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王日吟 ( 2011 )。台灣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變遷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王文科、王智弘 ( 2012 )。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 ( 1989 )。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中共中央編譯局 ( 1961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出版社。
王甫昌 ( 2001 )。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145-208。王淑芬等著 ( 2004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5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6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7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8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9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10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11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12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錦雀 ( 2005 )。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臺灣古籍。
王曉波 ( 2013 )。「日治」與「日據」吳文星、黃秀政能一走了之嗎?。海峽評論,273,53-61。
羊憶蓉 ( 2004 )。現代教育社會學:教育與政治。台北:師大書苑。
呂亞力 ( 2001 )。政治學。台北:三民。
吳昆財等著 ( 2007)。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08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09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10)。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11)。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12)。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筱峰 ( 2013 ) 。台灣史101問。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筱峰 ( 2014,1月29日),台灣史哪個階段不殖民,資料來源: http://www.jimlee.org.tw/politics_detail.php?articleSN=8897,2015年9月11日檢索。
李筱峰,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特色2001/10/26,2001.7.23在總統府演講講稿,資料來源: 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025&menu_id=4,2015年9月11日檢索。
沈映汝 ( 2002 )。國小社會科台灣史內容之意識型態分析。台灣歷史學會通訊,13/14,35-47。
杜維運 ( 2008 )。中國史學與世界史學。台北:三民。
林天祐等著 ( 2004 )。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
林余真 ( 2005 )。我國現今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政治學概念之內容分析。台中師範教育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林淑馨 ( 2010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林瑞榮 ( 1994 )。我國國民小學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社會科政治內涵與小學生政治態度的分析與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台北市。
邵宗海 ( 1986 )。一九四九年以來中美關係之研究。台北:時報。
邱兆偉 ( 2002 )。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周珮儀 ( 2006 )。批判與解放教科書的多重陣線—--評介Apple與Christian Smith編著之《教科書政治》。當代教育研究,14 ( 2 ),175-184。周淑卿 ( 2003 )。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復刊號),13。
周婉窈 ( 2012,5月3日)。從「日治」到「日據」再到「日治」─一份公文所揭示的歷史事實。資料來源:http://tmantu.wordpress.com/2012/05/03/%E5%BE%9E%E3%80%8C%E6%97%A5%E6%B2%BB%E3%80%8D%E5%88%B0%E3%80%8C%E6%97%A5%E6%93%9A%E3%80%8D%E5%86%8D%E5%88%B0%E3%80%8C%E6%97%A5%E6%B2%BB%E3%80%8D%E2%94%80%E2%94%80%E4%B8%80%E4%BB%BD%E5%85%AC%E6%96%87/#more-77,2014年1月4日檢索。
姜添輝等著( 2013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水波 ( 2012 )。悲情與自由包不住政治意圖。海峽評論,258,66-70。
徐秀琴 ( 2000 )。「中國本位」與「台灣本位」意識型態的制度衝突與調和—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徐南號 ( 1993 ) 。台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
施添福等著 ( 2003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4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5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6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7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8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9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0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1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2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3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佩賢 ( 2005 )。殖民地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陳木城 ( 2000 )。台灣地區教科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郭金水等著 ( 2004 )。國小社會第7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金水等著 ( 2005)。國小社會第7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金水等著 ( 2006)。國小社會第7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虹文 ( 2001 )。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思尹 ( 2012 )。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議題之分析—後殖民論述觀點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盈宏 ( 2005 )。解嚴後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國族概念之轉變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陳銘城 ( 1992 )。海外臺灣獨立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陳奎憙 ( 2004 )。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 ( 2006 )。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國立編譯館 ( 1950 )。高級小學歷史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51 )。高級小學歷史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57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3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0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3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6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3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7 )。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8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70 )。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87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88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92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99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部 ( 1952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 ( 1975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 ( 1993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 1998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明貴 ( 2003 )。最新政治學導論。台北:商鼎文化。
張炎憲、李筱峰、何義麟、黃秀政、陳儀深、陳翠蓮、陳志龍和黃茂榮等著( 2006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張益仁等著 ( 2013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祐盛 ( 2004 )。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張淑華( 2011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內容編寫之比較研究—以92年課程綱要第六冊審定本為例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台北市。
張端然 ( 2003 )。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炳煌 ( 2004 )。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師苑。
黃政傑 ( 1991 )。課程評鑑。台北:東華。
喬治歐威爾 ( 1991 )。一九八四。台北:志文。
彭明輝 ( 2002 )。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
彭煥勝 ( 2009 )。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彭懷恩 ( 2004 )。政治學。新北:空中大學。
葉子超 ( 1995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與兒童政治社會化。人文及社會學會教學通訊,6 ( 2 ),137-148。
葉素菱 (2006)。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楊姍錞 (2007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歷史人物選取之內容分析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台北市。
甄曉蘭、王立心 ( 2012 )。從中小學教科書發展評析我國百年課程政策之演變。課程與教學季刊,15 ( 4 ),73-10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90 )。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6 )。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7)。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8 )。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9 )。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歐用生 ( 1985 )。我國國民小學社會教科書意識形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3。歐用生、楊慧文 ( 1998 )。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臺北:五南出版社。
《臺灣日日新報》,〈東石郡下官選內示〉,第12792號,昭和10年11月9日,第4版。
《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國語學校附屬公學校1918年〉。
劉勝驥 ( 2000 )。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 ( 9 ),29-80。鄭莉頻 ( 2007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及教科書政治教育內涵之內容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潘朝陽 ( 2012 )。肉麻歌頌日本帝國主義的台灣史家周婉窈。海峽評論,258,63-65。
薛化元 ( 1996 )。『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稻鄉出版社。
謝清德 ( 1988 )。我國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有關小學教科書的內容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台北市。
戴寶村 ( 1996 )。臺灣島•臺灣省•臺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顏慶祥 ( 1997 )。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
簡先得 ( 1995 )。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魏曼伊 ( 2000 )。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政治意識型態分析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辭海》( 1969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鷹取田一郎 ( 2009 )。台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
Apple, M. W. ( 1993 ).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Routledge.
A. Heywood ( 1999 ). 政治學新論 ( 楊日青譯 )。台北:韋伯。
C. J. Hurn ( 1989 ). 教育社會學 ( 王國隆譯 )。台北:五南。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 2007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liebard, H. M. ( 1992 ). Constructing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157-184). New York: Macmillan.
W. Lawrence Neuman ( 2000 ).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 朱柔若譯 )。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