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卷)》,198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王曦, 1998。《國際環境法的特點》。北京:法律出版社。
包宗和,2010。〈因應氣候變遷國家安全新思維的建構〉,陳泰然、包宗和(編),《全球風險環境的形構:氣候變遷對臺灣總體安全的衝擊》。臺北:遠景基金會。頁339-347。
安東尼•紀登斯,2011。《氣候變遷政治學》。臺北:商周出版。
李天任、藍莘(譯),Wimmer,R.D.,&Dominick J.R(原著),1991。《大眾媒體研究》。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汪勁,2014/8。《環境法學(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坷,2008。《環境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俞可平, 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等著,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徐祥民主編,2013。《中國環境法學評論(第九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成福等譯,[美]喬治·弗雷德里克森著,2003。《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瓊懿、欒欣(譯),艾爾•高爾(原著),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臺北:商周出版。
曹軍驥譯,奇普•雅各斯、威廉•凱莉著, 2014。《洛杉磯霧霾啟示錄》。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許晃雄、李培芬,2010。〈氣候變遷之監測預警機制〉。陳泰然、包宗和(編),《全球風險環境的形構:氣候變遷對臺灣總體安全的衝擊》。臺北:遠景基金會。頁239-260。
陳聰富,2010。〈制定氣候安全相關法案之面向與內容〉。陳泰然、包宗和(編),《全球風險環境的形構:氣候變遷對臺灣總體安全的衝擊》。臺北:遠景基金會。頁317-338。
楊之遠,2014。〈兩岸霧霾(PM2.5)污染現況與未來合作展望〉,于騰耀主編,《專題報告2014-9》。臺北:財團法人中技社。頁27-33。
蒲島郁夫,1989。《政治參與》。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潘开靈、白列湖,2006。《管理協同理論及其應用》。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蔡先鳳,2009。《環境法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韓園園,2015。《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法律制度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二)學術論文
于宏源、毛舒悅,2014。〈利用地毯減排與空氣品質協同效應,建設應對霾害的亞洲低碳共同體〉,《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7卷第5期,頁82-90。于蕙清,2011。〈湄公河流域跨界水域治理之評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15-138。王永紅、呂潔,2015。〈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區劃分及防控思路的探討〉,《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第7期,頁63-64。
王同林、韓立釗、劉靜瑤,2010。〈完善我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體系的幾點建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21卷9期,頁10-17。
王紅、齊建國,2013。〈PM2. 5高排放與治理的技術經濟思考〉,《經濟縱橫》,第4期,頁3-6。
王海英、孫莉,2013。〈霧霾天氣的綜合防治研究 ——以河北為例〉,《河北 石家莊: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校報》,頁43-47。
王超鋒,2011。〈論國際環境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 第4期,頁28-30。
王樹翠,2015。〈淺析霧霾的成因及政府治理霧霾的對策〉,《經營管理者》,第1期,頁122-124。
王燕、施維蓉,2010。〈《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成功經驗〉,《節能環保》,第7期,頁14-16。
王穎、楊利花,2016/6。〈跨界治理與霧霾治理轉型研究——以京津冀區域為例〉,《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388-393。
白洋、劉曉源,2013。〈“霧霾”成因的深層次法律思考及防治政策〉,《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第11期,頁24-27。
皮埃爾·德·賽維可倫斯,1998年。〈治理與國際調節機制的危機〉,《國際社會科學》,第3期,頁77-78。
石秋池,2005。〈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執行情況〉,《中國水利》,第22期,頁67。
任鳳珍、孟亞明,2016。〈歐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經驗對我國的啟示〉,《經濟論壇》,第3期, 頁144-145。
朱旭峰,2013。〈轉型期中國環境治理的地區差異研究〉,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8期,頁32-34。
