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瑞霙(2012)。社會領域之下的全球教育目標及能力指標相關連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德隆(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高等教育。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1)。International Educa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mext.go.jp/english/elsec/1303533.htm。
王友聖(2008)。國民中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如哲(1999)。比較與國際教育初探。比較教育,46,67-82。王為國(1998)。全球化觀點的教育政策。國教輔導,37(4),44-47。王虹文(2011)。運用電視國際新聞進行全球教育教學之探討-以國際文化交流社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勝吉(2013)。國際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南投縣。
王澤瑜(2014)。臺北市中學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2015)。取自 http://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
古基煌(2012)。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台北市教育局(2011)。2011-2016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教育基本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朱啟華(2013)。台灣國際教育的反思—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0,1-20。江文芳(2010)。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戰爭與和帄~淡水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卉宜(2013)。臺北市高級中學推動國際教育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宗憲(2014)。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認知與議題融入教學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宜寰(2012)。國中英語補充教材全球教育內涵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俊意,吳錦惠(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美玲(2013)。國民小學國際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調查。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吳舒靜、吳慧子(2010)。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歐洲聯盟(EU)推動「公民關鍵能力」發展之國際經驗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9,41-51。吳靜芬(2009)。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亞洲文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瑋修(2008)。國民小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宋佩芬、陳麗華(2008)。全球教育之脈絡分析:兼論臺灣的全球教育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2),1-26。宋姚萱(2013)。公立國中教師對國際教育政策認知與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和臺中市為例。逢甲大學,臺中市。
李小琪(2011)。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光豐(2009)。全球教育主題式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糧食危機」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岩勳(2009)。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從臺灣到越南」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思範(2010)。國小階段國際教育之個案研究—以果園國小與風城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振清(2010)。提升教育國際化與競爭力的共識與策略。臺灣教育,663,2-11。沈坤宏(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世界觀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周士堯(2007)。以兩岸跨校網路合作學習輔助高中地理科全球教育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立中(2008)。國小學童世界觀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
林文竹(2004)。國民小學職前教師「全球議題」教學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怡伶(2013)。國際教育融入國中英語教科書之內容分析—以臺灣及日本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林芯羽(2013)。國際教育推行案例之研究——以臺東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彥伶(2012)。中小學全球教育指標建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美玲(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推動國際教育計畫之現況與成效。南華大學,臺中市。
林素炫(2012)。大臺中市國小教師國際觀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素卿(2005)。淺談一綱多本之全球教育,研習資訊,22(3),43-53。林素卿(2011),課程如國際文本—全球教育課程與實踐之省思。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8(5),13-20。
林彩岫(1989)。小學的全球教育。國教輔導,29(2),7-11。林淑宛(2003)。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瑞榮(1988)。社會科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爭議與啟示。教育資料文摘,22(1),148-157。林瑞榮(1996)。國小課程的理論與實際。臺南市,供學。
林蓓莉(2011)。國民小學國際交流之個案研究—以君子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麗惠(2012)。國民小學讀報教材中的國際教育內容分析—以國語日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騰蛟(2006)。臺北市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47-62。邱卿雲(2009)。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西馨(2013)。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設計世大運吉祥物」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美齡(1997)。嘉義市國小社會科教師的世界觀教學現況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45-74。洪菱蔚(2007)。偏遠地區弱勢學童問題之研究-有關健康.家庭.教育之個案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雯柔(2001)。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洪雯柔(2013)。面向未來:以建構全球競爭力為基礎的國際教育。竹縣文教,43,19-23。胡清暉(2010)。PISA學力評量,臺灣3項排名均下滑。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8/today-life.htm。
郎儀錦(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國際教育政策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雅鈴(2011)。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來自天上的藍金」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熏芳、蔡大立、徐碧霙(2002)。國際教育在師資培育實施之研究:職前教師全球視野之培育。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73-122。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71,63-78。張家瑄(2014)。國際教育融入國小英語教科書之內容分析--以臺灣、香港、新加坡及南韓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張煜琳、鄭杏玲、陳信良、林作賢、林作逸、張維中、蔡瓊慧、蕭淑惠、林建和(2011)。新北市中小學國際教育規劃之研究。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研究專案。新北市:教育局。
張嘉勳(2008)。九年ㄧ貫國中教科書全球教育內容分析─以社會領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碧娟(2013)。現階段高中國際教育的評析與展望。教育研究,230,27-40。
張慶怡(2015)。PISA、TIMSS、PIRLS國際教育資料庫探討。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教育部(2008a)。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部(2008b)。PISA 臺灣學生能力國際排名。取自 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rank/19-2006。
教育部(2010)。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交流及外籍學生就學資訊管理計畫結案報告。取自 http://203.68.246.25/emoasp/default.aspx。
教育部(2011)。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102 年中小學國際教育補助要點。臺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626。
教育部(2012b)。102 年中小學國際教育補助要點修訂完成。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17080&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教育部(2012c)。 修正「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發布令。臺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0-1&news01=151702869250d8159c85559。
教育部(2012d)。第 5 屆 APEC 教育部長會議出國報告。臺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10101699。
教育部(2013)。全國中小學國際教育四軌執行成效學校填報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Num_content01=1&totalRows_content01=24&Page=S-7。
