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1: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金燕
研究生(外文):CHIN-YEN TSAI
論文名稱:山境-蔡金燕抽象繪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Mountain Scenery- The Creation Project of Chin-Yen Tsai's Abstract Paintings
指導教授:謝宏達謝宏達引用關係孔建宸孔建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NG-DA HSIEHCHIEN KUNG
口試委員:曾長生譚國智
口試委員(外文):PEDRO TSENGGUO-ZHI TAN
口試日期:2017-06-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抽象山水平面繪畫複合媒材靈性
外文關鍵詞:Abstract landscapeGraphic paintingComposite mediaSpiritu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從早期的水彩寫生,進入到本創作,我一直是以山林為題材,但是在形式與媒材技法用色等表現方式上,這個系列有不同的嘗試與調整。
本創作像是一個緩慢進化的過程,經由抽象平面繪畫的形式,表達我對山林的靈性感受,其精神層面的探求凌駕於技術層面的追尋。我藉由「山境」的題材,傳達人類本質靈性思想,這是我與自然山林互動的方式,也是我透過繪畫創作的歷程對內心源頭思想的反芻。
體驗是人生的重要目標,本創作的動機起源於對靈性世界的好奇與嚮往,想體驗一個身心靈一致的創作歷程,想體驗自然山林的靈性能量,並對自然力量表達臣服之意。
本創作目的,是希望能修復並豐富自我的生命經驗,體驗並傳達自然山林的靈性能量,以及提供觀者一個從靈性出發,純粹感受藝術創作的機會,有別於過去用技法媒材與形式去分析批判創作品的角度。以抽象山水作為創作的題材和形式,對精神性進行探求,也是我想對藝術世界作出的努力與貢獻。
研究方法則是以專題繪畫創作為核心的參與式行動研究,被研究者(創作者)與研究者為同一人。
Abstract

I have been painting on the landscape subject, for a few years, from earlier watercolor paintings to this abstract painting project. However, this series of paintings was very different, regarding the way of expression, the style, materials, techniques, and colors etc.
Through the form of two-dimensional abstract painting, this creation project conveyed my spiritual feeling for landscape. It was like a slow process of evolution. In this creation, the effort that I have put into the spiritual aspect was much more than that of the technique aspect. Through the theme of “mountain scene”, I showed the nature of human soul and concepts. The paintings of this theme showed my way of interacting with mountain and forest and my reflection upon the origin of my inner thoughts.
Experiencing is crucial for my life purpose. So, this creation aimed to recover and enrich my own life experience. The motivation of these creations originated from my curiosity and longing for the spiritual world. I wanted to experience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body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soul, to experience the spiritual energy of mountain and forest, and to express my surrender of natural power. This creation project also provided viewer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art from a spiritual point of view and to feel its purity,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techniques of criticism and aesthetic judgement, which were based on media and forms in the past. All of these were what I contributed to the art worl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roject was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matic painting. The researcher was the creator, as the researched, at the same time.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 1
一、挑戰心靈解放的藝術創作 1
二、體驗「山」的靈性境界 1
三、對靜默力量的臣服 2
第二節 創作目的 2
一、挑戰創作經驗並修復成長創傷 2
二、體驗與傳達「山」的自然靈性能量 3
三、提供觀者靈性鑑賞的機會與思維 3
四、展現抽象山水繪畫精神性的女性探求成果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一、行動研究 4
二、研究程序 5
三、在行動中反思 9
第二章 創作意圖、題材與形式之脈絡 11
第一節 藝術創作的精神性意圖 11
一、抽象畫的精神意涵 11
二、淺談東方繪畫的禪意 15
第二節 抽象山水作為創作題材與形式 19
一、創作抽象山水的女性藝術家--卡琳·萊格(KarineLéger) 19
二、王仁傑的「無盡山城」 20
三、求新求變的吳炫三 22
四、華人重量級抽象大師:趙無極 23
第三章 創作理念 27
第一節 創作源起 27
第二節 創作理念 29
一、創作心態與理念的轉變 29
二、題材 30
第三節 創作形式 33
一、創作前期—沉潛階段 33
二、創作中期—探索階段 34
三、創作後期—踏實階段 36
第四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38
一、媒材與技法的選擇 38
二、線條的意涵 40
三、色彩的使用 42
第四章 作品詮釋與說明 43
第五章 結論 70
參考文獻: 72


