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6: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瑋雯
研究生(外文):Wu,Wei-Wen
論文名稱:新住民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case study of new immergrant Teachers
指導教授:王美文王美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Mei-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4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母語教學新住民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
外文關鍵詞:New immigrantNative language teachingNew immigrant language teacher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透過探討五位新住民母語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知識之理解及面對教學現場後其知識發展變化的新反思,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蒐集資料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
本研究結論:
(ㄧ)在課程與語文學科教學知識方面,新住民教師隨實際教學經驗與場域變化影響,發展趨於實用性
(二)在學習者知識方面,將培訓所學部分具體應用,面對異質多元學習者,透過互動與了解,努力調整改變教學方式,最後轉為與學習者和平共處
(三)在自我知識方面,原先帶著傳遞母國語言文化的信念使命、在面對教學現場震撼後,仍秉持正向思考,努力充實自我,反之,產生消極思考,甚至放棄繼續擔任母語教師一職
(四)在教學情境知識方面,整體社會政策環境看似重視母語教育,實質不然,新住民語文教師角色有名無實,教學待遇與一般教師相差甚遠。
本研究結論與建議期望能提供新住民教師、母語師資相關培訓單位、政府單位作為參考。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experiences for five new immigran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present study.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new reflec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knowledge variation through experienced the teaching scene, qualitative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are used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scenes will both influence the discipline teaching knowledge. In the learner’s knowledge,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n revise the suitable teaching policy can coexist with the multiculturalism learners peaceful. About the self-knowledge, new immigrant teacher will keep the positive thinking when they face to the shock in teaching scene. Otherwise, they may produce negative thinking then give up for being a teacher. Teaching surrounding knowledge, new immigrant native teachers have less attention than general teachers in Taiwan. In summary, present study can givesome suggestion for the training department of new immigrant native teacher.
摘要 I
目次 III
圖次 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我國新住民語文教育的發展與師資培育課程 9
第二節 新住民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內涵與培育 27
第三節 新住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歷程發展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5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8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60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3
第一節 新住民教師對理解階段的語文教學知識的詮釋 63
第二節 新住民教師對轉化與實踐階段的語文教學知識的詮釋 91
第三節 新住民教師對反思與新理解階段的語文教學知識的詮釋 14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7
參考文獻 191
壹、中文文獻 191
貳、外文文獻 197
附錄 201
附錄一 訪談大綱 201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203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204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7)。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按性別及原屬國籍分。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30655&ctNode=29699&mp=1
內政部(2012)。全國新住民火炬計劃行動方案。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34181831494.pdf
內政部(2013a)。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核定本)。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2015)。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摘要報告。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5627&CtUnit=19349&BaseDSD=7&mp=1
內政部(2016a)。展新計畫-全方位新住民培力展能方案。取自:http://ifi.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661314523464.pdf
內政部(2016b)。新住民照顧服務措施。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Data/651911204571.pdf
內政部(2016c)。入出國及移民法。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83422&ctNode=29649&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3b)。新住民母語教學人才培訓計畫招生。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39121014283.pdf
江文瑜(1996)。由台北縣學生和老師對母語教學之態度調查看母語教學之前景。臺灣教育協會: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2016)。新南向政策專網。取自:http://www.newsouthboundpolicy.tw/PageDetail.aspxid=9d38cb45-4dfc-41eb-96dd-536cf6085f31&pageType=SouthPolicy
行政院(2017)。新南向政策計劃。取自: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2.aspx?n=F8BAEBE9491FC830&s=5DF3DD7518F014BC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49。
吳俊達(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參與母語傳承課程學習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呂惠菁(2014)。新北市實施火炬計畫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母語學習狀況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壬癸、林英津(1995)。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市,211。
李慕如(1997)。 母語!母語!母語~樂在母語中(下)。 國教天地, 12336-40。
林武憲(2002)。母語、國語、英語的三角習題。學前教育,25,4。
林國凍(2004)。國小專家教師生活課程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材(1997)。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中等教育,48(2),89-94 。
林進材(2002)。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翠玲、劉智忠(2009)。從雙文化脈絡的研究來看臺灣弱勢族群的學校教育問題。學校行政,59,76-95。
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16)。越南語文師資培訓課程招生簡章。取自:http://cmucfd.cmu.edu.tw/doc/news/201609061102131.pdf
施正鋒(2002)。母語傳承與母語地位。2016年1月18日,取自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 - 全球化、在地化與客家新世紀」: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nar/20021213/20021213.htm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
范垂玲(2015)。臺灣新住民語文師資專業能力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1992)。生手如何才能成為專家呢?-教師專業表現之探討。師友月刊,297,21-2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者的還養與角色實踐。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國泰慈善基金會(2014)。越南語師資培育工作坊。取自:http://www.cathaycharity.org.tw/charity/ResultIndex/Index/2155
張芬芬(2001)。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425-457)。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握們的課題別人的經驗。臺北市:師大書院。
張雪君、劉由貴(2010)。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來台女性新移民的文化衝擊-兼
