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5: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仁和
研究生(外文):Lin Ho Soh
論文名稱:吳康齋的聖人之學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Wu Yu-pi’s Method of Sagehood Attainment
指導教授:林永勝林永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g-Sheng Lin
口試日期:2017-07-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吳與弼康齋聖人之學《日錄》康齋詩
外文關鍵詞:Wu Yu-piWu Kang-zhaisagehoodthe diarypo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吳與弼(1392-1469),號康齋,明代理學的開創性人物,本論文試圖對康齋的聖人之學作進一步的探討。聖人的觀念從先秦時期,認為孔子是天縱而不可學的,至於宋代轉變成聖人可學。康齋繼承了這樣的轉變,延續了宋代的聖人觀。然而,於其學問上有所轉變,逐漸偏向對於「心」的關注。本論文透過對於康齋《日錄》及其詩作的分析,試圖探討康齋的聖人之學有什麼樣的特色。《日錄》是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康齋修養的心地變化。透過《日錄》,將心地十字打開,直窺康齋成聖之學的心境,扭轉了明初科舉化、注疏化的理學風向。另外,《日錄》中記載了其工夫修養的方法,記載了其夢見聖人的經驗,以及記錄了聖人境界的體會。透過對於這些記錄的討論,試圖探究它們對於康齋聖人之學的意義。康齋的詩作亦是其聖人之學的重要部分,透過理解中國古典詩的「氣」論及吟誦的作用,試圖研究康齋的詩如何起到開顯、轉化,甚至是療愈的作用。由此可以知道,詩在康齋的聖人之學當中,起到了怎樣的工夫的作用。透過對於《日錄》及其詩作的探討,試圖勾勒出康齋的聖人之學的面貌。
Wu Yu-pi (1392-1469) is a ground breaking philosopher of Confucianism in Ming dynast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sagehood pursued by Wu Yu-pi. Since the pre-Qin period, intellectual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sagehood, like in the case of Confucius, was bestowed by heaven and cannot be attained by human effort. A paradigm shift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whereby the belief that sagehood can be attainable through practice emerged. Based on this new paradigm, Wu Yu-pi conceptualised his own idea of sagehoo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is thesis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nd of sagehood envisioned by Wu Yu-pi through analysing his diary and poetries. The diary recorded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of sagehood attainment and poetry is undoubtedly an integral part of his pursuit to become a saint. As such, through the close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Diary and his poetries, this thesis seeks to illustrate and portray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u Yu-pi’s brand of sagehood.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1
前言 3
第一章:先秦時期孔子的聖人形象 9
第一節:引論 9
第二節:「聖」的原始意義 9
第三節:孔子的聖人形象 12
一、孔子形象的變動 12
二、孔子為博學多能的聖人 15
三、孔子得天命為聖人 22
第二章:宋代儒家聖人觀 29
第一節:宋代以前聖人觀的轉變 29
第二節:宋儒所建構的「聖人可學」觀 31
第三節:體會孔顏之樂——「樂道者」的形象 34
第四節:朱熹理氣論架構下的聖人觀 41
第三章:吳康齋《日錄》所展現的聖人觀 49
第一節:明初理學對於「心」的轉向 49
第二節:《日錄》的形式及其開創意義 57
第三節:夢見聖人容貌——《日錄》中夢境所展現的聖人觀 61
第四節:克盡己怒,隨分讀書——康齋日常修養工夫所展現的聖人觀 70
第五節:心虛氣爽,似躡賢境——康齋《日錄》中的聖賢境界的記錄 83
第六節:小結 89
第四章:吳康齋詩中的聖人觀 91
第一節:研究理學家的詩的意義 91
第二節:詩的傳統意義——開顯、感通與轉化作用 92
第三節:康齋詩中立志、療愈及轉化氣質的作用 99
第四節:康齋詠物與題詠的詩作所打開的境界 109
第五節:詩中聖人境界的顯現 114
第六節:小結 123
第五章:結語 125
【徵引文獻】 129
古籍原典
王弼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劉尚慈:《春秋公羊傳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書局,2007)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弘明集》,《佛藏》第五十冊(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廣弘明集》,《佛藏》第五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敎基金會,2000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朱熹:《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濂等撰:《元史》第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胡廣等奉敕撰:《性理大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七一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薛瑄:《讀書錄》,《文淵閣四庫全書》七一一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賢撰,程敏政編:《古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四四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二五一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胡居仁:《居業錄》,《文淵閣四庫全書》七一四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
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萬斌主編:《羅汝芳集》上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顧炎武:《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彝尊:《經義考》,朱彝尊、翁方綱、羅振玉撰,孫國慶編輯:《經義考·補正·校記》(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
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四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近人論著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年)
卡爾·雅斯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卡西爾:《人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3年)
卡西爾:《人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3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成雲雷:《先秦儒家聖人與社會秩序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十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莊兵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14年)
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呂妙芬:《胡居仁與陳獻章》(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吳致融:《陸學為體朱學為用——從「工夫」論吳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孟慶雷:《鍾嶸《詩品》的概念內涵與文化底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第二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全集》卷十七(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全集》卷十二(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徐儒宗:《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郭沫若:《卜辭通篡》(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張桂光主編:《商周金文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鄒建鋒:《明代理學向心學的轉型——吳與弼和崇仁學派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楊希閔:《明吳康齋先生與弼年譜》,王雲五:《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四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臺北:學生書局,2009年)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8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錢穆:《孔子傳》(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九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理學六家詩鈔》,《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四十六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十一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顧彬著、刁承俊譯:《中國詩歌史——從起始到皇朝的終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M. Theresa Kelleher,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The Pursuit Of Sagehood: The Life and “Journal” (Jih-Lu) Of Wu Yu-Pi,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8.
