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有衡
研究生(外文):You-Heng Huang
論文名稱:臺灣中央銀行的法律史考察:以央行與其他權力部門之關係為核心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the Legal History of Central Bank in Taiw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Bank and other Political Branches
指導教授:王泰升王泰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y-Sheng Wang
口試委員:蕭全政葉俊榮
口試委員(外文):Chyuan-Jenq ShiauJiunn-Rong Yeh
口試日期:2015-09-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法獨立性課責性獨立機關
外文關鍵詞:Central Bankthe Central Bank Actindependencyaccountabilityindependent regulation commis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針對臺灣近代所經歷的二個政權帶來的中央銀行法制分別作歷史考察。第一個政權為日本明治政府,考究的時間軸線自1895年日本領臺起至1945年終戰為止,至於現代中央銀行於歐洲的起源和日本明治政權的引進,則簡略說明;第二個政權為中華民國政府,自1927年第一部《中央銀行條例》制定至2010年為止。討論的焦點著重於:
一、現代中央銀行法制的建立。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觀念之出現,進而形成法律規定。
三、中央銀行在每個不同的政權及法律制度下,其獨立性的實踐如何?
  研究發現,日治時期臺灣的殖民地中央銀行法制下,中央銀行為日本南進與殖產興業政策的工具,無論規範面或實踐面,皆無獨立性可言。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法制雖有若干保障中央銀行地位的條文,但整體而言法規範層面的獨立性並不高,實踐層面的獨立性於1988年以前亦相當低;1988年後,法律制度未有太大改變,中央銀行卻逐步在實際運行上取得高度獨立性。
  中央銀行於1988年後在實際運作上產生獨立性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本文並不採納常見的「民主選舉會造成政治景氣循環」的說法,反而認為1988年後貨幣決策的逐步透明化、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化,才是中央銀行於1988年後仍在運作上創造並保持獨立的關鍵因素;而非常時期威權體制下民主制度的缺乏,則為以往缺乏中央銀行獨立性更進而釀成金融失序的重要原因。
  本文最後以法律史為主,並參酌外國立法例和學說,嘗試提出中央銀行法制變革的「應然」建議:就大方向而言乃「獨立性」與「課責性」的補強,具體事項則分別為理事任期、預算自主、理事同意權、資訊公開及決策方式等變革。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central banking legal systems in Taiwan which the two regimes brought in. First regime is the Government of Meiji Japan. the study starts from 1895 to 1945, including the outlines of the Central Bank’s origin in Western Europe and Japan. Second regime is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enacting of Central Bank Act in 1927 to 2010. The survey emphasizes :
1.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central bank’s legal system
2.the appearance of the idea of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y, and the formation of legal system.
3.the extent of the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y during every different regimes and legal systems.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entral Bank had been the tool of “the southern expansion doctrine”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und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uring this time, regulation or practice, there is no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y. Although there are few articles which try to protect the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y in the central bank law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xtent of independency on regulation was not high. The Central Bank also had been operating low independency in real practice before 1988. In spite of non-significant changes in legal system, the Central Bank gradually began to obtain the independency in real practice after 1988.
What was the key factor that the Central Bank operated independently in real practice? The general theory is “democratic elections generating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This study doesn’t adopt this theory. On the contrary,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parentization of monetary policies ,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after 1988 are the key factors of Initiating and keeping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y in real practice. The lack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 under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is an important reason of the lack of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y, even Financial disorder.
