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莊伯和,徐韶仁. (2002). 台灣傳統工藝之美. 台北市: 晨星 .
謝世忠、劉瑞超. (2007). 移民.返鄉與傳統祭典-北臺灣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豐年祭參與及文化認同. 台北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BarkerChris. (2008). Cultr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 台北市: 五南.
Charmaz.K. (2009). 建構扎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 (邊國英, 譯者) 重慶, 中國: 重慶大學出版社.
CorbinStrausss. JulietAnselam. (2001). 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廖梅花等吳芝儀、, 譯者) 台北市: 濤石文化.
CoulterA., Zaltman, G., & Coulter, K. S.R. (2001). Interpret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advertis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0), 1-20.
CoulterH., & Zaltman, G.R. (1994). Using the 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to understand brand Imag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20), 501-507.
CraikK. (1943).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tmanJ. (1982). A Means-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6), 60-72.
GutzmanA. (2000年11月22日). Living with the eight seconds rule. 擷取自 Ecommerce-Guide: http://www.ecommerce-guide.com/solutions/technology/article.php/9561_518111
KellyG.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Y: Norton.
KumarRanjit. (2014). 研究方法入門與實務. (黃國光, 譯者) 臺北市: 雙葉書廊.
Lawrence A MachiT. McevoyBrenda. (2016). (賢李, 譯者) 台北市: 五南.
尤天鳴. (2011). 文化創意•原民魅力-從新五都格局談建構都市原住民族文創產業的契機. 城市學學刊,(2),113 – 131.文化部. (2009). 2009年文化資產保存年鑑. 台北市: 文化部.
文化部. (2013). 201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台北市: 文化部.
文化部. (2014). 201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台北市: 文化部.
文化部. (2015). 201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台北市: 文化部.
文建會. (2004). 2004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台北市: 文建會.
毛慶禎. (2005年12月28日). 原住民部落文化產業發展. 擷取自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http://lins.fju.edu.tw/mao/works/indiculture.htm
王芬苓. (2008年6月). 原住民經濟困境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可能以桃竹苗地區爲例. 國家與社會,(4), 1-42.
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 (2001). 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漢學研究中心.
王素彎. (2006年9月). 台灣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 經濟前瞻,(107), 45-52.王舒俐. (2015年10月6日). 全球原住民運動與文化資產權現狀、困境與呼籲. 擷取自 美寶論壇: http://buddhica.nccu.edu.tw/forum/read.php?128,62468
王嵩山. (2001). 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 台北市: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卡造‧飛燕. (2014). 傳統工藝遇困境聚焦傳承轉型. 擷取自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http://titv.ipcf.org.tw/news-6270
卡義•卡勇. (2007). 泰雅傳統文物志. (黑帶•巴彥, 編者) 台北市: 晨星.
台灣經濟研究院. (2005). 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 台北市: 文建會.
田祖武、馬宗洸、林慈媛、陳美圻、陸泓廷. (2011). 運用ZMET 探索城市品. 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3), 頁 169-180.
伊婉•貝林. (2007). 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效益評估報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擷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朱庭逸,方雯玲. (2004). 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 台北市: 臺北市.
江桂真. (1997). 台灣原住民概述.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7), 6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6). 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系列座談實務 報告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a). 原動十五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十五週年施政成果專刊.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b). 原住民族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102 至 105 年度). 擷取自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3a). 臺灣及紐西蘭原住民族文化藝術交流合作政策建議報告. 擷取自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3b). 原住民族文化振興發展第 3 期 6 年(103 至108 年度108 年度)計畫. 擷取自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a). 104 年度原住民族創新育成工坊輔導計畫及表演藝術產業輔導計畫成果報告.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b). 原住民族青年就業多元輔導陪伴服務計畫(103-105 年). 擷取自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a). 106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單位預算.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b). 104 年度施政績效報告. 擷取自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 專題I-VI 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台北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巫昌明. (1999). 原住民部落總體營造經驗談〈文化產業篇〉一屏東縣泰武鄉萬安. 原住民教育季刊,(15), 16-38.
李季育. (2000). 臺灣原住民泰雅族衣服飾的紋飾與色彩. 歷史文物(10), 36-46.
李健菁. (2014年12月). 南投布農族編織文化與商品化策略探討. 文化事業與管理,(12), 1-13.
李莎莉. (2004). 藝術與心性─臺灣原住民文化的新時代價值. 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刊,(47), 25-71.李莎莉. (2006). 從原住民傳統服飾到當代編織工藝的發展. 台灣博物館季刊,(4), 41-74.
李莎莉. (2014). 試論當代臺灣 原住民工藝創意產業之發展. 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刊,(2), 6-15.阮昌銳. (2000). 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 宜蘭文獻雜誌, 7-40.
