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5: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郁庭
研究生(外文):Zeng, Yu-Ting
論文名稱:遊戲式學習對大學生資訊素養與倫理學習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Game-based Learning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 for Students in University
指導教授:區國良區國良引用關係蕭顯勝蕭顯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Ou, Kuo-LiangHsiao, Hsien-She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遊戲式學習學習成就學習保留資訊素養與倫理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game-based learninglearning achievementlearning retention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tudy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7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遊戲式教學在大學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的可行性及其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新竹地區某公立大學修習通識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之2個班級各3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為1班實驗組,另1班則為對照組,實驗組接受遊戲式教學方法,對照組接受傳統教學方法。
經過6週12節教學實驗處理後,比較兩組學生在學習成效(學習成就、資訊素養與倫理表現及學習態度)的差異情形。研究結果發現:(一)遊戲式教學對大學生在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之學習成就與學習保留情形顯著優於傳統教學。(二)遊戲式教學對大學生在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之資訊素養與倫理表現優於傳統教學。(三)遊戲式教學對大學生在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之學習態度優於傳統教學。(四)遊戲式教學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成就之間有顯著相關,傳統教學在資訊素養與倫理表現和學習態度之間有顯著相關。(五)遊戲式教學在學習態度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具解釋力,傳統教學在資訊素養與倫理表現對學習態度的影響具解釋力。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bility of application games-based learning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 for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conducted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s in general education with a public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sinchu. The samples were 2 classes. Two class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wo class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Games-based teaching programs”, control group students received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s”.
After conducting 12 lessons (six week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es,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will be compared based on study results(learning achieve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 performance, study attitude). From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outcome will expected:
1.Games-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s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retention.
2.Games-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s can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 performance.
3.Games-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s can improve students' study attitude.
4.Games-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variable items of study attitude had been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learning achievem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s variable item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thic performance had been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study attitude.
5.The study attitude have significance predict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games-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thic performance have significance predicting study attitude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gram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大學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 15
第二節 情境學習理論 26
第三節 遊戲式學習 32
第四節 學習態度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1
第四節 實驗設計 5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3
第六節 實施程序與步驟 55
第七節 教學設計 56
第八節 資料分析 6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不同教學方法在學習成就的差異 65
第二節 不同教學方法在資訊素養與倫理表現的差異 76
第三節 不同教學方法在學習態度的差異 87
第四節 學習成就、資訊素養與倫理表現及學習態度之間的相關情形 94
第五節 資訊素養與倫理表現、學習態度對學習成就的解釋力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21
二、外文部份 130

附錄
附錄一 學習成就測驗 137
附錄二 資訊素養量表 146
附錄三 學習態度量表 147
一、中文部份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2015年12月25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0/09/01/3388.aspx。
王宜寧(2004)。國小學童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資訊素養能力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信文、林淑惠(2012)。從情境、悅趣化與合作培訓學習角度分析國家文官學院之探索暨行動學習歷程在文官管理上的價值。T&D 飛訊,157,1-18。
王柏青(1995)。遊客之環境態度及其與生態旅遊經營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王梅玲(2006)。大學生資訊素養課程設計與評鑑。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134-142。
王維聰、王建喬(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科學發展,467,46-51。
王曉祈(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學生學習態度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田芳華(2009)。資訊素養與學習風格關係之實徵研究-以大三學生為例。教育學刊,32,79-117。
朱家榮(2010)。資訊倫理初探。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6(1),106-120。
江麗莉(譯)(1997)。Joe L. Frost著。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0)。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
吳青青、趙貞怡(2013)。國小「網路安全課程」電腦教學遊戲教材之建置與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1(2),251-276。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意涵、理論與推動策略。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11,3-7。
吳清山(2001)。師傅校長研習快報。臺北市:臺北教師研習中心。
吳裕益(2004)。效果量分析在單一受試研究之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文集(六),1-48。
