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ac57:fc92:1c8d:566e)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8: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智信
研究生(外文):Chih-Hsin Huang
論文名稱:教學訪問教師參與偏鄉學校教育服務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Visiting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Service at Rural Area Schools
指導教授:林斌林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in Lin
口試委員:林進材郭明堂
口試日期:2017-07-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博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偏鄉學校教育服務訪問教師
外文關鍵詞:rural area schoolseducation servicevisiting teach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8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部針對偏遠離島地區公立國民中、小學辦理之「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實施現況,研究工具採用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訪談,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105學年度參與「教學訪問教師計畫」之教學訪問教師、受訪學校校長與教導主任為訪談對象,並依據20位受訪者之訪談結果分析,歸納結論如下:

一、受訪學校之觀點:
(一)背景因素與申請動機:偏鄉學校需要專業人才的投入
(二)服務的內容:校長的態度決定計畫的實質內涵
(三)服務的過程:實施的過程需要保持彈性
(四)服務的困境:校內的氛圍決定實施的成效
(五)實施的成效與評價:偏鄉學校相當肯定本計畫帶來的正向效益

二、訪問教師之觀點:
(一) 背景因素與動機:具備正向人格特質者較適合擔任訪問教師
(二)服務的內容:主要以同儕分享與示範教學為主
(三)服務的過程:需要尊重當地學校規劃與教師的想法
(四)服務的困境:受訪學校的支持度對訪問教師影響最深
(五)實施的成效與評價:訪問教師大多肯定本計畫所帶來的成效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受訪學校與訪問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statue of “Visiting Teachers’ Plan”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rural areas. The researcher chooses 20 visiting teachers, principals and deans as interviewees with the method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conception sampling.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are as follows:

I. Viewpoints of Interviewed Schools:
1. Background and applying motivations: professional teachers are needed in rural area schools.
2. Content: the content of the plan depends on principals’ attitude.
3. Process: the process needs to be flexible.
4. Dilemma: the atmosphere of school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effect.
5. Results and evaluation: rural area schools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plan.

II. Viewpoints of Interviewed Teachers:
1.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s: optimistic teachers are more suitable to be visiting teachers.
2. Content: the contents are mainly colleague sharing and demonstration.
3. Process: it matters to respect local schools and teachers.
4. Dilemma: the backup from schools affects teachers most.
5. Results and evaluation: teachers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plan.

To sum up,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which can be useful references for government, relevant schools, visiting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致 謝 iii
目 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動機與教育服務 7
第二節 工作的投入、留任與離職傾向 14
第三節 偏鄉教育之困境與改善計畫 20
第四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之內涵與實施 33
第五節 國外偏鄉學校教育相關方案概況 39
第六節 小結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研究過程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7
第一節 教學訪問教師之個人因素 57
第二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劃的執行 66
第三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之成效與限制 80
第四節 教學訪問教師計畫之評價 9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20
一、中文部分 120
二、西文部分 127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31
附錄二 受訪知情同意書 13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 (2008)。
Lovelock & Wirtz(2004)著;周逸衡、凌儀(2005)譯。服務業行銷。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Robbins, S. P.(2001)著;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2002)譯。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元甯(2008)。永齡希望小學課業輔導執行策略。永齡希望小學專刊,1,20-22。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方法。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1-21。高雄市:麗文。
王彥喬(2014) 。 別再撒錢了!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在「人」。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34165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9。
王彩鸝(2015)。師培修法「先過檢定再實習」紓解偏鄉教師荒。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888/2094827
王彩鸝(2015)。一年10幾億補救教學 2大盲點「做到掛」。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3/989398
王彩鸝(2015)。改善城鄉學習落差 4措施安定偏鄉教師。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3/989398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五版)。台北:巨流圖書。
史美華(2006)。領導風格與留任意願之關聯性研究-社會化結果之中介效果。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職的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牟嘉瑩、楊子嫻(2016)。點亮教育的「心」燈火—偏鄉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 04-06。
余安邦(1980)。企業組織中員工離職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杏容(1977)。離職相關因素之探討。思與言,15(2),99-105。
余德成(1992)。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女性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 定(2013)。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忠吉(1983)。高雄加工出口區離職率之研究:1972 至1978 的實證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1,33-60。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名詞: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90,177-178。
呂佳玲、林耀榮(2015)。教育資源分配公平之探討:Rawls正義論觀點。臺灣教育,695,52-54。
呂玟霖(2016)。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6-28。
呂家賢(2016)。偏鄉學校哪裡是偏鄉學校。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www.caringfortaiwan.org.tw/index.php/passionate-teacher/teacher-talking/item/365-2016-09-05-07-42-18。
李雅筑(2016)。偏鄉學校存或廢?老師:「請不要廢掉任何一所!」。遠見雜誌電子報。取自:https://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8797.html
李新鄉(1995)。自我概念、專業工作經驗、學校認同與國小教師教學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科會84年度補助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42413-H023-001)。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
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發展模式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00,188-230。
李素卿(譯)、M. J. A. Howe(著)(2000)。學習心理學,。台北市: 五南.
