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1: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聿琁
研究生(外文):CHENG, YU-HSUAN
論文名稱:戰後台灣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對「日本時代」描述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Description About “Japanese Period” in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cience Text Books After World War ІІ
指導教授:李筱峰李筱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SHIAU-FENG
口試委員:趙慶河洪健榮
口試委員(外文):CHAO, CHING-HOHUNG, CHIEN-JUNG
口試日期:2017-01-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國小歷史與社會教科書日據時期日治時期日本時代政治與教育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history and society textbookJapanese-Occupied PeriodJapanese Colonial periodJapanese Periodpolitics and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國小教科書中的「日本時代」為題,從過去教科書中描述日本在臺50年為主要資料,探究自1946到2013年之間,國小教科書如何書寫這段歷史,書寫的內容又是什麼?試圖從教科書所描述的日本時期,找尋課文內容與當時的環境背景之間又存在的動態關係。
本文按照課綱,依重大教育政策改變將教科書分成四個時期,分別是「戰後至1982年的教科書」、「1983至1995年的教科書」、「1995年至2002年的教科書」和「2003年至2013年的教科書」。然而,課綱的變動,往往代表著與當時的政治氛圍有依存關係,也因為課綱的不同,教科書中所呈現出來課文內容的描述,其主要的著力點也有所不同。
近年來,無論在學術界、教育界甚至是一般普羅大眾中,對於日本在臺50年這段歷史事實,有諸多的分歧與爭論。粗分可說是不斷地在「日據時期」與「日治時期」這兩個詞彙中相互拉扯。我們知道,「日據時期」其背後意義是對於日本在臺50年是持否定的態度,認為日本是殖民統治,內容隱含著日本對臺灣的經濟剝削與軍事統治;相反的,「日治時期」則偏向於肯定日本治理臺灣時期,對於臺灣的基礎建設與邁向現代化及民主經驗多持肯定態度。
不過,無論是「日據時期」還是「日治時期」,否定或是肯定,都無法完全概括的論述或是完全代表日本在臺50年的歷史事實。我們知道,日本在臺50年,確實是有「日據時期」的經濟剝削,也同意「日治時期」對臺灣邁向現代化與民主經驗多有幫助,那麼,應該如何解決這樣兩極化的紛爭?職是之故,本文回頭自國小教科書中對日本在臺50年的描述,探究其中的變化及背後意義,試圖提出以耆老口中所常使用的「日本時代」這一較為中性的詞彙,解決多年來的紛爭。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elementary textbook how to describe the Japanese Period during 1946-2013 and to explore what th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the current background and the textbook content.
Based 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education policy,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s is seperated into 4 periods, After World War II to 1982, 1983-1995, 1995-2002 and 2003-2013. The change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ten represent the atmosphere of the politic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fluence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s.
Recently, there are various viewpoints of the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Period among the academia. Briefly, there are some arguments between the phrase of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and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meaning of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implie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s an economic exploitation and military dictatorship govern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meaning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s that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foundamental construction and democracy politics in Taiwan.
No matter what is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or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e can not deny the fact is that Japanese government exploit economy in Taiwan and also help Taiwan become modernization and increase democracy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change and the meaning behind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elementary textbook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and try to use the term “Japanese Period” which the elderly people use a lot to solve the argument.
目 錄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 4
第二節 研究回顧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設計與實施 18
第二章 戰後至西元1982年的歷史及社會教科書 27
第一節 教育政策與教科書內容 27
第二節 教科書內容之分析與探究 41
第三章 西元1983年至1995年國民小學社會教科書 52
第一節 教育政策及教科書內容 52
第二節 教科書內容之分析與探究 57
第四章 西元1995年至2002年國民小學社會教科書 66
第一節 社會教育政策及教科書內容 66
第二節 教科書內容之分析與探究 70
第五章 西元2003至2013年國民小學教科書 73
第一節 教育政策及教科書內容 73
第二節 教科書的內容探究 118
第六章 結論 130
壹、1946至2013年教科書課文解析 130
貳、政治變動與教科書論述 132
參、「日本時代」一詞應取代「日據」及「日治」 134
肆、 本研究限制與展望 134
參考文獻 136
附錄:課文試寫 143


參考文獻
王日吟 ( 2011 )。台灣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變遷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王文科、王智弘 ( 2012 )。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 ( 1989 )。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中共中央編譯局 ( 1961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出版社。
王甫昌 ( 2001 )。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145-208。
王淑芬等著 ( 2004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5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6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7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8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09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10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11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芬等著 ( 2012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錦雀 ( 2005 )。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臺灣古籍。
王曉波 ( 2013 )。「日治」與「日據」吳文星、黃秀政能一走了之嗎?。海峽評論,273,53-61。
羊憶蓉 ( 2004 )。現代教育社會學:教育與政治。台北:師大書苑。
呂亞力 ( 2001 )。政治學。台北:三民。
吳昆財等著 ( 2007)。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08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09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10)。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11)。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昆財等著( 2012)。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筱峰 ( 2013 ) 。台灣史101問。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筱峰 ( 2014,1月29日),台灣史哪個階段不殖民,資料來源: http://www.jimlee.org.tw/politics_detail.php?articleSN=8897,2015年9月11日檢索。
李筱峰,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特色2001/10/26,2001.7.23在總統府演講講稿,資料來源: 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025&menu_id=4,2015年9月11日檢索。
沈映汝 ( 2002 )。國小社會科台灣史內容之意識型態分析。台灣歷史學會通訊,13/14,35-47。
杜維運 ( 2008 )。中國史學與世界史學。台北:三民。
林天祐等著 ( 2004 )。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
林余真 ( 2005 )。我國現今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政治學概念之內容分析。台中師範教育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林淑馨 ( 2010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林瑞榮 ( 1994 )。我國國民小學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社會科政治內涵與小學生政治態度的分析與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台北市。
邵宗海 ( 1986 )。一九四九年以來中美關係之研究。台北:時報。
邱兆偉 ( 2002 )。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周珮儀 ( 2006 )。批判與解放教科書的多重陣線—--評介Apple與Christian Smith編著之《教科書政治》。當代教育研究,14 ( 2 ),175-184。
周淑卿 ( 2003 )。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復刊號),13。
