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傳統文獻
(宋)王貺,《全生指迷方》(清珠叢別錄本)。
(宋)司馬光,《家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82)。
(宋)徐鉉,《稽神錄》(上海:上海古籍,2012)。
(宋)袁采,《袁氏示範》(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倪思,《經鉏堂雜志》(明萬曆潘大復刻本)。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南宋刊本補元麻沙覆刻本)。
(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張師正,《括異志》(上海:上海古籍,2012)。
(宋)郭彖,《睽車志》(上海:上海古籍,2012)。
(宋)羅願,《鄂州小集》(明鈔本)。
二、 近人論著
(一)中文之部
1.專書:
王年雙,《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刑鐵,《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1984)。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2000)。
李建民,《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台北:允晨文化,2009)。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發行,1993)。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1987)。
林淑貞,《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2010)。
周次吉的,《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柳立言,《宋代的宗教、身分與司法》(北京:中華書局,2012)。
翁育瑄,《唐宋的姦罪與兩性關係》(新北市:稻香,2012)。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
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9)。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香,1987)
黃寬重、劉增貴(主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2006)。
游惠遠,《宋代民婦之家族角色與地位研究》(新北市:花木蘭2011)。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台北:允晨文化,1995)。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書局,1992)。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 : 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3)。
賴業生,《神秘的鬼魂世界》(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戴建國,《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台北:里仁書局,2011)。
2.期刊論文:
吳雅婷,〈不安的邂逅――宋人於旅宿場所的互動與其空間印象〉《新史學》21:4(2010):141-202。林富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7:4(1996)︰95-117。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1(台北,2007.3):107-182。林家祥,〈從「露水姻緣」看男性心理狀態的投射-以《太平廣記》中的鬼為例〉《有鳳初鳴年刊》8(2012)︰251-262。
洪鷺梅,〈人鬼婚戀故事的文化思考〉,《中國比較文學》4(2000):88-97。
柏文莉,〈宋元墓誌中的「妾」在家庭中的意義及其歷史變化〉《東吳歷史學報》12(2004)︰119-120。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4(1991):37-76。孫芳芳,〈魏晉六朝小說中的人神戀、人鬼戀悲劇模式比論〉《現代語文》2008:31(2008)︰26-28。
郭麗冰,〈從《夷堅志》看宋代女性的婚姻生活〉《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8:3(2008):90-91。
楊軍,〈魏晉六朝志怪中人鬼婚戀故事的文化解讀〉,《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2004):132-135。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收入《鄒文海先生政治科學文集》(鄒文海先生六十華誕授業學生慶祝會印,1967),頁90-119。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15:4(2004)︰41-92。遠藤隆俊,〈北宋士大夫的寄居與宗族—鄉里與移者的信息交流〉《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開封:河南大學,2008),頁204-231。
劉靜貞,〈宋人的冥報觀―洪邁《夷堅志》試探〉《食貨月刊》復刊9:11(1980):454-460。盧秀滿:〈洪邁《夷堅志》之入冥故事研究―以冥法判決之準則及其意義為探討中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6:2009(2009):115-137。鍾林斌,〈論魏晉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戀小說〉,《社會科學輯刊》3(1997):141-148。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漢學》5:6(2007)︰39-62。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1(嘉義,2007.6):55-74。
關冰,〈從《夷堅志》中的婚戀故事看兩宋婚戀意識形態〉《宜春學院學報》29:3(2007)︰103-107。
3.學位論文:
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二)英文之部
1.專書
Alister D.Inglis, Hong Mai's Record of the Listener and Its Song Dynasty Context(New York:SUNY press,2006) .
Richard von Glahn,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 e Religious Culture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Steven Sangren,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Stanford, 1987 ).
Stephen F. Teiser,“The Growth of Purgatory”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93).
2.期刊論文
Beverly Bossler(柏文莉),“Performance Anxiety”in Courtesans,Concubines,and the Cult of Female Fidelity(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2),163-207。
Liao Hsien-huei(廖咸惠),“Encountering Evil: Ghosts and Demonic Forces in the Lives of the Song Elite”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37 (2007):89-134。
3.學位論文
Hsiao-wen Cheng, Traveling Stories and Untold Desires: Female Sexuality in Song China, 10th-13th Centuries (U. of Washingt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