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自殺防治中心(2016)。民國83年至104年全國自殺死亡趨勢。取自http://tspc.tw/tspc/portal/know/index.jsp?type=2
朱榮智(2001)。孔子的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81-94。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叢書。臺北市:心理。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
吳清山、林天祐(2004)。標竿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17,143。
李岱恩(2005)。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吳春慧、李金平、胡如茵、洪榮正、陳思玎、鄧瑞源(2006)。標竿學校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103,239-260。
李萍(2001)。生命教育的本體及其三個維度。載於中原大學主編,2001 年海峽兩岸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臺北市:宇宙光。
李開敏(2000)。生命的全面觀—殘缺與死亡面對。現代教育論壇—生命教育,6,628-632。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思伶(主編)(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寰宇。
林嘉玲(1995)。向高標準學習挑戰的手法-標竿研究(Benchmarking),工業簡訊,25(7),103-107。邱珍琬(2016),生命教育:從自我到社群。臺北市:五南。
洪賢明(2004)。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目標達成滿意度之初探—以新竹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翁俊忠(2005)。標竿學校校長領導及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郭昭佑(2003)。標竿學習對教育評鑑的啟示。教育研究,112,78-90。
孫效智(2000a)。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等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臺北市:寰宇。
孫效智(2000b)。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教師與福音,75,6-18。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教育資料集刊,27,283-301。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孫筱娟(1999)。標竿學習及其應用於圖書館之探討。大學圖書館,3(4),29-41。張茂源(2002)。珍惜擁有,把握現在-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研習資訊,19(5),34-37。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生死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2001)。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劃(90-93 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科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臺北市:教育部。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臺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陳佳禧(2001)。生命教育之體認。臺北市:水牛。
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等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序言)。臺北市:寰宇。
陳啟榮(2010)。標竿管理在學校經營之應用。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2,109-132。陳銘偉(2006)。國小生命教育優質學習效標標竿化之研究。教育專題研究,136。
莊麗月(2006)。臺灣高中生宗教教育與生命意義之探討:以桃園新興高中生命教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等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55-272)。臺北市:寰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臺北市:寰宇。
湯堯(2002)。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之建立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5),1-27。廖慧雯(2012)。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翟文祺(2002)。生死教育團體方案對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麗君(2000)。塑造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等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05-126)。臺北市:寰宇。
葛蕙容(2004)。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劉香妏(200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蔡適仰(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現況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歐用生(主編)(2016)。生命教育知、情、意、行。新北市:揚智。
衛福部(2017)。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取自http://dep.mohw.gov.tw/DOMHAOH/cp-332-8883-107.html
簡文卿(2010)。雲林縣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學生的生命教育認知與對生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3)。臺北市:心理。
韓琇玉(2015)。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現況、特色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蘇郁雯(2014)。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美術課程之行動研究—生命美學的探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 (1993), The benchmarking management guide, Portland, OR: Productivity Press.
Best,R. (2000).Education for spiritu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ondon: Continuum.
Bogan,C.E.&English,M.J.(1994)。Benchmarkingfor Best Practices :Winning through Innovative Adapation.N.Y.:McGraw-Hill.
Deeken, A. (2001)。Growing Old and How to Cope with It.Paulist, N. 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ese, W. (2001). Parental bereavement: The crisis of meaning. Death Studies, 2 (1), 51-67.
Link, S. (2008). Teaching life skills. (pp. 1-1). Great Neck Publishing. Retrieved May 23, 2009, from Research Starters - Education database.
Miller, J. P. (2000). Education and the Soul: Toward a spiritual curriculum. Albany, N. 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O'Connell, K. A., & Skevington, S. M. (2005). The relevance of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personal beliefs to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life: Themes from focus groups in Britain.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0, pp.379-398.
Remen, R. N. (1999). Education for mission, meaning, and compassion. In Glazer,(Ed.)The Heart of Learing : Spirituality in education. New York: Jeremy P. Tarcher/Putnam.
Walters, J. D. (1989). Education for Life: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oday's Challenges.Crystal Clarity Publishers, Nevada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