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密士著,潘慎文、謝洪賚譯,《代形合參》,1910年。
2.錢寶琮,《中國數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年。
3.田淼,《中國數學的西化歷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4.吳文俊,《中國數學史大系》第八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5.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3年。
6.燕曉東編譯,《幾何原本》,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
7.李兆華,《中國數學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8.李自強,《李善蘭: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台北市:新銳文創,2017年。
9.劉鐸編,《古今算學叢書》,上海:上海算學書局,1898年。
10.李迪,《中國數學史簡編》,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12.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羅元旭著,《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家族與中西交流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
14.鄒振環,〈近代東吳大學的英語教育與英文教科書的編刊〉,李靈、陳建明主編,《基督教文字傳媒與中國近代社會》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15.王明道,《五十年來》,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6.趙曉陽,〈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早期文字貢獻者謝洪賚及著述目錄〉,《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7.梁元生,《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18.郭書春主編、李兆華副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19.吳竞,〈蘇州最早的教會學校—博習書院〉,蘇州雜誌。
20.黃啟臣,〈澳門是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匯的橋樑〉,文化雜誌,第21期,1994年。21.胡衛清,〈傳教士教育家潘慎文的思想與活動〉,近代史研究,第二期,1996年。
22.孔祥瑞,〈中西書院的興起與衰落〉,中文信息,第九期,2015年。
23.楊澤忠,〈明清之際《幾何原本》後九卷內容的傳播〉,數學教學,第五期,2005年。
24.楊澤忠,〈清朝時期西方解析幾何之東來〉,數學教學,第八期,2006年。
25.吳洪成、李兵,〈洋務運動時期西學科學與科技知識的引入及相關教科書的編譯〉,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四期,第二冊,2003年。
26.閆春雨,《《代微積拾級》的翻譯出版及對晚清數學的影響》,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27.彭良禎,《幾何要法的算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28.蘇俊鴻,《中國近代數學發展(1600-1905):一個數學社會史的進路》,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博士論文,2013年。29.Loomis, Elias, LL.D. The 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New York;Cincinnati:American Book Company,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