李德智(2005)。基層警察人員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高雄縣基層員警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顯鎮(2006)。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杜明翰(2008)。生命就是不斷的自我突破。永齡希望小學專刊,1,33。
林天祐(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
林志華(2008)。高雄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未出版,台東。
林秀芬、許振華 (2014)。創意行銷文化城市-行動圖書館偏鄉地區行銷圖書資源之研究。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研究報告。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林秀姿、王彩鸝(2016)。急診偏鄉教育!踢爆3大迷思。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a.udn.com/focus/2016/04/05/19755/index.html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巨流 。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實務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林瑜瑩、李學愚、謝俊旭(2001)。中式餐飲從業人員留任因素滿意度與留任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嘉南學報,27,49-56。
邱美珊、黃冠翰、吳典龍(2009)。準諮商心理師駐地實習之困境與成長。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4 ),45-54。
邵思涵(2004)。工作有趣、領導與留任意願之探討—以公關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侯靖南 (2009)。中彰投地區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子女教育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欣慈(2015)。「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想留熱血師 聘用要彈性。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78/1198473
范熾文(2007)。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發展、類別及其啟示。學校行政,50(), 128-144。
徐小玲(2006)。勿讓偏遠小型學校的弱勢更為惡化。桃園市瑞原國中。取自 http://www.ryjh.tyc.edu.tw
徐正光(1977)。工廠工人的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研院民族所集刊,43,23-63。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47-73。台北:巨流。
徐易男(2003)。偏遠與離島地區教育之困境與生機。國教之友,54(4),67-69。
徐鶯娟(1995)。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參與決定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秦夢群、高延玉(2008)。偏遠學校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8,95-104。
高淑清(2004)。家庭教育與方案推展之多元思維模式芻議。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多元化的家庭教育。台北:施大書苑。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
高慧如(2007)。桃園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偏遠地區學校資料(2015年版)【資料檔】。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Default.aspx
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火燦(2001)。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揚智。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奕華、劉文章(2012)。教育正義的實踐:協力治理觀點與個案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106。
張家綺(2016)。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們做到多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10-11。
張純(201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個案研究—師資生的參與經驗。國教新知,63(3),55-63。
張婉玶(2016)。從教育機會均等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33-37。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
張瑞春(1997)。組織變革中組織氣候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影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6)。104 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4_all_level.pdf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美玉(1992)。產業結構轉變下製造業員工離職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添明(2013)。師大研究-師資家庭可縮短城鄉學習差距。師大新聞。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2737
許添明、葉玲珍(2014)。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取自:http://link.ruraledu.tw/articles.php
許誌庭(2014)。偏遠地區教育困境-空間、社會與文化。研習資訊,31(1),33-42。
郭添財(2015)。臺灣教育的另類思考-實驗教育三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14656/1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仕宗(1995)。偏遠地區教育問題的探討。台灣教育,481,33-36。
陳巨峰(2014)。實施教師共聘制度的幾項思考。台中市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view/id/1354
陳正沛(1983)。研究人員之工作投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向明(200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
陳妙娟(2011)。日本政府為鼓勵前往偏遠地區從事教育的教師所施行的誘因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fm.naer.edu.tw/epaper.php?edm_no=30#no_802
陳志忠、藍偉峰、張淑昭(2005)。領導風格、組織文化、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技職院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勤益學報,23(2),79-95。
陳志發(2002)。員工股票選擇權滿意度對離職意願、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外商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尚嘉(1985)。人格特質型態、成長需求、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離職意願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奎熹(2000)。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若愚(2008)。給孩子一個希望許臺灣一個未來。永齡希望小學專刊,1,14-19。
陳素貞、劉世閔〈2010〉。「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論校園網路霸凌。國教新知,57〈4〉,2-3。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麗、曾世杰、張毓仁(2015)。國小二年級不同補救教學方案之實施與成效之比較-攜手計畫與永齡希望小學。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2),35-74。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5-130。
陳森壬(1982)。員工個人屬性、需求層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聖謨(2012)。偏鄉人口結構變化與小學教育發展關係-以雲林縣濱海鄉鎮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106,23-56。
彭剛力(1981)。人格特質、組織氣候與工作滿足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恆山、李素卿(2000)。心理學。台北:五南。
童有慧(2002)。花蓮縣非本地籍偏遠國民小學教師留任意願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文亮(1998)。報關行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知覺、工作投入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台生(1980)。台灣省鎮縣轄市公所公務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彥超(2016)。偏鄉小校發展之思維-學校特色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38-42。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三民。
