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雯 (2012)。 以「課程與教學」為十二年國教推動核心─臺北市推動的策略與行動。中等教育,63(1),183-187。
方德隆(譯)(2004)。Allan C. Ornstein,& Francis P. Hunkins著。課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永進(2003)。學校領域教學研究會的運作及其功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臺北市。王如哲、何希慧、曾淑惠、林永豐、秦葆琦、王浩博、洪詠善、劉欣宜(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高職、綜高、五專學校實施特色招生之特色課程規劃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嘉源、王柏鴻、羅耀宗(譯)(2003)。Peter F. Drucker著。杜拉克談未來管理(Managing for the Future)。臺北市:時報文化。
卯靜儒(2009)。美國60年代課程改革─從被動遭逢到主動面質。載於卯靜儒(主編),課程改革–研究議題與取徑(頁95-113)。臺北市:學富。
卯靜儒(2015)。解開學習共同體實踐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密碼。中等教育,66(1),06-15。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以95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15(3),181-205。余佩珊(譯)(2004)。Peter F. Drucker著。彼得.杜拉克 : 使命與領導 : 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臺北市:遠流。
吳妮真(2004)。高中學生對99家政課程綱要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之探討: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卓妙容(譯)(2015)。Ken Robinson,& Lou Aronica著。讓天賦發光(Creative Schools: The Grassroots Revolution That’s Transforming Education)。臺北市:天下文化。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周麗端(2013)。中等學校的家政與家庭教育。中等教育,64(4),6-13。
林志成、田耐青、林仁煥、田育昆(2011)。特色課程的涵義與理論。載於林志成(主編),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頁119-140)。臺北:高等教育。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林淑媛(2008)。國中國文教師設計讀寫課程慎思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洪久賢(2000)。從家政教育談生活與素養。訓育研究,39(4),46-48。洪瑞璇(2008)。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范信賢(2010)。特色學校的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98,055-062。范信賢、尤淑慧(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願景與理念。教育研究月刊,231,34-48。國家教育院(2015)。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467,c639-1.php?Lang=zh-tw
張云棻(2013)。12年國教在臺北–臺北市成淵高中多元適性跨班選修課程為例。教師天地,182,41-44。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871/doc/99普通高中課程綱要.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教育部(2016)。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1242&KeyWordHL=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學富。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Corrine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美瑞(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之回顧與展望。中等教育,52(6),4-18。
郭進隆(譯)(1994)。Peter 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 :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伯璋、陳柏達(譯)(1971)。Jerome S. Bruner。教育的過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臺北市:世界文物。
陳佩雯 (2012)。 精彩教、快樂學~談臺北市十二年國教推動-專訪臺北市教育局丁亞雯局長。教師天地,176,4-7。
單文經、高新建、游家政、蔡清田、張明輝、王麗雲(譯)(2000)。James G. Henderson,& Richard D.Hawthorne著。革新的課程領導(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臺北市:學富。
曾慶玲、李秀靜(2013)。當家政遇上食育。中等教育,64(4),86-108。
童怡箏(2013)。高中家政課程變革及其對高中家政教師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黃光雄、蔡清田(2005)。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臺北市:漢文。
黃春木、劉蔚之(2012)。十二年國教高中校本特色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制度面探究。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頁43-61)。臺北市:五南
黃繼仁(2003)。課程慎思應用於教室層級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小學低年級教師的語文課程實踐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黃繼仁(2005)。許瓦布的課程思想。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思想(頁59-102)。新北市:冠學。
詹雅婷(2009)。國中英語領域教學研究會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廖英足(2003)。提升生活品質的家政教學與輔導團運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一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桂冠。
劉欣宜、洪詠善(2013)。高中職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課綱問題分析。課程研究,8(2),1-22。劉蔚之、黃春木(2014)。「學校本位」教師生涯進路的規劃。載於吳清基、黃嘉莉(主編),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師資培育挑戰。臺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頁163-194。
歐用生(1999)。 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 。國民教育, 39(4),2-7。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潘慧玲、王如哲、葉興華、張炳煌、吳武雄、吳清鏞(2005)。普通高中課程必選修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臺北市:五南。
黎學謙(策展人)、黃春木(講者)(2013)。Big Reform , Big Challenge【TEDxNTNU】。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FGzNJV3-k&list=PLM4YYfwbo15XLtC_KsXMx5MwwDMvdN8sy
賴怡玫(2013)。老師,您哪『位』?-國中非考科教師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薛金蓮(2016)。老鳥慢飛—資深自然科教師學改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謝錦桂毓(2010)。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臺北市:麥田。
簡良平(2003)。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師大師苑。
藍雲、陳世佳(譯)(2009)。Parker J. Palmer著。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顏寧、黃詠光、吳欣隆(譯)(2009)。Kathy Charmaz著。建構扎根理論(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臺北市:五南。
西文部分
Goodlad, J. l., Klein, M. F., & Tye, K. A.(1979). The Domains of Curriculum and Their Study. In J. I. Goodlad (Ed.),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pp. 43–76). New York,NY: McGraw-Hill.
Henderson,J. G. & Gornik, R. (2007).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UK: Heinemann.
Walker, D. F.(1990).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San Diego,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Walker, D. F., & Soltis, J. F. (2009). Curriculum and Aims (5th ed.). New York,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