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期刊
王萱茹(2014)。開啟西方動物倫理討論的兩大哲人-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與湯姆.雷根(Tom Regan)。弘誓雙月刊,127。
何政光(2009)。生命關懷融入人權教育之理論與實踐。通識論叢,8,137-169。林宜昀、丘周萍(2003)。關懷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0(6),74-78。林珮淳(1993)。海報設計技法。海報設計概論,美術論叢,45。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行,5-30。
俞秀青(2009)。在古蹟中舞動生命關懷─柏林「美麗山舞蹈之夜」。表演藝術雜誌,193,89。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黃燕女(2009)。孔子人生哲學及其對生命教育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189-204。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游惠瑜(2002)。生命教育的哲學意義與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5,102。蔡耀明(2008)。生命與哲學:藉說與釐清。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5期,155-190.。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8,161-179。
蕭登褔(2007)。從道教的生命觀看道教的人文關懷。宗教哲學,39,97-109。
書籍
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著;艾利.吉福特(Gifford, Eli)等編;孟祥森譯(1998)。《西雅圖的天空─印地安酋長的心靈宣言》,臺北:雙月。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動物解放 Animal Liberation。臺北:關懷生命協會。
胡雅茹(2011)。曼陀羅思考法。台中:晨星。
高宣揚(1991)。德國哲學的發展。臺北:遠流。96。
高明凱(2009)。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02。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
靳埭強、潘家健(2015)。關懷的設計:設計倫理思考與實踐。香港:商務。
趙可式、沈錦惠(譯)(2013)。活出意義來(原作者:V. E. Frank)。臺中市:光啟。(原著出版年:1982)
漢寶德(2007)。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羅賓德拉納德.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著。徐翰林譯(2010),園丁集 The Gardener。臺北:海鴿。
論文
呂宗麟(2002)。試論孔孟與老子的天人合一觀。第三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論文集,167-172。
林妍佑(2009)。剪影圖形應用在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國際無車日形象海報創作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9。1-89。張菀珍(2006)。關懷-生命倫理議題的探討。收錄於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集,15-39。高雄縣:九華圖書。
楊錦愛(釋宗音)(2012)。弘一法師遺囑之生命關懷探討。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化學系宗教學組碩士論文,2012年。
楊莉華(2012)。天主教正心中學生命關懷教育實踐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碩士論文。蔡耀明(2014)。何謂生命關懷與如何關懷生命。2014宗教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7-160
釋見岸(1997)。信仰態度的反思。無我的實踐:中觀佛教概說(中)。香光莊嚴雜誌社,176。二、英文部分
Code, L. (1991). What can she know:Fminis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yson, J. (1996). Nurses's conceptualization of car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3(6), 1263 _ 1269.
Goldstein, L Education S. (1997). Teaching with love: A feminist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4(1), 143-148
Leininger, M. (1988). Leininger's theory of nursing: 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1(4), 175 _ 181.
McCance, T. V., McKenna, H. P., & Boore, J. R. P. (1997). Caring: Dealing with a difficult concep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34(4), 241 _ 248.
Morse, J., Bottorff, J., Neander, W., & Solberg, S. (199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izations and theories of caring. 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3(2), 119_126.
Noddings, N. (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Kohli. Critic conversation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p.137-148). New York: Routledge
Swanson, K. M. (1993). Nursing a informed caring for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5(4), 352 _ 357.
Swanson, K. M. (1991). Empirical development a middle range theory of caring. Nursing Research, 40(3), 161 _ 166.
Tronto, J. C. (1993). Moral boundaries: A political argument for an ethic of care. N. Y. & London: Routledge.
Watson, J. (1990) , Caring knowledge and informed moral passion, ANS-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3 (1) , 15-24
三、網路資料
三立新聞網(2016年9月17日)。今年前3強颱風全部侵台史無前例。取自: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82545
伊斯蘭之光,信仰與人生(2017年7月6日)。取自:http://www.islam.org.hk/
林朝成(2016年9月15日)。關懷與正義:佛教觀點的詮譯。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取自: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59178.htm
牧靈關懷(2016年9月15日)。教育百科。取自:http://www.cth.org.tw/?aid=52&pid=62&iid=3
黃德祥(2016年9月4日)。生命教育理論基礎。取自:http://goo.gl/pQNatw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2016年9月4日)。根與芽計畫。取自:http://www.goodall.org.tw/
賴意婷、黃曉舒、張鶴騰、林瑩如、林秀玲、郭彥余(2016年9月7日)。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取自:http://guidance.heart.net.tw/material20.shtml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6年9月4日)。自殺防治:聯繫、溝通與關懷。引自:http://tspc.tw/tspc/portal/news/content.jsp?type=news&sno=977
簡成熙(2012年10月),諾丁斯(N.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90/
關懷生命(2016年9月17日)。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取自:http://ddmhsif.org/?page_id=88
Anon(2016年1月17日)。2015國際新聞回顧。取自: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7491/140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