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期刊論文
于瀾、林秀美(2015)。馬偕紀念醫院臺東分院醫事放射師其工作壓力、身心健康狀態之關係。臺灣應用輻射與同位素雜誌,11(2), 1115-1122。史麗珠、張薰榕、劉孟茹、鄭秀貴(2007)。醫療工作的壓力源感受量表之設計及信效度檢定。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6(6),452-461。何清治、洪錦墩、劉偉文、李美文、李明輝(2014)。某區域醫院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以工作支持維調節變項。醫學與健康期刊,3(2),25-36。吳青芳、王雅容(2014)。腫瘤護理人員之工作倦怠。腫瘤護理雜誌,14(2),1-7。吳秀麗、蔡文憲、許志賢(2010)。護理人員職業倦怠對休閒調適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3),145-167。
吳惠琪、張學善(2011)。醫療機構護理人員情緒智慧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4),12-23。李秀瑋、張志銘(2016)。桃園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休閒調適策略之關係。運動與遊憩研究,10(4),98-117。
李卿雲(2013)。台灣東部某區域醫院護理人員情緒勞務及心理健康之關係。領導護理,14(3),23-35。明金蓮、黃惠美、洪曉佩、曾麗華、黃美淑、江淑華、董貞吟(2016)。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護理人員職場暴力現況與影響。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35(2),116-135。
林明芳、陳建和、蔡洳婷、吳文正(2014)。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休閒因應策略、休閒參與和健康關係之研究。精神衛生護理雜誌,8(2),11- 24。林菁真、王淑治、甘唐沖、高春華(2008)。圓山大飯店員工之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身心健康狀況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2),143-164。
林倩如、鄧之卿(2012)。空服員情緒智力對情緒耗竭關係之研究:以休閒調適策略與知覺上司支持為調節變項。輔仁民生學誌,18(2),63-85。林雅雯、黃鈺雯(2014)。團隊氣氛、情緒勞務與醫師職業倦怠之關係:多層次研究模式。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3(3),271-289。
林繼正、陳淑芬(2008)。建構空服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狀況影響模式。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17。洪瑞斌(2013)。職業倦怠研究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3),107-140。張良漢(2006)。金融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及身心健康狀況之研究。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1(1),161-174。
張翠芬、陳重光、陳敏加(2016)。不同類型醫院護理人員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六家地區醫院及四家區域醫院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2(2),28-38。張彩秀、陳妮婉(2016)。在職進修護理人員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2(3),21-28。張翠芬、陳重光、陳敏加(2015)。不同類型醫院護理人員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六家地區醫院及四家區域醫院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2(2),28-38張薰榕、史麗珠、邱孟君、沈昱名、林雪蓉(2012)。台灣健保總額預算期間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感受及工作壓力。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9(1),15-27。張瓈方、陳淑貞、尹玓、李易靜、蔡育倫、廖珍娟(2017)。探討北區不同等級醫院加護病房護理人員自覺職業危害、工作壓力與護理人員留任意願之相關性。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4(1),9-22。
梁鈞瑜、楊嘉禎、王桂芸(2015)。營造正向護理執業環境之現況剖析及改善策略。源遠護理,9(1),19-25。莊蕙琿、楊順富(2011)。護理人員職業倦怠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區域教學醫院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2) ,51-60。陳宥蓁、徐明儀、尹裕君、林麗英、張淑真(2012)。醫院護理管理者工作壓力源與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2,94-105。陳盈穎、李維綸、蔡享翰、蔡照文(2013)。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
福感相關性之探討。美和學報,32(2),83-97。
陳朝鍵、湯大緯、陳兆南、林妙笠(2015)。主題餐廳員工工作壓力對幸福感之影響:以休閒調適策略為干擾變項。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0 (2),18-39。
黃任閔、謝文偉、陳文蘭(2014)。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3,93-108。陳寬裕、簡翊芬、顏良謀(2013)。休閒調適策略於角色間衝突與幸福感關係的緩衝效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7(1),27-49。黃惠鈺、趙銘崇、高有怡、張敏玉、楊馨怡(2016)。部份工時勞動力投入與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榮總護理,33(4),407-418。黃景燦(2013)。從美國醫師調查反思台灣醫療環境現況。臺灣醫界,56(4),50-53。黃麗玲、黃薇瑄、葉德豐、鍾燕宜、林川雄、黃建財(2015)。護理人員超時工作與疲勞之相關性分析。休閒運動保健學報,8,10-25。
蔡惠娜、陳葒春、魏淑君、劉淑如、鄭靜瑜(2014)。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倦怠及離職意願之相關探討。長庚科技學刊,21,75-86。蔣玉滿、郭美玲、王淑惠、黃珊、李易蓁(2016)。門診跟診人員工作壓力事件困擾程度、生理數值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護理雜誌,63(1),68-77。鄧素文(2014)。臺灣護理人力概況與解決策略。護理雜誌,61(2),5-12。楊超欽、朱正一、陳春明、邱議瑩(2016)。精神科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力對自覺健康生活品質之影響。醫務管理期刊,17(2),79-96。鄭三權(2012)。嘉義縣地區大型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工作倦怠、休閒調適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1(1),106-120。
鄭麗娟、蔡芸芳、陳月枝(1999)。台灣東部某區域醫院加護單位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和調適行為之研究。慈濟醫學雜誌,11(2),161-170。盧玉嬴、陳瑞貞、梁淑媛、吳淑芳(2014)。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與職場疲勞之相關性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4),276-285。鍾惠君、陳月枝、章淑娟、林金定、許文林、謝宗成(2014)。休閒調適策略對於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因素探討。志為護理,13(2),58-66。蔣玉滿、郭美玲、王淑惠、黃珊、李易蓁(2016)。門診跟診人員工作壓力事件困擾程度、生理數值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護理雜誌,63(1),68-77。圖書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五版)。臺北:五南。
陸洛(2007)。華人的幸福觀與幸福感。心理學應用探索,9 (1),19–30。
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五南。
蕭文龍(2013)。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SPSS中文版+ PLS-SEM(SmartPLS)。臺北:碁峰。
博碩士論文
吳秀麗(2010)。護理人員職業倦怠、休閒調適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台中。吳岱蓁(2014)。影響高雄市國小附設幼兒園教師工作滿意度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吳姿瑩(2015)。病人安全文化量表新增職業倦怠構面之信效度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吳雅筠(2007)。休閒緩衝壓力模式與休閒壓抑壓力模式比較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高雄。吳勤啟(2013)。羽球選手壓力知覺、競技倦怠及休閒活動參與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台中。
