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古代典籍
王弼(魏 ∕ 1957)。老子道德經注。臺北市:世界書局。
王弼(魏 ∕ 1965)。老子道德經。載於王雲五(主編),老子道德經 老子解。臺北市:臺灣商務。
王弼(魏 ∕ 1980)。老子微旨例略。載於王志銘(主編),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總輯(頁1-16)。臺北市:東昇。
河上公(東漢 ∕ 1994)。老子道德經。臺北市:廣文
段玉裁(清 ∕ 2005)。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
焦竑(明 ∕ 2009)。老子翼。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憨山大師(明 ∕ 1982)。老子道德經憨山解 莊子內篇憨山註。新北市:新文豐。
魏源(清 ∕ 1968)。老子本義。臺北市:臺灣商務。
蘇轍(宋 ∕ 1965)。老子解。載於王雲五(主編),老子道德經 老子解。臺北市:臺灣商務。
二、今人著作
丁原植(1999)。《老子》哲學的「存有論」。哲學與文化,26(3),237-248。尹振環(2004)。《老子》從《孫子兵法》中借鑒了什麼──也談《孫子兵法》早於《老子》。學術月刊,2004(11),80-86。
方永泉、杜明慧、王怡婷(2008)。尼采哲學中的教師圖像──從駱駝、獅子到孩童。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169-184)。臺北市:五南。
王子芸(2015)。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王邦雄(1983)。老子是權謀思想嗎?──道德經卅六章的現代詮釋。鵝湖月刊(101),33-36。王邦雄(1986)。老子的哲學(第四版)。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王邦雄(1991)。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的現代解讀。臺北市:漢光文化。
王邦雄(2001)。由老莊道家析論荀子的思想性格。鵝湖學誌,27,1-31。王邦雄(2004)。用什麼眼看人生。臺北市:三民。
王邦雄(2010)。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
王邦雄(2013a)。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
王邦雄(2013b)。道家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新北市:立緒文化。
王桂芳、陳文進、王明忠(2007)。師生衝突的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6,315-334。王淑俐(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衝突(上)。師友月刊,356,17-20。白青玉(2012)。國小教師情緒管理、知覺學生外向性行為問題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石春蘭(2014)。宜蘭縣國小教師情緒管理、教學效能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宜蘭縣。朱光潛(2008)。談美。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孟庭(2000)。由老子「反」的哲學論其「柔弱」哲學的義涵。哲學與文化,27(4),389-402。朱若梅(2007)。臺北縣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江文慈(2001)。透視教學中的關鍵張力──教師情緒。師友月刊,408,43-47。江文慈(2009)。「和顏悅色」與「忍氣吞聲」的背後:國小教師情緒勞動的心理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4),553-575。江淑君(2010)。老子非陰謀捭闔之術-以明人詮解《老子》三十六章為觀察之核心。中國學術年刊,32(1),29-64。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2002)。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
牟宗三(200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聯經。
牟宗三(2006)。心體與性體(一)。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汝鈞(2002)。苦痛現象學:我在苦痛中成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吳怡(1996)。生命的轉化。臺北市:東大發行。
吳怡(2008)。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
吳亭儀、施麗玲、曾清一、曾俊凱、陳秋月、羅美雲(2011)。與情緒共舞:教師的情緒管理。臺北市:教育部。
吳素雲(2011)。高職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吳清山(2012)。教育幸福的理念與實踐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20,5-15。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雅蕙(2015)。桃園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吳靖國(2008)。英雄心靈的展現──維柯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79-90)。臺北市:五南。
吳蔓玲(譯)(2001)。C. Seife著。零的故事(Zero: The biography of a dangerous idea)。臺北市:商周。
吳麗媚(2011)。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關係之敘事研究:一位教師的自我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屏東縣。李俐瑩(2014)。教師課題──親師衝突與對策理論與實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84-90。李昱祺(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李素卿(譯)(2001)。R. S. Lazarus & B. N. Lazarus著。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Passion and reason: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臺北市:五南。
李嫦鳳(2009)。新時期中學師生衝突的成因及處理策略。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6(4),118-120。
李翠英(2008)。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師生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李慧芬(2008)。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沈明明(2010)。「水德」:老子哲學思想的靈魂。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51-55。
沈清松(1996)。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臺北市:臺灣書店。
沈詩閔(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卓文怡(譯)(2016)。石原加受子著。其實,我很在乎你──87道情緒練習,以正向思考化解爭執、找回最快樂的自己!(正論で争いを仕掛けてくる 相手の言葉なんて 真に受けるな!)。臺北市:八方。
周大興(2006)。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145-175。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孟祥森(譯)(1989)。E. Fromm 著。生命的展現──人類生存情態的分析(To have or to be?)。臺北市:遠流。