朱志剛,1990。〈協同理論簡介〉,《系統工程》,第3期,頁72-74。
何紅杉、張俊國,2011。〈無知己利益衝突矛盾防範與化解機制探索——基於協商民主與協商治理視角的分析〉,《行政論壇》,第1期,頁12-15。
何淵,2015。〈州際協定——美國的區域法治協調機制〉,《東方法眼》,第6期,頁5-6。
佟彥超,2006。〈中國重點城市空氣污染預報及其進展〉,《中國環境監測》,第22期,第2版,頁69-71。
宋渭澄,2003。〈聯合國體系下的非政府組織及其國際政治效應〉,《國際論壇》,第2期,頁7-13。
李長春、郝秋芳、王爽,2014。〈「公眾參與」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旅遊縱覽(下半月)》,第2期,頁88-90。
李飛,2016/4。〈河南省霧霾防治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社會治理》,頁51-56。
李斐、祝耀偵,2007。〈全球環境問題與國際組織的治理〉,《文教資料》,第1期,頁200-201。
李漢卿,2014。〈協同治理理論探析〉,《社會經緯理論月刊》,第1期,頁138-142。
李輝,2015。〈霧霾協同治理需解決三大問題〉,《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第3期,頁127-129。
李輝、任曉春,2010年。〈善治視野下的協同治理研究〉,《科學與管理》,第6期,頁78-79。
杜微,2015。〈跨界水污染的府際協同治理機制研究綜述〉,《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第5期,頁31-44。
杜群、李丹,2011。〈《歐盟水框架指令》十年回顧及其實施成效述評〉,《江西社會科學》,第8期,頁21-27。
汪勁,2005。〈中國環境法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法律科學》,第3期,頁34。
汪偉全,2014。〈空氣污染的跨域合作治理研究——以北京地區為例〉,《公共管理學報》,第11卷第1期,頁56-60。
沈陵,2015。〈歐盟空氣品質立法及啟示〉,《內江科技》,第7期,頁77-78。
卓凱,2007。〈區域合作的制度基礎:跨域治理理論與歐盟經驗〉,《財經研究》,第1期,頁55-65。
周利敏,2016。〈生態災難、永續發展與特大城市霧霾治理——國際經驗與中國啟示〉,《中國行政管理》,第1期,頁114-116。
周桂田,2016。〈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104年度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第7期,頁20-49。
周素文,2010。〈簡介《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成功經驗〉,《科技資訊》,第36期,頁21。
季柳陰來,2011。〈國際環境條約在中國的履行——以《生物多樣性公約》為例〉,《法制與社會:下詢刊》,第6期,頁5-7。
林忠漢,2014。〈東南亞跨境霾害汙染損失評估及共同防制經驗〉,《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7卷第5期,頁91-99。竺乾威,2008。〈從新公共管理到整體性治理〉,《中國行政管理》,第10期,頁52-53。
姚筱鬱,2011。〈從萊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幾點啟示〉,《河北水利》,第7期,頁32。
封慧敏,2008。〈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制度實施的障礙及出路〉,《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第5期,頁33-34。
施維榮,2010。〈《歐盟水框架指令》簡介及對中國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借鑒〉,《污染防治技術》,第6期,頁42-43。
胡愛榮,2014。〈京津冀治理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的應用研究〉,《生態經濟》,第8期, 頁179。
娜琳,2006。〈沙塵暴的危害及中蒙聯手與國際社會共同防治〉,《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期,頁49-65。孫友祥、安家俊,2008。〈跨域治理視角下武漢城市圈區域合作制的建構〉,《中國行政管理》,第8期,頁57-59。
秦天寶,2008。〈國際環境法的特點初探〉,《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16-19。
袁珊、賈愛玲,2017。〈論我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法律制度的完善——新《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背景下〉,《法制博覽》,第9期,頁32-33。
馬奔,2009。〈危機管理中跨域治理的檢視與改革之道——以汶川大地震為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期,頁147-152。
高桂林、陳雲俊,2015。〈評析新《大氣污染防治法》中的聯防聯控制度〉,《環境保護》,第18期,頁44。
國勝利,2016。〈霧霾污染聯防聯控之法律規制——以京津冀為例〉,《南方論刊》,第8期,頁45-47。
婁成武、於東山,2011。〈西方國家跨域治理的內在動力、典型模式與實現路徑〉,《行政論壇》,第18期,頁88-91。
康京濤,2016。〈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法律機制〉,《寧夏社會科學》,第2期,頁67-72。
張小曳、孫俊英、王亞強等,2013。〈中國大陸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科學通報》,第13期,頁34。
張欣炘、楊帆,2015。〈美國、歐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及啟示〉,《環境保護》,第13期,頁51-53。
