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6: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俊智
研究生(外文):Chun-Chih Hung
論文名稱:綠色「騎」蹟? 臺灣電動機車發展困境背後之政策結構與脈絡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Green Miracle? Policy Framework and Context Analysis Behind the Developmental Dilemma of Electric Scooter in Taiwan
指導教授:周桂田周桂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ei-Tien Chou
口試日期:2016-07-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電動機車科技系統高碳資本社會轉型科技與社會
外文關鍵詞:Electric ScootersTechnological SystemHigh Carbon CapitalSocietal TransitionS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臺灣被號稱為機車王國,平均每1.6人便擁有一輛機車,位居世界之首,燃油機車所造成之污染也日益嚴重。而早在民國87年,政府便有所謂的「發展電動機車行動計畫」,後續也陸續推動相關的發展計畫,但推廣成效不彰且普及率偏低。本篇研究便透過質性的訪談結合量化的數據,來解釋為何電動機車推動政策無法順利推廣。以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角度梳理電動機車的推動困境,並提出政策建議,以提供我國在未來相關政策上之參考。
Taiwan is reputed as a Kingdom of Scooters. Every 1.6 person has a scooter in average, which outnumbers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Even though the pollution that gasoline-fueled scooters caused was getting severe, the government had come out "Electric Scooter''s Promotion Project" in 1998. The government further executed development plans that were related to the project. However, the plans did not implement effectively and the penetration rate was low. This dissertation/academic research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failing to implement electric scooter project by combining the result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quantitative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to analyze the dilemma of promoting electric scooters and bring up policy suggestions. To offer suggestions to Taiwan on making related policies in the future.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8
壹、研究目的 8
貳、主要研究問題 11
第四節 研究設計 11
壹、研究方法 11
貳、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17
第一節 臺灣推廣電動機車之相關研究 17
第二節 科技與社會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STS)相關理論 21
第三節 社會轉型理論(Societal Transition Theory) 25
第四節 文獻回顧小結 27
第三章 臺灣電動機車政策發展始末 30
第一節 電動機車的定義與特色 30
壹、電動機車的定義 30
貳、電動機車的經濟效益 30
參、電動機車的環保性 32
第二節 臺灣電動機車政策進程 34
壹、環保署推動時期(1995~2002年) 35
貳、經濟部第一階段推動時期(2009~2013年) 37
叁、經濟部第二階段推動時期(2014年迄今) 39
第四章 臺灣機車政策結構之批判 43
第一節 高碳資本系統的形成與鞏固 43
第二節 管制燃油機車政策上的缺失 49
壹、偏低的油價與汽燃費 49
貳、燃油機車定檢與汰換 54
第三節 需要雙管齊下的電動機車推廣政策 60
第五章 臺灣電動機車發展的系統困境 64
第一節 舊有系統的持續鞏固 64
第一節 使用者對電動機車的質疑 68
第三節 電動機車系統的戰線缺口 78
第六章 結論 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政策建議 8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87
第三節 研究展望 87
參考文獻 90
壹、中文文獻 91
貳、英文文獻 96
附錄一、各縣市政府環保局加碼補助項目與金額 99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5)。〈從性別看交通運具使用情形〉。
尤浚達、胡均立(2015)。〈電動機車在澎湖地區推動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綠色經濟電子期刊》,1 : A17-A35。
文婧(2014)。〈鼓勵使用電動車 德國頒新法〉,《中國時報》,2014年10月14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0/14/n4271400.htm。
王志弘(1998)。〈非正式與零散化的彈性流動〉,載於王志弘著,《流動、空間與社會》,頁:153-206。臺北:田園城市。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6)。〈國家永續車輛管理政策 ─ 紓緩汽機車成長與使用報告〉。
朱宴生(2000)。《影響我國電動機車擴散因素之研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時報(2015)。〈衰!電動機車爆炸 出包電池廠商早跑路〉。《自由時報》,2015年06月09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43201
自由時報(2015)。〈參觀電動機車廠 毛治國:排碳量偏高形成貿易壁壘〉。自由時報,2015年03月25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267335
