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6: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亭雙
研究生(外文):Huang, Ting-Shuang
論文名稱:DFC教學法融入國小中年級課程之行動研究-兼論與環境教育議題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DFC Teaching Methodology Incorporated in Grade 4 Curriculums in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a Specialized Topic in Environmental Issues
指導教授:倪進誠倪進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i, Chin-Cheng
口試委員:趙芝良曾榮華
口試委員(外文):Chao, Chih-LiangTseng, Jung-Hua
口試日期:2017-06-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學門:環境保護學門
學類:環境資源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融入課程DFC教學法環境教育
外文關鍵詞:integrated curriculumDFC teaching metho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7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因應十二年國教的來臨,翻轉教育促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改變,在這股翻轉浪潮下,為改革而設計的教學方式Design for Change(以下簡稱DFC)應運而生。它的基本概念就是鼓勵孩子透過「感受(Feel)、想像(Imagine)、執行(Do)、分享(Share)」四個步驟,讓學生動手實踐,進行翻轉學習的創意課程。本研究想要讓學生們自我察覺校園環境的問題,而感受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進而興起學生自我改革的想法,「自主性」的學習,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者運用DFC教學法融入「跨領域」學科統整的課程,來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它的學習過程具有「動態性」的特色。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透過DFC教學法融入國小中年級課程中來探討校園環境問題,並了解中年級學童運用DFC教學法融入課程的實施歷程,以及學習成效之評量,同時再與環境教育議題進行探討。研究者在教案撰寫時,透過校內同儕教師焦點團體建議,修正教案內容,期間再透過學生的焦點團體訪談做變動性的調整教學設計,依DFC教學法的四個階段逐步進行教學,而設計出A版教案課程。整個實施歷程結束之後,依據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師的省思,在修正教案,成為結合理論與實務的B版教案課程設計。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三個層面的結論與發現,一、課程教案設計之特色:1.易創造以學校環境為探討核心的教案。2.DFC教案設計凸顯出跨領域的課程特點。3.結合學生與教師焦點團體訪談的動態性課程設計。二、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成長:1.學生自主學習的提升。2.理性思辨能力的增長。3.對周遭負面問題的察覺力增加。4.善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間具備高度的信任感。5.個人特質與態度較考試成績優劣更影響其學習成效。6.延宕後的結果仍具情意感受的蔓延。三、教師的反思與專業成長:1.鼓勵教師對學校行政體系的突破和改變。2. 大幅轉變教師的角色。3.經過縝密思考的兩版本教案設計。4.跳脫制式評量與時間框架的壓力。四、DFC教學法與環境教育議題之探討:1. 學生在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知識概念,以及環境行動技能皆能達成目標。2. 學生在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經驗部分達成目標,未能全盤涵蓋。研究結果期盼能提供教育同仁在課程教學實踐上,有所反思。
Flipped education has in recent year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way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rend of change also sees the up-coming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ch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aiwan soon. What is more, the teaching method, Design for Change (DFC), was devised for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al reform during this tide of change. DFC is carried out in a series of steps,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feel, to imagine, to do and to share.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hands-on experience and creates highly original curriculums, which allows flipped learning. This research was intended to increa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school,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 enhance learner autonomy as well as work out solutions to problems. DFC teaching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Besides,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were evaluated in the end. Moreover, the learning process was highly dynamic.

This study was an action research, adopting DFC teaching method in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4 classes to examin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ithin the school. It was also aimed at finding out more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specially designed curriculum, assessing the learning results, and, lastly, closely investig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Furthermore, the lesson plans had been written down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s of the focus group by way of interviews. Lesson plan A was hence created. The teacher followed the four steps of DFC method to teach. After lesson plan A had been carried out,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and teacher’s reflections were both collected and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modification. Then, lesson plan B was written and completed, which was valuabl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aper concluded with four categories of findings. First, about lesson plans and curriculum, it was easy to create the lesson plans that had discussions centered on school environments; the DFC teaching method featured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design was so dynamic that it took into accounts feedbacks from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focus groups. Second,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and development,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was enhanced;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were bettered; their awarenes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was improved; trust among students was good because of 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ethod; it was personal characters and attitudes, rather than test marks, which motivated students to learn; the learning results in the affective domain lasted for a fairly long period of time. Third, about teachers’ reflection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were encouraged to challenge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role of a teacher transformed greatly; two versions of lesson plans were carefully design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 no longer confined by conventional time frame and ways of evaluation. Fourth, about DFC teaching method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udents had achieved all of the objectives in areas of perceptu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concept and environmental 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had achieved only some of the objectives in environmental values,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In all, the findings were expected to function as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teachers in practical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名詞釋義3