張海濱,2007。〈聯合國與國際環境治理〉,《國際論壇》, 第5期,頁42-80。
張驥、王宏斌,2005。〈全球環境治理中的非政府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第6期,頁107-109。
許中駿,2014。〈臺灣霾害成因、境外汙染影響及兩岸空品管制交流契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7卷第5卷,頁70-76。陳仲嶙,2014/3。〈環境影響評估事件之司法審查密度:比較制度分析的觀點〉,《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4期,頁107-168。陶希東,2011。〈跨域治理——中國社會公共治理的戰略選擇〉,《學術月刊》,第8期,頁22。
陸遠權、牟小琴,2010年。〈協同治理理論視角下公共危機治理探析〉,《審陽大學學報》,第5期,頁123。
雲雅如、王淑蘭等,2012。〈中國與歐美大氣污染控制特點比較分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4 期,頁33-34。
馮爽、王聖瑞等,2015。〈法國湖泊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治理〉,《水利發展研究》,第5 期,頁66-67。
黃淑倫等,2016/12/15。〈嘉南地區細懸浮微粒濃度與氣象因子相關性分析:2006-2014〉,《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35 卷6 期,頁575–586。
黃躍,2014。〈環境污染治理的國際借鑒〉,《雲南大學學報》,第4 期,頁51-53。
楊志軍,2010。〈多中心協同治理模式的內涵闡析〉,《四川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頁21。
楊昊,2006。〈微型區域主義在東南亞跨域霾害治理上的挑戰與調適〉,《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 卷第3 期,頁139-186。楊清華,2011。 〈協同治理的價值及其局限分析〉,《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 期,頁33-56。
劉育宏,2015。〈看見臺灣——「看見朦朧美的臺灣」〉,《翰林自然科學天地》,第43 期,頁20-40。
劉偉忠,2012。〈我國協同理論研究的現狀與趨向〉,《城市問題》,第5 期,頁81-85。
劉偉忠,2012。〈協同治理的價值及其挑戰〉,《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2 期,頁117。
劉鴻志,2013。〈霧霾影響及其近期治理措施分析〉,《環境保護》,第7 期,頁15。
樓宗元,2015。〈國外空氣污染治理府際合作研究述評〉,《國外社會科學》,第5期,頁39。
滕飛,2009。〈跨域河流污染治理的激勵機制建設〉,《中國經貿》,第20 期,頁246-247。
薑丙毅、龐雨晴, 2014/7。〈霧霾治理的政府間合作機制研究〉,《學術探索》,第7 期,15-21 頁。
鍾京佑,2003/6。〈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臺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第18 期,頁 23-52。韓志明、劉瓔,2016/9。〈京津冀地區公民參與霧霾治理的現狀與對策〉,《天津行政學院學報》,第18 卷第5 期,頁18-39。
藍慶新、侯姍,2015。〈我國霧霾治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研究〉,《青海社會科學》,第1 期,頁77-78。
藍豔、劉婷、彭甯,2017。〈歐盟環境政策成本效益分析實踐及啟示〉,《環境保護》,第1 期,頁99-100。
魏嘉、呂陽、付柏淋,2014。〈中國大陸霧霾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環境保護科學》,第5 期,頁9。
藺雪春,2006。〈全球環境治理機制與中國的參與〉,《國際論壇》,第2 期,頁39-43。
蘇雅,2015。〈大氣污染治理法律對策研究——暢通司法管道建設〉,《資源節約與環保》,第4期,頁115-116。
(三)學位論文
吳宏圖,2012。《境外長程傳輸對臺灣細懸浮微粒(PM2.5)影響之模擬評估》。台南:南臺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學位論文。
李欣,2013。《環境保護中的政府責任現狀分析》。太原:山西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
孫國祥,2006。《澳洲的南太平洋政策研究:新區域主義的觀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月詩,2011。《臺灣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品質標準建置研究》。桃園: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忻,2011。《跨境酸雨污染治理機制的有效性比較》。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碩士論文。
黃忻,2011。《跨境酸雨污染治理機制的有效性比較》。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碩士論文。
劉光蘭,2015。《基於外部性的跨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模式研究》。重慶:西南石油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論文。
劉彬,2001。《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對策》。湖北:黃石高等專科學校環境與化學工程系。範小可,2007。《我國政府環境執法現狀及對策研究》。重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