易之新(譯)(2004)。P. Ekman著。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Emotions revealed: understanding faces and feelings)。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玉体(2008a)。西洋教育史(新修訂十三版)。臺北市:文景。
林玉体(2008b)。蘇格拉底的教師圖像。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1-28)。臺北市:五南。
林安梧(1999)。道家思想與現代管理──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省察。宗教哲學,17,97-108。林安梧(2008)。「新道家」與「治療學」:論「根源的回歸」與「存有的照亮」。宗教哲學,44,129-146。林秀珍(2015)。老子哲學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秀珍、徐世豐(2006a)。從道家思想談教師修養。載於但昭偉(主編),教師的教育哲學(頁21-41)。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秀珍、徐世豐(2006b)。教育的實鏡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秀珍、徐世豐(2011)。老子道德經義理疏解。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俊雄(2009)。韓非《解老》《喻老》的詮釋學维度。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1-4。
林建福(2001)。教育哲學──情緒層面的特殊觀照(第一版)。臺北市: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建福(2008)。布巴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203-218)。臺北市:五南。
林建福(2010)。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迷思、重要性與建議。教育研究集刊,56(4),1-26。林逢棋、洪仁進(2006)。啟蒙思潮與教師啟蒙。載於但昭偉(主編),教師的教育哲學(頁43-79)。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逢祺(2010)。教育規準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瑞鳳(2011)。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正向管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林碧卿(2014)。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之相關研究──以人際溝通能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武自珍(1997)。理性情緒行為法在教師情緒管理上的運用。學生輔導,51,52-61。俞懿嫻(2008)。懷德海哲學中的教師圖像──教師之為善誘者。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315-331)。臺北市:五南。
姚立新(2009)。教師,要學會控制憤怒。中國教師,2009(14),54-55。
姜靜繪(譯)(2002)。R. Martina著。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Achieving emotional balance)。臺北市:方智。
段宜廷(2017)。荀子「化性起偽」如何可能?──從「心」的能知、能治意義談起。鵝湖月刊,499,8-16。洪筱棻(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逆境商數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視導與評鑑碩士學位學程,屏東縣。洪蘭(譯)(2003)。M. E. P. Seligman著。真實的快樂:運用正向心理學在生活中實現個人長處達到生命最大的成功與情緖最深的滿足(Authentic Happiness)。臺北市:遠流。
洪蘭(譯)(2012)。D. Kahneman著。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臺北市:天下遠見。
凌筱婷(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屏東縣。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臺北市:心理。
孫志瑋(2014)。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桃園市。徐光興(2014)。解讀情緖心理學。臺北市:國家。
徐復觀(196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中市:東海大學。
徐復觀(1968)。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徐詠芳(2009)。高職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徐磊(2007)。信任與秩序──和諧社會的政治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3),152-154。
晁金典、楊東明、劉斌、黃棟(2005)。「和諧社會」解讀。東疆學刊,22(4),78-81。
時勝勳(2007)。「無」與「有」:《老子》的形而上學。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4(6),58-62。
袁艾(2010)。論老子的「自然」。閩江學院學報,31(1),74-77。
馬耘(2010)。《韓非子》〈解老〉等篇「道」概念辨析。止善,9,145-158。高麒雅(2004)。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康雲山(2012)。從自我心理學談自我。南台通識電子報,32,1-4。
康綠島(譯)(2014)。A. Smith著。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ants)。新竹縣:狠角舍文化。
張民杰(2007)。實習教師知覺到的校園人際衝突──「個案紀實」的分析。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2),93-118。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美(2015)。國中教師自我效能、情緒管理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張美惠(譯)(1996)。D. Goleman著。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起鈞(1989)。智慧的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張曉雲(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張鴻愷(2008)。《韓非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闡發。宗教哲學,44,49-62。張豔濤(2005)。和諧社會的文化意蘊。求實,34-37。
曹孟勤(2005)。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機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3),11-15。
許文宣(2014)。彰化縣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專業成長在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許文美(2014)。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郭生玉(1987)。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37-54。郭生玉(1994)。影響教師工作心厭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63-79。陳文斌(2008)。消除教師的心理挫折 保持良好的教學心境。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8(2),22-23。
