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19: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嬿螢
研究生(外文):CHU, YEN-YIN
論文名稱:艋舺龍山寺之環境空間再造- 以社區營造為基底之管理策略
論文名稱(外文):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the Innovation of Longshan Temple: A Community-Bas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指導教授:李育明李育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YUH-MING
口試委員:李育明顧洋張添晉
口試委員(外文):LEE, YUH-MINGKU, YOUNGCHANG, TIEN-CHIN
口試日期:2017-01-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學門:環境保護學門
學類:環境資源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環境再造社區營造永續發展環境管理PDCA 管理循環
外文關鍵詞:Environmental Reform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mmunity EmpowermentPDC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9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艋舺龍山寺為台北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其周遭環境的文化結叢展現了
民俗及生活習性的文化特色,也呈現了萬華地區多元的人文環境生態。許多
特質聚合,看似是個別的經營與生活,整體呈現出來的與眾不同,就是獨特
的人文與環境特色。龍山寺處在一般人認為相對複雜的台北萬華地區,一個
可以用歷史語言做頗多描述的特殊老地方,儘管有人對他的髒亂與混雜有著
負面的感覺,但在物質實體呈現下的背後,實為生活慣性及意識的顯現。
本研究以社區總體營造為主軸,配合環境再造、永續發展、環境管理、
PDCA 管理循環等議題探討艋舺龍山寺周遭的人文、環境、空間及觀光規劃
的再提升,以分析在整體人文、習俗意識的氛圍,及相關環境硬體與空間精
神的再現上是否有進一步提升更好觀感的可能性。在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及
規劃上,不同的結構模式能夠展現不同的成效,也嘗試針對龍山寺社區的特
殊環境做一可行性的建議,試圖在整體經營及執行模式的結構下來分析可能
的組織管理與發展。
除了宗教信仰中心,特殊的標籤、如夜市、歷史、古蹟甚至於遊民,結
合環境的再建構下,再賦予一種舊文化的新生命,讓人們一想到艋舺龍山寺
及周遭環境時,心中即湧現了許多的鮮明正向印象。也藉由整體環境的再造
及環境舒服感,在無意識中轉化地區或民眾的某些負面特質,由環境改變心
理素質的可行性,也可以嘗試為環境資源條件控制下整體文化的再昇華。
Manka’s Longshan Temple is an important religious center in Taipei, and its culture complex show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and people’s habits. It also presents diverse cultural environment ecologies in Wan Hua (Manka) area. Many qualities polymerization appears to be an individual life. The whole pres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is a unique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Longshan Temple is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relatively complex in Wan Hua, Taipei. As an old place, it can show a lot of history language and description. Although some of its dirty and mixed with negative feelings behind the material, in fact, it presents the entity under the appearance of its life inertia and consciousness.
In this research that explore Manka’s Longshan Temple surrounding culture, environment, space and tourism planning and upgrade possible with the themes of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DCA. In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the humanities, customs consciousness, hardware and space related environmental spirit of reproduction, whether is there a possibility to further enhance the widespread perception of better image. To create the overall strategy and planning I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building,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to show different results, but also try to Longshan Temple community of a special environment to do a feasible proposal to test the overall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the religious centers, special labels, night markets, history, heritage or even the homeless people, with the next re-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may be given a new spirit to the old culture. Can we let people when they think of Longshan Templ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at emerge a lot of positive impression though their hearts? Also by the rebuilding and intending of the whole environment from the discomfort environment, it may transform the negative traits of areas people in the unconscious. Chang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by the environment, the culture may be sublimated though the way of the conditional environment control.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課題 .................................................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1
第一節 永續發展與環境管理........................................ 12
第二節 「利害相關者」相關概念.................................... 16
第三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 19
第三章 規劃方法與對照比較 ..................................... 25
第一節 「三生一體」與符號互動論 ................................ 25
第二節 PDCA 管理循環與適應性管理 ............................... 28
第三節 台北艋舺龍山寺與東京淺草觀音寺比較分析 ................... 35
第四節 龍山寺社區營造之問題價值探討 ............................. 49
第四章 環境與空間再造之管理策略與執行.............................. 53
第一節 環境管理系統 ............................................. 53
第二節 環境空間再造 ............................................. 58
第三節 社區營造管理架構與執行策略 ................................. 62
第四節 生態、管理及結構符號綜合討論 ...............................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3
第一節 結論 .................................................... 73
第二節 建議 .................................................... 75
參考文獻 ....................................................... 79
1.Althusser, L. (1986),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J.G. Hanhardt (ed.) Video Culture: A Critical Investigation, NY: Visual Studies Group Press.