(四)官方文件與公約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溫減管理室,2015/6/15。《立法院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我國因應氣候變遷邁向新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出席「2013年海峽兩岸PM2.5污染控制與能源利用研討會」案出國報告》。
(五)研討會論文
譚偉,2008。〈歐盟水框架指令及其啟示〉,「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中國江蘇南京。頁326-329。
蕭代基,2002/3/2。〈臺灣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展望〉,「臺灣的未來」研討會。
臺南:成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頁10-31。
李科華,2015/3。〈淺析城市綠化與霧霾治理的發展之路〉,《建築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黎海峰,2015/7/17。〈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2014 年《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問題研究——2015 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中國上海: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頁92-96。
(六)報紙
童振源,2000/4/3。〈兩岸合作架構與和平進程〉,《新加坡早報》。
劉毅,2013/ 11/ 8。〈期盼「新風」驅霾害〉,《人民日報》,第17 版。
中國環境報,2015/12/7。〈當霧霾來臨時線民最關注什麼?〉,《中國環境報》。
崔馨月,2017/1/14。〈中國碳衛星“把脈”全球大氣〉,《人民日報海外版》,第8版。
(七)網際網路
PM2.5 自救會,2015/3/26。《PM2.5 自救會:公民要自救,保命空汙旗》,〈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8968〉。
中国臺湾网,2014/3/7,〈空氣汙染:臺灣治理經驗大陸可借鑒〉,《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tw/2014/03-07/5923241.shtml >。
中國環境報,2015。〈關於如何加強對機動車排氣檢測監管工作的建議〉,《中國環境報網》,<http://www.goootech.com/topics/72010183/detail-10246667.html>。
中策網,2016。〈河北省:成立霾害專項治理檢查組〉,
<http://www.cninfov.com.cn/a/20160311/26591.html>。
日本「朝日新聞」,2016/10/23。《臺灣計畫2025 年非核亞洲罕見》,<http://m.ltaaa.com/hktalk-view-id-2046.html>。
朱淑娟,2015。《PM2.5 納入空品標準改善預估要 60 億》,資料來源:臺灣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76809>。
吳敏菁,2016/7/23。〈高汙染燃料自治條例通過生煤、石油焦彰縣將嚴管〉,《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723000436-260107 >。
呂錫民退休能源研究員,2015/8/19。〈專家傳真-向煤炭宣戰美國能,臺灣也能〉,《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9000048-260202>。
周桂田,2016。〈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104 年度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http://www.cppl.ntu.edu.tw/research/2015research/10408final.pdf >。
呼吸道疾病知識網,《臺灣嚴重的空氣汙染狀況全球前十差》,
<http://www.playlife.com.tw/02.html>。
林永富,2014/ 1/ 14。〈立委推空汙假教部、環署研議〉,《中時電子報》,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4001056-260302>。
林玲珠,2014。〈兩岸如何攜手防制霾害〉,《國政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3/13301>。
法提姆 (Timothy Ferry),2016/6/21。〈氣候變遷的政治與政策(摘要)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臺》,
<https://tccip.ncdr.nat.gov.tw/v2/knowledge_expert_view.aspx?kid=20160621141101 >。
社論,2016/12/27。《整治空汙霾害,臺灣態度太消極》,
<http://0-udndata.com.opac.lib.ntnu.edu.tw/library/ >。
青島網路電視臺,2014/11/02。《山西省財政下達4.8 億元治理霧霾》,<http://ent.taiwan.cn/list/201411/t20141102_7862354.htm>。
洪郁婷,2015/3/17。〈都是中國害的? 學者:7 成空污臺灣自產〉,《環境資訊中心》,<http://www.nchu.edu.tw/mediaprintable.php?id=32012 >。
香港中國通訊社,2015/11/27。〈陳以信指民進黨再生能源政策不切實際〉,《香港新聞網》,<http://www.hkcna.hk/content/2015/1127/415143.shtml >。
恐怖的呼吸道疾病,〈臺灣嚴重的空氣汙染狀況全球前十差〉,《呼吸道疾病知識網》,<http://www.playlife.com.tw/02.html>。
