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InnoSchool2008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簡
章。 2016年6月25日,取自
http://www.ccda.org.tw/sing_up/gtinno/ GT_ INNO
_final%20result.xls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創造力研究(頁56-125)。臺北市:心理。
王志文(1999)。社子島人文聚落之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五南。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正政忠(2016)。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臺北市:親子天下。
丘延亮(譯)(2004)。貧窮文化—墨西歌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原
作者:Oscar Lewis)。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75)
阮翊峰(2009)。國小學校創新對教育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沈珮緹(2012)。國民小學校長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新北市五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沈珊珊(2007)。社會底層階級子女的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研究:貧窮與社會排斥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編號:NSC 95-2413-H-134-010-),未出版。取自:
http://nhcuer.lib.nhcue.edu.tw/bitstream/392440000Q/480/1/
952413H134010.pdf
汪宗明(2006)。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桃園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第二版)。(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臺北市:五
南。(原著出版年:1995)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原作者:J. McNiff, P Lomax, J Whitehead)。嘉義市: 濤石。(原著出版年:1993年)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文化不利。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6。
吳清山、林天佑(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舒婷(2009)。國民中學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灣北部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志成(2010)。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研究計畫。未出版,臺北市。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林天祐(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五南。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林文勝 (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純宇(2013)。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一所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獲獎學校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志峰(1998)。社子島的常民文化。載於蔡森泰、蕭月昌、于蘇英、王志文(主編),土地之歌(154-171頁)。臺北市:常民文化。
林素雯(2009)。社子島:社區?社群?還是地方社會?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二十六屆糸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周志建(2013)。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周旻慧(2006)。美國文化不利學生教學原則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38.htm
孟瑛如(2006年6月4日)。多層次班級經營──策略及應用。國語日報,13版。
施俞旭(2016)。尋找校園外的春天:社子島福安國中的改變。中等教育,67(1),181-188。
徐瑞霞(2006)。臺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姚欣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畢恆達(2005)。為甚麼教授沒告訴我?臺北市:學富。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取自:
http://www.boe.chc.edu.tw/sub/education_02/upfile/
undefine1508141453.Pdf
許士軍(1988)。管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維素(1998)。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康惠雅(2014) 。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張玉台(2005)。學校創新之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明輝(201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郭昭佑、陳美如(1995)。一個發展性的概念─學習型組織對教育行政領導的啟示。研習資訊,12(6),60-63。郭政億(2012)。學校組織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郭維哲(2003)。突破學校經營困境的良方──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51,47-53。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全新增訂版):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作者:Peter M. Senge)。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年)
陳木金、吳春助(2011)。優質學校文化:卓越校長的觀察。教育研究月刊,202,36-52。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性研究。臺北市:洪葉。
陳今珍(2004)。學校本位校務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鈕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童鳳嬌、林志成(2007)。學校經營管理與品牌創新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50,63-86。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法(再版)。臺北市:心理。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楊麗玲(2016)。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新北市:遠足文化
楊國賜(2007)。知識經濟裨益提升高等教育教育素質。取自:http://
www.ncu.edu.tw/~ncu7006/cnormal/ncu_report/910625_2.html
臺北市政府(2011)。臺北市都市計畫書—變更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臺北市。
廖世凱(2006)。人口結構變化對宜蘭縣國民小學教育影響之研究──以少子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蔡培村(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潘品昇 (2000)。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與電子商務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潘慧玲(2006)。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謝坤仁(2000)。士林興革記(第三版)。臺北市:臺北市士林區公所。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第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瞿海源(1988)。〈台灣地區民眾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態度〉,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239-27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貳、英文部分
Base,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ellum(2003). Rogers innova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education
organiz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Lincoln,NE.
Benzie, D. (1999). Formative evaluation: Can models help
to shape innovative programs? Education and 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3), 251-262.
Boss, S.(2012). Bringing innovation to school: Empowering
students to thrive in a changing world.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Press.
Brown, K.,Cullen, C.(2006).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used to measure motivation for religious behavior.
Mental Health, Religion & Culture,9(1), 99-108.
Certo, S.C.(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onger, R.D., Wallace, L. B. Y., Simons, R. L., Mclody, V.,
& Brody, G. H.(2002). Economic pressure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family stress model. Developmental Phychology, 38, 179-
193.
Crumrine, B., & Runnels,T.(1991).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40846)
Daft, R.L.(1995). Organization theory & design. New York:
West.
Davies, E. & Joseph S. K.(2005). Designing Educative
Curriculum Materials to Promote Teacher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4(3), 3-14.
Drucker,P.F.(1993) . Post-capitalistsocie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Droge, M., & Shrader-Harvey, E (2002). Learning
environments designed for the occupants: Three case
studies of innovative elementary school desig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3978)
George, J. M., & Jones, G. R.(2002).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rd ed.).
NJ: Prentice-Hall.
Guan, J., N. Ma.(2003).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Technovation 23(9): 737
-747.
Hage,J.H.(1999). Organizational innovau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597-622.
Huhtala, H., & Parzefall, M. (2007). A review of employee
well-being and innovativeness: An opportunity for a
mutual benefit.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16: 299-306.
Nonaka, I. & H.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naka, I., & Konno, N. (1998).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40-54.
OECD(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1996
Robbins, S.P., & Coulter, M.(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Rogers, E.M.(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Free
Press.
Robbins,P., & Alvy,H.(2004). The new principal’s
fieldbook: Strategies forSuccess. Alexandria,
VA:ASCD.
Scott, S. G., & Bruce, R. A.(1994).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innovation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enge,P.M.(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Sharma, R. (2001). Innovation in Schools: Identifying a
Framework for Initiating, Sustaining and Managing Th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53598).
Sergiovanni, T.J.(200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ve perspective (4th). San Francisco, CA: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