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19: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妮妮
研究生(外文):Li, Ni-Ni
論文名稱:探討利用創意教學法在高職物理課程中對奈米議題之教學成效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on NanotechnologyIssue in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s Curriculum
指導教授:周明周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ou, 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創意教學高職物理課程奈米議題教學成效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physics coursenanometer topicteaching eff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創意教學法在高職物理課程中對奈米議題之教學成效。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國立屏東高工汽車科學生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一、就奈米科技學習成就整體而言,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奈米科技成就測驗後測,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表示在奈米科技學習成就上的表現,創意教學與講述教學在奈米學習成就是一樣的。
二、就奈米科技學習動機整體而言,利用創意教學法後有效提升學生在奈米議題之學習動機。並且,實驗組在奈米科技學習動機表現積極正向。
三、就奈米科技學習態度整體而言,利用創意教學法後有效提升學生在奈米議題之學習態度。並且,實驗組在奈米科技學習態度表現正向。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及後結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hysics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Ping-Tung City. The students of the Automobile Division to the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 factor covariance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 difference correlation and other methods.
1. On the who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students in the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est post-test, and did not achie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ai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performance of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formance, creative teaching and teaching about the achievements of nanotechnology is the same.
2. On the whole, the use of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udents in the nano-learning motivation.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in nanotechnology.
3. On the overall attitude of nanotechnology, the use of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udents in the nano-issues of learning attitude. Moreov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in nanotechnolog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students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latter.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奈米科技議題與概念及其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講述教學法 15
第三節 創意教學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實驗設計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3
第四節 教學設計 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6
第六節 研究程序 75
第七節 資料處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奈米科技成就測驗結果與分析 81
第二節 奈米科技學習成效結果與分析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壹、中文部分 101
貮、英文部分 109
附 錄 112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12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17
附錄三 奈米科技創意教學活動設計 126
Aladdin,B.L.(2006)。一做就通自然、科學(上、下)共四冊(Nature for Fun:吳春瑜譯)。臺北市:小天下出版社。(原作者出版於2000年)
尹邦耀(2002)。奈米時代。臺北市:五南。
王素月(2016)。翻轉教室結合合作學習模式於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家美(2013)。科學遊戲融入教學與Ausubel解釋法對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教法。臺北市:心理。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2)。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查詢日期:2015年10月,取自:http://www.twnpnt.org/index.asp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李分明、莊耀輝(2008)。創意思考。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李明堂(2003)。教師可以教得不一樣-談創意教學。港都文教簡訊,10(78),10-12。
李惠敏(2003)。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教育大學,臺東市。
李世光、吳政忠、蔡雅雯、林宜靜、黃圓婷(2003)。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之推動規劃與展望:從K-12奈米人才培育試行計劃談起。物理雙月刊,25(3),435-443。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務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武典(2001)。創意思考的團體歷程。大眾科學講座專輯,20,181-187。
呂宗昕(2005)。圖解奈米科技與光觸媒。臺北市:商周。
牟中原(2004)。奈米科技的展望。科學發展月刊,373,44-49。
奈米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辦公室(2003)。奈米科技教育學院。查詢日期2015年10月,取自:http://nano.narl.org.tw/
於之鈞(2004)。電子腦力激盪術應用在創造性思考之探討-以技術創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錦鈴(2015)。國小教師利用虛擬社群進行知識分享對創意教學行為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書霆(2014)。奈米科技教學模組融入高中物理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暐琦(2013)。奈米綠色能源融入高中理化課程之開發與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世健(2013)。雲端印刷的創新應用-3D列印。中華印刷科技年報,65-75。
林欣穎(2012)。數學科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宜慧(2011)。動手做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結合動手做和八訊科技融入教學三種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水的三態變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青雅(2010)。運用創意教學提升國中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琬縈、周建和及蘇明俊(2010)。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9(1),1-16。
林秀玟(2004)。創意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國小生活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坤燦(1996)。合作學習方案的認識與實施。國教園地,55,17-21。
林生傳(1990)。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邱昱凱(2015)。3D列印從何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義守大學,高雄市。
周亞寬(2016)。創意教學數位平台建構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周靈山、周宏室和徐武宏(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體育教學以Mosston練習式為例。大專體育,51,36-45。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陳靜歆、薛雅惠(2008)。講述教學與討論教學應用於全球暖化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153-183。