柴靜霾害真相獨立調查:穹頂之下(2015 年記錄片)。
海峽橋,2015/7/1。〈兩岸簽訂環境保護合作協議之重要性〉,《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news_h/shownews.php?lang=cn&id=2488 >
參考消息,2014/10/31。《污染嚴重過度捕撈歐洲多國將聯手治理多瑙河》,<http://mil.news.sina.com.cn/2014-10-31/1507808603.html>。
國際中心,2013/9/29,〈NASA 繪製空污死亡地圖 臺灣高歐洲三倍〉,《ETtoday東森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929/275936.htm>。
常紀文、孫寶民,2017。〈首例跨區域傾倒垃圾環境公益訴訟引發的思考〉,《中國環境報》,
<http://big5.qstheory.cn/gate/big5/www.qstheory.cn/zoology/2017-03/09/c_1120594504.htm >。
探索臺灣核廢料,《臺灣核能發展歷史》,<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diplomacy1/wrc05/steuent/a3.htm>。
曹小衡,2015/1/4。〈看好2015 年兩岸經濟合作前景〉,《中國臺灣網》,<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501/t20150104_8574476.htm>。
許碩穎,2015/10 /4。〈致命PM2.5!子宮肌瘤增加+早死〉,《ETtoday 東森新聞雲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3483/?act= >。
陳立誠,2016。〈未來十年電價趨勢〉,《ETtoday東森新聞雲》,< http://m.ettoday.net/news/20160304/657325.htm>。
湯佳玲,2014/8/4。〈社區PM2.5污染源寺廟最嚴重〉,《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escotech.com.tw/pudu/news1030804.htm>。
湯佳玲,2015/9/23。〈秋風起髒兮兮中部PM2.5超標不散〉,《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7671〉。
湯雅雯,2014/01/14。〈空氣太糟就停課空汙假來真的〉,《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4000434-260114。
齊魯晚報,2014/11/13。〈山東:加大城市綠化防塵力度 還能減少霧霾〉,《齊魯晚報》,<http://news.yuanlin.com/detail/20141113/200596.htm>。
請李縣長依法行政許可證屆期不展延律師、學界、醫界、民團聯合聲明,2015/3/6。<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1748>。
聯合國青少年之家,《環境的定義》,網站:<http://www.orldbank.org.cn/Chinese/youth/issues/environment/>。
羅應鵬,2010。〈淺議公眾參與維護環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論文下載中心》,< http://big.hi138.com/wenhua/shehuiqita/201009/256093.asp#.WMeYdsHavD4 >。
蘆育紅,2011。〈淺談交通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中國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huanjingbaohu/201110/565664.htm>。
楊荏婷,2015。〈霾害——蒼穹之下,時代的痛點〉,《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1/14811?County=%25E6%25A1%2583%25E5%259C%2592%25E5%25B8%2582&site= >。
彭啟明,2014。〈兩岸空氣品質監測合作規劃研究計畫〉,《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http://www.mac.gov.tw/public/Data/4591445571.pdf>。
人民網-科技頻道,2016/12/22。〈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的「中國擔當」〉,《人民網》,<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1222/c1007-28968271.html >。
兩岸環保合作成臺灣“立法院”質詢議題[EB/OL],2015/2 /26。<http: / /www. voacantonese. com/content/reactions - on - cross - strait - ep - cooperation -20140423/1899311.html>。
雲林縣政府,2015。《沿海地區空氣汙染物及環境健康世代研究計畫》。臺北:委託臺灣大學之歷年研究報告,<http://ppt.cc/xMhf>。
臺灣「行政院」,2015/2/26。專案報告:《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定》之利弊評估與洽簽協商進度[EB/OL],<http: / /lis.ly.gov.tw/lydb/uploadn/103/ 1030423/13.pdf>。
中國華東霾害嚴重、指數破表,2014 /12/28。《懸浮顆粒影響臺灣[EB/OL]》,<http: / /e -info.org.tw/node/95742>。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
Albrow, Martin and Elizabeth King ,1990.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and Society : Readings from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p.9.
