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金國(2014)。一起來「活化教學」。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10),73-74。
王波(2008)。STAD合作學習方法對大學英語詞彙學習的影響。安順學院學報,10(5),62-64。
王美珍(2014)。滑世代,你讀書了嗎?遠見雜誌,第340期。
王婉怡(2016)。合作學習與MAPS教學策略導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石兆蓮(1998)。閱讀理解。載於林清山(主編)。有效學習的方法,77-108。臺北市:教育部。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吳爭雅(2003)。漫談團體探究法。教師之友,44(1),102-105。李丞嵐(2016)。應用合作學習於國中生國語文閱讀理解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林生傳(199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研習資訊,8卷,5-6期。林清山(譯)(1997)。R. Mayer 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三版)。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林慧雯(2008)。學生英文能力及性別差異對合作閱讀策略教學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邱上真、洪碧霞(1995)。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1)--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1)。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4-2421-H017-002-F5)。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柯昔玫(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柯華葳(1992)。臺灣地區閱讀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吟 (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07-349。臺北:心理。
柯華葳、詹益綾(2007)。國民中學閱讀推理篩選測驗編制報告。測驗學刊,54(2),429-450。柯華葳、詹益綾(2009)。國民中學閱讀推理測驗使用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臺北:教育部特教小組。
胡永崇(2008)。閱讀理解的教學評量方式。屏師特殊教育,16,1-9。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洪月女(2009)。以古德曼的閱讀理論探討中英文閱讀之異同。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1),87-114。洪月女、靳知勤(2008)。科學寫作理論與教學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2,173-192。洪月女、楊雅斯(2014)。讀報結合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4),1-26。Dio:10.6209/JORIES.2014.59(4).01洪慧萍(2002)。合作學習融入閱讀教學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徐志誠(2015)。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徐瑋憶(2015)。告別單打獨鬥分組合作學習教學。師友月刊,582,57-60。符碧真(2011)。中小學閱讀素養PIRLS & PISA國際評比。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第五十九期。
張正仁(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1。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1999)。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公民訓育學報,(8),123-152。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雅婷(2011)。交互教學法對增進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探究。台東特教34期,24-29。
張新仁(2012)。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關鍵~教師的再學習。國民教育,53 (1),1-3。張新仁、王金國、田耐青、汪履維、林美惠、黃永和(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台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新仁、汪履維、黃永和、田耐青、王金國、林美惠(2015)。分組合作學習百寶箱。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許秀萍(2015)。閱讀理解策略結合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能力及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曹美惠(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之權、陳玉雲、龔成、鄭文佩(2014)。促進新加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中學作文教學可行策略—使用STAD模式。教學探索。華文學刊。12(2),50-66。
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玟里(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怡琪(2011)。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佳音(2005)。線上閱讀討論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麗霜(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秋勳、劉敏卉(2009)。課外閱讀對高職學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明道學術論壇,5(2):143-158。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的教學實務議題探析。國民教育,53(5),78-88。黃永和(2015)。合作學習傾聽與發表技巧的指導。國民教育,55(1),101-110。黃思涵(2015)。應用合作學習於國中文言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郁婷(2010)。運用互動電子白板與小組合作學習策略輔助國小四年級摘寫國語課文大意之成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3卷(2),17-48。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佐藤學 著。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親子天下。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集刊,16,383-486。
黃雅芸(2015)。分組合作學習運用於國中國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彭曉雯(2015)。探討合作學習融合閱讀理解應用於國中數學科之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楊心怡、吳佳蓉(2012)。合作學習輔以電子書包在國小四年級國語文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102期,61-78。廖宇瑄(2015)。十二年國教活化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 ─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廖晉斌(2004)。國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增進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策略運用及學業成就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孟孜(2016)。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造句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doi:10.6231/CME.1998(7)15劉瑞芬(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生國語文閱讀及動機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蔣雅琳(2016)。合作學習對高職學生國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賴苑玲(2010)。從學童之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能力與自我認知等層面探討閱讀活動實施成效-以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爲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期,1-30賴銳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盧雪梅(2011)。國中基測國文科閱讀文本暨學生表現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2),115-152。薛秉鈞(2006)。合作學習融入閱讀策略教學模式對國中學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doi:10.6209/JORIES.2014.59(1).04謝旻成(2015)。國中生閱讀動機、閱讀行為與國文科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謝智仲(2015)。合作學習策略導入心智圖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蕭秀琴(2015)。協同學習對於國中生國語文學習動機及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蕭斐勻(2014)。合作學習於國小六年級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桃園縣C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志明(2011)。線上閱讀對偏遠地區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13章)。臺北:心理。
簡馨瑩(2011)。從PISA探討教室裡的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72,37-43。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怡方(2016)。國語文教學運用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二、西文部分
Beach, R., & Hynds, S. (1996). Research on response to literature. In R. Barr, M.L. Kamil, P. Mosenthal, & P. D. Pearson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 2) (pp. 453-489).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arver, R. P. (1973). Reading as reasoning: Implications for measurement. In W. H. MacGinitie (Ed.), Assessment problems in reading.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oodman, K.S. (2003). On the revolution of reading: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 Edited by A. D. Flurkey & J. Xu.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Gudakovska, I. (1996).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in Latvia.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Sep, 40 (1), 64-67.
Huang, H. S., & Hanley, J.R. (1994).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and Chinese reading acquisition in first grad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Taiwan.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3, 325-342.
Johnson, D.W, & Johnson, R. (1988).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structured controversy.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 (8), 58–64.
Levy, B. A. (1981).Interactive processing during reading. In A. M. Lesgold & C. A. Perfetti (Eds.), Interactive process reading.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285-297.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t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PP. 48-57.
Pearson, P.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lavin, R. E.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al of Social Issues, (41)3, 43-62.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NJ: Prentice-Hall.
Spodek, B. (1985). Teaching in early years. N. J.:Prentuce - 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