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6: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燕樵
研究生(外文):Yen-Chiao Liang
論文名稱:梅堯臣詩歌中的行旅、家鄉與交遊書寫
論文名稱(外文):The Writing of Travel, Hometown and Social in Mei Yao-Chen’s Poems
指導教授:柯慶明柯慶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Ming Ko
口試日期:2017-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梅堯臣窮而後工宋詩行旅家鄉交遊
外文關鍵詞:Mei YaochenunsuccessfulSung poetrytravelhometownsoci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梅堯臣(1002-1060)是北宋最重要的詩家之一。當今學界一般將他視為宋代詩風的開創者,尤其著眼於他對「西崑體」的變革。然而,由於這些論述基本上是站在文學史、詩歌史發展的角度來思考的,因此它們很自然地將梅堯臣視為一個「文學家」、「詩人」與「革新者」,而忽略了歐陽修在著名的〈梅聖俞詩集序〉中指出的:梅堯臣在成為「詩人」之前,乃是一名不得志的「窮人」、「士人」;而梅堯臣對宋詩的革新,與他的這一生命轉折,亦深有關聯。

這樣的關聯,體現在貫串其一生、而同時也是其創作中重要主題的生命經驗,即漂泊於各地的「行旅」,在科舉失敗後逐漸取代京城而成其精神依歸的「家鄉」,以及在這樣的邊緣處境下,嘗試在政治中心的士人圈中,保持另一種地位與發言權的「交遊」三個書寫主題。這樣的生命經驗可謂是北宋廣大「不得志」士人群一生的縮影,進而形塑了與洋溢富貴、優雅與華麗氣息的西崑體,在根本上有所不同的創作情調。

因此,本論文在重新審視梅堯臣詩歌作品時,採取主題討論的方式,正是試圖將梅堯臣從「窮士」到「詩人」的這一生命轉折,與其詩歌革新的成就聯繫起來,從而對他的創作與生命有更立體、深入的認識。此外,也期盼藉由對於梅堯臣此一個案的發掘,使更多研究者重新審視、思考文學史論著中的印象與論題,引發對個別文學家之不同面貌的研究興趣,進一步豐富我們對宋代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認識。
Mei Yaochen(1002-1060)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in North Sung Dynasty. He is usually seen as the pioneer of the Sung poetry style, especially base on his achievement of changing Xikun. However, since current research mostly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History or Poetry History, they identify Mei Yao-Chen as a professional “poet” or “writer” spontaneously. These kind of view ignore a fact pointed by Ouyang Xiu in his famous prose 梅聖俞詩集序, which points out that Mei was first a unsuccessful scholars(窮士) before seeing himself as a poet. Moreover, his revolution on Sung poetry is also related to this turning of career and identity.

This relation between Mei’s life and poems reflect on three theme in his works: traveling, hometown, and social. First, throughout his life, Mei kept changing working places every two or three years and spent a lot of time on transporting, which symbolize the drifting life. Second, after failing in imperial examination, Mei’s southern hometown Xuancheng宣城 gradually became his spiritual anchor, instead of the capital. Third, in this peripheral situation, Mei tried to gain a position in the scholar group by creating social poems. These kinds of experience contribute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his works and Xikun poems, which represent noble, elegant, and wealthy.