教育部(2016)。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yda.gov.tw/index.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
曹治臻(2013)。全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新北市。
梁忠銘(2012)。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會。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2010)。臺北市:教育部。
許玉芳(2010)。桃園縣國中教師全球議題知能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至和(2006)。國小社會領域之全球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以行動研究為途徑。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品孜(2012)。教育國際化與我國高中國際教育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郭喬雯(2012)。從臺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過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弘哲(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佩英、陳舜芬(2006)。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教育資料與研究,71,109-132。陳怡如(2011)。臺灣中等學校國際教育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集刊,50,1-26。陳昀嬋(2009)。國小高年級社會教科書之文本設計研究:以六年級全球教育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盈丹(2009)。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消費達人」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惠邦(2013)。論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30,5-13。陳詩婕(2010)。結合 NGO 資源實施全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劍涵(2004)。文化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一項全球教育合作方案為例。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慧美(2012)。「基因改造食品議題」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晏祝(2007)。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實施全球教育主題式統整課程之學習成效:以「搶救消失中的熱帶雨林」議題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曾淑珠(2009)。「從台灣到日本」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鼎育(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素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慧芬(2007)。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前進斯里蘭卡」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2011)。全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原則與模式。教育研究,206,5-16。
黃乃熒(2008)。臺灣高等教育政策領導之全球在地發展的建構。教育資料與研究,83,1-24。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3。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景裕(1994)。我國小學世界觀教育課程之實施。臺海兩岸,12,47-59。
黃榮村(2003)。從國際化觀點展望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國家政策季刊,2(3),1-26。黃碧智(2012)。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與反思—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融入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楊仁秀(2014)。國際教育融入國小五年級藝術與人文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楊明華(2003)。加速與世界的接軌—談世界觀教育的推展。國教新佑,50(2),58-65。
董素芬(2012)。國民小學全球教育課程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董進彬(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交流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盛如(2011)。國際組織與英澳國際教育政策分析。教育部 100 年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手冊。嘉義縣:中正大學。
齊若蘭(2004,11月)。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4-41。劉玉婷(2012)。「中小學教師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課程」社會支持、目標導向與訓練遷移動機之影響。元智大學,桃園縣。
劉怡亭(2002)。世界觀教育的課程發展。百齡高中學報,113-122。潘珍琪(2014)。嘉義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與發展:英國經驗的借鏡。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佩芳(2000)。世界觀如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四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依倩(2009)。高中英文教科書全球教育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孟娜(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內涵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育嬿(2010)。跨國網路專案式學習實施歷程之比較—以臺灣與香港小學合作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薛義誠、李世華、游文人(2012)。雲端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16,19-28。簡妙娟(1992)。世界觀教育之基本概念。中等教育,43(5),33-40。
顏行亮(2005)。嘉義市北興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實施全球教育之主題式課程設計教學實驗—以珊瑚礁環境議題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顏佩如(2004)。課程圖像重建:學校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佩如(2007)。全球教育課程發展。新北市:冠學。
顏佩如、張美雲(2011)。從我國兩大「全球教育」白皮書探究中小學全球教育之推展。教育研究月刊,206,17-34。蘇春地(2013)。教師國際教育素養指標與評估模式建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顧明遠(1996)。比較教育辭典。高雄市:麗文。
貳、西文部分
Alger, C. F. & Harf, J. E. (1984). Global education: Why? for whom? about what? Columbus, OH: Ohio State University.
Anderson, C. J. & Anderson, L. F. (1977). Glob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Social Education, 41(1), 34-37.
Banks, J. A., & Banks, C. A. M. (2001).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4th e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Becker, J. M. (1973).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 Foundation.
Bieler, D. (2012). Possibilities for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ends through standardized means.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summer 2012, 85-102.
Bourdieu, P.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 (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Paper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71-112.) London, UK: Tavistock.
Boyd, R., Wadham, B., & Jewell, P. (2007). Prospective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social justic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Journal. 8(2), 304-317.
Brydolf, C. (2009). Getting real about the "Model Minority": Asian 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fight their stereotype.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74(5), 37-44.
Bunnell, T. (2005). Perspectives on public relations training in international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3(4), 480-499.
Burrows, L. (2004). Understanding and investigating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Wright, J., MacDonald, D. & Burrows, L. (Eds), Critical Inquir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pp.105-109.) London, UK: Routledge.
Carney, S. (2008). Learner-centered pedagogy in Tibert: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a local context. Comparative Education, 44(1), 39-55.
Carpenter, 1973. Carpenter, J. (1973). The Intercultural Imperative. W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8). Global perspectives: A framework for glob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choo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globaleducation.edu.au/verve/_resources/GPS_web.pdf.
