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0:4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珮甄
研究生(外文):
PEI-CHEN CHEN
論文名稱:
臺灣海洋文學中的海洋意識研究-以作家廖鴻基及其作品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Marine Awareness in Taiwanese Sea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Ocean Writer Liao Hung-Chi and His Works
指導教授:
周繼祥
口試委員:
陳淑敏
、
徐銘謙
口試日期:
2017-01-06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海洋意識
、
海洋文學
、
海洋文化
、
海洋行動
、
海洋作家廖鴻基
外文關鍵詞:
marine awareness
、
sea literature
、
marine culture
、
ocean action
、
ocean writer Liao Hung-Chi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848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伴隨海洋意識抬頭,海洋相關議題已然成為國際重視的焦點,因此近年來臺灣海洋文化逐漸受到重視,亦開始著重海洋教育的重要性,並且鼓勵民眾親海、愛海與知海。海洋文學作為海洋文化呈現的重要面向之一,同時蘊含作者本身的海洋意識。基此,本研究以臺灣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為對象,探討自1996年《討海人》至2016年《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等海洋文學作品,並進一步分析當中蘊含的海洋意識。
研究歸納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品中較為重要的幾個海洋意識面向,包含「尊重自然海洋的生存法則」、「著重海洋保育的生態永續」以及「根基海洋教育的行動實踐」。無論是作品當中不斷倡導的海洋保育觀點、海洋資源取捨或者海陸一體等概念,都持續呼應著廖鴻基的海洋意識。另外在其作品中更不斷提出重視海洋保育、恢復海洋生態以及建構海洋文化等呼籲,希望政府以及民眾能夠從根本重視海洋,並且落實於海洋相關政策。
With the rise of public marine awareness, ocean related issu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attention. As a result, in recent years Taiwan has been gradually placing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maritime culture and marine education. The public is also encouraged to develop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cean, to know and to cherish our surrounding seas. Sea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key aspects in which maritime culture is presented, and thus embodies the author’s own marine awareness. In light of this standpoi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marine awareness of Taiwanese ocean writer, Liao Hung-Chi, by examining his body of work ranging from Fishermen, published in 1996, to Children of the Sea – A Journal Adrift in Imagination, published in 2016.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marine awareness displayed in Liao Hung-Chi’s works of literature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several important dimensions, including survival rules that respect the natural marin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with a primary emphasis on marine conservation, and practical actions rooted in marine education. Throughout Liao’s entire body of work, all ideas represented, such as the perpetual advocacy of marine conservation, the trade-offs of exploiting marine resources or the concept of land-sea integration, are reiterations of his marine awareness. In addition, Liao, through his works, has persistently called for action to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conservation, of restoring marine ecology, and of establishing a maritime culture, in hopes that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eral public can uphold a fundamental appreciation of the ocean and that his concepts of marine awareness can be implemented via relevant marine policies.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 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第四節 相關概念檢討及文獻回顧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21
第二章 廖鴻基的海洋行動27
第一節 廖鴻基的背景與經歷27
第二節 自我轉換的生命歷程31
第三章 廖鴻基的海洋作品43
第一節 1996年—2006年的著作累積44
第二節 2007年—2016年的著作累積47
第四章 廖鴻基的海洋意識51
第一節 尊重自然海洋的生存法則51
第二節 著重海洋保育的生態永續55
第三節 根基海洋教育的行動實踐58
第五章 結論64
第一節 研究發現64
第二節 政策建議67
參考文獻72
壹、中文(依姓氏筆畫排列)72
貳、英文78
附錄一 訪談大綱與摘要80
附錄二 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 97
壹、中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作家文本
廖鴻基(1995)。《環保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廖鴻基(1996)。《討海人》。臺中:晨星出版社。
廖鴻基(1997)。《鯨生鯨世》。臺中:晨星出版社。
廖鴻基(1998)。《漂流監獄》。臺中:晨星出版社。
廖鴻基(1999)。《來自深海》。臺中:晨星出版社。
廖鴻基(2000)。《山海小城》。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1)。《藍色手札-高高屏海岸心情隨記》。高雄:高雄縣政府。
廖鴻基(2001)。《海洋遊俠-臺灣尾的鯨豚》。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3)。《台11線藍色太平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3)。《漂島--趟遠航記述》。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5)。《尋找一座島嶼》。臺中:晨星出版社。
廖鴻基等(2005)。《臺灣島巡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6)。《腳跡船痕》。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6)。《海天浮沉》。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7)。《領土出航》。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8)。《後山鯨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9)。《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廖鴻基(2009)。《飛魚•百合》。臺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鴻基(2011)。《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臺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鴻基(2012)。《回到沿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廖鴻基(2015)。《大島小島》。臺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鴻基(2016)。《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臺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專書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海洋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海洋政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東年(2005)。《給福爾摩莎寫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吳靖國(2009)。《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明益(2004)。《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臺北:大安出版社。頁544。
