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
李零(2006)。中國設計美學數論系列研究。
林安梧(2008)。關於《老子道德經》「道、一、二、三及天地萬物」的幾點討論。《東華漢學》第7 期。蒯光武、羅琦文(2013)。難以言喻的工作寫照:以隱喻抽取技術探索報社攝影記者的心理範式與價值共識。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五期。●專書
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La chambre clair(原作者:Roland Barthes)。臺北市:臺灣攝影。
周慶華(2000)。中國符號學。臺北市:揚智。
張漢良(2000)。符號與記憶。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李昱宏 (2008)。冷靜的暗房。臺北市:書林。
任法融(2010)。臺道德經釋義。大陸:東方。
陳錦忠(2010)。雕塑符號與傳達。臺北市:秀威資訊。
影像光標(2011)。攝影構圖X構圖攝影。臺北市:上奇。
陳永鏈(2011)。在現象中看道德經。臺中市:白象。
王鴻祥(2012)。隱喻設計 = Design by metaphors。臺北市:王鴻祥。
阮慶岳(2012)。弱空間:從道德經看臺灣當代建築
Weak Architecture 2: Dao De Jing and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chitecture。臺北市:田園。
徐振鋒譯(2012)。卡提耶—布列松:世紀一瞬間。(作者:阿索利納)。新北市:木馬。
李文吉譯(2012)。紀實攝影 Documentary Photography(作者:Arthur Rothstein)。台北市:遠流。
黃筱慧(2013)。哲學˙符號˙敘事。臺北市:書林。
樊智毅譯(2014)。攝影的藝術:追尋個人之道:攝影家的創作方法與視覺觀點
The Art of Photography: An Approach to Personal Expression(原作者:Bruce Barnbaum)。臺北市:麥田。
卓惠娟、江裕真譯(2014)。哲學用語圖鑑(原作者:田中正人)。臺北市:野人。
史作檉(2014)。讀老子:筆記62則。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胡家璇譯(2014)。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原作者:Kevin Lynch)。臺北市:遠流。
孔正、王玉英(2015)。道德經的科學觀 : 以當代科學知識發掘老子思想的奧秘。新北市:大喜。
林怡君譯(2015)。攝影的思辨:加與減的關鍵思維與自我練習THE MINIMALIST PHOTOGRAPHER(原作者:Steve Johnson)。臺北市:PCuSER電腦人文化。
網路資料:Wikipedia®和維基百科、網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