房昔梅(2004)。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冠概(1989)。有效教學途徑之探討。台北:水牛。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3)。創意教學方案綜合分析-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意教學實務分享教學設計研習手冊,12-35。
徐惠琳(2004)。建構取向生命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教學影響之探討-以技職校院五專部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報,36(1),30-52。
高逢時(2005)。奈米科技。台北:商周。
馬遠榮(2002)。奈米科技:二十一世紀的工業革命。台北:商周。
馬季細(2002)。多元智慧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袁莓春(2012)。創造力教學對餐飲高職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奈米科技融入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景文科技大學,新北市。
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翁麗芳(2002)。從教育改革談創新教學。教師天地,121,8-12。
許文勇(2000)。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桂貞(2014)。國小低年級奈米精境動畫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均伊(2013)。非科學主修國小職前教師對於奈米科技的另有概念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14(1),29-46。
陳欣琦(2012)。中部地區國小學童奈米科技核心概念素養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彥豪(2011)。牌卡結合數位科技做為腦力激盪工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姍(2010)。關於多媒體教學的思考。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3),70-71。
陳宜壕(2008)。流水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學習生物多樣性之影響-以土城彈藥庫教學模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祥雲(2006)。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創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添球(2004)。鄉土教學素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模式。花蓮師院學報,18,1-10。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浩銘、辛嘉芬、劉如熹(2008)。具奈米結構的變色龍面板。科學發展月刊,428,58-61。
陳宏亦(2003)。自然科創意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怡樺(2003)。中小學數學創意教學競賽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陳李綢譯(2000)。T.Kubiszyn & G.Borich著。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五南。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郭東瀛、葉吉田、廖駿偉(2005)。奈米,不是啥稀米。台北:天下遠見。
郭東瀛(2002)。台灣產業應用奈米技術的借鏡(上)。工業材料,185,78-92。
郭生玉(198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張容蘋(2015)。國小五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意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張彣鈺(2011)。奈米科技表體比概念模組融入高中基礎物理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如莉、陳淑美(2011)。創意教師的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75,83-103。
張純子(2010)。生命教育實踐關懷倫理學:一位幼兒教師的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55-78。
張馨如(2008)。英語與體育的邂逅-體育高中實施「運動情境創意英語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花蓮市。
張政亮(2008)。創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台北:鼎荗。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27。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台北:學富。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2)。創造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黃鵬翔(2011)。國小六年級奈米科技動手做教材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佳媛、許良榮、陳欣琦(2011)。小學奈米科技核心概念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5(1),1-22。
黃琪雯(2006)。創意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花蓮市。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傅昭銘等(2012)。國科會奈米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現行課程融入奈米科技實驗活動模組的發展與教學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暨研究所。
傅昭銘(2009)。臺灣奈米教育現況報導-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計劃推展現況與展望。臺灣奈米會刊,12,2-7。
曾明勤(2002)。應用網際網路輔助建構式鷹架教學之研究-以研究方法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楊文森、張美玉、葉孟考(2013)。奈米科技教育融入課程實施的支持系統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1(2),215-235。
楊國賜(2010)。重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臺灣教育,661, 34-39。
楊振嘉(2000)。鷹架理論在國小酸鹼化學網站的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甄曉蘭(2008)。未來學校課程─挑戰與回應。教育研究月刊,165,53-62。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教育心理學報,1,95-97。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正中。
廖婉茹(2006)。奈米科技與生活。台北:五南。
廖達珊、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2004)。奈米科技交響曲-生物篇。台北市:臺大。
劉清水(2003)。因應課程改革之創新教學。師友月刊,432(6),6-10。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蔡燿全(2006)。奈米級仿生黏著科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蔡鳳娥(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宜貞(2005)。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的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潘文福、周裕欽(2012)。奈米科技融入國小3-6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核心能力與指標之研究-奈米專家觀點。物理教育學刊,13(2),77-102。
潘宏瑋、廖文彬、楊令樂(2012)。玩過積木嗎。科學發展,476,28-34。
賴南宏(2006)。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科技核心概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盧秀琴、宋家驥(2010)。高中奈米科技課程的專家概念與情境式問卷之建構。教育實踐與研究,23(1),85-114。
鐘建坪(2010)。簡介動手做科學。北縣教育,72,61-64。
薛富盛(2009)。夢想的起飛。奈米國家型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專刊,3。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顏嘉宏(2010)。以自我效能、學業成就、學習環境對奈米科技概念知識融入電機電子專業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臺北市。
顏佩如(2008)。全球教育課程實踐:國小課程發展與課程融入。台北: 冠學。
顏欣如(2001)。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5-11。
羅吉宗、戴明鳳、林鴻明、鄭振宗、蘇程裕、吳裕民(2008)。奈米科技導論。台北:全華。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27。台北:師大書苑。
蘇明進(2003)。國小自然科創意教學成長團體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龔輝基(2006)。應用鷹架理論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龔建華(2002)。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新北市:世荗。
Burden,P.R.,& Byrd,D.M.(1994).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rrell,B.(1991):Classroom artistry.The Educational Forum,55(4),333-342.