2.Baudrillard, J. (1988), The system of objects & Consumer Society.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3.Butcher, H. (1993),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 Boulder: Pluto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
4.Claude, Levi-Strauss (1972), The Raw and the Cooked, Trans. John & Doreen Weightman, Mythology Vol.1: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5.De Saussure, F. (1983),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 Roy, Harris: LA
6.Green, G. P. and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AGE Publications: LA
7.Mead, G.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8.马赟杰,黄薇,霍军军(2011),「我國環境流量適應性管理框架構建初探」,長江科學院院報,第28卷第12期。
9.王兆祥(2013),「廟宇文化對地方產業影響之研究 -以艋舺龍山寺、清水巖、青山宮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
10.王湘齡(2013),永續發展議題,
http://in.ncu.edu.tw/phi/teachers/lee_shui_chuen/course_onnet/ae01.pdf。
11.丘昌泰(201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2.台東区都市計画マスタープランの基本的考え方
http://www.city.taito.lg.jp/index/kurashi/kenchiku/keikaku/toshikeikaku/taito_masterplan.files/tosimasugaiyousaisyu.pdf
13.江大樹、張力亞(2014),「永續社區治理能力指標體系之建構」,臺灣民主季刊,第11卷第4期,頁37-83。
14.江大樹、張力亞(2012),「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政策與人力管理,第3卷第2期,頁1-42。
15.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26卷第1期,頁87-141。
16.呂冠霖、李育明、王彬墀(2010),「ISO 14051物質流成本會計分析與ISO 14045產品系統生態效率評估之發展概述」,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53期,頁21-28。
17.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頁32。
18.吳英明、吳濟華(1993),「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民間參與都市發展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中心。
19.吳敏瑄(2012),「歷史街區活化再生研究-以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吳景煌(1999),「環境績效指標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第16卷第1期,頁21-55。
22.李允傑、周信佑(2012),國政評論「穩健減債,落實良善治理」,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1/10540。
23.李世偉、王見川(1999),「臺北艋舺龍山寺『民間佛教』性格之歷史考察」,圓光佛學學報,第7期。
24.李永展(2002),「後五都時代的區域治理策略」,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頁48-57。
25.李永展(2007),「都市型永續社區之準則:國土永續發展之新趨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頁48-57。
26.李宗勳(2005),「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多元社會、和解放政治與共識民主,頁173。
27.李家齊、陳亮全(2012),「誰是防洪計畫的利害關係者?一個嘗試性的界定架構」,都市與計畫,39(2),頁121-155。
28.李翊瑄(2016),「以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評估大學繁星推薦入學政策:以嘉義地區高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9.杜章智(譯)(1990),《列寧與哲學》,L. Althusser原著,台北:遠流。
30.沈哲鋒(2015),「社區營造的推動模式與挑戰: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31.沈雅琪(2008),「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台北:桂冠。
33.林將財、呂溪木、詹益彰等(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4.林澄枝(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5.俞可平主編(2002),《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36.柳佳佑(2009),「臺灣民間信仰的考察─以艋舺龍山寺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洪宜玲(2008),「國際藝術節慶中社區發展與企業投資的互動策略之研究—以汐止「夢想嘉年華」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Jean Baudrillard著,台北:時報。
39.宮崎清(1994),「傳統性工藝品產業與地域振興」,《「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文建會,頁142-149。
40.徐家楓(2007),「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1.徐家楓(2007),「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社區文化資產保存之影響因素研究-以鹽水鎮橋南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05),「全球永續都市專案調查計畫」期末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辦研究計畫(編號:96062605)。
43.國家實驗研究院(2013),「再論PDCA戴明循環」,科技產業資訊室產業策論評析。
44.張益三(2003),「打造新故鄉社區空間的新活力元素」,
http://www.rad.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389680914732.pdf。
45.莊士緯(2015),「以價值共創檢視台灣電動機車產業之利害相關者互動」,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6.莊永明(1993),《台北老街》,台北:時報。
47.許景斐、李育豪(2007),「全球永續都市專案調查計畫」,
http://e-info.org.tw/node/28797。
48.許詩玉(2012),「論《艋舺》的空間再現」,文化研究雙月報,第128期。
49.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使命」,建築與環境,第42期,頁14-16。
50.陳其南、陳瑞樺(1998),「臺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第41期,頁21-37。
51.陳信琮(2016),「臺灣中小企業獲得ISO 14001驗證之效益分析」,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52.陳珏勳(2014),「神、佛與日本人—東京淺草地域的宗教儀式與社會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53.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54.黃信勳(2003),「台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55.黃美傳(2000),「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6.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2011),「社區社會資本的促成、阻礙因素及其發展策略:社區領導者觀點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52期,頁87-130。
57.楊燕琴(2010),「傳統農村聚落社區總體營造主要影響因子之研究-以新竹縣橫山鄉橫山社區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8.蔡秀美(2004),「以社會資本觀點分析社區營造中的行動學習」,2004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社群、文化與知識建構。
59.鄭婷文(2010),「龍山寺商圈發展之契機」,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期刊,第85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5/85-18.htm。
60.賴芸貞(2015),「口傳文學與部落導覽─以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61.賴春櫻(2006),「從權益關係人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的推動機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2.鍾京佑(2006),專論全球治理與國際建制,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頁113-140。
63.羅中峰(2004),「試探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論述空間」,
http://www.fgu.edu.tw/~social/main/3/cflo/cflo_6.pdf。
64.饒大經(1996),「社區景觀規畫之方法-以清水社區為例」,造園季刊,第22期,頁29-43。

網站資料:
1.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網站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topic/Commission-on-Global-Governance)
2.DNVGL網站(https://www.dnvgl.com/)
3.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event/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
4.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zh_TW/346)
5.台灣社區通網站(http://sixstar.moc.gov.tw/)。
6.白米木屐村網站(http://www.baimi.org.tw/index.asp)
7.桃米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網站(http://www.taomi.tw/)
8.淺草寺網站(http://www.senso-ji.jp/about/index_c.html)。
9.艋舺龍山寺網頁(http://www.lungshan.org.tw/tw/05_1_charity.ph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