This study bases on the legal history and then refers to foreign legislative examples and theories, trying to give advice about the reform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entral bank: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dvice is the Reinforcement of independency and accountability; specific items are reforms of “terms of directors”, “power to consent director”,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摘要 iii
圖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中央銀行及獨立性的相關爭議 4
第一項 現今臺灣中央銀行法定任務及經營目標 5
第二項 中央銀行與政府間可能存在的緊張關係及獨立性的意義 7
第三項 獨立性的正反論據 7
第四項 獨立性之意涵與衡量指標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2
第一項 中央銀行及相關法制發展相關文獻 12
第二項 中央銀行獨立性相關文獻 14
第三項 獨立機關相關文獻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素材 16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6
第二項 研究架構 17
第三項 研究素材 21
第二章 中央銀行法制的起源及其於臺灣的建立 22
第一節 中央銀行法制於歐洲的起源 22
第一項 中央銀行前史 22
第二項 支票和匯兌制度的建立者──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 23
第三項 國家的銀行──英格蘭銀行 27
第四項 銀行的銀行──比利時國家銀行 29
第五項 不同的中央銀行法制有不同程度的獨立性 31
第二節 中央銀行法制於日本的整建 33
第一項 殖產興業政策下國立銀行條例的制定 33
第二項 國立銀行條例的修正與紙幣的浮濫發行 35
第三項 日本銀行法制的整建 36
第四項 日本銀行法制的特徵 38
第五項 日本銀行建立初期的運作情形 41
第三節 日治時期臺灣殖民地央行法制的整建與變遷 44
第一項 殖民地現代金融制度的建立背景 44
第二項 殖民地中央銀行法制的整建及臺灣銀行的設立 47
第三項 臺灣殖民地中央銀行法制的立法特徵 49
第四項 日治前期臺灣殖民地中央銀行法制的變遷與運作(1987-1937) 54
第五項 戰時法體制下臺灣殖民地中央銀行法制的變遷與運作(1937-1945) 58
第四節 小結 63
第三章 中央銀行復業前之央行法制(1927-1961) 65
第一節 遷臺之前的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法制(1927-1949) 65
第一項 中央銀行法制於中國的整建 65
第二項 中央銀行法制的特徵 67
第三項 中日戰爭前中央銀行法制變遷與實際運作 69
第四項 中日戰爭期間中央銀行法制變遷與實際運作 76
第五項 國共內戰期間中央銀行法制之變遷與實際運作 78
第二節 政權轉替下臺灣銀行的重整與運作(1945-1949) 79
第三節 遷臺之後的中央銀行法制(1949-1961) 84
第一項 受委託的臺灣銀行 84
第二項 臺灣銀行的運作 86
第四節 小結 90
第四章 中央銀行復業後的中央銀行法制(1961-2000) 93
第一節 1988年以前的央行法制(1961-1988) 93
第一項 中央銀行於臺灣的復業 93
第二項 威權體制下的中央銀行法制的特徵 95
第三項 威權體制下中央銀行法制的變遷 98
第四項 威權體制下的中央銀行法制的實際運作 100
第二節 民主化、自由化之後的中央銀行法制(1988-2000) 105
第一項 中央銀行獨立性可能面臨挑戰的原因 105
第二項 民主化、自由化後央行法制的變遷 108
第三項 民主化、自由化後的中央銀行實際運作 111
第四項 中央銀行獨立運作的關鍵因素 114
第三節 小結 117
第五章 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中央銀行法制(2000-2010) 119
第一節 獨立機關議題的興起 119
第一項 獨立機關於美國的起源 119
第二項 獨立機關議題於臺灣的引入 122
第三項 獨立機關議題浮現的因素 123
第二節 行政院組織改造下的中央銀行定位 126
第一項 行政院組織改造下獨立機關的設置 127
第二項 獨立機關的合憲性爭議 133
第三項 中央銀行成為法制上獨立機關的嘗試 136
第四項 央行被排除於法制上獨立機關外之原因 137
第三節 第一次政黨輪替後中央銀行的運作情形 139
第四節 小結 139
第六章 影響央行獨立性的關鍵因素及今後改革方向 142
第一節 央行缺乏獨立性的原因-非常時期法制及威權政體 142
第二節 央行產生獨立性並維持的關鍵-「透明度」及「課責性」的實踐 144
第三節 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再思辨 145
第一項 中央銀行是否該享有獨立性 145
第二項 可能伴隨獨立性而來的問題 148
第四節 中央銀行法制變革建議 150
第一項 大方向-「獨立性」與「課責性」的補強 150
第二項 具體建議 152
第五節 小結 159
第七章 結論 162
參考文獻 168
附錄 185
一、中文(含中譯)文獻
(一) 中文專書
Niall Ferguson(著),杜默(譯)(2009),《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臺北市:麥田。
山中永之知佑等(著),堯嘉寧等(譯)(2008),《新日本近代法論》,臺北市:五南。
于宗先、王金利(1999),《臺灣通貨膨脹》,臺北市:聯經。
于宗先、王金利(2005),《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臺北市:聯經。
中央銀行(1991),《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之制度與功能:中華民國五十年七月在台復業至八十年六月》,臺北市: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2003),《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之制度與功能(九十二年版)》,臺北市:中央銀行。
马振犊(主编)(2007),《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78册)》,北京市:九州岛。
王作榮(1990),《財政與金融:政府的兩把巨鉗》,臺北:天下文化。