黃惠君(2004)。激勵因素、工作滿足、家庭支持與留任意願及專業承諾關係之探討- 以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智信、林斌(2016)。偏鄉學校發展政策之可行性評估-以《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草案為例。2016教育高階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公共教育再定位-讓改革成真!國立台南大學。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曙曜編譯(1994)。公共行政:設計與問題解決。台北:五南。
黃麗米(2004)。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楊婷帆(2009)。教育優先區的檢討與改革。銘傳教育電子期刊,1,1114–125。
楊智穎(2011)。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499-522。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葉素秋(2004)。研發部門人力資源領先指標對研發人員創新行為與留任傾向之影響-以心理契約與專業承諾為中介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葉連祺(1995)。「為美國而教」師資培育方案。比教教育,45,72-81。
詹志禹、吳璧純(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8, 29-41。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監察院(2016)。監察委員調查報告(105教調0003)取自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no=4673
趙必孝(1990)。企融自由化與金融機構人員離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金融機構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世閔(2010)。質性研究資料分析中的倫理議題。載於郭玉霞主編,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 活用寶典,320-347 。臺北:高等教育。
劉建宏(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語霏(2016)。日本補救教學政策之研究-「全國學生素質與學習狀況調查」的導入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267,56-70。
劉鎮寧(2015)。偏鄉教育在補救教學上應有的省思與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5(11),22-2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台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109-144。
蔡崑源(2000)。華進集團員工滿意度、工作投入、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淑娟(1985)。企管碩士個人變數、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 師大書苑.
蔡進雄(2013)。學校領導的新趨勢-從金字塔到鑽石。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3), 73-80。
蔡寬信(199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鄭淑華、楊思偉(2010)。日本東京都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56(1),65-98。
鄭勝耀、侯雅雯(2016)。美國補救教學政策之研究-以【每位學生都成功法案】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67,16-29。
鄭福妹(2005)。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語謙(2016)。未達基本學力20萬中小學生「等待失敗」。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885/1682343 學報,10,185-230。
蕭慧津(2001)。國中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之研究-以終身學習四面向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志峰、秦夢群(2014)。成功的校長領導層面之建構與檢證-國民中小學層級。教育研究學報,48(2),1-26。
聯合報(2014)。為台灣而教,熱血師生變夥伴。文化采風A16。取自:https://udn.com/news/redirect_c/502899?f_ART_ID=502899
聯合報(2015)。為偏鄉孩子點一盞希望之燈。聯合電子報。取自: http://www.cdnews.com.tw
謝天德(1998)。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 。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鍾佩蓁(2004)。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簡嘉妮(2010)。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嚴春財(1998)。山地鄉國小教師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二、西文部分
Alderfer, C. P.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2), 142-175.
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Barter, B. (2013). Rural schools and technology: Connecting for innovation. 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ural Education, 23(3), 41-55.
Boylan, C. (2012). Promoting rur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the society of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 in rural Australia (SPERA). 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ural Education, 22(1), 1-17.
Brief, A. P., & Aldag, R. J. (1977). The intrinsic-extrinsic dichotomy: 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496-500.
Brief, A. P., & Motowidlo, S. J. (1986). 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4), 710-725.
Deci, E.,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ur, Plenum Press, New York.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Hansmann, H. B.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 Yale Law Journal, 89(5), 835-901.
Herzberg, F. (1956). Job Attitudes: Review and opinion. Pittsburg, PA: Psychological Services of Pittsburg.
Herzbery, F., Mausner, B., & Snydeman,B. (1959).The Motivation towork.New York:Wiley
Herzberg, F. (1968).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6, 53-62.
Herbert, D. (1976). Stoichiometric aspects of microbial growth. Continuous Culture, 6, 1-30.
Herbert, T.T. (1976).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York: Collier Macmillan.
Herzberg, F. (1993). The motivation to work. reprint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Howley, C. B. (2014), Review of a new frontier: Utilizing charter schooling to strengthen rur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nepc.colorado.edu/thinktank/review-new-frontier.
Kanungo, R. N. (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 119-138.
Knickel, K., & Peter, S. (2004), Rural area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Some experiences with the regional action programme in Germany, In A. Cristovao (Ed.), Farming and rural systems research and extension: European farming and society in search for a new social contract learning to manage change, 595-604, Vila Real, Portugal: Universidade de Tras-Os-Montes e Alto Douro.