吳歡鵲、周倩、王美鴻、陳茵嵐(2009)。「資訊素養與倫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理念、主題、教學策略與執行成效。大學圖書館,13(2),24-44。
李芳樂(2009)。教育遊戲與學習。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未出版手稿。
李柏儒(2015)。高中學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聯合模擬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美枝(1994)。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文笙。
李茂興、余柏泉譯(2003)。E. Aronson, T. D. Wilson, & R. M. Akert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臺北市:揚智。
李浩文(2010)。VISOLE a Game base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Paradigm (VISOLE遊戲-肇基於建構式學習的典範)。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未出版手稿。
李梅鳳(2015)。桃園地區高中藝術才能音樂班管弦樂團學生之音樂學習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德竹(2001)。圖書館資訊素養之培養方針與評量指標。圖書與資訊學刊,37,1-26。
李鎮宇、吳欣蓉、郭慧中(2011)。數位學習科技化教學教材發展趨勢。課程研究,6(1),1-26。
汪明傑、王漢忠、陳德海(2004)。淺談錨式情境教學法。遠東學報,21(4),693-696
卓玉子(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互動式成語接龍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周子敬、杜彥誼、蔡治平(2010)。大學生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銘傳大學Moodle 學習系統為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35-55。
林文雄(2010)。空中進修學院學生資訊素養、社會資本與終身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火旺(2004)。倫理學(二版)。臺北市:五南。
林吟霞、王彥方(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69-72。
林杏子(2002)。資訊倫理。臺北市:華泰。
林育沖(2011)。樂高設計教學影響國小學生科技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宗翰、周文忠(2012)。傳統與數位教學在環境汙染(碳排量) 的比較研究。環境教育學刊,12,37-50。
林俊甫(2014)。個人變項及情緒對於遊戲式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建宏、周倩(2014)。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97-228
林昱廷(2016)。歷史文化學習之數位體感遊戲開發與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逸農(2016)。從人因與互動行為模式的觀點探討數位遊戲式學習輔助能源知識(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邱子恒(2008)。臺灣大學校院資訊素養相關課程之現況。載於武漢大學主編,2008年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B輯(143-164),武漢大學。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邱慧芳(2012)。科技校院幼保系學生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就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范錚強、范懿文、侯永昌、李世材(2005)。資訊管理導論。臺北市:旗標。
唐嘉才(2006)。居民對休閒農業區推動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大崙自然生態休閒農業區計劃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孫春在(2016)。數位時代的遊戲式學習。網際網路素養科普講座,未出版演講稿。
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設計、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7(1),14-24。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4。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翁榮源、莊坤鴻(2008)。遊戲式網路學習在「物質變化」單元之應用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6),82-103。
張文淵(2003)。苗栗縣縣立高中高中部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如瑩(2010)。大學校院資訊素養通識課程規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22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2001)。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張迺貞(2013)。資訊素養課程於數位學習環境之實踐。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9,53-74。
張華葆(1994)。社會心理學(增訂版)。臺北市:三民。
張新仁﹙1980﹚。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教育學刊,18,43-64。
張德銳(1986)。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憲庭(2009)。學校實施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北縣教育,69,21-25。
張鐸(2004)。電腦與資訊倫理。臺北市:文魁。
梁峻晢(2011)。國中生的學習概念類型與學習風格及學習態度對理化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道明(1997)。建構資訊社會的新秩序:資訊倫理。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周刊,175,11-12。
莊道明(1999)。資訊素養融入大專院校課程之探討—以「資料蒐集與報告寫作」課程為例。大學圖書館,3(2),95-113。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朱衣。
郭淑華(2012)。新北市高職學校商業經營科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木金(1995)。教與學的另一種原理─認知學徒制。教育研究,45,45-52。
陳育棠(2004)。網站環境之認知、情感對消費者態度及行為意圖之影響—以農產品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陳佳志(2007)。快樂學習‧真愛高雄─以「認識高雄」為遊戲式學習的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明溥(2012)。遊戲化與遊戲學習的趨勢。東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演講稿。
陳冠綺(2014)。提供回饋輔助機制於學習者自律學習活動對學習者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國泰(1997)。錨式情境教學法的理論架構與應用。教育資料文摘,40(3),146-159。
陳國泰(2008)。情境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以「邏輯思辨課程」為例。載於鄭博真(主編),大學卓越教學法(197-228)。臺南市: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彭素貞(2015)。資訊融入遊戲式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之歷史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曾孟蘭(2002)。消費者對行動廣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游豐任(2012,10月15日)。教師資訊素養之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107。取自 http://society.nhu.edu.tw/e-j/107/A10.doc
黃永和、蔡佩真(2012)。「教室即學習社群」的臨床教學經驗。載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邁向實務的師資培育革新論文集(51-7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黃安邦(199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黃佳雯(2014)。大台北地區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桂芝、曾憲雄、翁瑞鋒、何筱婷(2008)。採遊戲式學習教育平台之科學教育活動設計。數位學習科技,創刊號,56-71。
黃皓伶、陳明溥、邱寶萱(2012)。不同探索式遊戲學習策略對國小流感防治概念學習之影響。數位學習科技,4(3),1-16。
黃雅君(1999)。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榆峯(2003)。高雄縣準國一生資訊素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葳威、林紀慧、呂傑華(2006)。台灣學童網路分級認知與網路安全素養探討。2006年網際空間:資安、犯罪與法律社會學術研究暨實務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鳳俞(2009)。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9,60-63。
黃瓊葦(2014)。偏鄉小學學伴在英語線上課業輔導的學習滿意度、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楊中芳(1994)。廣告心理原理:探討廣告背後的心理歷程。臺北市:遠流。
楊淑晴、黃凱琳(2011)。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3),407-442。
楊游勳(2015)。計算機概論A-教師手冊。臺北市:碁峰。
