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4 21: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士倫
研究生(外文):Shih-Lun Huang
論文名稱:為什麼忍?親密關係中的和諧動機與忍讓行為
論文名稱(外文):Why be Forbearing? Harmony Motives and Forbearing Behavior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指導教授:趙儀珊趙儀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e-San Teoh
口試日期:2017-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4
中文關鍵詞:親密關係和諧動機忍讓行為
外文關鍵詞:Intimate relationshipharmony motivesforbearing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過去研究認為忍讓行為的目的是為了關係和諧、避免衝突。但從和諧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擁有不同和諧動機的個體採取的策略有所不同,因此忍讓行為也可能有所影響。本研究探討在親密關係中的和諧動機與忍讓行為。我們認為和諧動機會影響忍讓行為,進而影響關係。結果顯示促進和諧動機會影響關係滿意度,也會透過溝通協調忍讓行為影響關係滿意度;而避免分化動機則是透過壓抑順從忍讓行為影響關係滿意度。本研究顯示了和諧動機預測了忍讓行為的使用,並且間接或直接影響了關係滿意。文章最後則針對本研究的不足與限制進行討論,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可能的建議。
第一章、緒論 1
第二章、文獻回顧 3
第一節、和諧概念 3
第二節、和諧理論 4
第三節、忍的概念 6
第四節、忍的影響機制 7
第五節、親密關係中的忍 11
第六節、研究想法與假設 13
第三章、研究方法 15
第一節、研究參與者 16
第二節、研究程序 16
第三節、研究工具 17
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 20
第四章、研究結果 21
第一節、描述統計 21
第二節、相關分析 22
第三節、迴歸分析 24
第五章、討論 28
第一節、衝突因應中的忍 28
第二節、和諧動機與忍讓行為 30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31
參考文獻 33
附錄 38
江孟霖(2010)。「和諧價值觀、群體關係對華人組織成員分配決策之影響:情境效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企業管理與服務科學學程:桃園市。
余德慧(1991)。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頁291-362。台北:遠流出版。
利翠珊(1995)。年輕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利翠珊(2012)。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447-475。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利翠珊、蕭英玲(2016)。夫妻內隱情感經驗:感恩,忍與婚姻滿意度。「本土心理學研究」,45, 93-128。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0,3-68。
林以正、黃金蘭、李怡真(2011)。進退之間的拿捏:忍的情境變異性與心理適應。「本土心理學研究」,35,57-100。
林瑋芳、鄧傳忠、林以正、黃金蘭(2013)。進退有據:中庸對拿捏行為與心理適應之關係的調節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40,45-84。
邱蘭媚(2015)。「男性親密暴力者『忍』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修慧蘭、孫頌賢(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71-92。
張志學(2005)。中國人的分配正義觀。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下)」,頁863-901。台北:遠流出版。
張時雯(2003)。「大學生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依芬、黃金蘭、林以正(2011)。忍的情緒調控策略與心理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35,3-56。
黃筱蘋、黃囇莉(2012)。破冰之旅—虛性和諧友誼中的情緒分享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4,219-242。
黃囇莉(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圖書出版。
黃囇莉(2002)。孰可忍?孰不可忍?從現代化的「批判」到本土化的「堅忍」之間。載於葉啟政(主編):「現代化到本土化」,頁111-135。台北:遠流出版。
黃囇莉、許詩淇(2006)。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和諧化機制。「本土心理學研究」,25,1-43。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6。
楊國樞(1982)。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頁153-18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頁87-142。台北:桂冠圖書出版。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詹欣怡(2013)。「戀愛中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廖韋傑(2013)。「同理式忍讓、衝突與關係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鄧傳忠(2008)。「中庸思維對拿捏行為與心理適應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鍾尚融(2012)。「成員和諧價值觀對團隊效能之影響-以團隊溝通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 ,桃園市。
Chen, T., Leung, K., Li, F., & Ou, Z. (2015).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creativity in China.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6, 648-672.
Cramer, D. (2000).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conflict styl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4, 337-341.
Frazier, P. A., Tix, A. P., & Barron, K. E. (2004). Testing moderator and mediator effect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1, 115-134.
Gottman, J. M., & Krokoff, L. J. (1989).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7, 47-52.
Gross, J. J., & Levenson, R. W. (1993). Emotional suppression: physiology, self-report, and exp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 970-986.
Hendrick, S. S.(1988). A generic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93-98.
Hwang, K. K. (1997-8). Guanxi and mientze: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ese socie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7, 17-37.
Lee, J. A. (1974). The styles of loving. Psychology today, 8(5), 44-51.
Leung, K. (1997). Negotiation and reward allocation across cultures. In P. C. Earley & M. Erez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eung, K., Brew, F. P., Zhang, Z. X., & Zhang, Y. (2011). Harmony and conflict: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in China and Australia.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2, 795-816.
Leung, K., Tremain-Koch, P., & Lu, L. (2002). A dualistic model of harmon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in Asi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 201-220.
Rahim, M. A. (1983). A measure of styles of handl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 368-3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利翠珊(1995)。年輕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2. 利翠珊(2012)。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447-475。
3.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4. 利翠珊、蕭英玲(2016)。夫妻內隱情感經驗:感恩,忍與婚姻滿意度。「本土心理學研究」,45, 93-128。
5.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0,3-68。
6. 林以正、黃金蘭、李怡真(2011)。進退之間的拿捏:忍的情境變異性與心理適應。「本土心理學研究」,35,57-100。
7. 林瑋芳、鄧傳忠、林以正、黃金蘭(2013)。進退有據:中庸對拿捏行為與心理適應之關係的調節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40,45-84。
8. 修慧蘭、孫頌賢(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71-92。
9. 黃筱蘋、黃囇莉(2012)。破冰之旅—虛性和諧友誼中的情緒分享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4,219-242。
10. 黃囇莉、許詩淇(2006)。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和諧化機制。「本土心理學研究」,25,1-43。
11.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6。
12. 楊國樞(2004)。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