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瑞蓮(2011)。流行音樂運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家慶(1996)。從符號學詮釋批判臺灣的流行音樂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4)。101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5)。102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
古志騰(2005)。伴奏音樂光碟輔助直笛練習對兒童音樂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吳明宗(2000)。木笛100問。臺南市:小神笛。
吳舜文(1991)。一般學校音樂課程中的直笛教學。中等教育,42(6),83-91。
吳舜文(1991)。國中直笛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李天鐸(1998)。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125,54-71。李忻耘(2013)。流行音樂運用於國小直笛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余光(1997)。西洋流行音樂辭典。臺北市:同聯文化。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119,18-23。林婉茹(2009)。藝術化流行音樂在國小中年級音樂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鎧陳(1987)。直笛的合奏教學。音樂教育,4,6-14。林鎧陳(1989)。以直笛輔助的音樂遊戲教學設計。音樂教育季刊,12,22-2林明輝(1995)。兒童器樂演奏與指導。高雄市:麗文文化。
邱家麟(1985)。國民小學直笛教學之探討。國教輔導,25(1),8-10。邱家麟(1989)。樸質無偽的音色魅力:淺談直笛及其教育功能。師友,266,46-48。
洪婷珊(2015)。直笛教學使用流行歌曲對直笛初學者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姚世澤(2003)。現代教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施融樺(1995)。臺中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直笛學習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范惟翔、黃仁華(2015)。青少年選購流行音樂之消費行為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觀點。經營管理論叢,10(1),35-52。徐玫玲、顏綠芬(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市:允晨出版社。
徐玫玲(2001)。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部,28, 219-233。
徐松榮(1988)。認識節奏樂隊的「旋律樂器」。研習資訊,38,33-41。
翁奉斌(1995)。追求美的直笛音樂。國教輔導,34(6),33-37。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芳全(200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29-56。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解說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評量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賈馥茗、鍾紅柱等編著(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彭森明(2010)。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臺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曹理、何工(2001)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
陳千姬(2000)。音樂與音樂教育。教師之友,36(4),36。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淑美、路君約(1998)。普通興趣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1-18。陳郁欣(2011)。以行動研究探討流行音樂歌唱教學對青少年美感經驗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陳藝苑(2007)。應用流行音樂於美學之培育。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8,91-104。
陳郁秀總策劃(2008)。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國泮(1987)。千年滄桑的笛音-直笛發展史。音樂教育季刊,4,15-30。
陳怡如(2010)。部落格應用於七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28,157-162。陳怡芳(2013)。流行音樂融入五年級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學習興趣及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5年10月10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219945/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市:桂冠。
曾文志(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1,144-148。
黃友棣(1982)。音樂教學技術。香港:音樂研究社出版。
黃豑嫻(2011)。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直笛學習困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71
黃政傑(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游福生(1992)。談學習的興趣。國教輔導,32(1),54-55。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建構指標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17-22。
楊文碩(2004)。器樂教學的美感經驗—以直笛教學為例。研習資訊,21(1),20-28。楊晢暐(1997)。運用奧福音樂教學理念於國小直笛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蔡曄琳(2005)。木笛小百科。臺北市:世界文物。
筱梅(譯)(1995)。木笛吹奏者手冊(The recorder player’s handbook.)。臺北市:世界文物。(Linde, H.原著)
劉瑾瑩(譯)(2005)。卲澤實著。直笛入門教本。臺北市:功學社山葉樂器。
鄭淑儀(1992)。臺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鄭世文(譯)(1993)。Wollitz, Kenneth(1982). The recorder book.。木笛實用手冊。臺北市:世界文物。
諶世芬(1997)。卡爾奧福教學法在直笛團教學的應用。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8,215-235。蕭鴻榮(1978)。重視國語流行歌曲的社會價值。中國論壇,7 (1),39-41。萬孟琳(2008)。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學習興趣與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鍾若欣(2008)。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簡上仁(1998)。臺灣福佬系民謠一老祖先的臺灣歌。臺北市:漢光文化。
眾文圖書。
簡曉瑩(2003)。淺談流行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教學的應用。國民教育,43(6),45-49。關於文化部認識流行音樂輔助教材。2017年1月7日取自:http://popmusic.culture.tw/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1-32。
蘇錦麗(2009)。「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月
刊,21,58-62。
貳、外文部分
Ainley, M., Hillman, K., & Hidi, S. (2002).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interest: Gender
and interest in prescribed English tex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2, 411–428.
Brown, H. M. (1995). The recorder i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Recorder (Edi ted by John Mansfield Thomson) .
Burakoff, G. (1971). The recorder in the classroom. NY:Hargail Music Press.
Cooper, B. Lee (1991). Lyrical commentaries: Learning from popular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7(8), 56-59.
Dinn, F. (1965). The recorder in school. London: Schott.
Doherty, D. M. (2000). An assessment rubric for the soprano record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Lowell State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Grove Music Online: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2014/9/9)
Hauwe,W.V. (1984). The modern recorder player. London: Schott.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03). The student evaluation standards: How to improve evaluations of student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MacCluskey, T. (1979).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pop and the classic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65(8), 54-57.
O'Kelly, E. (1990). The recorder toda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nninger,K.A.,Sansone, C., & Smith, J. L.(2004). Love of learning. In C. Peterson,& M.E.P.Seligman(Eds.),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classification and handbook (pp. 161–17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ady, W. G. (1994).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Arlington,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