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2: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建興
研究生(外文):LEE, CHIEN-HSING
論文名稱:應用翻轉教室教學法於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Mathematics Remedial Instruction with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for the Sixth Graders
指導教授:趙貞怡趙貞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 JEN-YI
口試委員:黃思華劉遠楨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TZU-HUALIU, YUAN-CHEN
口試日期:2017-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翻轉教室補救教學數學學習均一教育平台PaGamO遊戲式學習平台
外文關鍵詞:Flipped ClassroomRemedial InstructionMathematics LearningJunyi AcademyPaGam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7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探究以翻轉教室教學法進行補救教學後,六年級課後班數學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與學習態度。研究對象為新北市八名六年級課後班學習低成就學生,以翻轉教室教學法進行各三週的「分數的除法」與「小數的除法」補救教學。研究資料以數學學習態度問卷與兩單元數學成就前、後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並蒐集學生的影片觀看學習單、單元學習心得以及教師教學日誌等質性資料,瞭解學生在兩個單元學習概念的表現,以及數學學習態度的變化。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壹、 翻轉教室教學法能提升六年級課後班學習低成就學生在「分數的除法」與「小數的除法」的學習成就表現。兩個單元的前、後測結果經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後皆達顯著差異,表示翻轉教室教學法的補救教學能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及對學習概念的理解。
貳、 以翻轉教室教學法進行補救教學能提升六年級課後班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態度。
一、 經由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學生在學習態度量表中數學的喜愛、數學價值觀與全量表皆達顯著差異,可知學生對於數學的喜愛、數學價值觀與整體的數學態度均有顯著正向的改變。
二、 數學的喜愛面向,八位學生經過翻轉教室教學法進行補救教學後,表示更喜歡數學,更有學習的興趣。
三、 數學的參與面向,由於翻轉教室教學法本身的遊戲性與學習高自主性,學生願意學習數學,且因為數學成績的進步,使個案更願意花時間進行學習。
四、 數學的自信面向,學生認為題目變得簡單且成績也有進步,因此對數學產生信心,更願意參與後續學習課程,也促進學生在原班的學習表現。
五、 數學價值觀方面,學習成績表現廣泛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的看法,此外學習成績、學習本身的遊戲性與自主性,以及對數學的自信心,也都會影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價值觀。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of the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in the after-school class after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by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The participants were eight sixth-grade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he remedi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fractions and the division of decimals were implemented in three weeks respectively. The data of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were collected by the pretests and posttes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s. The video worksheets, learning feedback, and the teacher’s diaries were also collecte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he two uni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in the division of fractions and the division of decimals of the students were improved by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The results of the posttest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the 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 and it showed that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c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concept.
2. Remedial instruction by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could improve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of the eight sixth-grade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in the after-school class.
(1) The scores of the favorite of mathematics, the values of mathematics, and the integral scal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the 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 and it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three aspects.
(2) In the favorite of mathematics, the students represented that they liked mathematics more and had more interests in learning it.
(3)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mathematics, the students were willing to learn mathematics due to the gameplay and high learning autonom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and because of the progress of the achievement, they would like to take more time to learn mathematics.
(4) In the self-confidence of mathematics, the students became confident in mathematics,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llow-up learning, and had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ir original class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 questions of the worksheets and exams became simpler and the grades had improved.