Cuseo,J.B(1992).Cooperative learning vs.small-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2(3),4-9.
Dennis,A.R&Williams,M.L.(2003).Electronic ainstorming:Theory,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In Paulus,P.(Ed),Group Creativ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rnst, J. V. (2009) Nanotechnology education: Contemporary content and approaches.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5(1), 3-8.
Ebel,R.L.,&Frisbie,D.A.(1991).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th ed).Englewood, NJ:Prentice Hall.
Ebel,R.L.(1979).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Foley, E. T., & Hersam, M. C. (2006)Assessing the need for nanotechnology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Nanotechnology Law & Business, 3(4),467-484.
Holley, S. E. (2009) Nano revolution - Bigimpact: How emerging nanotechnologies will change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industry in America (and more specifically in Oklahoma) an abbreviated account.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35(1), 9-19.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2000).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Content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Reston,VA:Author.
Islam, N., & Miyazaki, K. (2009).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Understanding hidden dynamics of nanoscience fusion trajectori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76(1), 128-140.
Jeffery, Bob and Craft, Anna (2004).Teaching creativel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Educational Studies, 30(1), 77-87.
Kanter,R.(1988).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Structural,collective,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Greenwich,CT:JAI Press,169-211.
Lu, K. (2009). A study of engineering freshmen regarding nano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10(1), 7-16.
Orgill, M., & Crippen, K. J.(2009)What’s so big about being small? The science Teacher, 76(2), 41-48.
Pressley, M.(1995).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Complex, long-term, and. thoroughly social.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4), 207-212.
Sawyer,R.K.(2011).What makes good teachers great? The artful balance of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In R.K.Cambridge:Cambridge Uuiversity Press,1-24.
Sawyer, R. K.(2004). Creative Teaching: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 as Disciplined Improvis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2),12-20.
Sternberg, R. J.,&Lubart,T.I.(1995).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New York:Free Press.
Vista,C.(2000).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Education,120(4),675-680.
Vosniadou, S. & Brewer, W. F. (1987).Theories of knowledge restructuring in development.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7(1), 51-67.
W. Sun, P. Neuzil,T.S. Kustandi, S Oh, and V.D. Samper(2005). The nature of.the gecko lizard adhesive force.Biophysical J.:Biophysical Lett, 14-17.
Wright, C., & Fesler, L. L.(1990). Nurturing creative potentials: A mode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In C. W. Taylor (Ed.), Expanding awareness of creative potentials worldwide. Salt Lake, UT: Braib Talent-powers, 138-142.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世光、吳政忠、蔡雅雯、林宜靜、黃圓婷(2003)。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之推動規劃與展望:從K-12奈米人才培育試行計劃談起。物理雙月刊,25(3),435-443。
2. 牟中原(2004)。奈米科技的展望。科學發展月刊,373,44-49。
3. 林琬縈、周建和及蘇明俊(2010)。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為基礎探討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9(1),1-16。
4. 林坤燦(1996)。合作學習方案的認識與實施。國教園地,55,17-21。
5. 周靈山、周宏室和徐武宏(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體育教學以Mosston練習式為例。大專體育,51,36-45。
6. 房振謙、林美惠、李慧珍、陳靜歆、薛雅惠(2008)。講述教學與討論教學應用於全球暖化議題教學成效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3,153-183。
7.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報,36(1),30-52。
8. 翁麗芳(2002)。從教育改革談創新教學。教師天地,121,8-12。
9. 陳均伊(2013)。非科學主修國小職前教師對於奈米科技的另有概念之研究。物理教育學刊,14(1),29-46。
10. 陳添球(2004)。鄉土教學素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模式。花蓮師院學報,18,1-10。
11. 陳浩銘、辛嘉芬、劉如熹(2008)。具奈米結構的變色龍面板。科學發展月刊,428,58-61。
12. 郭東瀛(2002)。台灣產業應用奈米技術的借鏡(上)。工業材料,185,78-92。
13. 張純子(2010)。生命教育實踐關懷倫理學:一位幼兒教師的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55-78。
14. 傅昭銘等(2012)。國科會奈米國家型人才培育計畫。現行課程融入奈米科技實驗活動模組的發展與教學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暨研究所。
15. 傅昭銘(2009)。臺灣奈米教育現況報導-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計劃推展現況與展望。臺灣奈米會刊,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