王泰升(2009),《台灣法律史概論》,3版,臺北市:元照。
王泰升(2010),《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台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臺北市:元照。
王泰升(2014),《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2版,臺北市:聯經。
王鍵(2009),《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經濟政策研究(1895-1945)(卷一)》,臺北市:海峽學術。
王駿(1993)《財經大員的私房故事》,臺北:時報文化。
王駿(執筆)、俞國華(口述)(1999),《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臺北市:商智文化。
石涛(2012),《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 (1928~1937)》,上海市:上海远东。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10),《「我國憲政體制問題及改革方向」憲法層級獨立機關之再檢討子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汪原(編)(1976),《臺灣銀行三十年》,臺北市:臺灣銀行。
吳庚、陳淳文(2014),《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增訂版,臺北市:自刊。
吴景平(编)(2002),《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上海:财经大学。
吴景平(1992),《宋子文评传》,福州:福建人民。
李怡庭(2012),《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2版,臺北市:自刊。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2005),《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臺北市:遠流。
李榮謙(2012),《貨幣銀行學》,10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沈雲龍(1972),《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
林紀東(1950),《國家總動員法概論》,臺北:司法行政部。
林繼文(1996),《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縣:稻鄉。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胡開誠(1962),《國家總動員法概論》,臺北:自刊。
凃照彥(著),李明俊(譯)(199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市:人間。
洪葭管(编)(2005),《中央银行史料(上卷):1928.11~1945.5》,北京:中国金融。
洪葭管(編)(2005),《中央銀行史料(下卷):1928.11~1949.5》,北京:中国金融。
洪葭管(2008),《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北京:中国金融。
陳柔縉(2011),《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2版,臺北市:時報文化。
崔國華(2004),《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臺北市:臺灣商務。
章逸天(編)(1960),《總動員法規彙纂》,臺北:自刊。
許振明(2006),《貨幣銀行學》,第2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許嘉棟、許振明、吳中書(2014),《台灣中央銀行的發展、政策與職能》,臺北市:台灣金融研訓院。
康綠島(1993),《李國鼎口述歷史》,臺北:卓越文化。
張劍寒(1984),〈戒嚴與國家動員法制〉,刁榮華(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臺北:漢林。
朝倉孝吉(著),查復生(譯)(1980),《日本金融通史(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
朝倉孝吉(著),查復生(譯)(1989),《日本金融通史(第二冊)》,臺北市:臺灣銀行。
黃通、張宗漢與李昌槿(編)(1987),《日據時代之臺灣財政》,臺北市:聯經。
黃紹恆(2010),《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與史料》,臺北市:遠流,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黃朝盟(研究主持)、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區慕彰、羅文華(2011),《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葉俊榮(1997),《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再版,臺北市:自刊。
楊雅惠、許嘉棟(2014),《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臺北市:臺灣金融研訓院。
臺灣銀行(1996),《臺灣銀行五十年》,臺北市: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臺灣之金融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潘志奇(1980),《光復初期台灣通貨膨脹的分析:民國卅四年至四十一年》,臺北市:聯經。
劉進慶(200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市:人間。
劉慧宇(1999),《中囯中央银行硏究, 1928-1949》,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賴英照(1997),《台灣金融版圖之回顧與前瞻》,臺北市:聯經。
蕭文生(2000),《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理:自法律觀點談起》,臺北市:元照。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市:國家政策硏究資料中心。
蕭全政(研究主持)、國家發展委員會(編)(2014),《我國獨立機關組織定位、業務屬性及相關機關權責分工之研究》,臺北市 : 國家發展委員會。
