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道鄰(1957)。語意學概要。台北,友聯出版社。
2. 譚維漢(1963)。心理學。孟氏教育基金會。
3. 宋伯欽(譯)(1967)。都市意象,五版(Lynch, Kevin, 1959, The Image of The City),台北,臺隆書店。
4. 林書堯(1971)。色彩學概論。台北,林書堯印行。
5. 翁嘉祥(譯)(1976)。設計運動一百年。台北市,雄獅圖書。
6. 李長俊譯、安海姆(Arnheim, Rudolf)著(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
7. 凌蒿郎(1983)。藝術概論。台北,中正書局。
8. 許天籌、林俊寬譯,新田伸三著(1985)。植栽理論與技術。台北,詹氏圖書。
9. 林盛宏(1987)。產品設計的造形特質探討,工業設計,16卷,第一期,頁12-18。
10. 邱炳進(1988)。公共宣導與形象塑造之研究–警察學校專五期、甲種班一一九期招生宣導效果案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11. 長町三生(1989)。感性工學。東京,海文堂出版株式會社。
12. 袁本秀(1989)。略論形象與意象。台中商專學報,第21卷,頁123-128。
13. K. Rowland, 王梅真譯(1989)。形態的發展。台北市,六合。
14. 徐珠湖(譯)(1989)。植物觀察入門。台北市,渡假出版社。
15. 佐口七郎編著(1990)。設計概論。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16. 陳衡恪(1991)。文人畫的價值。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7.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南,東華書局。
18. 翁英惠(1992)。造形原理。台北市,正文發行。
19. 黃淑真(1992)。以使用者情境為基礎之產品造形發展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20.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出版社。
21. 葉 朗(1993)。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
22. 趙永新(1993)。藝文神韻。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23. 吳 曉(1995)。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市,書林出版。
24. 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25. 官政能(1995)。產品物經:設計創作之生成發展與應用。台北,藝術家出版設。
26. 侯錦雄、王秀如(1995)。景觀專業與非專業背景之大學生對二十種常見植物意象之研究,中國園藝,41卷,第一期,頁30-40。27. 侯錦雄、王秀如(1995)。景觀專業與非專業背景之大學生對二十種常見植物意象之研究,中國園藝,41卷,第一期,頁30-40。28. 高曰菖(1996)。產品設計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9. 滕守堯(1997)。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
30. 蔡綺(1997)。「新藝術」研究。台中市,捷太出版社。
31. 吳佩芬(1997)。主題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樂園為例,說是論文,逢甲大學。
32. 柯超茗(1997)。材料視覺與觸覺質感意象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33. 黃室苗(1997)。仿生設計應用於產品設計之案例探討,工業設計,第二十六卷第二期,頁92–97。34. 唐圭璋、周汝昌(1999)。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辭書出版社。
35. 黃永武(1999)。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36.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37. 科特.考夫卡(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38. 杜淑貞(2000)。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39. 林寶蓮(2002)。造型之視覺與觸覺意象研究–以塑膠容器形態為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40. 江潤華(2002)。仿生設計與產品語意在造形關聯性之初探。中華民國設計協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頁861-864)。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41. 蔣載榮(2003)。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
42. 蕭滌非(2004)。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3. 范曉惠(2004)。將意象轉化至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44. 吳賢陵(2004)。唐代民間歌謠植物意象舉隅,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84期。
45. 張文智、林旻樺(2004)。產品造形意象與造形特徵之相關性研究,設計學報,第九卷第三期,頁59–70。
46. 莊玟琪、邱上嘉(2004)。都市空間意象探討,設計研究,第四期,頁117。
47. 林品章(2005)。造型原理:藝術.設計的基礎。台北市,全華出版社。
48. 夏承燾(2005)。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9. 許毓容(2005)。主題式意象轉化於文化商品造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50. 林東龍、余佳芳(2005)。符號意象在產品造形上之探討-以義大利設計風格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一卷第一期,頁19–27。51. 王受之(2006)。世界現代設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52. 韓 巍(2006)。形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53. 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詹姆斯.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2006)。金枝(The Golden Bough)。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4. 陳滿銘(2006)。意象學廣論。台北市,萬卷樓圖書。
55. 鄧新霖(2006)。擬像經驗與生活產品之設計途徑,碩士論文,實踐大學。56. 許言、張文智、曾殷詩(2006)。應用仿生設計之資訊產品偏好度與形態意象研究,人因工程學刊,第八卷第一期,頁17–24。57. 呂清夫(2007)。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
58. 陳益宗(2007)。拈花惹草–梅蘭竹菊。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59. 于帆、陳嬿(2007)。意象造型設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60. 李昭儀(2007)。自然意象轉化於綠色產品設計之研究–以辦公資訊產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61. 方淑儀(2007)。荼靡之後-花卉結合男性之意象設計創作,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62. 洪黛芬(2007)。設計形態學(一) (二),設計研究,第七期,頁208–230。63. 李亞傑、何明泉(2008)。文化設計之意象傳達研究,設計研究,第八期,頁78–86。64. 陳瑞林(2009)。西方設計史。武漢市,湖北美術。
65. 杜 鵑(2009)。“花兒”中的植物意象探析,人民音樂,第八期,頁57–59。
66. 邵宏(2010)。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大陸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67. 高兵強(2010)。新藝術運動。上海市,辭書出版社。
68. 朱和平(2012)。現代設計史。台北市,五南。
69. 黨 蕊(2012)。植物形態在包裝造型課程中的創新運用,設計藝術,第3期,頁48-50。
70. 李燕淑(2014)。麥金塔風格式樣之研究-以酒器設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71. 林銘煌(2015)。設計史與設計思潮。新北市,全華圖書。
英文書籍文獻:
1. Cumming, E. & Kaplan, W. (1991).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2. Boulding, K. E.(1956). The Image : Knowledge and Life in Society. Ann Arbor MI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3. Steele, J. E. (1960). How do we get there? In WADD Technical Report. 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Base, OH: Wright Air Development Division.
4. Simpson, J. (1989)(Ed).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Nagamachi, M. (1995). Kansei Engineering :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6. Stoop, J. & Samuelson, J., (1983), Visual imagination : The creation of a new image, Design Dialogue, Davis Publication, Inc.
7. Baxter, Mike, 1995, Product Design-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Chapman & Hall
8. Burnette, C., 1995, Designing products to afford meanings, Design-Pleasure or Responsibility?,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 Helsinki
9. Christopher Jones, (1980), Design Methods, Wiley & Sons, London
10. Knight, T. Weissman, (1993), Color Grammar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orm and Color in Design, LEONARDO
11. Krippendorff, Klaus and Butter, Reinhart, (1984), Product Semantics: 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 Innovation
12. Jaffe, A. (1999). Ideologies in action: Language politics on Corsica.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網路文獻:
1.仿生學www.biomimicryguild.com
2.仿生學www.biomimicryinstitute.org
3.梅花意象http://big.hi138.com/wenhua/chuantongwenhua/201204/384455.asp#.WGMdIWVMaKg
4.蘭花意象http://wenku.baidu.com/view/13c302d576eeaeaad1f33040.html
5.竹子意象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8a4b4010099eg.html
6.菊花意象http://big.hi138.com/wenxueyishu/gudaiwenxue/201009/256258.asp#.WOYeEmVMa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