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lthusser, L. (1986),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J.G. Hanhardt (ed.) Video Culture: A Critical Investigation, NY: Visual Studies Group Press.
2.Baudrillard, J. (1988), The system of objects & Consumer Society.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3.Butcher, H. (1993),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 Boulder: Pluto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
4.Claude, Levi-Strauss (1972), The Raw and the Cooked, Trans. John & Doreen Weightman, Mythology Vol.1: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5.De Saussure, F. (1983),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 Roy, Harris: LA
6.Green, G. P. and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AGE Publications: LA
7.Mead, G.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8.马赟杰,黄薇,霍军军(2011),「我國環境流量適應性管理框架構建初探」,長江科學院院報,第28卷第12期。
9.王兆祥(2013),「廟宇文化對地方產業影響之研究 -以艋舺龍山寺、清水巖、青山宮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10.王湘齡(2013),永續發展議題,
http://in.ncu.edu.tw/phi/teachers/lee_shui_chuen/course_onnet/ae01.pdf。
11.丘昌泰(201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2.台東区都市計画マスタープランの基本的考え方
http://www.city.taito.lg.jp/index/kurashi/kenchiku/keikaku/toshikeikaku/taito_masterplan.files/tosimasugaiyousaisyu.pdf
13.江大樹、張力亞(2014),「永續社區治理能力指標體系之建構」,臺灣民主季刊,第11卷第4期,頁37-83。14.江大樹、張力亞(2012),「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政策與人力管理,第3卷第2期,頁1-42。
15.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26卷第1期,頁87-141。
16.呂冠霖、李育明、王彬墀(2010),「ISO 14051物質流成本會計分析與ISO 14045產品系統生態效率評估之發展概述」,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53期,頁21-28。17.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頁32。
18.吳英明、吳濟華(1993),「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民間參與都市發展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中心。
19.吳敏瑄(2012),「歷史街區活化再生研究-以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吳景煌(1999),「環境績效指標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1.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第16卷第1期,頁21-55。22.李允傑、周信佑(2012),國政評論「穩健減債,落實良善治理」,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1/10540。
23.李世偉、王見川(1999),「臺北艋舺龍山寺『民間佛教』性格之歷史考察」,圓光佛學學報,第7期。24.李永展(2002),「後五都時代的區域治理策略」,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頁48-57。
25.李永展(2007),「都市型永續社區之準則:國土永續發展之新趨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頁48-57。26.李宗勳(2005),「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多元社會、和解放政治與共識民主,頁173。
27.李家齊、陳亮全(2012),「誰是防洪計畫的利害關係者?一個嘗試性的界定架構」,都市與計畫,39(2),頁121-155。
28.李翊瑄(2016),「以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評估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政策:以嘉義地區高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9.杜章智(譯)(1990),《列寧與哲學》,L. Althusser原著,台北:遠流。
30.沈哲鋒(2015),「社區營造的推動模式與挑戰: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31.沈雅琪(2008),「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台北:桂冠。
33.林將財、呂溪木、詹益彰等(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4.林澄枝(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5.俞可平主編(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36.柳佳佑(2009),「臺灣民間信仰的考察─以艋舺龍山寺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37.洪宜玲(2008),「國際藝術節慶中社區發展與企業投資的互動策略之研究—以汐止「夢想嘉年華」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8.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Jean Baudrillard著,台北:時報。
39.宮崎清(1994),「傳統性工藝品產業與地域振興」,《「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文建會,頁142-149。
40.徐家楓(2007),「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1.徐家楓(2007),「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05),「全球永續都市專案調查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辦研究計畫(編號:96062605)。
43.國家實驗研究院(2013),「再論PDCA戴明循環」,科技產業資訊室產業策論評析。
44.張益三(2003),「打造新故鄉社區空間的新活力元素」,
http://www.rad.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389680914732.pdf。
45.莊士緯(2015),「以價值共創檢視台灣電動機車產業之利害相關者互動」,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46.莊永明(1993),《台北老街》,台北:時報。
47.許景斐、李育豪(2007),「全球永續都市專案調查計畫」,
http://e-info.org.tw/node/28797。
48.許詩玉(2012),「論《艋舺》的空間再現」,文化研究雙月報,第128期。
49.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第42期,頁14-16。50.陳其南、陳瑞樺(1998),「臺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第41期,頁21-37。51.陳信琮(2016),「臺灣中小企業獲得ISO 14001驗證之效益分析」,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52.陳珏勳(2014),「神、佛與日本人—東京淺草地域的宗教儀式與社會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53.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54.黃信勳(2003),「台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55.黃美傳(2000),「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6.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2011),「社區社會資本的促成、阻礙因素及其發展策略:社區領導者觀點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52期,頁87-130。
57.楊燕琴(2010),「傳統農村聚落社區總體營造主要影響因子之研究-以新竹縣橫山鄉橫山社區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8.蔡秀美(2004),「以社會資本觀點分析社區營造中的行動學習」,2004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社群、文化與知識建構。
59.鄭婷文(2010),「龍山寺商圈發展之契機」,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期刊,第85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5/85-18.htm。
60.賴芸貞(2015),「口傳文學與部落導覽─以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61.賴春櫻(2006),「從權益關係人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的推動機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62.鍾京佑(2006),專論全球治理與國際建制,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頁113-140。
63.羅中峰(2004),「試探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論述空間」,
http://www.fgu.edu.tw/~social/main/3/cflo/cflo_6.pdf。
64.饒大經(1996),「社區景觀規畫之方法-以清水社區為例」,造園季刊,第22期,頁29-43。網站資料:
1.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網站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topic/Commission-on-Global-Governance)
2.DNVGL網站(https://www.dnvgl.com/)
3.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event/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
4.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zh_TW/346)
5.台灣社區通網站(http://sixstar.moc.gov.tw/)。
6.白米木屐村網站(http://www.baimi.org.tw/index.asp)
7.桃米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網站(http://www.taomi.tw/)
8.淺草寺網站(http://www.senso-ji.jp/about/index_c.html)。
9.艋舺龍山寺網頁(http://www.lungshan.org.tw/tw/05_1_charit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