韓家寶(著),鄭維中(譯)(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謝森中(1992),《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說明》,臺北:中央銀行。
簡義雄,(2006),《臺灣錢淹腳目》,臺北:自刊。
(二) 期刊論文
中央銀行(1997),〈中央銀行第十五屆理事會第八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有關貨幣政策之決議〉,《中央銀行季刊》,19卷1期,頁16-17。
尹仲容(1959),〈論本省之利率〉,《國際經濟資料月刊》,3卷1期,頁1-2。
王泰升(1995),〈日本明治維新的法律近代西方化〉,《臺大法學論叢》,25卷1期,頁1-15。
王泰升(2009),〈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5期,頁69-228。
王學新(2008),〈抗戰前博愛會醫院之運作與日本大陸政策之關係〉,《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6期,頁107-131。
石世豪(2006),〈趕不上歷史腳步的憲法釋義:簡評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36期,頁21-27。
李松峰、喬桂明(2010),〈中央銀行獨立性、權責性與透明性機制理論評述〉,《創新研發學刊》,6卷2期,頁50-61。
李惠宗(2006),〈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違憲性的探討-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6期,頁58-78。
李靜惠(2008),〈獨立之中央銀行在憲政體制中的地位:從美國獨立機關制度談起〉,《國際金融參考資料》,55期,頁32-68。
吳聰敏(2008),〈荷蘭統治時期之贌社制度〉,《臺灣史研究》,15卷1期,頁1-22。
林文斌(2004),〈制度變遷:動態機制的觀點以台灣中央銀行制度的變遷,1949-61為例〉,《人文及社會學集刊》,16卷3期,頁389-433。
林向愷、吳聰敏(1993),〈貨幣融通與中央銀行獨立性〉,《國家政策雙週刊》58期,頁3-4。
周志宏(2006),〈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與獨立機關的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37期,頁5-24。
邹晓升(2006),〈试论中国农民银行的角色和职能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4期,页61。
卓遵宏(2006),〈中央銀行與上海金融中心的發展(1927-1937)〉,《國史館學術集刊》,8期,頁1-44。
倪成彬(1989),〈金融政策的目標與中央銀行自主性〉,《基層金融》,18期,頁11-16。
徐良維(2010),〈我國獨立行政機關權力分立與行政組織法之觀察〉,《文官制度季刊》,2卷4期,頁85-121。
第一銀行徵信室(1998),〈淺析中央銀行之角色及功能〉,《調查資料》,396期,頁1-9。
張立生(1989),〈在臺復業後的中央銀行(一)〉,《中央銀行季刊》,11卷2期,頁73-88。
張其祿(2009),〈獨立管制機關的政治監督與治理:兼論對我國獨立機關之啟示〉,《公平交易季刊》,17卷2期,頁89-138。
張駿(1984),〈運黃金來臺灣的俞鴻鈞先生〉,《傳記文學》,46卷4期,頁37-45。
章孝庭(1989),〈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存款保險季刊》,2卷4期,頁5-12。
許振明(2001),〈貨幣政策與中央銀行決策機制:中央銀行法的修正啟示〉,《國家政策論壇》,1卷5期,頁125-132。
陳淳文(2009),〈從法國法論獨立行政機關的設置緣由與組成爭議:兼評司法院釋字第613號解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8卷2期,頁235-292。
陳淳文(2012),〈論獨立行政機關之監督〉,《政大法學評論》,126期,頁155-238。
陳慧明(摘譯),〈中央銀行透明化程度之國際評比〉,《國際金融參考資料》,48期,頁113-117。
陳誠(1959),〈當前財經問題與財經措施〉,《國際經濟資料月刊》,2卷3期,頁1-3。
陳暉淵(2007),〈美國聯邦政府獨立機關之分析〉,《競爭力評論》,10期,頁96-113。
黃智聰(2001),〈臺灣選舉與貨幣政策關係之初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9卷1期,頁111-136。
楊灝(1960),〈論現行「中央銀行法」應有的修正〉,《法律評論》,26卷10期,頁19-22。
楊灝(1961),〈民國五十年來中央銀行立法與建制之回顧〉,《法律評論》,27卷11、12期合刊,頁8-13。
廖元豪(2006),〈釋字六一三後,獨立機關還剩多少空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7期,頁87-92。
廖達琪(2005),〈「橡皮圖章」如何轉變為「河東獅吼」?立法院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角色轉變之探究(1950-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卷2期,頁343-391。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7),〈臺灣光復後之經濟法規〉,《臺灣銀行季刊》,3卷1期,頁242-288。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61),〈臺灣經濟法規〉,《臺灣銀行季刊》,12卷4期,頁306-314。
魯俊孟、賈志豪(2004),〈我國中央銀行改制獨立機關之省思與建議:以美國聯邦準備體系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3期,頁1-26。
劉孔中(2006),〈怪哉!以鞏固行政權為職志的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36期,頁28-32。
劉維開(2005),〈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4期。
蕭文生(1999),〈自法律觀點論中央銀行之組織與獨立性〉,《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期,頁1-44。
蕭文生(2008),〈金融監理機關財政獨立之法制研究〉,《政大法學評論》,101期,頁1-60。
蕭文生(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歷史回顧與評析〉,《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7期,頁51-116。
