、張瑞興、劉輝煌、許銘禮、許吉越 (2016)。柔道選手運動價值觀、組織承諾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屏東科大體育學刊, 5,67-83。
14. 陳敬能 (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
15. 陳鏡清 (1997)。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3,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