To conclude, focusing on the themes of travel, hometown, and social in Mei Yaochen’s poem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nect Mei’s career life and his innovation on Sung poetry, in order to gain further insight into Mei’s life and poem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case of Mei, it indicates a possibility to reconsider the statements and impression given by History of Literature/Poet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意義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說明 6
第二章 在路上:梅堯臣的移動與行旅書寫 8
第一節 前言 8
第二節 游宦之旅 10
第三節 道中之樂:遊覽與逢友 16
第四節 移動、變化、天候意外:「舟行」的觀看視角與交通特性 21
第五節 小結 27
第三章 「吾鄉」:梅堯臣的家鄉與南方書寫 29
第一節 前言 29
第二節 洛陽文人集團時期:來自南方的青年才士 29
第三節 思江南:失意與死亡的威脅 36
第四節 丁憂時期的家居書寫:庇護與情感空間 44
第五節 〈宣州雜詩二十首〉:地方書寫與自我心志的辯證 49
第六節 晚年居京的故鄉追憶與植物書寫 57
第七節 小結 62
第四章 梅堯臣的交遊書寫與「詩人」身份 63
第一節 前言 63
第二節 「敘言以贈」:重述與對話 65
第三節 競藝與相知 71
第四節 「詩人」形象的建構 78
第五節 小結 86
第五章 結論 88
參考文獻 90
一、古籍
戰國・莊周著,錢穆纂箋:《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戰國・屈原等著,宋・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據明嘉靖間福建李元陽刻《十三經注疏》本影印。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劉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王維著,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鼇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司空圖著:《司空表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影印唐人集叢刊。
唐・權德輿著:《新刊權載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影印唐人集叢刊。
宋・梅堯臣著:《宛陵先生文集》,收於《儒藏系列:宋集珍本叢刊(四)》(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正統四年刻本影印。
宋・梅堯臣撰,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歐陽修撰,劉德清、顧寶林、歐陽明亮箋注:《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蘇舜欽著:《蘇舜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008年重印。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寧國府碑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正生書局,1972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
﹝日﹞淺見洋二著:〈距離與想象——中國的詩歌與媒體、作為媒體的詩歌〉,見氏著:《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日﹞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美﹞張聰著,李文鋒譯:《行萬里路:宋代的旅行與文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田曉菲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之前》,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朱東潤:《梅堯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梁建國:《朝堂之外:北宋東京士人交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劉守宜:《梅堯臣詩之研究及其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5年。
蕭馳:《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8年。
謝琰:《北宋前期詩歌轉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謝貴安、謝盛著:《中國旅遊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二)單篇論文
﹝日﹞小川環樹:〈吾道長悠悠——杜甫的自覺〉,見氏著:《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115-124。
方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年3月,頁65-93。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03-113。
代亮:〈孟郊、梅堯臣窮苦之吟異同論〉,《廣西社會科學》6期,2008年,頁146-149。
李建崑:〈論唐代元和時期流貶文人之行旅詩〉,《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9期,1998年6月,頁27-48。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見氏著:《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頁285-286。
康維訓:〈梅堯臣詩歌的創作旨趣〉,《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八期,2011年6月,頁227-242。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6年6月,頁133-176。
陳家煌:〈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份」〉,《文與哲》第十七期,2010年12月,,頁137-168。
陳慶豔:〈論科舉考試對梅堯臣詩歌創作的影響〉,《棗莊學院學報》第26卷第四期,2009年8月,頁30-31。
葉燁、劉學:〈梅堯臣的詩風與仕宦生計——兼論宋人仕宦的謀生意義與文學影響〉,《學術探索》第六期,2010年12月,頁131-135。
廖美玉:〈「漫遊」與「漂泊」──杜甫行旅詩的兩種類型〉,《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頁225-265。
穆迪、李偉:〈我心豈是限南北,美好未必須深紅——論梅堯臣詩歌中的植物情結〉,《九江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62-65。
鍾曉峰:〈論孟郊的詩人意識與自我表述〉,《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09年6月,頁189-216。
鍾曉峰:〈論歐陽脩「韓、孟之戲」與梅堯臣的自我認同〉,《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一期,2013年6月,頁77-112。
蘇怡如:〈流離中的自我與風景——杜甫湖南紀行詩初探〉,《東華漢學》第13期(2011年6月),頁1-38。
龔玲、張勤:〈梅堯臣「窮者之詩」的內容特色〉,《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2卷第八期,2008年8月,頁126-129。
(三)學位論文
﹝美﹞Jonathan Chaves, Mei Yao-ch’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ung Poet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屈玉川:《洛陽文人集團與梅堯臣詩歌的孕育》,杭州: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許芝瑋:《宋代官員的丁憂與起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金現:《梅堯臣詩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湯國梅:《梅堯臣的禽言詩與動物意象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庭碩:《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政治——以楊吳、南唐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劉筱媛:《梅堯臣年譜及其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0年。
穆迪:《梅堯臣紀游詩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年3月,頁65-93。
2. 方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年3月,頁65-93。
3.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03-113。
4.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103-113。
5. 康維訓:〈梅堯臣詩歌的創作旨趣〉,《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八期,2011年6月,頁227-242。
6. 康維訓:〈梅堯臣詩歌的創作旨趣〉,《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八期,2011年6月,頁227-242。
7.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6年6月,頁133-176。
8.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6年6月,頁133-176。
9. 陳家煌:〈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份」〉,《文與哲》第十七期,2010年12月,,頁137-168。
10. 陳家煌:〈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份」〉,《文與哲》第十七期,2010年12月,,頁137-168。
11. 廖美玉:〈「漫遊」與「漂泊」──杜甫行旅詩的兩種類型〉,《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頁225-265。
12. 廖美玉:〈「漫遊」與「漂泊」──杜甫行旅詩的兩種類型〉,《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月,頁225-265。
13. 鍾曉峰:〈論孟郊的詩人意識與自我表述〉,《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09年6月,頁189-216。
14. 鍾曉峰:〈論孟郊的詩人意識與自我表述〉,《淡江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09年6月,頁189-216。
15. 鍾曉峰:〈論歐陽脩「韓、孟之戲」與梅堯臣的自我認同〉,《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一期,2013年6月,頁7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