蕭全政、管碧玲與江大樹(2001),〈行政院組織調整芻議〉,《政治科學論叢》,15期,頁191-207。
蕭全政(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的部會架構評議〉,《研考雙月刊》,33卷3期,頁44-57。
蕭全政(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回顧〉,《研考雙月刊》,36卷2期,頁11-22。
蘇永欽(2006),〈沒有方法的解釋只是一個政治決定:簡評司法院第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36期,頁6-20。
蘇永欽(2006),〈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的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2期,頁89-116。
嚴家淦(1958),〈我們的財政與金融政策〉,《國際經濟資料月刊》,1卷4期,頁1-2。
(三) 專書論文
林子儀(1993),〈美國總統的行政首長權與獨立行政管制委員會〉,氏著《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頁122-141,臺北市:元照。
岸本美緒(著),李季樺(譯)(2001),〈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習俗〉,收錄於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頁225-264,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郭承天、陳尚懋、黃宗昊(2000),〈有錢大家賺?民主化對臺灣金融體系的影響〉,《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頁75-111,臺北市:桂冠。
許嘉棟、廖志峰(2011),〈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中華民國發展史:經濟發展【上冊】》,頁271-308,臺北市 : 政大、聯經。
張劍寒(1984),〈戒嚴與國家動員法制〉,收錄於刁榮華(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臺北:漢林。
葉俊榮(2010),〈獨立機關之獨立性:論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設立之憲法爭議〉,《行政組織與人事行政法制之新發展》,頁53-90,臺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
鄭敦仁(1999),〈政治民主化的經濟意涵〉,《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頁173-205,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蔣碩傑(1995),〈台灣的貨幣政策〉,《蔣碩傑先生學術論文》,頁131-154,臺北:遠流。
(四) 研討會論文
卓遵宏(1991),〈中央銀行之籌建及初期發展(1927-1935)〉,中華民國建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社會經濟史》,頁18-81,臺北:近代中國。
(五) 學位論文
江苑新(2005),《以新制度主義探討我國與日本中央銀行角色、地位之異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雯琪(2005),《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英國航海法與穀物法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至人(1999),《殖民地銀行體制下之臺灣銀行》,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樺(2012),《民主化、新自由主義與貨幣政策:歷史角度下我國中央銀行維穩原則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斌(1995),《台灣中央銀行獨立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萍(1998),《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分析:以政府公債成長率與貨幣成長率及通貨膨脹率的相關性為實證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世明(2001),《日據時代台灣銀行業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偉傑(2012),《中央銀行獨立性與通貨膨脹:追蹤資料分量迴歸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德至(2006),《論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之建置與設計:期盼促進公共討論的NCC》,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烜(1974),《美國獨立管制委員會體系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慧(1997),《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與貨幣政策目標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茂嘉(2011),《我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與民主發展》,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敬文(2010),《政治景氣循環與中央銀行獨立指數》,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鉅堂(1975),《美國獨立管制委員會之硏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維曾(1997),《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郭任昇(2007),《從憲法觀點檢討獨立行政機關:以設置必要性、職權與組織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世仁(2003),《國家建立與中央銀行之復業》,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