論苗栗縣政府的作法。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103-126。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教育部(2010)。221世界母語日臺灣動起來。取自:http://www.221.moe.gov.tw/day.html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5a)。新住民語文樂學活動實施計劃。取自: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E3A1B88F748F0BAB
教育部(2015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6b)。107學年度新住民語文課程實施相關規劃。取自: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3AED9D9B0382BFA8
教育部(2017a)。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新住民子女教育輔導計畫作業原則。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38611&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17b)。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概況分析。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5.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a)。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取自: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22135/ch05/type2/gov40/num5/Eg.htm
許文松(2012)。東南亞新住民母語傳承課程於國小階段的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新北市安和國小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許美華(2004)。教師知識對學生學習之影響。研習資訊,21(3),84 -95。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瑩。2005。臺灣的母語和國語雙語教育:選擇性浸濡雙向交融雙語教學。臺灣國語母語雙語教育。教師之友,46(4):82-106。
陳國泰(2007)。科學教學知識的發展與歷程 : 以三位國小自然與生國科技資深專 家教師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29-60
陳惠萍(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語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燕禎(2008)。臺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國家與社會,4,40-100。
陳麗桂(2004)。〈母語教學的特質與困境〉。《國文天地》,19(9),4-6。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能的初探。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31-43。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能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游淑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湯昌文(2003)。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士招(民87)。原住民母語流失問題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4,40-44。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 (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黃志偉(2002)。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政傑 (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張嘉育(民86)。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台灣大學: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黃庭芬(2014)。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新住民教導子女母語之層面與方式。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品瑄(2015)。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新北市新住民文教輔導團(2015)。新住民母語資源人力培訓。取自:http://newres.pntcv.ntct.edu.tw/ischool/publish_page/0/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53-73頁)。臺北市:學富。
臺灣南洋姐妹會(2014)。十二年國教新住民語文師資培訓課程。取自:http://tasat.org.tw/event/218
劉秀蘭(2013)。桃園縣「火炬計畫-新住民簡易母語學習」之困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劉富連(1999)。國小母語教學。師友(386),84-86。
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 21-50)。臺北:師大書苑。
蔡俊傑(2005)。我不是失根的蘭花-談原住民族群認同教育。師友月刊,458,36-40。
鄧毓浩(民85)。台灣地區中小學原住民母語教學問題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153-166。
簡紅珠(200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敔示之探析。高雄:光復。
貳、外文文獻
Adams, P. E., & Krockover, G. H. (1997). Concerns and perceptions of beginning seconda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ers. Science Education, 81(1), 29-50.
Berliner, D.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 Washington: AACTE Publications.
Borg, S. (2003).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 know, believe, and do. Language Teaching, 36(2), 81-109.
Borich, G. D., & Tombari, M. L. (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New York: Longman.
Burden, P. R. (1981).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Iowa, Des Moines.
Calderhead, J.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Calderhead (Ed.), Teachers' pofessional learning (pp.51-64).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arter, K. (1990).Teachers’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In Houston&J. Skikula.Reynold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 291-310. New York: MacMillian.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1994). 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N. Denzin and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413-427). Thousand Oaks, CA: Sage.
Clark, C.M., & Peterson, P.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C.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pp.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Y.: Nichols.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 4(1), 53-62.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 4(1), 53-62.
Grossman, P. L., & Wilson, S. M., & Shulman, L. S. (1989). Teacher of substance: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M. C. Reynolds (Ed.),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pp. 23-36). Oxford: Pergamon.
Hulling-Austin, L. (1988).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and prati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Mark,R. (1990).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From a mathematical case to a modified conce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 3-11.
Obsrone, M. D. (1998). Teacher as knower and learner: reflections on situated knowledge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5(4), 427-439.
Parkay, F. W. and Stanford, B. H. (1995). Becoming a Teacher(3rd ed.). Mass:Allyn & Bacon.
Reynold, M. C.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 Pergamon Press.
Reynolds, A. (1992). 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1), 1-35.
Sandefur, J.T. (1982). What happens to the teacher during inductio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51444)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5(2),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