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0:3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俊宏
研究生(外文):
Chun-Hung Chen
論文名稱:
烏樹林地區產業與聚落的歷史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settlement in Wushulin Region
指導教授:
賴志彰
指導教授(外文):
Zhir-Zhang Lai
口試委員:
邱麗娟
、
曾憲嫻
、
吳進喜
口試日期:
2017-07-0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聚落
、
後壁
、
東洋製糖株式會社
、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
烏樹林糖廠
外文關鍵詞:
Settlement
、
Houbi
、
Toyo sugar refining cooperation
、
Meiji sugar cooperation
、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444
評分:
下載:92
書目收藏:4
聚落之形成端賴交通便利及土地利用開發、適宜居住的環境,自明鄭時期開始,聚落的產業發展主要以農業為主,居民成員普遍以同鄉或同姓宗族集中屯墾方式,清領時期大量招募自閩、粵等地,形成之墾號、佃戶無異是聚落雛形,臺灣各地名中「寮」、「厝」…名稱不勝枚舉,在此同時烏樹林聚落逐漸形成。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確立「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臺灣被定位為「熱帶經濟作物和糧食生產基地」,農業研究機構及農民組織設立,廣興水利工程,展開綠色的農業革命,建立以農業為主的殖民地經濟,烏樹林聚落周邊農地開發原以水稻及雜糧為主, 1901年糖業之父-新渡戶稻造提出「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改變不適作稻田為蔗園同時開始蔗糖工業近代化推展,總督府於1902年公布「糖業獎勵規則」,自此在臺灣的製糖株式會社及新式製糖工場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其中烏樹林糖廠為1909年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於後壁地區所設立新式製糖工場,早期稱為「東洋製糖會社第二工場」,1927年東洋製糖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烏樹林製糖所則併入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同時擴大生產產能,引進大量外部員工進入本地區,形成農業型與工業村併行聚落型態。
戰後改為烏樹林糖廠,廠區周邊員工宿舍各項資源完整幾乎成為獨立生活圈,1983年因應世界經濟變化及糖業競爭力薄弱,採購砂糖政策改變,烏樹林糖廠停止生產,廠區改為人力需求較少的精緻農業事業部蘭花培育中心與烏樹林休閒園區使用,廠房及宿舍區相繼拆除,糖廠工業村型態解體,居民因謀生不易,年輕人口嚴重外流,缺乏社會新元素輸入,形成地區老年及幼齡兩極化人口結構之M型生態,區域發展停滯不前。
本文係由產業與聚落的角度,探討聚落沿革、產業變化影響、困境之突破、現有資源改造建議,進而活化聚落,豐富地區特色。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settlement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 the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the advancement of farmland and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Since late Ming Dynasty, agriculture has been the main target of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Qing Dynasty, farmland was concentrated reclaim by the groups of local residents. These residents were also called tenant farmer. They recruit huge amount of labors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region by the name of resident who came from same residential village or people who came from same Chinese kinship family. Undoubtedly, it is imagined that the formatting of tenant farmers represents the prototype of the Taiwanese settlement, many traditional Taiwanese place name such as “Liao” “Tsuo” was named by this case. In addition, Wushulin settlement has been developed at this period.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aiwan Sotokufu has agreed with the basic economic policy as “Industry for Japan, Agriculture for Taiwan”. This policy positioned Taiwan as a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grain production base”.
At the same time,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farmer organization, which also investigated hydraulic engineering to support the field irrigation. These determinations helped Japanese government to begin green revolution and approved the agriculture-based colonial economy plan. The crops of Wushulin region and surrounded settlement are mainly grains and rice. In 1901, the father of sugar industry – Inazo Nitobe has presented“sugar improvement opinion form” to adjust unsuitable rice field to sugar cane field and promote modernization for sugar industry. One year later, Taiwan Sotokufu published “bonus rules for sugar industry”.Famous sugar companies such as Taiwan, Meiji, Ensuiko, Dainippon, Nitaka,Donggang were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and benefited from these policies.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as the new type of sugar cane mill in Houbi region, was founded by Toyo sugar refining cooperation in 1909. In the early period,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was named as“Toyo sugar refining cooperation’s second industry”. In 1927, Toyo sugar refining cooperation was merged to Dainippon sugar cooperation;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was merged to Meiji sugar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expanded its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cruit huge amount of nonlocal employees entered this industry, which form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ettlement.