教育部(200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葉至誠、葉立誠編著(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戴寶村(2011)。《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期刊論文
姜龍昭(1995)。〈論海洋文學〉,《海洋生活》第1卷第4期,頁26-28。
同春芬、張紹游(2015)。〈海洋意識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期。
何兆雄(1998)。〈試論海洋意識〉,《學術論壇》第2期,頁73-76。
林政華(2007)。〈臺灣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作品〉,《明道通識論叢》第 3 期。
邵廣昭 (1999)。〈魚類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頁 269-275。
吳靖國(2008)。〈海洋通識課程之內涵:知識取向的探討〉,《通識教育學刊》第2期,頁67-84。
東年(1997)。〈海洋臺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第154期,頁166-168。
周祝瑛(2011)。〈臺灣海洋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創刊號,頁43-64。
柳秀英(2008)。〈海洋視角的生命觀-以廖鴻基的文學作品為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23期,頁193。
胡興華、江智英、余明村、李子龍(2001)。〈打造海洋臺灣—再造沿海產業及環境〉(上),《漁業推廣》,第180期,頁14-23。
段莉芬(2001)。〈試論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的寫作風格〉,《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會議論文》。
孫大川、夏曼•藍波安(2005)。〈只有海浪最愛我—孫大川對談夏曼•藍波安〉,《印刻文學生活誌》,頁37。
黃聲威(2000)。〈淺探海洋文化(上)〉,《漁業推廣》第170期,頁39-49。
黃聲威(2000)。〈淺探海洋文化(下)〉,《漁業推廣》第171期,頁39-44。
黃聲威(2001)。〈認識海洋文化的特質〉,《農訓》第131期。
黃盈慈(2015)。〈建立臺灣海洋文化分析架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第5卷,頁106-119。
黃嘉郁(1999)。〈臺灣地區大眾海洋教育的實施現況〉,第六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 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黃麗生(2006)。〈近代臺灣客家儒紳海洋意識的轉變:從吳子光到丘逢甲〉,《海洋文化學刊》第2期,頁123-174。
黃騰德(2000)。〈從廖鴻基《鯨生鯨世》看臺灣的海洋文學〉,《臺灣人文》第 4 號,頁 47-61。
陳國棟(2006)。〈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海洋文化學刊》第3期,頁17-18。
陳小燕(2003)。〈欽州海洋意識初探〉,《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頁63-65。
陳艷紅(2010)。〈發展海洋文化的關鍵在於海洋意識教育〉,《航海教育研究》第4期,頁12-15。
陳冀斌、張二勛(2012)。〈芻議中學海洋意識教育〉,《文教資料》第11期,頁195-196。
陳光雄(2005)。〈民眾參與海洋資源保育行動之策略〉,《研考雙月刊》29卷第4期,頁43-55。
游美慧(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頁5-42。
張靜茹(2005),〈從海勇伯到海翁—論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演變軌跡〉,《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馮梁(2009)。〈論21世紀中華民族海洋意識的深刻內涵與地位作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71-79。
葉連鵬(2001)。〈海洋文化與澎湖文學〉,《澎湖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楊政源(2008)。〈臺灣海洋文學鳥瞰〉,《臺灣文學評論》第8卷,頁32-39。
楊政源(2005〉。〈尋找海洋文學-試析海洋文學的內涵〉,《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 2 期,頁147-159。
趙宗金(2011)。〈人海關係與現代海洋意識建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25-30。
劉福芳(2006)。〈試論海洋文化的哲學內涵〉,《理論學刊》第11期,頁110-111。
潘朝陽(2005)。〈文化地理觀點中的海洋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第1期,頁277-290。
賴芳伶(2005),〈穿越邊界:廖鴻基的海洋書寫〉,《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四、專書譯著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Ranjit Kumar(原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黃惠雯(譯),Benjamin Crabtree and William L. Miller(原著)(2002)。《質性方法與研究》。臺北,韋伯文化。
五、學位論文
李智婷(2011)。《海洋文學提升海洋關懷意識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德(2008)。《消弭海/陸的界限—論廖鴻基作品中海洋文化的思想體系與美學實踐》,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都(2009)。《醫學生及非醫學生對高齡者知識與態度調查及比較—以南部一所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7)。《戰後臺灣海洋文學研究》,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宏(2011)。《回歸與漂流—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的海洋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吳韶純(2005)。《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高師大國文教學碩士論文,頁52。
游美慧(2011)。《臺灣民眾海洋意識之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簡義明(1998)。《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頁136-152。
葉連鵬(2006)。《臺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葉玿伶(2000)。《尋找臺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國立臺灣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敏如(2011)。《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欣怡(2103)。《從海岸線出發—論廖鴻基作品中的海陸意識與海洋教育理念》,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網路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F0070002。最後檢閱日期:105年12月25日。
臺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eafoodguide.php。最後檢閱日期:105年12月25日。
SEA FOOD GUIDE。http://seafoodguide.mobi/。最後檢閱日期:105年12月25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http://www.kuroshio.org.tw/newsite/。最後檢閱日期:105年12月25日。
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永續海洋與氣候變遷。http://oceantaiwan.weebly.com/。最後檢閱日期:105年12月26日。
貳、英文
Weidner,H.and M.Janicke(1997).The political systems capacity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New York,Springer.
