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代文獻
珍藏版本《易學啟蒙》(台北,武陵出版社,1986年[民國75])
《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春秋ㆍ老子撰、陳鼓應著:《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 : 中華書局, 1984年初版)
戰國ㆍ莊子撰、張默生著:《莊子新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漢ㆍ河上公注、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1版2刷)
漢ㆍ嚴遵撰、樊波成校箋:《老子指歸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
漢ㆍ班固《漢書補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年)
魏ㆍ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1版8刷)
魏ㆍ王弼著;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1957年)
唐ㆍ房喬等撰:《晉書》(臺北:鼎文,1976年)
宋ㆍ程顥、程頤撰;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ㆍ朱熹集註 :《論語集註》(首爾:傳統文化研究會,1990年初版)
宋ㆍ朱熹集註,成百曉譯註:《大學•中庸集註》(首爾:傳統文化研究會,1991年初版)
宋ㆍ朱熹撰;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市 : 四川敎育,1996年)
宋ㆍ朱熹撰、宋ㆍ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
宋ㆍ朱熹著:《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ㆍ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敎基金會,2000年)
元ㆍ董思靖撰:《道德真經集解》(臺北:藝文, 1965年)
明ㆍ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ㆍ王守仁述;明ㆍ徐愛撰:《王陽明傳習錄》(臺北:正中,1964年)
明ㆍ宋濂等撰:《元史二百一十卷》(臺北:鼎文,1977年)
清ㆍ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二版)
清ㆍ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1981年)
朝鮮ㆍ鄭道傳:《三峯集》(韓國文集叢刊5,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0年)
朝鮮ㆍ李滉:《退溪集》(韓國文集叢刊29,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4年)
朝鮮ㆍ李珥:《栗谷先生全書》(韓國文集叢刊44-45,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2年)
朝鮮ㆍ李珥著,鄭鐘復譯:《栗谷集》(首爾,明文堂,2009年)
朝鮮ㆍ李珥著; 金學睦譯:《醇言》(首爾:藝文書院,2001年)
朝鮮ㆍ李彥迪:《晦齋集》(韓國文集叢刊24,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88年)
朝鮮ㆍ韓元震:《南塘集》(韓國文集叢刊201-202,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8年)
朝鮮ㆍ韓元震:《朱子言論同異攷》(首爾:소명출판,2002年)
朝鮮ㆍ李柬:《巍巖遺稿》(韓國文集叢刊190,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7年)
朝鮮ㆍ宋時烈:《宋子大典》(韓國文集叢刊108,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3年)
朝鮮ㆍ朴世堂:《西溪先生集》(韓國文集叢刊134,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4年)
朝鮮ㆍ朴世堂著;金學睦譯:《新註道德經》(首爾:藝文書院,2009年初版)
尹鑴著;安藤幽乾校:《白湖讀書記》(京城:鴻文園,1935年)
朝鮮ㆍ尹拯:《明齋遺稿》(韓國文集叢刊135-136,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4年)
朝鮮ㆍ徐命膺著;曺玟煥譯:《道德指歸》(首爾:藝文書院,2008年)
朝鮮ㆍ徐命膺著;李奉鎬譯註:《참동고:역리와 내단학에 의한 서명응의 참동계 주해(《參同攷》:徐命膺以《易》理及內丹學註解《參同契》》(首爾:예문서원,2009年)
朝鮮ㆍ徐命膺:《保晚齋叢書》(首爾:首爾大學校奎章閣編,2006年)
朝鮮ㆍ李忠翊著;金允景譯:《椒園談老》(首爾:藝文書院,2013年)
朝鮮ㆍ李忠翊:《椒園遺藁》(韓國文集叢刊255,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0年)
