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8: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作逸
研究生(外文):Tso-Yi Lin
論文名稱:臺灣客語政策之研究:1945-2017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Policy of Hakka Language in Taiwan(1945-2017)
指導教授:邱榮舉邱榮舉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7-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客家客家政策客語政策客家族群母語教育
外文關鍵詞:hakkahakka policyhakka policy of languagehakka ethnicmother tongu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4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臺灣「客語政策」源起於臺灣客家族群「1228還我母語運動」,當時客家族群三大訴求:開放客語廣播電視節目;實行雙語教育;建立平等語言政策,修改廣電法第20條對方言之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這些要求復振客語和客家文化的聲音,引起政府重視客家族群,進而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創辦「客家電視台」,訂定《客家基本法》。為了傳承客語精髓,推動各種客語復育計畫,政府將「客語」列為溝通語言之一,國民小學將客語列為重要母語教材、推動客語認證制度。
本研究從解嚴後的臺灣客家社會運動(還我母語運動)省思與臺灣客家政策關係省思開始,進而回顧戰後臺灣語言政策的過去國語統一運動、獨尊「華語」打壓客語(方言),到多元開放尊重母語學習人權政策及其對臺灣社會的影響;然後分析現階段臺灣的客語政策與母語使用的狀況,進一步思考臺灣應該建立何種的客語政策,才能於實踐未來朝向多元語言社會的遠景。本研究之目的為:探究客家母語運動的意涵、探究母語對社會文化的涵義、探究戰後臺灣語言政策的影響、探究現階段客語政策的內容。
本研究基於研究動機以法學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探究問題:戰後至解嚴前臺灣語言政策的變遷下對客語的影響、解嚴後在語言政策的推動與規劃下,客語政策的實際作為與成效、母語教育政策下,客語教育的制度推動與實踐內容、當前臺灣客語政策的反思與對未來客語政策規劃的建議。本研究的發現有:臺灣客家母語運動開啟臺灣客語政策的必然、《客家基本法》實質影響「客語政策」、《國家語言發展法》提升客語為國家語言地位、客語政策執行應結合學校母語教學等;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亦提出研究建議如下:臺灣客語政策應有適時評估機制、客語政策應擴大其他族群參與層面、積極的客家語言媒體近用、以深度訪談進行客語政策研究。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Hakka policy of language based on the Hakka movement in Taiwan, after Hakka movement in Taiwan, we have Hakka Affairs Council, Hakka TV, Hakka Basic Act. Acording to Hakka language heritage and promote on restoration of the Hakka language plan, the government list Hakka language to be one of communicational language, the Hakka language become an important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material in primary school, besides, Hakka language level certificate system would be the best method to let more people learn Hakka language.
This study found the Hakka policy of language cause of the Hakka Movement in Taiwan, the Hakka Basic Act acturally influence the Hakka policy of language, the Nation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ct will enhance the Hakka language status in natonal language, to proceeding the Hakka policy of language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in school.
Based on the study foundation,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
1. Taiwan Hakka policy of language should have evaluate system by time.
2. The Hakka policy of language should let other ethnic group joining.
3. The more aggressive Hakka language access to medoa.
4. The Hakka policy of language research can conduct by deep interview in the future.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分析 19
第一節 文獻探討 19
第二節 理論分析 52
第三章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途徑 6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戰後國語統一運動的臺灣語言政策 78
第二節 壓抑客語方言的臺灣語言政策時期 87
第三節 尊重多語多文化及客(母)語教學的語言政策時期 96
第四節 客家宣教與客語傳承 109
第五節 臺灣客家政策的語言保障和復振制度 113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17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73
第二節 建議 177
參考文獻 182
附 錄 195
附錄一:臺灣語言政策大事紀 195
附錄二:臺灣語言發展記事 199
附錄三:客家基本法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202
壹、中文
于煥庭(2005)。我國客家政策與客家文化關係研究-非政府組織的角色。嘉義縣: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甫昌(1999)。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載於鄧憲卿(主編),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 (2010)。W. Lawrence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市:學富文化。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保鍵(2013)。圖解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保鍵、邱榮舉(2012)。臺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台北市:五南。
王秋絨(2003)。語言政策的意識型態與弔詭的文化認同。社教雙月刊,116,42。
世界華語文教育會(2012)。國語運動百年史略。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市:巨流圖書。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1-28)。台北市:智勝出版社。
古國順(2005)。台灣客語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古儀瑩(2012)。臺灣客家宣教: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中會」為中心。桃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省公報(1945-1996)。臺灣省政府公報。南投:省政府秘書處。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市:揚智文化。
朱榮彬(2008)。台灣族群政治發展分析-以1987年以來客家族群動員為觀察視角。台北市: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
江明修(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明修、丘昌泰(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寶琴(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苗栗縣: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考會編(1982)。國語推行及措施之檢討與改進。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政府施政措施落實多元族群主流化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大安(2007)。語言活力通說。載於鄭錦全等(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6)。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
宋月華(2015)。客語能力認證獎勵之政策工具研究:以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為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西勤(1995)。台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台灣文獻46(3),173-208。
李美華等(譯) (1998)。E. R.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李美雲(2007)。我國客語政策之回應性評估。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沈曉瑩(2011)。從客語聖經翻譯看臺灣教會客家運動。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美慧(2004)。從「中國」到「台灣」-臺灣戰後詩中的「國家」意象。載於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