Lawler, E. E., & Hall, D. T.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4), 305-312.
Laschewski, L. (2011), E-learning in rural areas as innovation process, In F. Ugolini & V. Tsipidis (Eds.), Conference proceedings:ICT for inclusive learning: The way forward , 56-62, Athens, Greece: Euracademy Associarion- The European Academy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Lincoln, Y. & Guba, E. (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 Bryman & R.G. Burges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ume 3. London: Sage.
Lodahl, T. M. & Kejner, M., (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1), 24-33.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
Maslow, A. H.(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 146-150.
Mobley, W. H.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 237-240.
Mobley, W. H., Horner, S. O., & Hollingsworth, A. T.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08-414.
Mobley, W.H., Griffeth, R.W., Hand, H.H., & Meglino, B.M. (1979).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 493–522
Mobely, W. H. (1982). Employee turnover: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ion-Wesley.
Müller, U., Ahamer, G., Peters, H., Weinke, E., Sapper, N., & Salcher, E. (2013). Technologies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trengthen conviviality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Alps and in Seneg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echnology Journal, 7(2/3), 207-227.
OECD(200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Taxes,Paris.
OECD(2013). Synergies for better learn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190658-en
OECD(2015).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15: Making reforms happen. OECD Publishing.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25442-en
Paullay, I. M., Alliger, G. M., & Stone-Romero, E. F. (1994).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wo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 job involvement and work centr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2), 224.
Porter, L. W. Steers, RM Mowday, RT Boulian, P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5), 603-609.
Price, J. L. (1977). The Study of Turnuver. Ames :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abinowitz, S., & Hall, D. 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2), 265-288.
Rao, K., Eady, M., & Edelen-Smith, P. (2011), Creating virtual classrooms for rural and remote communities, Phi Delta Kappen, 92(6), 22-27.
Rennie, F. (2003). The use of flexible learning resources for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rural students. Distance Education, 24(1), 25-39.
Robbins, S. P. (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6th ed). N. J.: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 J: Prentice Hall.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öttingen, Germany: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Reghenzani, D (2002). Creating learning partnerships and a learning corrid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OECD Learning Cities and Reg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elbourne.
Robbins, C. S., Sauer, J. R., Greenberg, R. S., & Droege, S. (1989). Population declines in North American birds that migrate to the Neotropic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86(19), 7658-7662.
Ruh, R. A., White, J. K., & Wood, R. R. (1975). Job involvement, values, personal backgroun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d job attitud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8(2), 300-312.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eds.),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öttingen, Germany: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Sallis, J.F. (2002). Ec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 In K. Glanz, B.K. Rimer, and
F.M. Lewis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462-484.
Schnaut, G., Pollermann, K., & Raue, P. (2012). LEADER: An approach to innovative and suitable solutions in rural areas? . Paper presented in the 131st EAAE Seminar: Innovation for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areas, Prague, Czech Republic, September.
Smarick, A. (2014). A new frontier: Utilizing charter schooling to strengthen rur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bellwethereducation.org/a-new-frontier-utilizing-charter-schooling-to stregthen-rural-education/.
Strange, M., Johnson, J., Showalter, D., & Klein, R. (2012), Why rural matters 2011-12: The condi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50 states. Washington, DC: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Trinidad, S., Sharplin, E., Ledger, S., & Broadley, T. (2014), Connecting for innovation: Four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ly preparing per-service teachers to teach in rural and remote western Australi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9(2), 1-13.
Vroom, V. C.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igfield, A., & Eccles, J.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task valu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Developmental Review, 12, 265–310.
Wigfield, A.,Eccles, J. S.(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4), 68-8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9。
2.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3. 牟嘉瑩、楊子嫻(2016)。點亮教育的「心」燈火—偏鄉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 04-06。
4. 余杏容(1977)。離職相關因素之探討。思與言,15(2),99-105。
5. 呂佳玲、林耀榮(2015)。教育資源分配公平之探討:Rawls正義論觀點。臺灣教育,695,52-54。
6. 呂玟霖(2016)。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6-28。
7. 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發展模式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00,188-230。
8. 林天祐(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
9. 徐易男(2003)。偏遠與離島地區教育之困境與生機。國教之友,54(4),67-69。
10. 秦夢群、高延玉(2008)。偏遠學校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8,95-104。
11. 張家綺(2016)。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們做到多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10-11。
12. 張純(201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救教學個案研究—師資生的參與經驗。國教新知,63(3),55-63。
13. 張婉玶(2016)。從教育機會均等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33-37。
14.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
15. 陳素貞、劉世閔〈2010〉。「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論校園網路霸凌。國教新知,5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