(5) Finally, in the values of mathematics, academic performance had broadly influenced the students’ views to mathematics. Besides, students’ values in mathematics w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gameplay and autonomy of learning, and the self-confidence towards mathematic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翻轉教室 11
第二節 學習低成就 20
第三節 補救教學 25
第四節 均一教育平台 33
第五節 PaGamO線上遊戲式學習平台 40
第六節 數學學習態度的定義與評量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4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69
第六節 資料分析 71
第七節 教材設計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以翻轉教室教學法進行補救教學之學習成就表現 77
第二節 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分析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中文部分 113
英文部分 123
附錄一 南一出版社105學年度數學科六年級教學資源授權同意書 127
附錄二 分數的除法成就測驗前測 128
附錄三 分數的除法學習成就後測 131
附錄四 小數的除法學習成就前測 134
附錄五 小數的除法學習成就後測 136
附錄六 分數的除法影片學習單 138
附錄七 小數的除法影片學習單 141
附錄八 數學學習態度問卷 144
附錄九 分數的除法單元心得單 148
附錄十 小數的除法學習心得單 149
附錄十一 均一教育平台授權來往信件 15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BoniO (2016a)。產品介紹〔網站文字資料〕2016年8月2日取自 https://official.pagamo.org/our_product/index
BoniO (2016b)。老師〔網站文字資料〕。2016年8月2日取自https://official.pagamo.org/teachers
方鳳吟(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對學習困難學生之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王文清、李添全(1991)。臺南市國民小學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3,37-56。
王瓊珠(2014)低成就學生之心理特質與輔導。載於陳淑麗、宣崇慧(編者),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29-45頁)。臺北市:心理。
王麗卿(2002)提昇學習困難的學生之學習能力個案問題的探討及個別化教學之規劃。載於國立臺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編者),特殊教育論文集(27-48頁)。臺中市:國立臺中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田育昆、林志成(2014)。補救教學現況挑戰及其因應策略。2014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2016年8月12日取自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103%E7%A0%94%E8%A8%8E%E8%AB%96%E5%A3%87%E6%89%8B%E5%86%8A.pdf
朱家儀、黃秀霜、方建良(2014)。補救教學方案之問題分析及因應策略。2014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2016年8月12日取自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103%E7%A0%94%E8%A8%8E%E8%AB%96%E5%A3%87%E6%89%8B%E5%86%8A.pdf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2-24。
吳怡儒(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吳金滿(2015)。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清山(2014)。翻轉課堂。教育研究月刊,238,135-136。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出版社。
均一教育平台(2012年10月6日)。關於〔網站文字資料〕。2016年8月10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JunyiAcademy/about/?entry_point=page_nav_about_item&tab=page_info
均一教育平台(2015a)。認識均一〔網站文字資料〕。2016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junyiacademy.org/about
均一教育平台(2015b)。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2015公益報告。2016年8月13日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7f_h6JdwIryeV8wenM1YTdYTlk/view
巫素萍(2016)。從「均一」到「學思達」國小高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默英(1983)。性別、年級、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順源、林睿傑、林俊賢、何昶毅、簡秀純、黃麗玲、李慶志、張麗卿(2016)。國民小學數學第十一冊。臺南市:南一書局。
沈孟學(2015年4月29日)。專訪葉丙成:PaGamO就是要讓台灣相信年輕人也能創業改變世界。科技報橘。2016年8月16日取自https://buzzorange.com/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市:五南。
林幸玉(2015)。翻轉教室之教學成效-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面積單元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亭妤(2012)。運用多元表徵進行國小五年級學童等值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建平(2010年3月)。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國教新知,57(1),43-51。
林羿伶(2016)。融入競賽式學習模式於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新竹縣。
林財裕(2015)。均一教育平台運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輔助教學之成效:以時間單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梅琴、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 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林棋勝(2016)。翻轉教室於國小高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異分母分數加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曉雲(2013年9月9日)。國教危機!20萬人次要補救/國一不會分式運算、國三寫不齊26個英文字。自由時報。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12311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侯采伶(2016)。用桌遊來翻轉學習-以國中數學質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132-137。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毓梅(2016)。數位遊戲式學習對四年級社會科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儷瑜(2000)。以教師的觀點探討義務教育階段的補救教育系統。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習。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6年7月15日取自 http://www.nknu.edu.tw/~edu/web/doc/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2/learning%20thesis-2-2/learning%20thesis-2-2-1.html
洪儷瑜(2012)。由補救教學到三層級學習支援。教育研究月刊,221,13-24。