行政院(2014)。〈能源發展綱領〉。取自: http://www.ey.gov.tw/policy4/cp.aspx?n=0A491C0FC61FFF5E。
吳泉源(2009)。〈「美國的電氣化過程:系統建構者-Thomas P. Hughes」導讀〉。載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頁20-77,臺北:群學。
李雪梅(2011)。《消費者電動機車購買決策之探討 -環保與非環保區隔之比較》。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曉蓉(2013)。《電動機車之創新抵制來源因素探討》。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文苓、李翰林(2008)。《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初探──以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為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四卷,第二期。
杜易寰(2015)。〈不開發綠地也能創造經濟奇蹟〉,天下雜誌,第569期。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6334。
周卓煇(1998)。〈發展電動機車 台灣雙贏〉,《中國時報》。
周桂田、杜文苓(2015)。〈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
周桂田、曾玟學(2015)。〈氣候變遷與耗水產業雙人舞- 水資源治理之路徑依賴分析〉,2015第七屆發展研究年會─「世代不正義」,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
周桂田(2016)。〈氣候變遷驅動下臺灣能源轉型挑戰〉,載於周桂田、林子倫主編,《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頁:3-26。臺北:巨流。
林宗德譯,Sergio Sismondo著(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臺北:群學。
林明瑞、林盛隆、胡康寧、顏冠忠(2008)。〈就使用成本及環境觀點進行電動機車與燃油機車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
林朝億(2016)。〈反對汽燃費隨油徵收根據 僅靠民國50年資料〉,《新頭殼》。2016年03月23日。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6-03-23/71423。
侯俐安(2015)。〈大修法!PM2.5飆高 禁止開車、球賽、路跑…〉,《聯合報》,2015年11月18日。
施春美(2011)。〈首例 電動機車鋰電池突爆 車體合格 鋰電卻無檢驗機制 「官員瀆職」〉,《蘋果日報》,2011年05月06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506/33369032/。
洪俊智(2015)。〈TOYOTA的「未來」 台灣的氫機車〉,《聯合報》,2015年02月11日。
洪連成(2010)。〈台灣機車產業發展與未來〉。《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三期。
洪順慶(2000)。〈電動機車供電環境營運與行銷策略〉,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委託學術機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孫秀慧、林炳明(2011)。〈台灣電動機車的發展〉,《工業材料雜誌》。第二九一期:70-76。
翁書偉(2011)。《替代能源的榮耀與哀愁:從瓦斯車在台灣的困境談科技的政治鑲嵌》。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自立(2013)。〈臺北市電動車輛發展政策與配套措施芻議。都市交通〉。27-28,1-13。
張志仁(2011)。《電動機車通路經銷商評選之關鍵因素-以中華汽車為例》。桃園縣: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暉(2011)。〈對技術的社會建構論(SCOT)之挑戰:建構東亞技術研究主體性的一個契機〉。《科技、醫療與社會》,13,171-222。 
張學孔、張馨文、陳雅雯(2013)。〈新概念擘畫交通藍圖〉,載於洪美華主編,《綠色交通》,頁:150-167。高雄:新自然主義。
莊雅仲(2000)。〈摩托車城鎮〉,收錄於楊谷洋等編,《科技、社會、人》,pp70-79。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許甘霖(1993)。《黨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石化個案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彩雪(1994)。〈機車業發動自主引擎〉。《遠見雜誌》,第92期。取自: http://udndata.com/ndapp/KnoBase/magol/searchDoc?keyword=機車業發動自主引擎&origid=3246&start=0&page=1&forlist=&date=&key=gvm。
許躍儒(2012)。《能源政策,配送系統,飲食文化:瓦斯爐科技系統的發展》。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柏成(2010)。《台灣電動機車的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郭逸君(2016)。〈北市要禁騎二行程機車 12萬車友受衝擊〉,《聯合報》,2016年05月02日。
陳君華(2007)。〈交通接駁與代步新工具-輕型電動機車〉,《科技發展政策報導》,No.2:73-76。
陳炯堯(2012)。《論創新綠能科技擴散之研究-以台灣太陽光電發展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盈惠(2012)。《電動機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E公司為例》。高雄市: 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淵(2016)。〈超商變身充電站 挺電動車〉,《經濟日報》。取自: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1619385-超商變身充電站-挺電動車。
傅憲豪(2008)。《從炊煙裊裊到徵召太陽:台灣戰後家用熱水技術網絡的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喬江濤譯,Douglas G. Brinkley著(2007),《福特傳:亨利福特,他的公司和一個進步的世紀》(Wheels for the World: Henry Ford, His Company, and a Century of Progress)。北京:中信出版社。