陳世芬(2006)。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非理性信念、情緒特質與情緒管理對人際關係影響路徑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右勳(2003)。老子道的管理觀。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6,288-309。陳玉錦(2009)。國小教師實施零體罰教師與教師情緒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陳伊琳(2014)。品格長處與德行在促成個體幸福/快樂中的角色:評介M. E. P. Seligman著《Authentic Happiness》。教育資料與研究,115,253-278。陳如萍(2010)。嘉義縣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陳至芸(譯)(2010)。J. Lee著。其實你可以生氣(The anger solution)。臺北市:商周。
陳佩琴(2011)。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陳佳雯(2011)。台南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陳信宏、崔宏立(譯)(2014)。N. Epley著。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揭開心智運作的真相(Mindwise)。臺北市:究竟。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仲(2008)。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陳建隆(2014)。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陳純仁(2008)。和諧社會的哲學解讀。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55-58。
陳淑媛(2005)。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陳淑琳(2009)。桃園縣公立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桃園市。陳鼎益(2013)。國小教師情緒管理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中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陳鼓應(2000)。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三次修訂本)。臺北市:臺灣商務。
陳德和(2005)。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市:里仁。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 P. Ciaramicoki & K. Ketcham著。同理心的力量──創造親密、了解自我,與恆久之愛的心靈地圖(The power of empathy: A practical guild to creating intimacy, self-understanding, and lasting love)。臺北市:究竟。
陳麗桂(2006)。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國文學報,39,35-80。傅佩榮(2006)。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臺北市:天下遠見。
勞思光(1991)。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9-115。喬健(2008)。論韓非對老子的修正。思想戰線,34(3),64-68。
曾珮琦(2008)。論《韓非子》對《老子》「虛靜」思想之轉化與運用──以〈主道〉、〈揚權〉為考察。問學集,15,155-168。曾細紅(2010)。淺談挫折應對。廣東科技,19(8),64。
曾瓊瑤(2008)。抉顯老子「慈」之精神。東方人文學誌,7(2),29-44。游恆山(譯)(2002)。K. T. Strongman 著。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The phychology of emotion: theories of emotion in perspective)。臺北市:五南。
游婷雅(譯)(2011)。R. V. Kail & J. C. Cavanaugh 著。發展心理學:以生物、心理與社會架構探討人類的發展(第四版)(Human development: A life-span view, 4e)。臺北市:洪葉文化。
甯應斌(2006,11月)。沒來由的情緒──情緒的認知主義建構論與「情緒管理」,論文發表於台灣哲學學會、中正大學哲學系、南華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之「2006年台灣哲學學會年會暨『主體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月秀(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教師自我效能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黃光雄、鄭玉卿(2008)。盧梭自然教育中的教師理想圖像──教師是守護兒童善性的生命導師。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91-108)。臺北市:五南。
黃忠晶(2007)。論不爭──老子社會治理的根本原則。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4(3),25-28。
黃家榆(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筱蘋、黃囇莉(2012)。破冰之旅──虛性和諧友誼中的情緒分享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4(2),219-242。黃薏蒨、賴志峰(2015)。老師,你幸福嗎?──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95,182-204。楊安華(2005)。和諧社會何以可能──構建和諧社會研究述評。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3),165-170。
楊孟勳(2011)。國民中學教師衝突研究:以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為例。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7,55-83。楊忠斌(2008)。卡西勒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185-202)。臺北市:五南。
楊瑞蓮(2011)。雲林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楊穎詩(2015)。從《老子》到《河上公注》的詮釋轉向──以工夫形態為討論核心。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8(1),1-25。葉小燕(譯)(2014)。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臺北市:究竟。
葉坤靈(2008)。卡謬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265-280)。臺北市:五南。
董巧琦(2013)。大玩偶 vs. 出氣包──國中校園內的師生衝突。師友月刊,554,48-49。賈馥茗(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賈馥茗(2001)。先秦教育史──中華文化與教育的源流。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3)。教育認識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賈馥茗(2008)。培根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289-301)。臺北市:五南。
廖威誠(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對班級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熊峰(2009)。高校教師的心理挫折分析。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5(3),158-159。