Steel, B. S., C. Smith, L. Opsommer, S. Curial and R. Warner-Steel(2005).Public ocean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48(2):97-114.
Ocean Literacy.(2008). http://oceanliteracy.wp2.coexploration.org/ Retireve 12/15,2016.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尋找台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
2.
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
3.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4.
戰後台灣海洋文學研究
5.
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
6.
醫學生及非醫學生對高齡者知識與態度調查及比較-以南部一所大學為例
7.
消弭海/陸的界線——論廖鴻基作品中海洋文化的思想體系與美學實踐
8.
海洋文學提升學生海洋關懷意識之行動研究
9.
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10.
回歸與漂流—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的海洋書寫研究
11.
從海岸線出發──論廖鴻基作品中的海陸意識與海洋教育理念
12.
臺灣民眾海洋意識之探討
13.
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與文化建構(1975~2004)
14.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作品之研究
15.
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
1.
東年(2005)。《給福爾摩莎寫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
林政華(2007)。〈臺灣海洋文學的成立及其作家作品〉,《明道通識論叢》第 3 期。
3.
吳靖國(2008)。〈海洋通識課程之內涵:知識取向的探討〉,《通識教育學刊》第2期,頁67-84。
4.
東年(1997)。〈海洋臺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第154期,頁166-168。
5.
周祝瑛(2011)。〈臺灣海洋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創刊號,頁43-64。
6.
胡興華、江智英、余明村、李子龍(2001)。〈打造海洋臺灣—再造沿海產業及環境〉(上),《漁業推廣》,第180期,頁14-23。
7.
黃聲威(2000)。〈淺探海洋文化(上)〉,《漁業推廣》第170期,頁39-49。
8.
黃聲威(2000)。〈淺探海洋文化(下)〉,《漁業推廣》第171期,頁39-44。
9.
黃盈慈(2015)。〈建立臺灣海洋文化分析架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第5卷,頁106-119。
10.
黃麗生(2006)。〈近代臺灣客家儒紳海洋意識的轉變:從吳子光到丘逢甲〉,《海洋文化學刊》第2期,頁123-174。
11.
陳國棟(2006)。〈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海洋文化學刊》第3期,頁17-18。
12.
陳光雄(2005)。〈民眾參與海洋資源保育行動之策略〉,《研考雙月刊》29卷第4期,頁43-55。
13.
楊政源(2008)。〈臺灣海洋文學鳥瞰〉,《臺灣文學評論》第8卷,頁32-39。
14.
楊政源(2005〉。〈尋找海洋文學-試析海洋文學的內涵〉,《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 2 期,頁147-159。
15.
潘朝陽(2005)。〈文化地理觀點中的海洋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第1期,頁277-290。
1.
神話與空間:廖鴻基海洋文學研究
2.
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
3.
海洋文學在台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為觀察核心
4.
廖鴻基海洋文學書寫與意識研究
5.
廖鴻基文學作品中的海洋關懷意識之內容分析
6.
廖鴻基海洋文學研究(1995~2012)
7.
女性海洋文學作品之家的意義研究──以《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海邊》、《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為探討對象
8.
海洋文學應用在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
9.
臺灣海洋文學發展研究
10.
台灣海洋文學的家鄉歸屬研究—-以東年、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為主
11.
海洋心‧海島情──廖鴻基的海洋文學作品研究
12.
邊界‧跨越‧回歸─廖鴻基的海洋書寫
13.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14.
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
15.
戰後台灣海洋文學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