After World War II,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was managed by Taiwan sugar cooperation. Well preserved living place such as employee’s dormitory and sufficient resources could literally generate an independent living circle for local resident. However, due to world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the competitive of sugar industry becomes weaken. The policy of purchasing sugar has importantly changed in 1983. This forced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to terminate its sugar production. Wushulin sugar industry has rebuilt to low manpower requirement orchid research center and Wushulin recreation park.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restructured to quality agriculture, sugar industrial village collapsed and made residents lived difficultly. This issue caused youth unemployment and demolished the old factory and employee’s dormitory; serious outflow of young people degenerated Wushulin region to agriculture settlement. Additionally, unbalanced average age transformed the popularity structure to M-shaped society. With the above issues, lack of new element injection has stopp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lin region.
The concept of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and discuss following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ttlement - the renovation of settlement, the influence by industrial transition, difficulties and further solutions, suggestions of reforming settlement with current resources. These discussions are expected to energize the circumstance of settlement and fulfill specific culture.
謝辭……………………………………………………………………………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目次………………………………………………………………………………vii
圖目次……………………………………………………………………………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流程………………………………………………………4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7
第四節 自然環境演變…………………………………………………………13
第五節 行政區域發展概要…………………………………………………………25
第二章 烏樹林地區糖廠興設與聚落之生活 (1945年以前)
第一節 烏樹林地區聚落開發……………………………………………30
第二節 糖業經濟的發展與烏樹林製糖工場成立………………………36
第三節 聚落常民生活與空間模式………………………………………46
第四節 教育、職業與文化發展…………………………………………66
第三章 烏樹林糖廠帶動地方的發展 (1945~1983年)
第一節 區域產業變化……………………………………………………77
第二節 區域、人文及空間的改變………………………………………95
第三節 人文環境與人口之變異…………………………………………101
第四節 地方宗教與文教發展……………………………………………119
第四章 烏樹林糖廠關廠後產業與地方發展的變遷(1984~2014年)
第一節 關廠政策下的產業的轉型………………………………………………140
第二節 地區聚落空間與資源轉變……………………………………………149
第三節 烏樹林地區地方發展………………………………………………160
第五章 結 論 ………………………………………………………………………167
徵引書目 ………………………………………………………………………………172
一、地方志書
高拱乾,1962,《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許鴻磬等,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80,《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
臺南縣政府編,1980,《臺南縣志》,臺南:臺南縣政府。
臺南市後壁區公所編,1986,《後壁鄉志》,臺南:後壁區公所。
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黃叔璥,1996,《臺海使槎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印刷廠。
二、專書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6,《臺灣埤圳統計》,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北:捷幼出版社。
相良吉哉編,1933,《台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新營郡役所,1935,《始政四十周年紀念新營郡特輯號》,臺南:新營郡役所。
新營郡役所,1935~1940,《新營郡要覽》,臺南 新營郡役所。
上野雄次郎編撰,1936,《明治製糖株式會社三十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東京事務所。
臺灣糖業(股)公司,1952,《糖業手冊》,臺北:臺灣糖業(股)公司。
臺灣糖業(股)公司,1976,《臺糖三十年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股)公司