表 次
表格 1資料整理與分析架構表 7
表格 2 「山境」創作相關系列表 8
表格 3 創作前中後期資料分析表 31


圖 次
圖 1蔡金燕 九份山城 1
圖 2 蔡金燕 鉛筆手稿 10
圖 3康丁斯基 構成第八號 12
圖 4馬克˙羅斯科《藍色中的白色和綠色》 14
圖 5羅斯科 白色中心 15
圖 6釋迦牟尼佛 柯思名作品 16
圖 7 唐卡 16
圖 8 日本京都瑞峯院庭園造景 17
圖 9 劉安民 僧侶的夢 18
圖 10卡琳·萊格(KarineLéger)MOUNTAIN HOLLOW 20
圖 11王仁傑 無盡山城系列 21
圖 12 吳炫三 黃山奇景 23
圖 13 趙無極 15.4.69/1969 24
圖 14 蔡金燕 複合媒材/30F/2016 34
圖 15 蔡金燕 複合媒材/30F/2016 34
圖 16 蔡金燕 複合媒材/30F/2016 34
圖 17 蔡金燕 複合媒材/30F/2016 34
圖 18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十 35
圖 19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十一 35
圖 20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七 36
圖 21 蔡金燕 複合媒材/50F/2017 36
圖 22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十 37
圖 23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十一 37
圖 24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三 37
圖 25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四 37
圖 26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五 38
圖 27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六 38
圖 28 蔡金燕 鉛筆手稿/炭精筆/2015 41
圖 29 蔡金燕 鉛筆手稿/炭精筆/2015 41
圖 30 蔡金燕 鉛筆手稿/炭精筆/2015 41
圖 31 蔡金燕 鉛筆手稿/炭精筆/2015 41
圖 32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一 45
圖 33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 47
圖 34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 49
圖 35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三 51
圖 36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四 53
圖 37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五 55
圖 38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六 57
圖 39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九 59
圖 40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二 61
圖 41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十八 63
圖 42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十二 65
圖 43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十三 67
圖 44 蔡金燕 山境系列之二十四 69



參考文獻: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www.mapaisui.com/biography.php
文化部台灣文化工具箱網站http://zh-tw.taiwanacademy.tw/toolkit/index.php?option=com_arts&view=work&id=171&Itemid=360
學學台灣文化色彩http://www.xuexuecolors.com/collection.php?opt=1&paint=7353
部落格 DANNY IS TALKING ABOUT ART DANNY LIAU
http://dampal.pixnet.net/blog/post/31730424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5%BD%A9%E7%B4%99
畢卡索藝術中心
http://www.soka-art.com/CnArtDetails.aspx?id=518
陳惠黛(2015)《羅芙奧》季刊第14期
楊瑞珠等(2010)。勇氣心理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潘慧玲(2007)。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畫廊。
郭宇等(譯)(2010)。靈性煉金術。臺北市:方智出版社。
王季慶(譯) (2012)。與神對話。臺北市:方智出版社。
蔡神鑫(2014)。真我與我。臺北市:紅桌文化/左守創作。
章成(2011)。與佛對話。臺北市:商周出版社。
劉麗(譯)(2016)。阿德勒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海鴿出版社。
余敏玲(譯)(2013)。藝術中的精神。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管執中(1992)。進入抽象世界-中國繪畫美學的抽象思維。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鈴木大拙(1992)。禪風禪骨。台北市:大鴻圖書公司。
王創華(1992)。線條的藝術。臺北市:臺灣珠海股份有限公司。
王上豪(譯)(2016)。共同的創造。高雄市:拾光雪松出版有限公司。
鐘寶珍(譯)(2016)。樹的秘密生命。臺北市:商周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