洪儷瑜(2014)。補救教學概論。載於陳淑麗、宣崇慧(編者),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3-28頁)。臺北市:心理。
洪蘭(1997)。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倪鳳英(2015)。翻轉教室教學法結合數位教育平台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台中市大忠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郝永崴(2015)。翻轉教室:談學生看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34-52。2016年7月10日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11&content_no=2511
張乃方(2016)。遊戲式學習系統對補救教學成效影響之探討-以二次函數圖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正男(2014)。翻轉教室應用在數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如瑩(2016)。翻轉教室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數學之補救教學研究-以「梯形面積和應用」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習。高雄市: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6年8月4日取自 http://www.nknu.edu.tw/~edu/web/doc/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2/learning%20thesis-2-2/learning%20thesis-2-2-1.html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義松(2014)。數位學習平台應用於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分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6年8月1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2a)。攜手計畫課後補助標準作業流程手冊。2016年8月20日取自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補救教學資源平台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101SOP.pdf
教育部(2012b)。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小數學核定版。2016年8月20日取自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resource
教育部(2015a)。教育部105年度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標準作業流程手冊。2016年8月2日取自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download/getFile/download_id/153
教育部(2015b)。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2016年7月1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41
教育部(2016a)。教育部105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2016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boe.chc.edu.tw/sub/education_02/upfile/undefine1508141453.pdf
教育部(2016b年3月28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修正規定。2016年8月20日取自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download/getFile/download_id/185
陳芳齡(2013)。行動載具應用程式遊戲式補救教學對國小學童面積學習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育(2015)。翻轉教室對於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惠萍(2009)。提升經濟弱勢兒童學習成就之教學研究與實踐。臺南市:供學。
陳麗茹(2016)。數位學習平台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新竹縣。
陸慧姿(2013)。GeoGebra融入補救教學與PowerPoint融入補救教學之成效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臺東特教,27,25-29。
黃政傑(2014)。翻轉教育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60-186。
黃政傑(2016)。落實翻轉教室的核心理念。教育研究月刊,261,5-17。doi:10.3966/168063602016010261001
黃琪雯(2015)。翻轉教室理念融入高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均一教育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瑋琳(譯)(2016)。翻轉教室:激發學生有效學習的行動方案(原作者:Bergmann, J. and Sams, A.)。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原著版出版年:2012)
黃娟茹(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空大。
楊千霈(2016)。翻轉教室學習成效及其差異化因素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楊坤堂(1995)。學習障礙兒童的課程、評量與學習策略教學。國小特殊教育,19,10-18。
葉泓昇(2016)。均一教育平台使用於國小六年級補救教學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體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小組(2016年5月9日)。師大對新政府教育政策提出建言〔網站文字〕。2016年7月23日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5953
劉俐華(2016)。磨課師(MOOCS)課程:均一教育平台於數學科補救教學之運用:以國中「科學記號」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劉碧如(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潘文福、蔡敏潔(2014)。運用強化錨式教學改善數學低成就學生文字題解題能力之研究。課程與教育季刊,17(2),141-166。
蔡香玲(2015)。翻轉課堂教學與數學學習成效的探究─以列式與等量公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蔡瑞君(2015)。翻轉教室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21-33。2016年8月15日取自http://pulse.naer.edu.tw/content.aspx?type=A&sid=57
蕭天祐(2015)遊戲式翻轉教學數位遊戲之動機激發與問題導引對科學概念建構之影響以國中理化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蕭景德(2016)。利用PAGAMO網站提升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毓芬(2016)。應用均一學習系統於翻轉課堂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魏麗敏(1998)。國小學生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譚寧君(2014)。數學補救教學。載於陳淑麗、宣崇慧(編者),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155-183頁)。臺北市:心理。
籃彗玲(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情境式數學文字題與一般文字題解題表現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英文部分
Acedo, M. (2013, November 27). 10 Pros And Cons Of A Flipped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achthought.com/learning/blended-flipped-learning/10-pros-cons-flipped-classroom/
Aiken, L.R. (1976). Update on Attitudes and Other Affective Variabl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293-311.