Blackwell,Wiley,2009.“Blackwell’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p.44.
Colin,Robinson,2008.Climate Change Policy.London:Chatham House.
Hettne, Björn, András Inotai and Osvaldo Sunkel, eds,1999. 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sm. Houndmill: Palgrave McMillan Press, Ltd.
Kagan,Robert,2008.The return of History and the End of Dreams.Knopf.
KATZENSTEIN P J,1978.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M].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isin Press,p.344.
MARIN B,1991.MAYNTZ R. Policy Network: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M] . Campus Verlag: Boulder,Colo. Westview Press,p.17.
PERRI,2002.LEAT D,SELTZER K,et al.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M]. New York:Palgrave,pp.28-31.
ROBERT L,2001.SMITH J P.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M]Palgrave Macmillan Limited,pp.81-135.
Wilkins,Peter , 2002.Accountability and Joined-up Government.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61.
(二)期刊
C. Arden Pope III, Richard T. Burnett, Michael J. Thun, 2002. Eugenia E. Calle, Daniel Krewski,Kazuhiko Ito&George D. Thurston, Lung Cancer, 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 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JAMA.287(9):1132-1141.
Comm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2000/60/EC): Guidance document No.1—14,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3.2000,327(1):56-60.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Council of 23 October 2000: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action in the field of water policy [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0, 327(1):56-60.
Perspectives on the Reformulation of Regionalism.” New Political Economy,5 (3):383-398.
Phillips, Nicola,2000. “Governance after Financial Crisis: South American
POLLITT C. ,2003.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1(1):pp.34-49.
Pollitt,2003.Joined-up Government: 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1(1),PP.34-39.
RHODES R A,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J]. Political Studies,44(4),pp.652-667.
(三)官方文件與公約
Emerson,J.D.C.Esty,M.A.Levy,C.H.Kim,V.Mara,A.de sherbinin&T.Srebotnjak,2010. 2010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New Haven: 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trieved June10,2010.from the electronic library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四)網際網路
GAIA Hypothesis, <http://www.bibliotecapleyades.net/gaia/esp_gaia01.html >,瀏覽日期:2016年10月11日。
Reocities,《環境定義》,<http://www.reocities.com/rainforest/vines/8882/endef.html >,瀏覽日期:2016年10月20日。
See Merriam-Webster’s Dictonary. Retrieved June 6,2010,from <http://www.learnerdictionary.com/search/govern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