朝鮮ㆍ李令翊:《信齋集》(韓國文集叢刊252,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0年)
朝鮮ㆍ李匡師:《圓嶠集》(韓國文集叢刊221,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9年)
朝鮮ㆍ李匡呂:《李參奉集》(韓國文集叢刊237,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9年)
朝鮮ㆍ鄭齊斗:《霞谷集》(韓國文集叢刊160,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5年)
朝鮮ㆍ洪奭周著;金學睦譯:《訂老》(首爾:藝文書院,2009年初版)
朝鮮ㆍ洪奭周著:《淵泉先生文集》(韓國文集叢刊293-294,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9年)
朝鮮ㆍ洪奭周著:《淵泉先生文集》(首爾:旿晟社影印本,1984年)
申綽著:《石泉遺藁》(韓國文集叢刊279,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1年)
朝鮮ㆍ丁若鏞:《與猶堂全書》(韓國文集叢刊281-286,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2年)
朝鮮ㆍ崔漢綺著,孫炳旭譯:《氣學》(首爾:여강출판사,1992年)
貳、當代專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市,天華,1986年)
車載有:《論老子》(上海,上海人民,196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薀之問題》(臺北:台灣學生,1983年)
黃炎培著:《朝鮮》(上海:商務,1929年)
葛榮晉主編:《中日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錢 穆:《陽明學術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蔡振豐:《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参、學術刊物
金洛必:〈栗谷李珥의『醇言』에 나타난 儒道交涉〉,《圓佛教思想》第20號(圓光大學圓佛教思想研究院,1996年)
金文植:〈徐命膺의 생애와 규장각 활동(徐命膺的生平及其在奎章閣的活動)〉,《精神文化研究》第22卷(韓國學中央研究院,1999年,頁151-184)
金文植:〈洪奭周의 經學思想研究〉,《奎章閣16》(首爾:首爾大學校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1994年,頁21-84)
김새미오:〈연천 홍석주의 연행과 그 의미(淵泉洪奭周的燕行及其意義)〉,《東方漢文學》第30輯(大邱:東方漢文學會,2006年,頁315-339)
金允景:〈서명응의 《도덕지귀(道德指歸)》에 나타난 태극관(徐命膺《道德指歸》的太極觀)〉,《동양철학연구(東洋哲學研究)》第48輯(동양철학연구회(東洋哲學研究會),2006年,頁145-172)
金允景:〈이충익의 《椒園談老》에 드러난 有無觀〉,《도교문화연구(道教文化研究)》(한국도교문화학회(韓國道教文化學會),2008年-04,頁243-266)
金允景:〈이충익(李忠翊)의 “가론(假論)”- 이탁오 진가론(眞假論), 정제두 가론(假論)과의 비교-(李忠翊的「假論」-李卓吾真假論和鄭齊斗假論的比較)〉,《동양철학연구(東洋哲學研究)》第73輯(동양철학연구회(東洋哲學研究會),2013年,頁201-221)
金學睦:〈연천 홍석주가 《도덕경(道德經)》을 주석한 목적 : 사상사적인 관점 아래 《순언(醇言)》과 《신주도덕경(新註道德經)》과의 관계를 중심으로(淵泉洪奭周註釋《道德經》的目的:從思想史觀點看《醇言》及《新註道德經》之間的關係)〉,《철학연구(哲學研究)》第60輯(哲學研究會(철학연구회),2003年-03,頁5-24)
金學睦:〈《新註道德經》에 나타난 西溪의 體用論〉,《哲學》(韓國哲學會,2000年-8,頁35-54)
金炯錫:〈강화학파 이충익의 《초원담로》에 나타난 형이상학 구조에 관한 연구 : 송명대 노자학의 맥락을 중심으로(江華學派李忠翊《椒園談老》的形上學架構之研究:以宋明兩代的老子學脈絡為主)〉,《韓國陽明學會學術大會論文集》(한국양명학회(韓國陽明學會),2011年-10,頁131-152)
琴章泰:〈《醇言》과 栗谷의 老子이해〉,《동아문화(東亞文化)》第43輯(首爾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2005年-12,頁169-231)
남상호:〈공자의 문질빈빈적 방법(孔子文質彬彬的方法)〉,《중국철학방법사(中國哲學方法史)》(江源:江源大學校出版部,1997年)
閔弘錫:〈李忠翊의 《椒園談老》에 나타난 老子觀 一考〉,《양명학(陽明學)》(韓國陽明學會(한국양명학회),2009年-04,頁285-311)
박권수:〈徐命膺의 易學天文觀〉,《韓國科學史學會誌》20卷1號(韓國科學史學會,1998年,頁57-101)
박연수:〈강화 하곡학파의 근대적성향(江華霞谷學派的近代性向)〉,《仁川學研究》第7號(仁川:仁川大學校仁川學研究院,2007年8月,頁37-68)
