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著作與論文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下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李美玲,《彩繪生命的油畫家:廖繼春》,臺中:臺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2009。
李旣鳴主編,《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析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李旣鳴主編,《廖繼春作品析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
李欽賢,《色彩•和諧•廖繼春》,臺北:雄獅美術,2005。
李維修,《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角色變遷(1895-1937)》,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李賢文(發行人),《當代藝術家訪問錄一》,臺北:雄獅美術,1976。
李賢文(發行人),《當代藝術家訪問錄二》,臺北:雄獅美術,1980。
林文昌主編,《2016臺灣五月畫會60週年聯展紀念專輯》,臺北:長流美術館,2016。
林伯欣等,《戰後臺灣美術中的東方優越論》,臺南: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1999。
林政則(發行人),《鄭瓊娟:滾動生命裡的燦爛與真實》,新竹:新竹文化局,2008。
林春輝(發行人),《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2:塞尚》,臺北:光復書局,1991。
林春輝(發行人),《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7:莫蒂里安尼》,臺北:光復書局,1996。
林曼麗(發行人),《梅原龍三郎與郭柏川作品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
林惺嶽,《臺灣美術全集4:廖繼春》,臺北:藝術家,1992。
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唐傳義發行人,《瓊生命之力娟長空之外:鄭瓊娟創作之路》,臺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2016。
徐珊(發行人),《鄭瓊娟:煥發生命情志 再創審美自然》,臺北:霍克,2005。
張德南,《北門大街》,新竹:竹塹文化,1997。
黃海鳴(發行人),《臺灣當現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漢寶德,《美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蔡勝全,《廖繼春畫面張力之形式探討:「新航記」創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理論組博士論文,2013。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1991。
蕭瓊瑞,《從創新到前衛:50-6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丹露,專題總論。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伯亞,1991。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1945-2012)》,臺北:藝術家,1991。
賴玉芳,《羅傑•弗萊與形式主義批評》,屏東:國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 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09。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2011。謝里法,《我所看到的上一代》,臺北:望春風,1999。
(二)翻譯著作
Atkins, Robert著,黃麗娟譯,《藝術開講》,臺北:藝術家,1996。
Danto, Arthur C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2004。
Dube, Wolf-Dieter著,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臺北:遠流,1999。
Heidegger, Martin著,孫周興譯,《海德格爾選集(上)》(藝術作品的本源),上海:三聯,頁 292。
Kandinsky , Wassily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1985。
Kandinsky , Wassily著,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藝術家,1995。
Read, Herbert著,梁錦鋆譯,《藝術的義意》,臺北:遠流,2006。
四、期刊、雜誌
王素峰,《廖繼春》,中國巨匠美術週刊,23期,1992.6。
李松泰,《沙龍沿革史(一)》,臺灣美術,5卷4期(20),1993。黃冬富,〈從台灣省立師院勞圖科到臺灣省立師大藝術系(1947-1967年):戰後臺灣中等學校的美術師資養成教育〉,屏東教育大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