Bhagat, K. K., Chang, C. N., & Chang, C. Y. (2016). The Impact of Flipped Classroom on Mathematics Concept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9(3), 124-132.
Bishop, J. L. & Verleger, M. A. (2013, June). The Flipped Classroom: A Survey of the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2013 ASEE Annual Conference, Atlanta, GA. Retrieved from https://peer.asee.org/the-flipped-classroom-a-survey-of-the-research
Chukwu-Etu, Ogbonnia (2009). Underachieving Learners: Can They Learn at All?. Annual Review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 Language Sciences, 6. Retrieved 2016, August 20 from http://research.ncl.ac.uk/ARECLS/vol6_documents/ogbonnia_vol6.pdf
Cobb, W. N. (2016). Turning the Classroom Upside Down: Experimenting with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American Govern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 12(1), 1-14. doi:10.1080/15512169.2015.1063437
Davies, R. S., Dean, D. L., & Nick, B. (2013). Flipped the Classroom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a Collage-level Information Systems Spreadsheet Cour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1(4), 563-580. doi:10.1007/s11423-013-9305-6
Davis, G. A., & Rimm, S. B. (1989).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elisle, J. R. & Berger, S. L. (1990). Underachieving Gifted Students. ERIC digest #E478. Retrieved 2016, August 21 from http://www.kidsource.com/kidsource/content/underachieving_gifted.html#contents
EDUCAUSE. (2012, Feburary 7).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Flipped Classrooms. Retrieved from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LI7081.pdf
Fennema, E., & Sherman, J. (1976). Fennema-Sherman Mathematics Attitudes Scales: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 Attitude towar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by Females and Mal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7, 324-326.
Fulton, K. (2012). 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 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39(8), 12-17.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Austin, TX: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amdan, N., McKnight, P., McKnight, K., & Arfstrom, K. M. (2013). A Rewiew of Flipp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flippedlearning.org/wp-content/uploads/2016/07/LitReview_FlippedLearning.pdf
Herreid, C. F. & Schiller, N. A. (2013). Case Studies and the Flipped Classroom.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42(5), 62-67.
Khan, S. (2011, March 9). Let's Use Video to Reinvent Education [Video file]. Retrieved 2016, July 27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FEUsudhfs
Lage, M. J., Platt, G. J., & Tregl, M.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1), 30-43. doi:10.2307/1183338
Matsunami, N. & Nagai, M. (2015). A Trial and Study on a Flipped Classroom Using Video Learning Materials for Preparation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Japan. In D. Rutledge & D. Slykhuis (Eds.), Proceedings of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5 (pp. 406-411). Chesapeake, VA: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AACE).
McCammon, L. (2011, December 28). What If Students Don't Watch The Videos? - FAQ - Katie Gimbar's Flipped Classroom [Video file]. Retrieved 2016, August 7 from https://youtu.be/g1MKpyVPilI?list=PLB632EC24182B4D40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McLeod, D.B. (1992) Research on Affec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 Reconceptualization. In: Grows, D.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575- 596)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Prensky, M. (2001, October).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5), 1-6. doi:10.1108/10748120110424816
Reis, S. & McCoach, B. D. (2000). The Underachievement of Gifted Students: What Do We Know and Where Do We Go?.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4(3), 152-170. doi: 10.1177/001698620004400302
Suydam, M. N. (1984). Research Report: Manipulative Materials. Arithmetic Teacher 31(5), 27.
Tao, S. Y., Huang, Y. H. & Tsai, M. J. (2016, September). Apply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with Game-based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Tainan, Taiwan, R.O.C. Retrieved 2017, June 29 from http://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7839494/
doi: 10.1109/EITT.2016.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