宋恒龍:〈栗谷李珥의 老子研究와 道家哲學〉,《韓國道家的現代的照明》(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1992年,頁143-153)
申鎮植:〈박세당 노자학의 특징(朴世堂老莊學的特徵)〉,《道教文化研究》,第31輯(韓國道教文化學會,2009年,頁87-110)
顏國明:〈老子闢老子平議──以「老子及楊墨」與「老子是權謀法術」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2011年,頁365-398)
李宣侚:〈通過《醇言》看栗谷如何理解《道德經》,《中國語文學論集》第16號(中國語文學研究會,頁155-164)
이병도(Lee,Byung-do):〈朴西溪와 反朱子學的思想〉,『大同文化研3』(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1966年)
李奉鎬:〈보만재 서명응의 생애와 사상 ; 서명응의 『도덕지귀』에 나타난 역리와 내단사상(內丹思想)의 일치(保晚齋徐命膺的生涯及思想;徐命膺《道德指歸》中的易理和內丹思想)〉,《한국사상과 문화(韓國思想和文化)》第22輯(한국사상문화학회(韓國思想文化學會),2003年,頁115-145)
李鍾晟:〈율곡의 노자관에 있어서 자아수련의 문제(栗谷《老子》觀中的自我修練問題)〉,《대동철학(大同哲學)》第19輯(大同哲學會論文集,2002年12月,頁2-97)
李鍾晟:〈《순언》과 ‘양생’- 그 정치철학적 양생론의 가능성에 대한 모색(《醇言》與養生-對其政治哲學養生論的可能性摸索)〉,《대동철학(大同哲學)》第40輯(大同哲學會論文集,2007.9,頁21-47)
李曦載:〈박세당의《新註道德經》연구(朴世堂的《新註道德經》研究)〉,《書誌學研究》第23輯(한국서지학회(韓國書誌學會):2002年,頁65-85)
林安梧:〈《醇言》•《道德經》與「儒道同源互補」-以《醇言》前五章為核心展開的一些思考〉,《栗谷思想研究》第13輯(江陵:栗谷學會
趙旻祐:〈對「朝鮮陽明學派」的一個省察:以李忠翊為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2卷第1期(總第23期)(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15年6月,頁245-264)조영숙:〈《老子想爾註》의 精氣神論과 成神의 수양에 대한 고찰〉,《道教文化研究》第38輯,(韓國道教文化學會, 2013年,頁69-92)
朱容成:〈《醇言》에서의 ‘嗇’의 의미〉,《艮齋學論叢》第11輯(艮齋學會,2011年,頁343-368)
崔一凡:〈朴世堂의 有無論〉,《儒學研究》第三輯(忠南:忠南大學校儒學研究所,1995年,頁1081-1093)
崔英辰:〈茶山 人性ㆍ物性論의 사상사적 위상(茶山之人性ㆍ物性論在思想史上的位相)〉,《哲學》68輯(首爾:韓國哲學會,2001年)
蔡振豐:〈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系,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 2006年6月,頁83-114)肆、國外文獻
姜周鎮:《李朝黨爭史研究》(首爾:首爾大學出版部,1971年)
金駿錫:《朝鮮後期政治思想史研究:國家再造論의 擡頭와 展開》(首爾:지식산업사,2003年)
劉明鍾:《韓國의 陽明學》(首爾:同合出版社,1983年)
尹南漢:《조선시대의 양명학연구(朝鮮時代的陽明學研究)》(首爾:집문당,1982年)
鄭寅普:《薝園國學散藁》(首爾:文教社,1955年8月)
鄭寅普:《薝園鄭寅普全集》(首爾:延世大學出版部,1983年)
崔英成:《한국유학통사(韓國儒學通史)》(首爾:심산,2006年)
崔英辰等:《韓國哲學史》(首爾:새문사,1999年初版)
忠南大學校儒學研究所編:《기호 학파의 철학 사상(畿湖學派的哲學思想)》(首爾:藝文書院,1995年)
韓國哲學史研究會撰:《韓國實學思想史》(首爾,심산,2008年)
紫田清繼:〈修養と養生〉,《中國古代養生思想の總合的研究》(平河出版社,東京,1988年)
伍、學位論文
金學睦:《朴世堂의《新註道德經》研究》(建國大學學大學院哲學科,博士論文,1998年)
李曦載:《朴世堂思想研究》(圓光大學校大學院哲學科,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
張庭熏:《李珥《醇言》研究:以儒解老與刪削轉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정두영:《朝鮮後期 陽明學의 受容과 政治論》(延世大學校史學科,博士論文,2009年)
陸、網路資料
《朝鮮王朝實錄》:http://sillok.history.go.kr/
朝鮮.朴世堂:《思辨錄》: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
朝鮮.朴世堂:《南華經註解刪補》: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http://www.nl.go.kr)
朝鮮.崔漢綺著:《氣測體義》:韓國古典綜合DB:http://db.itkc.or.kr,
明.方孔炤撰:《周易時論合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1133&page=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