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許立偉(2015)。探討臺灣及芬蘭四年級學生閱讀與數學的態度、信心、課堂興趣對數學能力的影響。國教新知,62(3),79-90。余玲(2017)。優質環境提升英語學習動機--激發英語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品質。南北橋,01,124-124。
呂欽武、王燕雀(2012)。小組遊戲競賽法對國小新生的數學學習效益。嶺東學報,31,175-192。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57-76。
施文芳(2016)。大陸研修生與臺灣學生學習風格差異性之探討-以一所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縣。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形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興趣、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268-320。林秋萍(2007)。國中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報,27(1),93-126。
林瓊瑤(2002)。英語科學習動機調整訓練團體對高中生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及課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周淑蕙(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自我效能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淩方(2015)。學習興趣對國中學生在數學科學習上的影響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取自http://ie.hust.edu.tw/conference/2017/papers_content.php? papers_id=60&field_id=3。邱兆偉、 莊文傑(2017)。以期望理論探討台灣大學生學習動機-以逢甲大學學生為例。產業管理與創新研討會,4(1),133-136。
洪榮昭、陳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許育嘉(2010)。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中英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連月環(2014)。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英語單字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寜大學,台南。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東華書局。
施賀建(2003)。學習風格與方式對學習成就之影響-以互動式與否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台中市。袁麗卿(2006)。英語學習策略輔導方案對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表現、學習策略運用及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郭重吉(1987)。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2,2-8。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29-56。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113-145。黃如薏(2013)。虛擬角色與激勵因子應用於語言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黃宜茹(2011)。國小學生英語字彙學習策略與學習風格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黃春菱(2016)。電子教科書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數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黃朝恭(2000)。國民小學國語科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建置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傅秀蘭(2011)。啟動數學思維與探究興趣的數學社團課程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19,17-24。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趙慕群(2013)。學習,才是未來!-談國中生的學習動機。中等教育,64(2),207-209。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市。
顏聖紘(2016)大一新生在學習上的困擾之一的確是英文,但不是叫他們「多唸」就好。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1970001。
Anyadubalu, C. C. (2010). Self-efficacy,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mo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 in Satri Si Suriyothai School, Bangko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 5(3), 193-198
Ellis, R. (2008).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nd ed. ).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lder & Silverman(2012).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4.ncsu.edu/unity/lockers/users/f/felder/public/ILSdir/styles.htm
Graf, S., & Liu, T. C. (2010). Analysis of learners' navigational behaviour and their learning styles in an online cours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6(2), 116-131.
Kolb, D. A. (2005).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version 3.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Retrieved Sep. 10,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www.learningfromexperience.com/images/uploads/Tech_spec_LSI.pdf
Pintrich, P. R., Smith, D. A.,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Prensky, M. (2005). Computer games and learning: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Handbook of computer game studies, 18, 97-122.
Renou, J. (2008). A study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and achievement in a university-leve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crisolenguas.uprrp.edu/Articles/JanetRenou.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