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臺北:天下雜誌。
王永琪(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推動讀報教育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王美宜(2010)。心智圖法教學運用在國中九年級原住民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家珍、王開府、陳麗桂等(2005)。國文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王雅奇(2003)。六頂思考帽訓練課程對提高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何貞慧(2010)。六頂思考帽在國小五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貞慧(2011)。六頂思考帽在極短篇教學的應用--以王鼎鈞〈失鳥記〉為例。國文天地, 27(3),23-29。何新梅(2011)。讀報教育融入國中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冠誼(2010)。運用線上組織圖進行時事讀報以提昇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三年級某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吳靜吉(1979)。了解兒童的創造力。學前教育月刊,1(10)。呂儀君(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宋挺美(2010)。開啟偏鄉學童的學習新視窗─讀報教育在臺北縣一所國小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李玉玲(2007)。戴著帽子來寫作──「六頂思考帽」在國小作文教學的運用。教師之友,48(5),94-101。李宜蓁(2013)。讀報結合心智圖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寫作能力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李偉俊(2005)。回溯思考創造力教育。「啟發創意妙點子~創造力教育」發表之論文,慈濟大學。
李楠崇(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臺北:文津。
沈書宇、黃芳玉(2009)。六頂思考帽撼動你的數學思考。靜心學報,8,134-147。
沈惠芳(2005)。語文教學新導向──閱讀寫作搶先攻。師友,455,30-32。
沈翠蓮(2006)。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周麗華、姜怡秀、嚴翠玉、巫宜穗、王仁汶、程毓芸。擁「報」新和擁抱世界~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上網日期: 2017年1月8日。網址:http://www.soes.tp.edu.tw/read2013/world.pdf
官聖政(2012)。從讀報教育談閱讀表達教學的推動經驗分享。教師天地,181,28-31。林文欽(2005)。用文字重新發現自己。師友,455,9-11。
林沂樺(2016)。六頂思考帽融入表演藝術課程以提昇國中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以桃園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林玫伶、許元樵(2016)。讀報教育叢書18,經典課文教你寫作。臺北:財團法人國語日報社。
林建平(1997)。創思作文。臺北:國語日報社。
林璟芳(2012)。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讀報教育對閱讀理解效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柯伯儒(2002)。國小教師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語科內容深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柯志忠、鐘樹椽(2006)。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129-156。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PIRLS 2006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
洪月女、楊雅斯(2014)。讀報結合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4),1-26。韋雅寧(2010)。國中生讀報教育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雄。涂明甫(2004)。教師不再 LKK。師友,442,66-69。
翁婉琦(2010)。法治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讀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國語日報讀報教育編寫小組(2008)。讀報教育指南入門篇。臺北:國語日報。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庭瑋(2009)。應用讀報教育(NIE)於全球觀議題教學之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級 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銘忠(2006)。網路化高層次思考訓練之研究—以六頂思考帽的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雄。梁桐仙(2007)。生命教育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小學生關懷老人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陳世敏(2006)。報紙當課本。北縣教育,58,37-40。陳秀枝(2010)。運用讀報教育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以寶石國小六年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陳宜楓(2010)。國小三年級實施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陳怡軒(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世界觀教育之教師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玫吟(2009)。國民小學二年級實施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陳美玲(2009)。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暖化議題」讀報教育之實施成效研究 -以「讀報紙,找Cool點子!」課程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陳蔚平(2010)。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陳黎娟(2010)。讀報教育應用在國小三年級閱讀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師專,台北。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第六版。臺北:心理。
陳韻如(2010)。讀報教育提升低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和寫作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五南。
辜曉進(2002)。居安思危-美國報紙的教育工程。上網日期:2017年1月8日。網址:http://www.people.com.cn
馮季眉(2004)。讀報教育:推廣閱讀的另一種選擇。教師天地,129,42-44。馮季眉(2009)。讀報教育:為國小兒童導讀希望。取自http://zh.scribd.com/doc/11692985/20090108論壇記錄-讀報教育-為國小兒童導讀希望。
馮琼愛(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讀報教育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雄。楊子嫻(2008)。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育民(2009)。桃園縣一所國小實施讀報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楊炳煥(2008)。輸出性聆聽策略教學對提升高年級學童聆聽能力之研究-以教師讀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楊雅淇(2012)。Rasch 模式檢核「閱讀動機量表」之心理計量特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楊漾、陳秋華(2009)。新加坡推出讀報教育試驗計畫-豐富華文課內容。上網日期:2017年1月8日。網址:http://big5.cctv.com/
葉義淦(2008)。芬蘭讀報展現成果提升數理和閱讀力。國語日報,14版。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市97 學年度國民小學試辦讀報教育實施計畫。上網日期:2017年1月8日。網址:http://apps.mdes.tp.edu.tw
趙鏡中(2000)。以語文能力為中心的教與學。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頁12-20)。臺北縣:教育部臺灣省國民教育研習會。
劉容枝(2009)。讀報教育營造班級閱讀環境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劉慧玉(譯)(2010)。六頂思考帽──增進思考成效的6種魔法(原作者:E. de Bono)。臺北市:臉譜。
潘裕豐(2005)。創造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蔡玉蓉(2003)。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謝巧莉(2010)。國小一年級閱讀教學課程實施讀報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謝婉詩(2008)。國中生閱讀策略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謝淑婷(2014)。多媒體融入六頂思考帽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寫 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鍾宇欣(2010)。運用國語日報讀報教學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鍾張涵(2009)。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NI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羅淑英(2009)。讀報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二、外文部分
Adler, M. J.,Van Doren, C. (1972). How to read a book.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Alshatti, H. A. (2013).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Six Hats Strategy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Book in Jordan. The Social Sciences, 8(5), 421-436.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 Co.
De Bono, E. (1992). Six Thinking Hats for Schools: Resource Book 3. Melbourne, VIC: Hawker Brownlow Education.
Gilchrist M. (1972).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Melbourne, Australia: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Goodman, K. S.(1982). 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F. V. Gollasch (Ed.), Language and literacy (pp. 251-269).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Kaya, M. F. (2013). The Effect of Six Thinking Hats on Student Success in Teaching Subjects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eography Classe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13(2), 1134-1139.
Mayer, R. E. (1996).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8, 357-371.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 P., & Drucker, K. T. (2012). PIRL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Reading. MA: Boston College.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Raphael, T. E. & Pearson, P. D. (1985). Increa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answering quest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2(2), 217-235.
Raphael, T. E. (1986). Teaching question-answer relationships. The Reading Teacher, 39, 516-522.
Raphael, T. E., & Pearson, P. D. (1985). Increa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answering quest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2(2), 217-235.
Raphael, T.E. (1982). Question-answering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The Reading Teacher, 36, 186-190.
Spodek, B. (1985). Teaching in the early years. N.J.: Prentice Hall.
Torrance, E. P., & Orlow E. B. (1984).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Streamlined (Revised). Manual, Illinois: 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 Inc.
Turner, T. N. (1978). Creative activities resource 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Reston,Virginia: Rrentice-Hall Company.
Wagner, D. A. (2004). Literacy(ies), Culture(s), and development(s): The ethnographic challenge.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9, 234-241.
Wigfield, A., & Guthrie, J. T. (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420-432.
Ziadat A. H., & Ziyadat M. A. (2016).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Six Hats Model in Developing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the Arabic Language Course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Jordania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