劉安彥(1993)。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劉義、高芳(2010)。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情境認知教學模式簡析。教育探索,6,88-89。
潘怡吟、王美芬(2003)。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57­072。
蔡沄秦(2015)。國中生參與音樂創作課程之學習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居澤(2012)。情境教學法在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的運用。體驗教育學報,6,173-178。
蔡明春、鄭青展、林淑萍(2008)。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臺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7 (2),143-157。
蔡易芷(2005)。國民中小學師傅校長教導課程對校長專業能力之影響硏究:以認知學徒制理論為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博元(2009年1月)。提升大學教與學品質-由通識教育談起。2009年南區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蔡福興、游光昭、蕭顯勝(2008)。從新學習遷移觀點發掘數位遊戲式學習之價值。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37-278。
鄭育仁(2012)。資訊融入錨式情境教學法應用於海外臺灣學校鄉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賴建宏(2012)。影響電腦輔助學習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賴苑玲、林菁、吳美美(2009)。資訊素養標準草案討論。取自http://www.cila.org.tw/wp-content/uploads/downloads/2013/04/台灣_我國資訊素養標準草案討論.pdf
謝宜芳(2001)。資訊素養的相關概念。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91-103。
謝宜臻、李建龍、唐文華(2010)。以注音猜謎遊戲為基礎的中文學習系統。2010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鍾莉娜、余嬪(2016年10月)。原住民學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得勒樂卡潛能開發社群為例。2016年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鍾肇騰(2010)。花東地區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範學院學報,6,105-133。
羅幼瓊、林曉芳、林清文(2013)。大學生課業任務價值量表編製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4,1-20。
蘇中和(2013)。行動3D醫療遊戲式學習系統與學習成效評量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邱志銘(2006)。析論文官資訊素養之訓練需求及其成效評估模式。T&D飛訊,42,1-21。
二、外文部份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s. In C. M. Murchison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inchester, MA: Clark University Press.
Baase, S. (2003). A gift of fire: Social,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for computing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rson Education.
Bem, D. J. (1972). Self-perception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 1-62.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s.).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1), 32-42.
Burguillo, J. C. (2010). Using game theory and competition-based learning to stimulat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266-575.
Chen, C. L. D., Yeh, T. K., & Chang, C. Y. (2016). The effects of game-based learning and anticipation of a test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10th grade geology students.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2(5), 1379-1388.
Chen, C.-H., Wang, K.-C., & Lin, Y.-H. (2015). The comparison of solitary and collaborative modes of game-based learning on students’ science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8 (2), 237–248.
Chuang, T. Y., & Chen, W. F. (2009). Effect of computer-based video games on children: An experiment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2), 1-10.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7).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Technical Report No.403). Retrieved from http://eric.ed.gov/?id=ED284181
Collins, A., Brown, J.S., & Newsman, S.E. (1989). Cognition apprenticeship: R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B. Resnick (Ed.) (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Hillsdale, NJ:LEA.
Crocco, F., Offenholley, K., & Hernandez, C. (2016). A proof-of-concept study of game-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imulation & Gaming, 47(4), 403-422.
Divjak, B., & Tomić, D. (2011). The impact of game-based learning on the achievement of learning goals and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mathematics -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ciences, 35(1), 15-30.
Ebbinghaus, H. (1913).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No.3). New York cit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Fishbein & Ajzen(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tion-Wesley, Boston, MA.
Gagné, R. M., Briggs, L. J. & Wager, W. W. (1988),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 Orlando: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 441-467.
Gillispie, L. (2008).Digital citizenship and online safety lessons. Retrieved May 5, 201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owinschool.pbworks.com/w/page/5268727/Digital%20Citizenship%20and%20Online%20Safety%20Lessons
Gorniak, K.(1996).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and the problem of global eth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2), 177-190.
Hogle, J. G.(1996).Considering games as cognitive tools: in search of effective "Edutainment" .University of Georgia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Johnson, D. G. (2001). Computer ethic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allunki, K.P. (2016).Learning english in World of Warcraft : Perspectives from the players(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Oulu). Retrieved from http://jultika.oulu.fi/files/nbnfioulu-201603111310.pdf
Kiili, K. (2005), Educational game design:Experiential gaming model revised. Pori: 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im, H., & Ke, F. (2017). Effects of game-based learning in an OpenSim-supported virtual environment on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5(4), 543-557.