唯玲(2008),《日治末期台灣戰時法體制之研究:從戰時經濟統制邁向「準內地」》,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梅(2012),《行政院獨立機關特性與運作之政經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瓊瑤(1991),《日據時期的台灣銀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志豪(2003),《獨立機關之建制:我國中央銀行與美國聯邦準備系統之比較》,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瑜(2000),《日治初期台灣幣制改革與台灣人貨幣觀念的轉變:國家貨幣體系的建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子青(1985),《獨立管制委員會運作之分析:兼論聯邦貿委員會的組織與功能》,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彥勳(2007),《國家與金融改革:金管會自主性與能力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君,《日治時期台灣銀行與其體系下金融機構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維婷(2010),《沒有變革的改革:全球化與台灣金融監理改革》,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六) 新聞資料
中央社(1998/02/10),〈考慮籌建美元拆放市場 研設海外投資經合基金,李總統指示央行總裁張繼正〉,《聯合報》,1版。
中央銀行新聞稿(2001/08/09)。
中央銀行新聞稿(2010/01/15)。
公論報社論(1951/06/15),〈對於臺灣銀行的觀感〉,《公論報》。
白俊男(1975/04/02),〈調整專業金融體系的問題〉,《經濟日報》,版2。
自由時報(2015/01/29),〈「1961-1970年」學者爆:國民黨違法向央行無息貸款〉,《自由時報》。
吳杰(1990),〈謝森中主導央行權力結構探索:梁成金與彭淮南分掌貨幣與滙率政策〉,《財訊》,102期,頁64-67。
宋華濃(1986),〈冠蓋滿京華、私人獨落寞?張繼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財訊》,50期,頁58-61。
宋華濃(1988),〈「老官邸」派的金融健將〉,《財訊》,72期,頁70-72。
李順德、許啟智(1994/05/26),〈梁國樹接央行總裁 執政黨通過央行決策未來將致力透明化〉,《經濟日報》,2版。
林向愷、吳聰敏(1993/04/10),〈央行必須獨立於行政院之外〉,《中國時報》。
林向愷(1995/03/23),〈訂定公債餘額上限難正本清源〉,《中國時報》,11版。
林向愷(1995/09/11),〈政治景氣循環台灣無福消受〉,《中國時報》,11版。
洪財隆(1995/10/13),〈光喊回歸經濟擺脫不了政治干擾〉,《中國時報》,11版。
陳雲上(1994/06/01),〈央行總裁交接,梁國樹:央行決策透明 獨立,並獲大眾依賴!〉,《聯合晚報》,4版。
張翔一(2011/06/01),〈失自主:央行後彭淮南時代堪慮〉,《天下雜誌》,473期,頁84-88。
黃玉振(1994/05/26),〈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人事案,凃德錡接組工會主任,梁國樹:貨幣政策將更透明化〉,《聯合報》,2版。
楊珊珊(1988),〈中央銀行侯門深似海〉,《財訊》,74期,頁72-75。
經濟日報社論(1975/07/25),《經濟日報》,版2。
經濟日報社論(1979/04/23) ,《經濟日報》,版2。
經濟日報社論(1982/06/14),《經濟日報》,版2。
經濟日報 (1988/02/11),〈朝野兩黨立委都主張 外匯存底應公諸大眾〉,《經濟日報》,1版。
經濟日報(1988/03/09),〈匯損擴大,央行功能亮起紅燈,立委促調整組織免受政治操縱〉,《經濟日報》,2版。
經濟日報(1988/03/14),〈外匯存底以何人名義存何處?央行決在日內向立委公開〉,《經濟日報》,1版。
經濟日報(1988/03/16),〈央行外匯存放情況,立委今將進行了解〉,《經濟日報》,2版。
經濟日報(1988/03/17),〈外匯存底疑問真多,咄咄逼問,立委建議設超黨派管理委員會,張繼正說如政策同意非常歡迎〉,《經濟日報》,2版。
經濟日報(1988/11/07),〈央行地位應獨立成法人組織 立委正草擬中央銀行法修正案〉,《經濟日報》,1版要聞。
經濟日報(1988/11/07),〈讓央行「獨立」存在自主運作 立委主動提案祛除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障礙〉,《經濟日報》,2版要聞。
經濟日報(1993/09/24),〈央行宜隸屬總統府 保持獨立自主〉,《經濟日報》2版要聞。
經濟日報(1993/10/29),〈央行版中央銀行法修正草案出爐 強化理監事會決策功能 改隸問題留待高層決定〉,《經濟日報》,4版金融理財。
經濟日報(1993/11/20),〈政院審查中央銀行法修正案 央行定位維持現制〉,《經濟日報》,2版要聞。
經濟日報(1997/06/04),〈中央銀行研議改隸總統府 修正央行法 產官學座談 建議理事專任 任期延為六至九年〉,《經濟日報》,2版要聞1。
聯合報(1988/03/17),〈外匯存底秀,限制級的?立委欲窺奧秘緊追不捨,央行遮遮掩掩如臨大敵〉,《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94/03/17),〈央行功能 央行法 立院下周審查 職權面臨大幅削減〉,《聯合報》,19版經濟新聞。
聯合報(1997/06/04),〈央行改隸總統獨立執行政策 許遠東邀產官學者研商央行法 與會代表並建議央行理監事會須具決策權〉,《聯合報》,21版財經焦點。
劉碧齡(1988/03/18),〈外匯存底運作,日人更信任政府,為免不必要壓力,絕不輕易公開,央行已揭開面紗,希望不要有太多「外行」干預「內行」〉,《經濟日報》,2版。
(七) 網路資料
《中央銀行向立法院業務及專題報告》,「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載於 http://www.cbc.gov.tw/ct.asp?xItem=1456&CtNode=1029&mp=1
〈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載於http://www.cbc.gov.tw/lp.asp?ctNode=357&CtUnit=376&BaseDSD=33&mp=1