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1992,《嘉南水利會七十年史》(上),臺南: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出版社。
臺灣糖業(股)公司,1996,《臺糖五十年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股)公司。
林衡道、楊鴻博,1996,《鯤島探源》,新北:稻田出版社。
柯志明,2006,《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出版社。
周俊霖、許永河,2007,《南瀛糖廠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2007,《後壁香火》,臺南: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會。
陳鴻圖,2009,《嘉南平原水利事業變遷》,臺南:臺南縣政府。
洪郁程等,2010,《南瀛大地主誌新營區卷》,臺南:臺南縣政府。
臺南縣白河鎮店仔口文教協會,2010,《白河店仔口二十四里踏查錄》,臺南:臺語文學讀書會
張溪南等,2012,《臺南市樹人國民小學創校100年校慶特刊》,臺南:樹人國民小學。
連鋒宗等,2012,《1/5萬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臺北;上河文化(股)公司。
連鋒宗等,2016,《光復初期美製5萬分之1台灣地形圖》,臺北;上河文化(股)公司。
三、期刊論文
陳彩仁,1967,〈烏樹林糖廠的約耕蔗園土地綜合改良示範工作〉,臺北:臺糖通訊第四十卷第十期。
林慶池,1971,〈記烏樹林糖廠59〜60年期生產實績〉,臺北:臺糖通訊第四十八卷第十七期。
高春輝,1972,〈烏樹林糖廠第一支代耕隊〉,臺北:臺糖通訊第五十卷第十一期。
巫童季芬、王耀宗,2004,〈台糖烏樹林糖廠遊客行為之特性研究〉,嘉義:國立嘉大農林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周俊霖,2008,〈烏樹林糖廠原石運輸紀要〉,臺南:南瀛文獻(六)。
張世正,2015,〈那一段,「石」在「灰」常艱辛的歲月〉,臺南:臺糖通訊第2044期。
四、學位論文
周相伶,2006,〈最甜蜜的學校-糖廠小學的故事〉,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均凱,2007,〈溪湖地區的空間與歷史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佳如,2007,〈臺糖公司停閉糖廠土地與資產再利用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宇寬,2008,〈新營糖廠對周邊地區農民生活影響〉,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專題研究論文。
沈美瑤,2008,〈臺南縣後壁鄉聚落的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翰諄,2008,〈制度企業家與組織創新-臺糖開創蝴蝶蘭產業組織制度轉變之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官彥君,2009,〈南靖糖廠與南靖地區社會文化的變遷〉,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岑憶,2011,〈水上鄉域空間的歷史變遷〉,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佑澤,2011,〈烏樹林休閒園區遊憩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娟,2011,〈農業發展與農村環境的變遷-以臺灣臺南縣後壁鄉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 究所碩士論文。
吳昌明,2012,〈佳里糖廠與地方開發關係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蕙寧,2013,〈後壁地區開發的歷史變遷〉,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源、報紙
臺南市民政局:http://www.tainan.gov.tw
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http://map.net.tw/taisugar
臺糖全球中文入口網:http://www.taisugar.com.tw
風華再起烏樹林糖廠:http://www.hces.tn.edu.tw
元威殿:http://hibu.tacocity.com.tw
臺南市後壁區安溪國民小學:http://ases.dcs.tn.edu.tw/modules/tadnews
攝影講座:http://www.retireetsc.tw/a4a.htm
行政院農業委會農業試驗所:http://web.tari.gov.tw/techcd
內政部網站:http://www.moi.gov.tw/stat
經濟部水利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wra.gov.tw
Google earth網:https://www.google.com.tw/intl/zh-TW/earth/
《臺灣日日新報》
《聯合報》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糖公司停閉糖廠土地與資產再利用之研究
2.
烏樹林休閒園區遊憩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
3.
台南縣後壁鄉聚落的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
4.
南靖糖廠與南靖地區社會文化的變遷
5.
農業發展與農村環境的變遷-以臺灣臺南縣後壁鄉為例
6.
最甜蜜的學校—糖廠小學的故事
7.
後壁地區開發的歷史變遷
8.
佳里糖廠與地方開發的關係研究
9.
水上鄉域空間的歷史變遷
10.
溪湖地區的空間與歷史變遷
1.
陳彩仁,1967,〈烏樹林糖廠的約耕蔗園土地綜合改良示範工作〉,臺北:臺糖通訊第四十卷第十期。
2.
高春輝,1972,〈烏樹林糖廠第一支代耕隊〉,臺北:臺糖通訊第五十卷第十一期。
3.
周俊霖,2008,〈烏樹林糖廠原石運輸紀要〉,臺南:南瀛文獻(六)。
1.
佳里區下營庄落空間的歷史變遷
2.
中路村落的地方發展與歷史變遷
3.
高雄市鹽埕埔空間的歷史變遷
4.
臺南府城東區市街空間的歷史變遷
5.
佳里糖廠與地方開發的關係研究
6.
山上區聚落發展與變遷
7.
後壁地區開發的歷史變遷
8.
糖業休閒產業與居民認同之研究-以烏樹林糖廠為例
9.
阿蓮區的區域發展與歷史變遷
10.
日治時期臺南州區之糖業與地方社會(1895~1945)
11.
南靖糖廠與南靖地區社會文化的變遷
12.
民雄鄉域空間的歷史變遷
13.
虎尾市街聚落的歷史變遷研究
14.
台中市霧峰區區域的空間歷史變遷
15.
臺灣與越南的傳統節日之比較—以春節、端午、中秋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