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萬清(1990)。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市:復文。
王筑韻(2015)。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閱讀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 淡江大學,新北市。
毛壽龍、龔虹波(2008)。政策評估概論。載於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主
編),公共政策(293-312頁)。臺北市:智勝。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巨流。
朱似萼(2007)。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
深耕書田追求卓越專案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
北市。
江啟昱(1993)。CIPP評鑑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未出版,臺北市。
江福祐(2009)。江老師的閱讀魔法。臺北市:新手父母。
江逸之(2007)。全球都相信 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54,126-132。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李玟燕 (2006)。教育部「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實施現況之探討-
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家同 (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臺北市:五南。
吳定(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1992)。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臺北市:文景。
吳清基(2015)。教育政策與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 (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 槪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隆、涂金堂 (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宗立(1999)。CIPP評鑑模式在教學評鑑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4 (4),1-6。吳國禎(2012)。從嘉義縣市小學教師閱讀教學現況探討台灣閱讀政策之推動(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林榮俊(2011)。我國課程改革政策評估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為例(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才乂(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節能減碳教育政策之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玫伶、王美琴、王景坤、王素蘭、王博弘、江啟昱…蘇曼甄(2007)。城市閱讀不
打烊:臺北市推動深耕閱讀四年計畫成果彙編(2003-2006)。臺北市:北市教育
局
周祝瑛(2005)。愛在紐西蘭-優質創新中小學。臺北市:書泉。
邱祖賢(1996)。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與運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華葳(2006)。敎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PIRLS 2011 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取自https://goo.gl/KRMwwS
柯慶輝(2014)。國小教師閱讀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蘭、曾志朗(2002)。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
6,592-595。
洪蘭 (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洪蘭 (2005)。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雜誌,45,42-45。洪蘭 (2007)。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親子天下教育專刊-教出品格力,66-70。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Ken Goodman)。臺北市:心理。
涂秋英 (2008)。桃竹苗地區閱讀卓越學校推動閱讀教育對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唐雅蘭(2000)。CIPP評鑑模式應用在特殊教育推展成強評估之研究:以花東地區
啟智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袁振國(2010)。教育政策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高維敏(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普通海洋教育政策評估研究─以四縣市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英慈(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恆鈞(譯)(2001)。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原作者:James P.Lester & Joseph
Stewart, JR.)。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詩添 (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兆敏、路婉林(2009)。語文教育-班級閱讀環境的營造。教師之友,50(3),19。陳昭珍(2003)。公共圖書館與閱讀活動。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4),55-67。陳麗雲(2007)。世界各國閱讀實況分析--以 [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 為例。取自
http://163.20.156.8/ClassSystemv2/UploadDocument/167_%C5%AA%AA%BA%
AD%AB%ADn.pdf
陳怡如(2008)。國小推動閱讀活動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明來(2000)。臺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許君穗(2009)。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淑芬(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拾)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
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年5月12日)。學校、社區攜手讓孩子閱讀、悅讀。教育部電子報460
期。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561
教育部(2012)。「悅讀 101」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取自:
http://ireading.kh.edu.tw/plan/upload/%E6%95%99%E8%82%B2%E9%83%A8%E
6%82%85%E8%AE%80101%E8%A8%88%E7%95%AB.pdf
張孟熙(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閱讀滿天星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4)。教育政策分析。臺北市:心理。
張怡欣(2013)。臺北市閱讀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意會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建成 (1998)。教育政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81-118頁)。臺
北市:師大書苑。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榮隆(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推動兒童閱讀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黃慧文(1998)。以CIPP評鑑模式建構我國遠距高等教育評鑑項目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曾志朗 (2009)。閱讀,培養創造故事的下一代。載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
閱讀動起來(6-8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曾志朗(2005)。從閱讀研究談國語文教學。取自
http://www.naer.edu.tw/study/chinese/teacher/tm.htm。
游進年(1999)。CIPP 模式在台灣省國民中學訓輔工作評鑑應用之研究─以宜蘭縣
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常山 (2003),讓台灣的圖書館與世界接軌。天下雜誌,263,150-160。
馮秋萍(1997)。臺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
實驗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楊巧敏(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推動「閱讀桃花源四年計畫」政策之調查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齊若蘭(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40-60。
蔡麗靜(2005)。大專校院實施「教訓輔三合一方案」CIPP評鑑模式規準建構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兒童深耕閱讀 100-103 四年計畫。
取自http://reading.tp.edu.tw/reading/upload/cht/Plans/100-103.pdf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兒童深耕閱讀 103-107 四年計畫。
取自http://reading.tp.edu.tw/reading/upload/cht/Plans/104-107.pdf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兒童深耕閱讀教育網。取自:
http://reading.tp.edu.tw/reading/cht/index.php
劉安訓(2003)。臺北縣國小推展兒童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市。
劉麗秋(2012)。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參與「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實施計畫」教師知覺
執行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麗君(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兒童閱讀計畫執行能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市。
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閱讀態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潘煦俐(2006)。臺北縣國小「衛星學校方式」閱讀環境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
評鑑的回顧與展望(3-36頁)。臺北市:心理。
鄭鳳綿(2011)。「閱讀起步走推廣計畫實施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明進 (2009)。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臺北市:寶瓶文化
羅淑貞(2007)。桃園縣社子國小推動深耕閱讀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閔齡(2008)。臺北市教育人員推動兒童深耕閱讀教育計畫執行成效及其感受問題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清水(2000)。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以高職實用技能班政策為例(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Adler, M. J., & Doren, C. V. (1972). How to read a book: The classic guide to intelligent
reading. New York, NY: A Touchstone Book.
Bartlett, F. C. (1932). Remembering: A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study.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ker , Ronald & Escarpit , Robert ed. (1973). The Book Hunger. ( ED091004 )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
Chall, J. S.(1996).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Orlando, FL:Harcourt Brace.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Hall.
Downing, J., & Leong, C.K. (1982). Psychology of reading. New York,NY: Macmillam.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4).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
Gagne,E.D.(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MA: Little,
Brown,and Company.
Margaret,A.R.(1989).Reaading problems: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New
Jersey, NJ:Prentice-Hall.
Nachmias, D. (1979).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New York,
NY:St. Martin’s Press.
Nagy, A. (1997). Change in the reading culture in Hungary:Absolute deterioration,
relative improve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 40(7), 574-578.
OECD. (2010). PISA 2009 results:executive summary.Paris, France:OECD Publishing.
OECD. (2013). PISA 2012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Volume I). Paris,
France:OECD Publishing.
OECD. (2017). PISA 2015 results in focus.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isa-in-focus_22260919
Posavac, E. J. & Carey, R. G. (1992). Program evaluation: method and case studies (4th
Ed.). New Jersey, NJ:Prentice-Hall.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California,
CA:Sage Publications.
Quade, E. S. (1989).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3rd ed.). New York,NY: Elsevier
Science.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d, A. J.(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4th ed). Boston,MA: Kluwer Nijhoff.
Stuffiebeam, D. L., et al.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L:
F. E. Peacock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2000).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Eds.), Evaluaion model: Viewpoint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nded.) (pp.279-317). Boston,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3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Oregon program evaluator network. October 3,
2003. Porland, Oreigon.
Shafritz, J. M., Russell, E. W. & Borick, C. P. (2007). 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5th Ed.). New York,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Tyler, R.W. (1969). Educational evaluation: New roles and new means, 68th year book of
the NSSE, Part 2. Chicago,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Trowler, P. (2003). Education policy : a policy sociology approach. (The Gildredge social
policy series). London,U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