《特別匯兌協定》全文,載於「WTO入口網」 http://www.trade.gov.tw/cwto/Pages/Detail.aspx?nodeID=356&pid=312974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令(1927),《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3卷3期,頁12,載於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earch_res.hpg&dtd_id=12&g=1&sysid=D2700180&SID=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令(1928),《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98卷2期,頁5,載於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earch_res.hpg&dtd_id=12&g=1&sysid=D2800185&SID=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令(1935),《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1749號,頁1-2。載於http://gaz.ncl.edu.tw/browse.jsp?jid=79001163&year=024_f&vol=24052400_1749%2824.05.24%29_file
立法院(1992),〈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第一屆第八十九會期第十一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81卷55期(下),頁236。載於http://gaz.ncl.edu.tw/detail.jsp?sysid=D9203485
立法院(1994),《立法院公報》,83卷43期(下),頁35-66。載於http://gaz.ncl.edu.tw/detail.jsp?sysid=D9401461
立法院(2010),《立法院公報》,99卷5期(二),頁403-407,載於「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how_gaztext.hpg&sysid=E1049939
李紀珠(2002),〈中央銀行獨立性與中央銀行法之修正〉,《國政研究報告》,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載於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1/FM-R-091-055.htm
許振明、林樹明(2002),〈中央銀行的組織與業務經營:政策獨立性與效率性之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載於http://www.npf.org.tw/post/2/3611
黃錦堂(2002),〈政府改造的憲法原則〉,載於http://www.npf.org.tw/post/2/947
釋字613號解釋憲法聲請書,載於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uploadfile/C100/%E6%8A%84%E6%9C%AC613.pdf
二、日文文獻
(一) 專書
山本義彥(1992),《近代日本経済史 : 囯家と経済》,東京市:ミネルヴァ。
三和良一(2002),《槪說日本経済史 : 近現代》,2版,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
日本銀行百年史編纂委員会(編)(1982),《日本銀行百年史,第一卷:1882年~1896年:日本銀行創立から金本位制の導入前まで》,東京都:日本銀行百年史編纂委員会。
日本銀行百年史編纂委員会(編)(1982),《日本銀行百年史:資料篇》,東京都:日本銀行百年史編纂委員会。
矢內原忠雄(1997),《帝國主義下の台湾》,復刻版,臺北市:南天。
矢內原忠雄(1935),《植民及植民政策》,5版,東京都:有斐閣。
石井寛治(1991),《日本経済史》,2版,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
台灣経済年報刊行会編(1943),《台灣経済年報》,1996復刻版,臺北市:南天。
名倉喜作(1939),《臺灣銀行四十年誌》,東京市:自刊。
竹澤正武(1968),《日本金融百年史》,東京都:東洋經濟新報社。
波形昭一(1985),《日本植民地金融政策史の硏究》,東京都: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東洋經濟新報社(編)(1924),《金融六十年史》,東京市 : 東洋經濟新報社。
東鄉實、佐藤四郎(1916),《臺灣植民發達史》,臺北:晃文館。
岡楽三(1912),《殖民地銀行論》,東京:隆文館。
朝倉孝吉(1961),《明治前期日本金融構造史》,東京都 : 岩波。
新庄博(1971),《財政金融経済論 : 貨幣経済の資金的分析》,東京都:金融財政事情硏究會。
塩野宏,《日本銀行の法的性格:新日銀法を踏まえて》,東京都:弘文堂。
満鉄調查課(1930),《満鉄調査資料第一百四十五號:各国植民地銀行制度》,大連:南満洲鉄道。
臺灣銀行史編纂室(編)(1964),《臺灣銀行史》,東京都:臺灣銀行史編纂室。
(二) 網路資料
大蔵省印刷局(編)(1897),《官報》,卷次、部編番號:18970201,東京:日本マイクロ写真。載於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47360
日本銀行調査局(1941),《第七十六回帝国議会主要財政経済関係法令並立法理由》,東京:本銀行調査局,頁10。載於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1281961
岡山裕(2010),〈専門性による統治の確立 : 20世紀前半のアメリカにおける独立行政委員会制度の展開〉,《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載於「慶應義塾大学学術情報リポジトリ(KOARA)」http://koara.lib.keio.ac.jp/xoonips/modules/xoonips/detail.php?koara_id=KAKEN_19730106seika
銀行信託協会(編)(1940),《会社経理統制令解説》,大阪:銀行信託協会。載於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1281901
三、英文文獻
(一) 專書
Cherry, J. (1992) Goldsmith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Conant, C. A., (1910), The National Bank of Belgium. Washington: Govt. Print. Off.
Elgie, R., & Thompson, H. (1998), The politics of central banks. New York: Routledge.