Le Brocq, A. (2017, April). Ice flows: A game-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science communi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General Assembly 2017, Vienna, Austria. Retrieved from http://meetingorganizer.copernicus.org/EGU2017/EGU2017-19075.pdf
Li,K.H., Lou, S. J., Cheng, T. F.,& Tsai, H. Y.(2012Mar 28).Application of Game-based Learning (GBL) o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2012 Four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ame And Intelligent Toy Enhanced Learning.Takamatsu, Kagawa, Japan, Mar 27~30.
Loring, R. (1998). Situated learning: understanding contextual learning.Connections: National Tech Prep Network. Waco, TX: National Tech Prep Network,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son, R.O. (1986) .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10(1), 5-12.
McClure, C. R. (1994). Netwro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25.
Oblinger, D. (2004).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ional engagement.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8, 1-18.
Paas, F.,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Adam, J. J. (1994).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instructional research.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9, 419-430.
Papastergiou, M. (2009).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 high-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pact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2(1), 1-12.
Peter, J., Leichner, N., Mayer, A. K., & Krampen, G. (2017). Mak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more efficient by providing individual feedback.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42(6), 1110-1125.
Pirius, L. K. & Creel, G. (2010). Reflections on play, pedagogy, and "World of Warcraft". EDUCAUSE Quarterly, 33(3) . Retrieved May 5, 201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r.educause.edu/articles/2010/9/reflections-on-play-pedagogy-and-world-of-warcraft
Porter, T. D. (2012). Games and activities: an alternative foundation for library instructional learning. Codex: the Journal of the Louisiana Chapter of the ACRL, 2(2), 61-77.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Quinn, M. J. (2009). Eth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3rd ed.).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s.
Robbins, B. (2008). Higher education as virtual conversation. EDUCAUSE Quarterly, 43(5), 24-34.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 I. Hovland & M. 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pp. 1-1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 I. Hovland & M. 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pp. 1-1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NUL Working Group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1999). The SCONUL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 Core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 392274175.webhosting.wanadoo.nl/informationskillsUK_SCONUL.pdf
SCONUL Working Group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2011). The SCONUL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 Core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onul.ac.uk/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coremodel.pdf
Scott, W. A. (1969). Attitude measurement. In G.Lindzey & E. Aronson (Ed.),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2nd ed.). Meolo Park, California:Addison-Wesley, 2,204-266.
Smale, M. A. (2011). Learning through quests and contests: Game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Journal of Library Innovation, 2(2), 36-55.
Smith, L. & Mann, S. (2002). Playing the game: A model for gameness in interactive game based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NACCQ, July 2002.
Spinello, R. A. (2006). Cyberethics: Morality and law in cyberspace (3rd ed.). Sudbury, MA: Jones and Bartlett.
Thomas, L.G., & Jere, B. (1995).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 Edition. Longman Publishers, USA: Longman.
Towle, M. (1982). Learning how to be a student when you have a learning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 15, 90-93.
Weinstenin, C. E. (1982). 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elabor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301-311.
Zajonc, R. B.(1980). Feeling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 151-175.
Zanna, M. & Rempel, J.K. (1988). Attitudes: a new look at an old concept. In: Bar-Tal, D. and Kruglanski, A.W.,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Knowle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315-33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梅玲(2006)。大學生資訊素養課程設計與評鑑。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134-142。
2. 田芳華(2009)。資訊素養與學習風格關係之實徵研究-以大三學生為例。教育學刊,32,79-117。
3. 吳青青、趙貞怡(2013)。國小「網路安全課程」電腦教學遊戲教材之建置與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1(2),251-276。
4. 吳歡鵲、周倩、王美鴻、陳茵嵐(2009)。「資訊素養與倫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理念、主題、教學策略與執行成效。大學圖書館,13(2),24-44。
5. 李德竹(2001)。圖書館資訊素養之培養方針與評量指標。圖書與資訊學刊,37,1-26。
6. 李鎮宇、吳欣蓉、郭慧中(2011)。數位學習科技化教學教材發展趨勢。課程研究,6(1),1-26。
7. 林吟霞、王彥方(2009)。情境學習在課程與教學中的運用。北縣教育,69,69-72。
8. 林宗翰、周文忠(2012)。傳統與數位教學在環境汙染(碳排量) 的比較研究。環境教育學刊,12,37-50。
9. 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設計、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7(1),14-24。
10.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4。
11.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教育學刊,18,43-64。
12. 張憲庭(2009)。學校實施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北縣教育,69,21-25。
13. 莊道明(1999)。資訊素養融入大專院校課程之探討—以「資料蒐集與報告寫作」課程為例。大學圖書館,3(2),95-113。
14. 黃鳳俞(2009)。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9,60-63。
15. 楊淑晴、黃凱琳(2011)。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3),40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