周婉窈 ( 2012,5月3日)。從「日治」到「日據」再到「日治」─一份公文所揭示的歷史事實。資料來源:http://tmantu.wordpress.com/2012/05/03/%E5%BE%9E%E3%80%8C%E6%97%A5%E6%B2%BB%E3%80%8D%E5%88%B0%E3%80%8C%E6%97%A5%E6%93%9A%E3%80%8D%E5%86%8D%E5%88%B0%E3%80%8C%E6%97%A5%E6%B2%BB%E3%80%8D%E2%94%80%E2%94%80%E4%B8%80%E4%BB%BD%E5%85%AC%E6%96%87/#more-77,2014年1月4日檢索。
姜添輝等著( 2013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孫水波 ( 2012 )。悲情與自由包不住政治意圖。海峽評論,258,66-70。
徐秀琴 ( 2000 )。「中國本位」與「台灣本位」意識型態的制度衝突與調和—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徐南號 ( 1993 ) 。台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
施添福等著 ( 2003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4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5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6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7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8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09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0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1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2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添福等著 ( 2013 )。國小社會第5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佩賢 ( 2005 )。殖民地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陳木城 ( 2000 )。台灣地區教科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郭金水等著 ( 2004 )。國小社會第7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金水等著 ( 2005)。國小社會第7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金水等著 ( 2006)。國小社會第7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虹文 ( 2001 )。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思尹 ( 2012 )。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議題之分析—後殖民論述觀點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盈宏 ( 2005 )。解嚴後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國族概念之轉變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陳銘城 ( 1992 )。海外臺灣獨立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陳奎憙 ( 2004 )。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 ( 2006 )。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國立編譯館 ( 1950 )。高級小學歷史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51 )。高級小學歷史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57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3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0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3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6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3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7 )。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68 )。國民學校歷史課本高級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70 )。國民學校社會課本第4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87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88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92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 1999 )。國民小學社會第7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部 ( 1952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 ( 1975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 ( 1993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 1998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明貴 ( 2003 )。最新政治學導論。台北:商鼎文化。
張炎憲、李筱峰、何義麟、黃秀政、陳儀深、陳翠蓮、陳志龍和黃茂榮等著( 2006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張益仁等著 ( 2013 )。國小社會第6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祐盛 ( 2004 )。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張淑華( 2011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內容編寫之比較研究—以92年課程綱要第六冊審定本為例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台北市。
張端然 ( 2003 )。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炳煌 ( 2004 )。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師苑。
黃政傑 ( 1991 )。課程評鑑。台北:東華。
喬治歐威爾 ( 1991 )。一九八四。台北:志文。
彭明輝 ( 2002 )。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
彭煥勝 ( 2009 )。臺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彭懷恩 ( 2004 )。政治學。新北:空中大學。
葉子超 ( 1995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與兒童政治社會化。人文及社會學會教學通訊,6 ( 2 ),137-148。
葉素菱 (2006)。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楊姍錞 (2007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歷史人物選取之內容分析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台北市。
甄曉蘭、王立心 ( 2012 )。從中小學教科書發展評析我國百年課程政策之演變。課程與教學季刊,15 ( 4 ),73-10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90 )。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6 )。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7)。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8 )。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 1949 )。高級小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台灣書店。
歐用生 ( 1985 )。我國國民小學社會教科書意識形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3。
歐用生、楊慧文 ( 1998 )。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臺北:五南出版社。
《臺灣日日新報》,〈東石郡下官選內示〉,第12792號,昭和10年11月9日,第4版。
《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國語學校附屬公學校1918年〉。
劉勝驥 ( 2000 )。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 ( 9 ),29-80。
鄭莉頻 ( 2007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及教科書政治教育內涵之內容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潘朝陽 ( 2012 )。肉麻歌頌日本帝國主義的台灣史家周婉窈。海峽評論,258,63-65。
薛化元 ( 1996 )。『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稻鄉出版社。
謝清德 ( 1988 )。我國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有關小學教科書的內容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台北市。
戴寶村 ( 1996 )。臺灣島•臺灣省•臺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顏慶祥 ( 1997 )。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
簡先得 ( 1995 )。政治意識型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魏曼伊 ( 2000 )。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政治意識型態分析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辭海》( 1969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鷹取田一郎 ( 2009 )。台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

Apple, M. W. ( 1993 ). Official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Routledge.
A. Heywood ( 1999 ). 政治學新論 ( 楊日青譯 )。台北:韋伯。
C. J. Hurn ( 1989 ). 教育社會學 ( 王國隆譯 )。台北:五南。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 2007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liebard, H. M. ( 1992 ). Constructing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157-184). New York: Macmillan.
W. Lawrence Neuman ( 2000 ).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 朱柔若譯 )。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7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