Hart, M. C. t., Jonker, J., & Zanden, J. L. v., (1997),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ndleberger, C. P., (2006), A financial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London: Routledge.
Mantle, J., (2009), Companie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From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o Google. London: Quercus.
Parkin, M., (2012), Central bank laws and monetary policy outcomes : a three decade perspective. London, Ontario : EPRI,
Pohl, M., & Freitag, S. (1994), Handbook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banks. Brookfield, Vt., USA: E. Elgar.
R. W. Hafer. (2005),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 an encyclopedia, Westport, CT : Greenwood Press, 33.
Richard B. Stewart, (1975), “The Reformation of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Law,” 88 HARV. L. REV. 1675.
Robert Wade, (2004),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9.
Slack, Edward R., (2001), Opium, state, and society : China''s narco-economy and the Guomindang, 1924-1937.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Wood, J., (2005), H. A history of central banking 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lley, John T., (1984), Monetary politics :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politics of monetary poli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 期刊及討會論文
Berman, S., & McNamara, K. R. (1999), “Bank on democracy,” Foreign Affairs, 78(2), 2-8.
G. Stigler, (197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62 (2), 3-21.
Grilli, V., Masciandaro, D., & Tabellini, G. (1991), “Political and Monetary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Financial Policies in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A European Forum, 13, 341-392.
Jiunn-rong Yeh, (2009), “Experimenting Independent Commissions in Taiwan''s Civil Administrative Law System: Perils and Prospects,”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Administrative Law, New Haven, 1-34.
Marshall J. Breger & Gary J. Edles, (2000), “Estalished by Practice: the Theory and Operation of Independent Federal Agencies,” 52,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1111-1294.
Meade, E. E., & Thornton, D. L. (2012), “The Phillips Curve and US Monetary Policy: What the FOMC Transcripts Tell U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64(2), 197-216.
Stanley, F. (1995), “Modern Approach to Central Banking(NBER No. 5064),” Cambridge MA: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olley, J. T. (1977),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entral Banks and Government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34, 151-173.
(三) 網路資料
295 U.S. 602 (1935) http://caselaw.findlaw.com/us-supreme-court/295/602.html
bank. (2015). I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1892/bank
Congo Free State. (2015). I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 http://academic.eb.com/EBchecked/topic/132463/Congo-Free-State
Quinn, Stephen and Roberds, William, (2005), The Big Problem of Large Bills: The Bank of Amsterdam and the Origins of Central Banking. 1.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814004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814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尹仲容(1959),〈論本省之利率〉,《國際經濟資料月刊》,3卷1期,頁1-2。
2. 尹仲容(1959),〈論本省之利率〉,《國際經濟資料月刊》,3卷1期,頁1-2。
3. 王泰升(2009),〈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5期,頁69-228。
4. 王泰升(2009),〈國民黨在中國的「黨治」經驗:民主憲政的助力或阻力?〉,《中研院法學期刊》,5期,頁69-228。
5. 王學新(2008),〈抗戰前博愛會醫院之運作與日本大陸政策之關係〉,《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6期,頁107-131。
6. 王學新(2008),〈抗戰前博愛會醫院之運作與日本大陸政策之關係〉,《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6期,頁107-131。
7. 石世豪(2006),〈趕不上歷史腳步的憲法釋義:簡評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36期,頁21-27。
8. 石世豪(2006),〈趕不上歷史腳步的憲法釋義:簡評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36期,頁21-27。
9. 李松峰、喬桂明(2010),〈中央銀行獨立性、權責性與透明性機制理論評述〉,《創新研發學刊》,6卷2期,頁50-61。
10. 李松峰、喬桂明(2010),〈中央銀行獨立性、權責性與透明性機制理論評述〉,《創新研發學刊》,6卷2期,頁50-61。
11. 李靜惠(2008),〈獨立之中央銀行在憲政體制中的地位:從美國獨立機關制度談起〉,《國際金融參考資料》,55期,頁32-68。
12. 李靜惠(2008),〈獨立之中央銀行在憲政體制中的地位:從美國獨立機關制度談起〉,《國際金融參考資料》,55期,頁32-68。
13. 吳聰敏(2008),〈荷蘭統治時期之贌社制度〉,《臺灣史研究》,15卷1期,頁1-22。
14. 吳聰敏(2008),〈荷蘭統治時期之贌社制度〉,《臺灣史研究》,15卷1期,頁1-22。
15. 周志宏(2006),〈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與獨立機關的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37期,頁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