第三節 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理論6
第二節 DFC教學法之發展10
第三節 環境教育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資料22
第二節 研究架構24
第三節 研究方法25
第四章 研發符合中年級學童的教學課程設計34
第一節 DFC第一階段感受(Feel)之探索與發現34
第二節 DFC第二階段想像(Imagine)在校園中發展創意42
第三節 DFC第三階段執行(Do)環保生活實作49
第四節 DFC第四階段分享(Share)報章展演,公開發表55
第五章 教案施行的學習成效與師生互動歷程之省思61
第一節 DFC第一階段感受(Feel)的學習成效與師生互動歷程之省思61
第二節 DFC第二階段想像(Imagine)的學習成效與師生互動歷程之省思67
第三節 DFC第三階段執行(Do)的學習成效與師生互動歷程之省思73
第四節 DFC第四階段分享(Share)的學習成效與師生互動歷程之省思78
第五節 延宕後學習成效82
第六節 小結84
第六章 環境教育議題之探討與教案修改86
第一節 DFC教學法與環境教育議題的探討86
第二節 結合理論、實務與成效的B版教案教學設計102
第三節 小結116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118
第一節 結論118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22
參考文獻:124
附錄一: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129
附錄二:家長同意書131
附錄三:學習單一132
附錄四:學習單二133
附錄五:學習單三134
附錄六:教學活動剪影135
一、中文部分:
王佩蓮(2000)。國小環境教育檢核表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
319-346。
台灣同心創意行動協會,翻轉教育實戰指南,親子天下雜誌,p134~p135。
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
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1),129-154。
李坤崇、歐惠敏( 2 0 0 0 )。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吳秀娟、潘裕豐(2007)。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
成就的影響之研究。中華資優教育協會資優教育研究,7卷2期,71-104
頁。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余興全譯(Louis A. Iozzi著)(1990a)。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
育。環境教育季刊,7,8-15。
余興全譯(Louis A. Iozzi著)(1990b)。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
育(之二)。環境教育季刊,8,25-32。
林佩璇(2003)。課程行動研究-從「專業成長」剖析教師角色轉化的困境。課程
與教學季刊,6(3),頁129~146。
林淑慧(2007)。環境議題實驗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
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
所,台南市。
林郁鳴(2010)。環境實驗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
境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胡幼慧(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徐永鑫(2004)。苗栗縣綠色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敏感度、環境議題知識
及環境行為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
自然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許芯瑋、社團法人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2012)。Design for Change給孩子改變世
界的機會。台北:凱信企管。
陳劍涵(2012)。公民實踐取向的國際學習。教師天地,180,頁17-21。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
發展期刊,3(2):1-18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台北:五
南。
陳麗華(2006)。課程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辯證-以社會重建主義課程的實踐為例。
載於陳麗華(主編),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頁3-
24)。臺北:五南。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增訂一版)。台北:師大書苑。
陳年興、石岳峻(2001)。新世紀教學架構與教學設計。資訊管理學報,7卷2期,
31-101。
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志欣(2002)。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惠雯(2004)。中部地區環保有功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成因及成效之探討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頁
12-21。
張珩、葉育廷(2010)。國小校園綠化空間對都市綠地供給之意義──環境教育的
基礎。環境教育研究,第八卷,第一期,頁95-121。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台灣教育評論
月刊,4(3),頁26-33。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手冊。臺北:教育部。
黃志豪、劉惠元(2008)。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
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2(1),21-50。
黃美惠(2009)。國小學童資源回收行為與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相
關性研究。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慧貞(2006)。應用STS理念教學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相
關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琡惠(2002)。問題本位學習在在國小社會科之應用研究。臺北:學富。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
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正茂(1990)。我國環境教育之推動與展望(上)。環境教育季刊,7,16-24。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
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再版)。臺北:明文書局。
趙家民、涂智慧(2011)。國小學童環境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嘉北國小為例。國教
新知,第58卷,第1期。
蔡秀珍(2011)。以問題導向學習時師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二重疏洪道為
例。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2(10),頁211-242。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 (3),頁75-90。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8,頁
173-200。
劉秀嫚(2012)。民主公民教育的教學實踐:「公民行動方案」的可能性。台灣教
育,673,頁19-24。
鄭綺雯(2011)。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綜合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孩子行
動,世界大不同」教學方案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豐佳燕、劉雅鳳、周鈞儀、徐靜儀(2014)。DFC創意行動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生
創造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之影響。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rrows, H. 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3-12
Carol, R. K., & Boulton, P. (1995). Campus children’s center: Support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Children Today﹐23(4)﹐18- 21.
Jensen, B. B., & Schnack, K. (1997). The action competence approach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3(2), 163-178.
Kollmuss, A., & Agyeman, J. (2002). Mind the gap: 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3), 239-260.
May﹐T. S. (2000). Elements of succes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 ey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31(3)﹐4-1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