周志宏(2001)。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台北市:學林文化。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5)。教育文化人權入憲之研究。法政學報,19,81-140。
周志宏(2012)。教育法與教育改革(二)。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蔚(譯) (2001)。David Crystal著。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林子傑(2007)。人之圖像與憲法解釋。台北市:翰蘆圖書。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林秀姿(2002)。專訪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我對李勝選有信心。新台灣新聞週刊電子報,345。2017年5月7日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400
林宗源(1986)。濁水溪。台北市:笠詩刊。
林政菁(2017)。從客語表達到文化認同-以屏東縣好客國小客語沉浸式教學案例分析。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琴(2005)。客語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為例。新北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素琴(2009)。從本土語言政策談臺北縣國小本土語言教材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3,41-51。
邱秀年(1989)。臺灣語言政策的反省-從客家人的母語運動談起。客家風雲,15,50-57。
邱湘雲(2015)。臺灣華、客、閩語彙研究論集。台北市:聯合百科電子。
邱榮舉、謝欣如(2006)。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載於張秀雄、鄧毓浩(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127-162)。台北市: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邱榮舉、謝欣如(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載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95-132)。新竹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阿景(莫雲)(2011)。從隱身到發聲,客語斷層危機仍待克服。2016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20110512/3776
俞寬賜(2002)。國際法新論。台北市:啟英出版社。
南方朔(1999)。語言是我們的星圖。台北市:大田出版社。
客家委員會(2014)。101至102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2016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34836&ctNode=2945&mp=1869&ps=
客家委員會(2015)。本會簡介。2016年1月5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6452&ctNode=2016&mp=2013&ps=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市: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正鋒(2005)。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4(2),5-28。
施正鋒(2006)。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市: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正鋒(2007)。語言人權,載於鄭錦全等(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71-176)。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洪泉湖等(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市:五南圖書。
洪惟仁(1989)。臺灣的語言政策及語言問題-不當的語言政策引發語言問題。新文化,5,70-79。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台北:巨流。
范夢婷(2008)。從還我客家母語運動論母語受教權之憲法保障。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煒(2002)。公共政策與教育規劃: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翰蘆圖書。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正中書局。
徐明裕(2010)。建立客語生活學校評估指標之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民小學為例。新竹市: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慧玉(2015)。六堆地區語言類客語薪傳師政策之研究。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柴松林(2001)。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40(1),21-28。
祖力亞提·司馬義(譯)(2007)。Martin N. Marger著。族群社會學: 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種族和族群關係(第6版)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秦夢群(2011)。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
馬信行(1991)。教育社會學(第二版)。台北市:桂冠圖書。
張世賢(2008)。台灣客家前世今生來時路。台北市:草根出版。
張忠緒、樊華(2010)。論語言規劃的歷史及其最新發展。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6(10),28-29。
張維安(2015)。思索臺灣客家研究。台北市:遠流。
張維安、陳麗華(2015)。導論。載於張維安等(著),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90年代。南投縣:國史管臺灣文獻館;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張學謙(2007)。邁向多元化的台灣國家語言政策—從語言歧視到語言人權,載於鄭錦全等(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77-197)。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張錦華(2014)。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台北市:黎明文化。
教育部(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大聲說母語 拍片拿獎金。2015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EDBA23511253AB8E。
教育廳(1987a)。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中)。台中:教育廳。
教育廳(1987b)。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下)。台中:教育廳。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市:聯經。
曹逢甫(1995a)。台灣閩南語教學評述。台灣研究通訊,5-6合刊,2-18。
曹逢甫(1995b)。維護本土語言文化的芻議:一個社會語言學的觀點。載於施玉惠(編),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頁159-17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文學院。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2001)。新竹市閩南人與客家人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調查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143-170。
曹逢甫、黃雅榆(2002)。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載於張維安(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2-1-2-57)。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許育典(2014)。文化基本權與多元文化國。台北市:元照出版。
許俊湧(2005)。政見允諾的跳票與兌現-以陳水扁在兩千年大選時核四停建與客家的政見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載於何思因、吳玉山(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頁171-198)。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
陳文賢(2014)。在聯合國世界母語日省思台灣本土語文的發展願景。新世紀智庫論壇,65,33-34。
陳明裕(2011)。臺灣客家認同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為探討中心。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7)。台灣戰後語言課程與教學演變趨勢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2),198-219。。
陳美如(2009)。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香如(2006)。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的考察:臺灣本土化潮流下客家運動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健宏(2010)。語言與國族的文化辯證:法語的案例。台北市:Airiti Press Inc。
