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勳、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臺北市:天下文化。
方聰安(2004)。國民小學教師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管理與經營研究所,臺南市。
王元珊(2005)。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02)。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 南。
王如哲、溫明麗、鄧振源(2011)。大學教師教學領導力內涵及其指標之研究。國家教育研 究院。
王靜琳、蔡來蔭、呂桂雲(2005)。專業承諾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2,71-77。白美玲(2011)。內外在動機對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石啟宏(200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知識分享及教師專業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高雄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分析-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淑容(2001)。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12)。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黃旭均(2006)。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有利條件、困境、功能與策略。 教育研究集刊,52,33-65。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29-53。
呂錘卿(199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安明(1994)。組織氣氛理論與評鑑。社教雙月刊,59,16-17。李安明、謝傳崇(2003)。運用知識管理理論與策略以提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學報,16,49-78。
李秀如(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人力資本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李宗樺(2014)。企業員工自我導向學習、組織學習文化與知識分享意願之關聯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臺北市。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李芳齡譯(2014)。Google模式:挑戰瘋狂變化世界的經營思維與工作邏輯。臺北市:天 下雜誌。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羿岑、彭中慧、顏國樑(2011)。桃竹苗四縣市國民中學行政人員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 營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5,37-63。
李瑪莉(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李慧珊(2009)。運用競合關係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汪金城(2001)。研發機構知識分享機制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研發團隊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臺北市:智勝。
林天佑(2000)。從知識經濟思維教育人員專業成長與發展。學校行政,9,18-20。
林東清(2008)。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三版)。臺北市:智勝文化公 司
林青青(2011)。新北市國中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林俊杰(2005)。桃、竹、苗四縣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林姿秀(2013)。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珊如(2002)。從教師知識分享與資源共享談教育效能之提升。教育資料與研究,45,19- 24。林海清(2005)。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彩雲(2010)。台中市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嘉芳(2003)。企業員工知識分享行為之探討—以中華電信南區分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姜禮琪(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
紀朝揚(2013)。國中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文化及教師知識分享之相關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范振倫(2013)。與政策對話: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峰與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 229-252。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徐正時(2010)。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秦夢群等作(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高洪深、楊宏志(2003)。知識經濟學。臺北市:五南。
高博銓(1999)。強化知識管理以提昇學校效能。師友,383,29-32。
高博銓(2000)知識經濟時代應有嶄新的教育思維。師友,401,21-24。
張武昌(2006)。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 144。張美齡(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策略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張茲中 (2016)。屏東縣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 展學系碩士班,屏東縣。張淑萍(2000)。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應用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勝強(2010)。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需求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張愷倫(2011)。組織承諾、知識分享對組織創新之影響–以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大同大學士業經營學系,臺北市。
張新堂(2005)。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志明(2005)。國小教師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陳秀雲 (2015)。桃園市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陳俊升(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陳柏村(2006)。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正確概念與企業實務。臺北市:五南。
陳淑鈴(2013)。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陳景堂(1996),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臺北市:儒林。
曾文雅(2013)。知識分享有助於創意教學嗎?以台北、桃園以及嘉義縣市國中數學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院在職專班,嘉義市。
曾秀玲 (2016)。一位外籍英語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以行動學習教學為例。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黃光雄(1996)。教育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55- 84。葉國華(2016)。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所,臺南市。
廖皓圭(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趙淑美(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劉一慧(2005)。以計畫理論探討國小教師的知識分享行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劉士華(2015)。數位學習世代的知識分享。師友,581,70-74。
劉文哲 (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同儕觀課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市:商周。
劉鎮寧、阮素惠(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行為之紮根理論研究。2010教育行政與管 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43。
歐陽教(1996)。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承遠(2011)。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鄭淵全(2006)。課程發展語教學創新。臺北市:五南。
謝幸吟(2015)。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知識分享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以社群召集人轉型領導為調節變項。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謝惠珍(2009)。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性研究-以人格特質為干擾變項。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新竹市。
謝傳崇(2001)。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新竹市。
鍾欣南(2000)。知識管理v.s.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師友,402,38-41。
鍾善貴(2011)。國小教師的背景與學校規模對組織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市。鍾喜萍(2011)。教師專業成長學習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顏伊君 (2016)。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師專業倫理實踐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羅青華(2012)。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組織承諾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譚代文(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貳、英文部分
Agocs, C. (1997). Institutionalized resistanc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Denial, inaction and repression. Journal of Business, 16, 917-931.
Barker, R. (1968). Ecological psycholog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ris, D. (1996). 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Seattle, WA, September 15.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College Press.
Dixon, N. (2002). The neglected receiver of knowledge sharing. Ivey Business Journal, 3, 35-40.
Drucker, P. (1988).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19.
Hendric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 (2), 91-100.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4.
OECD (1999). The Knowledge-baed Economy: A set of facts and figures. Paris: OECD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 (2), 91-100.
Quintas, P. & Ray, T. (2002). Managing knowledge: an essential reader. Open University, 395.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25.
Quinn, J. B. (1996).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 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eading and manag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ydney: Prentice Hall Australia Pty Ltd.problem. World Future Society, 35(3), 24-27.
Senge, P. (1998).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5(6), 11-12.
Silver, P. F. (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