Connell, R. W. (1992). Citizenship, social justice and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2), 133-146.
Dekock, A., & Paul, C. (1989). One District's Commitment to Glob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1), 46-49.
Dorman, E. H. (2011).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and equity in small urban high schools: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Denver, Colo: Regis University.
Dowden, A. R. (2012). A personal journey i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as a school counselor: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Raleigh, NC: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Fountain, S. (1995).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A teacher resource for global learn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Freire, P. (1972).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UK: Penguin.
Gardner, M., & Toope, D. (2011). A 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 on strengths-based approaches: exploring educators'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4(3), 86-102.
Gay, G. (1995). Curricul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25-43.) New York, NY: MacMillan.
Grant, G.W. (1974). Criteria for cultural pluralism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2, 8-89.
Hanvey, R. G.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Denver, Colo: Center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
Harman, G. (2004). New directions in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Australia's development as an exporter of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7(1), 101-1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i-kassel.de/wz1/mahe/course/module6_3/05_harman04.pdf.
Hanvey, R. G. (1982).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Theory into practice, 21(3), pp. 162-167.
Hayden, M.(2006).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chools and their communities. London, England : SAGE.
Hendrix, C. J. (1998). 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 The Clearing House, 71(5), 305-309.
Hoge, R. D., & Andrews, D. A. (1996). Assessing the Youthful Offender: Issue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NY: Plenum.
Husén, T., & Postlethwaite, T. N. (Eds.) (1994).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Oxford, United Kingdom: Pergamon Press.
Hytten, K. (2006). 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 56(2), 221-236.
Jekins, K. A., & Jekins, B. A. (2005).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question of balance: Lessons from the Pacific. Current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7(3), 114-128.
Johnson, D. (1993). Academic and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s. Theory Into Practice, 32(1), 3-13.
Kirkwood, T. F. (2001). Our global age requires global education: clarifying definitional ambiguities. Social Studies, 92(1): 10-15.
Kniep, W. M. (1986).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global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new opportunities. New York, NY: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Knight, J., & De Wit, H. (1995).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s. In H. De Wit (Ed.),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ustralia, Canad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p.5-32.) Amsterdam, Netherlands: EAIE Secretariat.
Knight, 1999. De Wit, H. (1999). Chang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15, 2-4.
Lambe, J., & Swamp, J. (2002).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Dialogu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 37(3): 423-438.
Ludlow, L., Enterline, S., & Cochran-Smith, M. (2008). Learning to teach for social justice-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rasch measurement principle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40(4): 194-214.
McBurnie, G. (2000). Quality matters i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oing the GATE review process - An Australian-Asian case study.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4(1), 23-38.
McLaren, P. (1998). Life in school: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New York, NY: Longman.
NCSS (1982). Position state on Globa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 46(1), 36-38.
Nieto, 1996. Nieto, S. (1996).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Nordstrum, L. E. (2006). Insisting on equity: A redistribution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7(5), 721-730.
Ogbu, J. U., & Fordham, S. (1986). Black students' school success: Coping with the "burden of acting White." The Urban Review, 18(3), 177-206.
Olivier, B. (2011). Ethical challenges regarding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B6, 816-823.
Pike, G., & Selby, D. (2000). Global education: Relevant lear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vergence, 33, 138-49.
Räsänen, R. (2007).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an ethical issue. In M. Hayden, J. Levy & J. Thompso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57-69.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singer, C. F. (1996).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Social Education, 60(7), 447-448.
Sammalisto, K., & Lindhqvist, T. (2008).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32(2), 221-233.
Savage, R., & Armstrong, D. (1992). Effect of a general practitioner's consulting style on patients' satisfaction: a controlled study. BMJ. 301(6758): 968-970.
Sny, C. (1980). Global education: An implementation plan & resource guide. Madison,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Starr, K., & White, S. (2008). The small rural school principalship: key challenges and cross-school respon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E], l23(5). University of Maine, University Park PA USA, 1-12.
Stavenhagen, R. (2008). Building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through education: a human rights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3(2), 161-179.
Svanstrom, M., Lozano-Garcia, F. J., & Rowe, D. (2008). Learning outcom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9(3), 339-351.
Swiniarski, L. B. (2006). Helping young children become citizens of the world. Early Childhood Today, 21(3), 36-44.
The New York Times. (2009). Obama's speech in Cairo.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09/06/04/us/politics/04obama.text.html?_r=1&pagewanted.
Tiedt, P.L. & Tiedt, I.M. (1990).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UNESCO. (1972). 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0/000018/001801e.pdf.
UNESCO. (1974).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bkk.org/fileadmin/user_upload/appeal/human_rights/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pdf.
UNESCO. (2004). What 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answers. San Sebastian, Spain: Author.
Wicks, R. E. (1979). Global education: the why and how of it.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3487.
Willis, P. E. (1977).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Farnborough, UK: Saxon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