周平、齊偉先 (編者). (2006). 執行研究的越界文化現象的分析. 臺北市: 南華大學.
林本炫. (2004). 紮根理論研究法. 擷取自 http://society.nhu.edu.tw/seminar/930625/8.ppt
林玉. (2009). 看向政策的背後. 台灣工藝,(32), 42-49.
林俊生. (2007). 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之智慧資源規劃─以編織工藝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
林建成. (2002). 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 台北市: 藝術家.
林桂萍. (2004). 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表現─以力馬原住民生活工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 台北大學.林頌堅. (2012). 以視覺隱喻抽取法ZMET 分析網頁美感之研究(碩士論文). 臺北市。: 世新大學.
林榮泰. (2006). 來自原住民服飾的文化創意—包山包海的設計. 台北市: 藝術欣賞.柳秋色. (1992). 台灣土著織物研究及其應用產品設計開發. 臺灣手工業,(42), 34-63.
胡惠君. (2015年6月). 察覺App使用者之心智模式: 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為例. 設計學報, (20), 25-42.范師齊. (2015). 一個舞台,十四個族群:九族文化村與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之模型文化比較研究(碩士論文). 花蓮市: 東華大學.孫大川. (2006). 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第三輯藝術教育論叢. (孫大川, 編者)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徐宗國. (1996). 紮根理論研究法. 台北市: 巨流.
徐啟賢. (2003). 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例探討文化產品設計的轉換運用(碩士論文). 桃園市: 長庚大學.桃園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 (2014). 桃園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工作報告. 桃園市: 桃園市政府. 擷取自 http://www.tycg.gov.tw/
翁懿涵、許瀛方、黃瓈葳. (2000). 紮根理論. 擷取自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http://web.ed.ntnu.edu.tw/~panhu/groundedtheory.pdf
財團法人文化環境基金會. (2013). 原住民族文化振興發展第 2 期 6 年計畫之政策效益評估與分析委託研究案期末報告書.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 (2015). 「104 年工藝產業趨勢研究計畫 」委託專業服務採購案結案報告書. 台北市: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2011). 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 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 53-59.
高儒毅. (2009). 文化•工藝•太魯閣:原住民品牌「YULI TAKI」 的美感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花蓮市: 東華大學.
章英華、林季帄、劉千嘉. (2010). 臺灣原住民的遷移及社會經濟地位變遷與現況.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
莊柏和、徐韶人. (2002). 台灣傳統工藝之美. 台北市: 晨星 .
許峰旗、楊裕富. (2006). 文化創意產業之工藝政策評析—以臺灣經典窯燒陶瓷推廣計畫為例. 設計研究,(6), 99-109.許瑄. (2011). 原住民文化工藝產業發展: 三家原住民工作坊之經營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花蓮市: 東華大學.許瑄、辜文華、王進發. (2000). 原住民文化工藝產業發展之研究.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2), 185-244.
陳芬苓. (2006). 原住民經濟困境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可能. 國家與社會,(4), 1-42.
陳雨嵐. (2004). 台灣的原住民. 台北市: 遠足文化.
陳淑嬌. (2010). 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市場拓展分析. 台灣經濟月刊(33), 8.
黃宣衛. (1999). 一個海岸阿美族村落的時間、歷史與記憶: 以年齡組織與異族觀為中心的探討.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煌雄、黃勤鎮 (編者). (2004). 活絡多元創意,再造文化生機. 台北市: 遠流.
黃煌雄、黃勤鎮. (2004). 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 臺北市: 遠流.
經濟部. (2007).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經濟部.
經濟部工業局. (2006). 2006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台北市: 經濟部工業局.
葉乃嘉. (2008). 質性研究寫作的第一本書,質性與量化論述的文字經營準則. 台北市: 五南.
葉春榮 (編者). (2006). 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南天.
鈴木質. (1992). 台灣原住民風俗誌. 臺北市: 台原.
廖世璋. (2016). 地方文化產業研究. 台北市: 巨流圖書.
廖政期. (2012). (碩士論文)應用ZMET技術探討客家電視台員工對於組織發展願景之研. 台北市: 世新大學.臺北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 (2009). 優化在地文創環境,倍增全球產業價值.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全球原住民族文化會議. 新北市.
趙民德,謝邦昌 . (1999). 探索真相—抽樣理論和實務. 台北市: 曉園 .
劉其偉. (1995). 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 台北市: 雄獅圖書.
劉明德. (2008). 海外自助旅行者隱喻建構共識地圖之研究. 管理與系統,(15), 237-260.劉壁榛. (2008). 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發展,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 原住民政策的變遷與論辯.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盧梅芬. (2006). 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 台北市: 藝術家.
謝世忠. (2006). 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 原住民物質文化專刊,(44), 4-41.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實委員會. (2015). 器物的足跡:打開生活工藝地圖. 新北市: 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