湯京平、廖坤榮(2004)。〈科技政策與民主化:台灣發展電動機車經驗的政治經濟分析〉,《公共行政學報》11:1-34。
湯承倫、謝伯欣、林亭汝(2011)。〈「探討台灣因應氣候變遷之技術革新及政策規劃方向--以荷蘭創新水資源管理系統為比較案例」〉,2011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主辦。
賀力行、李陳國(1999)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與競爭策略之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第5卷,第1期,第125-154頁。
黃郁文(2013)。《台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與行銷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慧、蕭莉珍(2009)。〈歷久不衰的機車王國—台灣機車科技系統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第七十九期。
楊弘任(2012)。〈行動中的川流發電: 小水力綠能技術創新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台灣社會學》,23:51-99。
楊淑雲(2012)。〈節能減碳的現代風火輪:電動機車捨我騎誰〉。《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第一零五期。
經濟部能源局 (2015)。〈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2-10。
葉俊榮 (1993)。〈大量環境立法:我國環境立法的模式、難題及因應方向〉。收錄於葉俊榮著,《環境政策與法律》:頁 73-131,台北:月旦。
詹彩宜(2002)。《國家在推動綠色產業中的角色—「電動機車」的案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大維(1998)。《非正式之流動─台灣地區機車現象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錫、徐光蓉(2006)。〈電動機車政策之效益評估〉。《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頁57-69。
劉書彬(2016)。〈德國的綠色能源經濟轉型〉,載於周桂田、林子倫主編,《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頁65-78。臺北:巨流。
蔡勳雄、梁啟源、郭博堯 (2002)。〈汽燃費隨油徵收政策應先行實施〉。《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三期。取自: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3/theme-177.htm。
蕭代基(2006)。〈您是否贊成政府補助購買電動機車或環保汽車〉。國研院-科技政策智庫,取自:http://www.ier.org.tw/phpBB2/viewtopic.php?t=1983&sid=8af0adb01487ffee015abcfa8e5a98b8。
駱冠宏(2010)。〈摩托車的陽剛氣質與階級,1930s-2007〉。《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6,頁87-133。 
環保署(2005)。〈交通接駁與代步新工具--輕型電動機車〉。《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7,頁73-76。
環保署(2015a)。〈「整合各部會量能加速改善空氣品質」報告〉。取自: http://www.slideshare.net/OpenMic1/20141224-46296158
環保署(2015b)。〈清淨空氣行動計畫(104 年至 109 年)〉。
瞿宛文(2010)。〈臺灣戰後工業化是殖民時期的延續嗎?兼論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的起源〉。《臺灣史研究》第十七卷:第二期:頁39∼84。
顧荃(2015)。〈學柯P敢言 德訪賓籲北市棄機車〉。中央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503。
貳、英文文獻
Ashford, Nicholas A., and Heaton, George R., Jr. (1983). “Reg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Derk Loorbach, and Jan Rotmans. (2006). Managing transi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gerton, David. (2007). 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75-102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Elzen, B., Geels, F.W., Hoogma, R., Schot, J.W. and Te Velde, R. (1998).” Report for the Dutch Electricity Utilities “(Sep).
Fallows James. (1999). Tha American Army and the M-16 rifle. Pp382-394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Frantzeskaki, N., Loorbach, D., and Meadowcroft, J. (2012). “Governing societal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5, 19.
Geels, Frank. (2002).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s as evolutionary reconfiguration processe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d a case-study.” Research Policy, 31, 1257-1274.
Geels, Frank. (2005).” The dynamics of transitions in socio-technical systems: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pathway from horse-drawn carriages to automobiles.“ (1860-1930).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7, 4, 445-476.
