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1. 中村里英子著,沈永嘉譯,《圖解更年期小百科:顧好更年期,等於顧好你的後半生》,新北市:世茂出版社,2014。
2. 卡爾.榮格(Carl G.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新北市:立緒文化,1999。
3. 卡倫・荷妮著,李明濱譯,《自我的掙扎》,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6。
4. 尼采著,從研喆譯,《尼采心靈咒語》,南京市: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5. 白瑩,《圖解藝術史》,台北市:佳赫文化行銷,2009。
6. 史蒂芬.拉維著,徐慎恕譯,《擁抱憂傷》,新北市:立緒文化,1998。
7.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市:左岸出版社,2006。
8. 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市:皇冠文化出版社,2004。
9.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左岸出版社,2006。
10.何政廣主編,張光琪等撰文,《世界名畫家全集 杜庫寧: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11.何政廣,《世界100大畫家:從喬托到安迪沃荷》,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6。
12.吳光遠,《讀懂尼采》,台北市:海鴿文化,2006。
13.邱貞琬,《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運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6。
14.美國醫療協會編著,孫秀惠譯,《走出藍色幽谷 告別憂鬱症》,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
14.林麗珊著,《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4。
15.阿德勒著,文韶華譯,《自卑情結 你的困境,由你的認知和生活風格決定》,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2014。
16.阿德勒著,文韶華譯,《超越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課》,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2005。
17.阿爾夫.別依著,劉式南譯,《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 孟克》,新北市:文庫出版社,1993。
18.拉班・賈瑞克・希爾著,朱恩伶譯,《魔幻藍屋-遇見卡蘿》,新北市:維京國際,2008。
19.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市:時報文化,2001。
20.派特・亞倫,江孟蓉譯,《療癒,從創作開始》,新北市:張老師文化,2013。
21.派翠・西亞歐文,楊孟麗譯,《解放憂鬱情緒》,新北市:雅音出版社,1996。
22.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23.理查・卡沃雷西著,劉國棟譯,《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 柯克西卡》,新北市:文庫出版社,1993。
24.唐娜・伊頓、大衛費恩斯坦博士合著,徐曉珮譯,《女性能量療法》,台北市:心靈工坊,2016。
25.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社,2000。
26.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1。
27.馬修・畢羅著,張帆譯,《費頓・焦點藝術家-安賽爾姆・基佛》,廣西省南寧市: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
28.幾米,《躲進世界的角落》,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2008。
29.曾寶瑩,《圖解心理學》,台北市:城邦出版社,2004。
30.孫建平、康弘,《大師的手稿-探索大師的心路歷程》,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2016。
31.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32.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書局,1989。
33.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
34.陳吉寶、陳狐狸,《視覺講義》,新北市:遠足文化,2015。
35.楊鈞,《焦慮:西方哲學與心理學視域中的焦慮話語》,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6.廖士程,《珍愛生命,希望無限:讓我們一起走過憂鬱的低谷》,台北市:心 靈工坊文化,2015。
37.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
38.劉其偉,《藝術人類學》,台北市:雄獅圖書出版社,2002。
39.劉其偉,《新編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出版社,1991。
40.雄恩・麥克尼夫博士著,許邏灣譯,《藝術治療》,新北市:新路出版社,1999。
41.蔡美娟,《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市:心靈工坊,2012。
42.熊純生主編,《辭海》,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85。
42.賴美華,《意象與美學-台灣史性藝術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
43.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新北市:立緒文化,2004。
44.蘭伯特著,錢乘旦譯,《二十世紀》,台北市:桂冠圖書,2001。
45.A. Bonito Oliva著,陳國強譯,《國際超前衛》,台北市:遠流出版,1996。
46.Anna Moszynska著,黃麗絹譯,《抽象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9。
二、 論文與期刊。
1. 邱貞菱,《「女」人「家」-追尋自我的旅程》,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造形藝術碩士專班論文,2014。2. 葉育芳,《形・變》,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
3. 楊柏堯,《疏離的凝視-自我在文化環境中的異化過程》,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4. 廖彥慈,《我與自己的共生模式》,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5. 魏美華,《傾聽自然微音》,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在職碩士班創作論述,2015。三、 網路資訊
1. http://www.arttherapy.org.tw/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2.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壓力
3.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search=%09蒸發
4. 賴美華http://collection.kmfa.gov.tw/kmfa/artsdisplay.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