熊鐵基(2007)。讀韓非子〈解老〉和〈喻老〉。政大中文學報,8,15-28。劉希文(2008)。情緒認知判斷裡的情境性初探。歐美研究,2(38),243-306。劉怡君(2007)。釋德清《老子》學義理內蘊探析──兼論「以佛解《老》」的詮解向度。淡江中文學報,17,265-294。劉笑敢(2005)。老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劉棟梁(2010)。論老子思想中的自然。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9(6),61-63。
廣梅芳(譯)(2002)。A. Ellis著。別跟情緒過不去(Feeling better, getting better, staying better: Profound self-help therapy for your emotions)。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樓宇烈(2012)。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
歐陽教、曹孝元(2008)。赫胥黎的教師哲學圖像──生命自由的適度展現。載於洪仁進、林逢祺(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頁355-366)。臺北市:五南。
潘震澤(2006)。感同身受:鏡像神經元。科學人,58,頁 50-57。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品(2009)。高職院教師心理挫折的成因與對策。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12),27-27。
蔡素玲、鍾志芳(譯)(2007)。S. Spradlin著。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如何讓辯證行為治療法幫助你掌控自己(Don't let your emotions run your life: How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can put you in control)。臺北市:心理。
蔡進雄(2009)。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之研究:專業、情緒與靈性的觀點。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惠文(2016)。冰雪後的向陽花──老師面對挫折的調適與省思。師友月刊,590,29-32。盧虹汝(2009)。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知覺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盧雁(2009)。《老子》第一章的思維邏輯研究。理論界,2009(12),122-123。
錢穆(1991)。莊老通辨。臺北市:東大。
謝文全(2016)。教育行政學(五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佩君(2015)。高雄市楠梓區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謝明芳(200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謝清果、曹艷輝(2012)。老子「三寶思想」是其政治哲學的核心理念。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
韓麗春(2009)。教師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方法略析。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06、127。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嚴靈峯(1983)。老子達解。載於嚴靈峯(主編),經子叢著第一冊(頁1-418)。臺北市: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蘇少亭(2010)。雲林縣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蘇文賢、江吟梓(譯)(2009)。E. M. Hanson著。教育行政與組織行為(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臺北市:學富文化。
蘇絢慧(2015)。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臺北市:究竟。
鐘偉晉(2009)。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臺北市:五南。
貳、西文部分
Arnold, M. B. (1974).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Emot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Ire.), 22, 147-157.
Ashton, P. T. (1983). A study of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Brussat, F. & Brussat, M. A. (1998). Spiritual Literacy: Reading the sacred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Calhoun, C. & Solomon, R. C. (1984). What is an emo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W. E. (1992). William James's theory of the self. Monist, 75(4), 504-520.
Denzin, N. K. (1984). On understanding emo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odor, J. (1981). The mind-body problem. Scientific American, 244, 114-125。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4), 569-582.
Lazarus, R. S. & Lazarus, B. N. (1994). Passion and reason: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ung, J. P. (1998). Emotions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people,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7, 115-128。
Lyons, W. E. (1980). Emoti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lutchik, R. & Kellerman, H. (Eds.).(1980). Emo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Vol. 1, Theories of emotion). London, UK: Academic Press.
Rogers, C. R. (1977). Carl Rogers on personal power: Inner strength and its revolutionary impact. New York, NY: Delacorte Press.
Sartre, J. P. (1993). The emotions: Outline of a theory (B. Frechtman, Trans.). New York, NY: Philosophical Library.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8)
Scheffler, I. (1991). In praise of the cognitive emotions: And other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Kegan Paul.
Solomon, R. C. (2003). Not passion's slave: emotions and choic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