陳康宏(2009)。戰後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嬌(2007)。台灣語言活力研究。載於鄭錦全等(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19-3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陳皓薇等(2010)。歷史研究。載於潘慧玲(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23-151)。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義彥等(譯) (2007)。D. Marsh & G. Stoker等著。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新北市:韋伯文化。
陳儀(1946)。陳長官演講詞全文。台灣新生報,2月16日。
陳麗華(2015)。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彭玉芝(2011)。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析論《客家風雲雜誌》與還我母語運動之關係。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2001)。比較政治學。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2013)。台灣政治發展歷程。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金玉(2000)。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政忠、邱善雄、溫永生、吳瑞誠(2008)。客家宣教新浪潮:在所定的日子,達到倍加。新北市:中和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曾棠君(2009)。民進黨客家政策的政治果效。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宣範(2002)。語言不只是工具-從語言政策的歷史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58,32。
黃建銘(2011)。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71-104。
黃崇銘(2012)。臺灣教育實驗法制之研究-以日本法制為比較對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榆(2002)。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順益(1998)。台灣地區語言政策述論。中山中文學刊,4,124-145。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瓊華(1998)。在地的文學研究-台灣的語言政策。台灣文藝,163/164,32-48。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2008)。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新北市:國史館。
楊聰榮(2007)。語言上的弱勢族群與台灣的語言社會政策。載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主編),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頁361-373)。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德聖(2012)。臺灣客家運動之未來方程式:形成與發展(1987-2012)。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德聖(2013)。您不能不知道的臺灣客家運動。台北市:五南。
雷耀龍(2012)。臺灣客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中秋(2012)。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貴秋(2017)。古國順客語推廣與國家客語政策之關聯性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劉文彬(2005)。西洋人權史:從英國大憲章到聯合國科索沃決議案。台北市:五南圖書。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載於張秀雄、鄧毓浩(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3-16)。台北市: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潘慧玲(2010)。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明殿(2004)。人權與法治教育的觀念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9,10-16。
蔡芬芳(2002)。比利時語言政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魯炳炎(2009)。從多元流程觀點談蘇花高興建決策之議程設定與政策選擇。東吳政治學報27(4),171-240。
黎登鑫(2014)。客語流失與客語政策的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65,43-45。
盧政宏(2015)。客家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之落實-以臺北市社區大學為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正德(1994)。台灣語言政策該走的方向。六堆雜誌,42,10。
戴曼純、賀戰茹(2010)。法國的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實踐:由緊到鬆的政策變遷。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18(1),1-5。
謝國斌(2013)。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台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謝碧蓮(2011)。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執行成效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新竹市: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鍾玫芳(2015)。客語生活學校對客語傳承的影響-以屏東縣大成國小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頁49-78)。台北市:智勝出版社。
魏伊婕(2015)。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
Brass, P. R. (1996).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In J. Hutchinson & A. D. Smith (Eds.), Ethnicity (pp. 28-3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lunan, J.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Hernández, Hild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 teacher''s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Merrill, Columbus.
Jane Freeland, Donna Patrick(2004). “Language rights and language survival: sociolinguistic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J Jane Freeland and Donna Patrick (eds.), Language rights and language survival: sociolinguistic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pp. 1-34. Northampton, MA : St. Jerome Pub.
Tumin, Melvin M. (1964). “Ethnic Group”. in Julius Gould and William L. Kolb(eds.),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 P.243. New York: Free Press.
Van den Berghe, Pierre L.(1976). “Ethnic Pluralism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A Special Case?”. Ethnicity, 3:242-255.
參、日文
陳培丰 (2001)。「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國語教育政策の再考。東京:三元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秋絨(2003)。語言政策的意識型態與弔詭的文化認同。社教雙月刊,116,42。
2. 王秋絨(2003)。語言政策的意識型態與弔詭的文化認同。社教雙月刊,116,42。
3. 周志宏(2005)。教育文化人權入憲之研究。法政學報,19,81-140。
4. 周志宏(2005)。教育文化人權入憲之研究。法政學報,19,81-140。
5. 林素琴(2009)。從本土語言政策談臺北縣國小本土語言教材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3,41-51。
6. 林素琴(2009)。從本土語言政策談臺北縣國小本土語言教材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3,41-51。
7. 施正鋒(2005)。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4(2),5-28。
8. 施正鋒(2005)。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4(2),5-28。
9. 洪惟仁(1989)。臺灣的語言政策及語言問題-不當的語言政策引發語言問題。新文化,5,70-79。
10. 洪惟仁(1989)。臺灣的語言政策及語言問題-不當的語言政策引發語言問題。新文化,5,70-79。
11.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正中書局。
12.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市:正中書局。
13. 柴松林(2001)。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40(1),21-28。
14. 柴松林(2001)。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40(1),21-28。
15. 曹逢甫(2001)。新竹市閩南人與客家人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調查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14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