吳淑如(2010)。長期照顧機構護理人員之賦權、個人效應及留職意願模式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高雄。林芳如(2011)。台中地區護理人員執業環境、家庭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台中。林思婷(2014)。臨床護理人員職場疲勞、工作特質與健康指標之關聯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台北。林俊佑(2011)。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對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及生活品質之影響-以臺灣地區自殺關懷訪視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林麗娟(2008)。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中郵局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科技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
莊金鑨(2016)。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及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保安警察
第五總隊員警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
雄。
郭彥君(2013)。醫師工作負荷與職業倦怠、憂鬱傾向、職業滿意度及醫療糾紛
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許靖岱(2011)。護理人員輪班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南。梁翠媛(2014)。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高雄。
陳宇源(2013)。司法調查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台中。
陳宜傳(2015)。臺灣不同科別之臨床護理人員其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陳香妡(2016)。組織公民行為、組織公平為干擾變數下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
離職傾向之研究-以高屏地區書記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
理學系研究所,高雄。
陳淑芬(2008)。建構空服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狀況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嘉義。
蔡佩宜(2009)。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
黃詩涵(2013)。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專業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研究所,台中。鍾吉晟(2015)。外勤消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消防局
第六大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
網路資源及其他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2016)。台閩地區護理人員統計表-106年4月。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nurse.org.tw/DataSearch/ManpowerAll.aspx#
二、英文部分
Coleman, D. (1993).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leman, D., & Iso-Ahola, S. E.,(1993).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2), 111-128.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0(1),159-165.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PA: Venture
Publishing.
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1(2), 213-218.
Hull IV, R. B., & Michael, S. E.(1995). Nature-based recreation,mood change,and
stress restoration. Leisure Sciences ,17, 1-14.
Iso-Ahola, S. E., & Park, C. J.(1996).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8(3), 169- 187.
Iso-Ahola, S. E.(1997).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leisure and health.In J. Haworth (Ed.), Work, leisure and well-beingpp.131-144.New York: Routledge.
Ivancevich,T.M., & Matteson,M.T.(1980).Stress and work:A managerial perspertive. Glenview,IL:Scott,Foresman & Cony
Iwasaki, Y., & Mannell, R. C.(2000).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22(3),163-181.
Iwasaki, Y., & Mannell,R.C.(2000). The effects of leisure belief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 A field study. ,Leisure Studies, 24(1), 3-57.
Iwasaki, Y.(2003).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 Leisure Studies, 22, 93-108.
Khamisa, N., Peltzer, K., & Oldenburg, B. (2013). Burnout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nurse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0(6), 2214-2240
Kristensen, T. S., Borritz, M., Villadsen, E., & Christensen, K. B. (2005).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 Work & Stress, 19(3), 192-207.
Lavandero, R. (1981). Nurse burnout: what can we learn? The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11(11-12), 17-23.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2000).Toward bett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 cop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55(6),665-673.
Maslach, C. (1977). Burn-out: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Conference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Convention, San Francisco, USA.
Maslach, C. (1982). Understanding burnout:definitional issues in analyzing a complex phenomenon. In W. S. Paine (Ed.), Job stress and burnout: Research, theory, and interventionperspectives (pp. 29-40). Beverly Hills, CA:Sage.
Maslach, C.(1982). The Client Role in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34(4), 111-124
Maslach, C. & S. E. Jackson. (1986). MBI :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anual research edition, 2nd ed.)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alo Alto.
Maslach, C., Jackson, S. E., & Leiter, M.P. (1996).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3rded., p.19–26).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Maslach, Christina, Schaufeli, Wilmar B., & Leiter, Michael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9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