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宏(2006)。專題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社會領域學習效果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洪文(1980)。地理科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台灣大學地理系。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王秋原(1995)。地理實察的方法與技術。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地理科教學研究(63-74頁)。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致遠,林千惠(2011)。專題導向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之異同探討。研習資訊,28(1),41-28申士芳(2003)。桃園縣虎頭山地區高中地理實察課程教學資源的分析與應用---以一年級通論地理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石淑英(2006)。Big6技能應用於國小學生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李子建(2004)。專題研習:尋找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93-104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邱瀞瑩(2011)。PBL模式應用於綜合高中「英文閱讀與寫作」科目教學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施添福(1989)。中學地理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胡金印(1998)。校園附近中學地理實察教學之理論探討。雄中學報,1,71-86頁。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台灣師大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第28號。臺北:臺灣師大地理學系。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207,25-34頁。
秦麗花(2000)。從主題探索邁向專題研究:談如何指導兒童專題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14)。綜合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許慧貞(2002)。專題研究動手做:如何指導小學生做研究。台北市:天衛文化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原作者: L.Campbell,B.Campbell, D.Dickinson)。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
陳秋璉(2010)。動態評量輔助高中地理實察行動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國川、施添福(1988)。地理教學中田野調查的功能和實施。載於臺北市教育局教學評量研究委員會(主編),國民中學教學評量理論與參考實例(165-174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錦榮(2003)。探討專題研習的成敗:教師和學生的因素。教育曙光,48,51-55。
陶英琪、陳穎涵(譯)(1998)。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L.G.Katz,S.C.Chard)。台北市:心理。
黃珮珍(2008)。應用社區資源進行高中地理實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5,24-31頁。
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1,173-207頁。
黃菁琴(2002)。高中電腦科實施專題式學習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莊玫欣(2002)。臺北市立大直高中學生專題研究之歷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小慧(2002)。台南市小吃之地方感詮釋與地理實察路線設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葉忠賢(2008)。專題導向學習導入專業課程學習態度之探討-以電腦硬體概論課程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董建波(2013)。史学田野调查 : 方法与实践。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鄒慧英。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學習。臺南師院學報,34,155-194。廖財固(2006)。高中地理實察教學實踐之研究--以高一地理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2000)。地理学科教育学。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蔡英明(2009)。國立大里高中鄉土地理實察教學設計與實驗:以台中縣大里市老街為個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賴佳穗(2005)。Big6技能應用在國小社會領域專題式學習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藍淞地(2004)。自導式野外實察教學模組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Blumenfeld,P.C.,Soloway,E.,Marx,R.W.,Krajcik,J.S.,Guzdial,M.,& Palincsar,A.(1991).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 Doing,Supporting the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6(3 & 4),369-398.
Fuller,I.C.(2006).What isthe value of fieldwork? Answers fromNew Zealand using two contrastingundergraduate physical geography field trips.New Zealand Geographer,62,215–220.doi:10.1111/j.1745-7939.2006.00072.x
Gregory,D.,Johnston,R.,Pratt,G.,Watts,M.J.,Whatmore,S.(Ed.).(2009).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ed.).Oxford:Wiley-Blackwell.
Katz,L.G.(1994).The Project Approach.Location:Research Cent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8509)
Katz,L.G.(1998).Issues in Selecting Topics for Projects. Location:Research Cent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4031)
Kent,M.,Gilbertson,D.,&Hunt,C.(1997).Fieldwork in geographyteaching: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approaches.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1(3),313–332.
Knoll,M(1997).The Project Method: 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Origi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34, 59-80.
Knoll,M(2014).Project Method.In D. C. Phillips (ed) Encyclopaedia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y,2,665-669.
Lonergan,N.,&Andreson,L.W.(1988).Field-based education: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Higher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7(1),63–77.doi:10.1080/0729436880070106
McGuiness,M.,&Simm,D.(2005).Going global? Long-haulfieldwork in undergraduate geography.Journal of Geographyin Higher Education,29(2),241–53.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vision. (2006).Project-based Learning Handbook.
Sauer,C.O.(1956).The Education of a Geographer.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46(3),287-299.
Smith,P.R.(1987).Outdoor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Geography,72(3),20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