W. T. Stace 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期刊論文
王培友:〈論兩宋理學「觀物」與理學詩類型化主題及程式化表達〉,《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一卷(2016年第2期)
朱小明〈從竹帛五行的「聖」字解讀先秦儒家思想的內在化走向〉,《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新三十二卷第一期(2002年6月)
李隆獻:〈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收入《文與哲》第二十五期(2014年12月)
李雪,徐福來:〈吳康齋哲學思想之特色及其意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四十二卷第一期(2011年1月)
吳震:〈中國思想史上的「聖人」觀念〉,《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13年7月)
林永勝:〈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對孔子形象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收入《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15年6月)
陳仁仁:〈「聖」義及其觀念溯源〉,《倫理學研究》總期第五十六期(2011年11月)
陳志信:〈詩境想像、辭氣諷詠與性情涵濡——《詩集傳》展示的詩歌詮釋進路〉,收入《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
陳志信:〈從理學修為面向論朱熹的《楚辭集注》〉,《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15年12月)
許齊雄:〈吳與弼的宗族觀念〉,《明代研究》第二十七期(2016年12月)。
許齊雄:〈國家政治目的和理學家教育理想在官學和科舉的結合——以薛瑄思想為例〉,《漢學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一期(2009年3月)
許惠敏:〈《明儒學案》以〈崇仁學案〉為卷首之意義之衡定──從吳與弼「心學」論述之〉,《當代儒學研究》第一期(2007年1月)
鄒建鋒:〈吳康齋意向性詩歌的理學意境分析:觀物清心〉,《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11年2月)
鄒建鋒:〈康齋與白沙學術思想比較分析〉,《船山學刊》第一期(2009年)
鄒建鋒:〈吳康齋「養良心」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1月)
鄒建鋒:〈吳康齋心體思想研究〉,《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總期第二十七期(2009年)
鄒建鋒:〈中國歷代吳康齋研究綜述(1460-2010)〉,《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11年)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14年12月)
楊儒賓:〈先秦思想的明暗象徵〉,收入何寅主編:《中國文化與世界》第六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楊儒賓:〈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9月)
楊菁:〈道德生命的實踐者——吳與弼的學行〉,《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九期(2009年12月)
閻保平:《「聖」字文化源流探考》,《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九卷第五期(2007年10月)
趙忠祥,侯波:〈明代前期理學走向與文化精神的變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6年1月)
鍾彩鈞:〈吳康齋的生活與學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
瞿兌之:〈釋巫〉,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新三十二卷第一期(2002年6月)
2. 李隆獻:〈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收入《文與哲》第二十五期(2014年12月)
3. 林永勝:〈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家對孔子形象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收入《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15年6月)
4. 陳志信:〈詩境想像、辭氣諷詠與性情涵濡——《詩集傳》展示的詩歌詮釋進路〉,收入《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
5. 陳志信:〈從理學修為面向論朱熹的《楚辭集注》〉,《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15年12月)
6. 許齊雄:〈吳與弼的宗族觀念〉,《明代研究》第二十七期(2016年12月)。
7. 許齊雄:〈國家政治目的和理學家教育理想在官學和科舉的結合——以薛瑄思想為例〉,《漢學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一期(2009年3月)
8. 許惠敏:〈《明儒學案》以〈崇仁學案〉為卷首之意義之衡定──從吳與弼「心學」論述之〉,《當代儒學研究》第一期(2007年1月)
9. 楊儒賓:〈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14年12月)
10. 楊儒賓:〈王學學者的「異人」經驗與智慧老人原型〉,《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9月)
11. 楊菁:〈道德生命的實踐者——吳與弼的學行〉,《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九期(2009年12月)
12. 鍾彩鈞:〈吳康齋的生活與學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