Hughes, Thomas. (1979).” 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 system builder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20, 124-161.
Hughes, Thomas. (1983). Networks of power: 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 1880-1930.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ughes, Thomas. (2004)。〈美國的電氣化過程:系統建構者〉(楊佳羚、林宗德譯),《科技渴望社會》,(pp.19 – 77),台北:群學。
Hwang J.J. (2010) “Sustainable transport strategy for promoting zero-emission electric scooters in Taiwa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4:1079-1087 
Jacobs, C., and Kelly, W. J. (2008). Smogtown: The lung-b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 Woodstock, NY: Overlook Press.
Kemp, R.P.M. (2000).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Innovation Effects of Past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OECD Proceedings: Inno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pp. 35-61. Paris: OECD.
Law, John. (1987). “Technology and Heterogeneous engineering: The case of Portuguese expansion. “In W. E. Bijker, T. P. Hughes and T. Pinch (Ed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106-127.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Lewis, D. L., and Goldstein, L. (1983). The Automobile and American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acKenzie, D. A., and Wajcman, J. (1999).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Mander, Jerry. (1978). Four arguments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elevision. New York: Morrow., p.44.
Moran, Alan. (1995). Tool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Market Instruments versus Command-and-control.In Eckersley, R.(eds.) Markets, the state and the environment: Towards integration.Pp.73-85. Basingstoke: Macmillan.
Noble, David. (1985). Social choice in machine design: The case of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machine tools.Pp161-176 in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2nd ed. Edited b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Michael. (1991). “America’s Green Strategy.” Scientific American,
Ruth Schwartz Cowan. (1997).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tech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drian, Stirling, Andy and Berkhout, Frans. (2005) The governance of sustainable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Research Policy, 34 (10). pp. 1491-1510. ISSN 0048-7333
The Economist‎. (2015). “Seize the day.” Jan 17th 2015. Retrieve from: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639501-fall-price-oil-and-gas-provides-once-generation-opportunity-fix-bad
Urry, John. (2011). Climate change and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Urry, John. (2012). “Changing transport and changing climate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4, 533-535.
Urry, John. (2013). “Carbon capit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energy.” Journal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 78-83.
Voß, J.-P., Kemp, R., Bauknecht, D. 2006. “Reflexive Governance: A View on the Emerging Path,”in J-P. Voss, D. Bauknecht and R. Kemp (eds.), Reflexive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419-437).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nner, Lagdon. (1996).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Daedalus, 109, 121-136.) 1980.
Yago, Glenn. (1983). “The Sociology of Transport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9, 171-190.
Yang Chi-Jen. (2010). “Launching strategy for electric vehicles: Lessons from China and Taiwa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77: 831–83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明瑞、林盛隆、胡康寧、顏冠忠(2008)。〈就使用成本及環境觀點進行電動機車與燃油機車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
2. 孫秀慧、林炳明(2011)。〈台灣電動機車的發展〉,《工業材料雜誌》。第二九一期:70-76。
3. 張自立(2013)。〈臺北市電動車輛發展政策與配套措施芻議。都市交通〉。27-28,1-13。
4. 陳君華(2007)。〈交通接駁與代步新工具-輕型電動機車〉,《科技發展政策報導》,No.2:73-76。
5. 湯京平、廖坤榮(2004)。〈科技政策與民主化:台灣發展電動機車經驗的政治經濟分析〉,《公共行政學報》11:1-34。
6. 賀力行、李陳國(1999) 。〈台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與競爭策略之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第5卷,第1期,第125-154頁。
7. 劉安錫、徐光蓉(2006)。〈電動機車政策之效益評估〉。《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頁57-69。
8. 蔡勳雄、梁啟源、郭博堯 (2002)。〈汽燃費隨油徵收政策應先行實施〉。《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三期。取自: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3/theme-177.htm。
9. 駱冠宏(2010)。〈摩托車的陽剛氣質與階級,1930s-2007〉。《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6,頁87-133。 
10. 瞿宛文(2010)。〈臺灣戰後工業化是殖民時期的延續嗎?兼論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的起源〉。《臺灣史研究》第十七卷:第二期:頁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