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姵伊
研究生(外文):Pei-Yi Chen
論文名稱:從所得概念論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制度──以房地合一平等課稅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axation System of Individual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of Resid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Income Concept : Focusing on Equal and Integrated Taxation on House and Land
指導教授:葛克昌葛克昌引用關係林明鏘林明鏘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1-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9
中文關鍵詞:房地合一土地增值稅房地交易所得資本利得量能課稅原則比例稅累進稅
外文關鍵詞:integrated taxation on house and landland value increment tax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capital gainability-to-pay principleproportional taxprogressive ta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我國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制度,其中,我國境內居住個人從事房屋及土地之交易時,因土地增值稅之課稅規定不變,仍須課徵土地增值稅,並對房屋、土地全部交易所得減除當次交易之土地漲價總數額(即土地增值稅之稅基)後之餘額分離課徵所得稅,按照持有期間長短而適用不同比例稅率。此一作法引起本文研究之興趣:舊制之主要缺失為何?仍保留土地增值稅之原因何在?此一立法政策是否不僅未完全解決舊制之缺失,亦產生自身新問題?

本文從最上位之我國所得稅法上所得概念出發,認為雖所得稅法對於所得概念未有明文定義,惟該法第14條第1項依所得之來源將所得分為十類所得,蘊含所有所得類型應平等對待之意旨。再到次上位之資本利得概念,透過各種所得理論之探討後,確認資本利得屬於我國所得稅法上之所得。本於所有所得類型應平等對待之一貫立場檢視支持資本利得加重課稅或減免課稅之各個理由,本文主張集遽效應可作為減輕課稅之正當理由,以平等對待長期累積之資本利得,而鼓勵投資則僅可作為部分資本利得減輕課稅之正當理由,例如資本利得中之房地交易所得不應被包括在此一稅捐優惠之範圍內,以避免侵害人民之適足居住權。最後來到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制度之立法檢討,整理分析立法史並釐清本文對於土地增值稅之定位後,探討舊制下之主要缺失,再進行新制保留土地增值稅規定所生相關問題之討論,最後作出保留土地增值稅並無正當性之結論。

在立法建議部分,本文主張廢止現行土地增值稅之課稅規定,個人房地交易所得應與其他所得綜合累進課徵,無須區分房屋及土地各別之交易所得,並應實施實價課稅,進一步將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制度涵蓋範圍擴大及於與房屋、土地交易具相同經濟實質者,俾能貫徹量能課稅原則。檢視本文所提出此一立法建議,確實能解決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新舊制之問題。

最後附帶討論舊制檢討中所遺留之獨資及合夥課稅問題,本文認由於個人被認定為獨資或合夥營利事業時,相較於一般個人,未具有較高之經濟負擔能力,故不應因此被課予較重稅負。
Since January 1, 2016,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taxation on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new taxation system, when individuals residing in our country carry on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they should pay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for the law of such tax has not changed. Furthermore, their income derived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after deduc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land value increment, i.e. the tax base of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shall not be added to the gross consolidated income. The tax payable, instead, shall be computed separately and apply different proportional tax rates depending on the period where the transferred house and land have been held. This inspires my interest in research on what the main defects of the old system are, what the reason that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is retained in the new system is, and whether this policy of retaining such tax not only leaves defects of the old system unresolved but also leads to new problems in the new system.
My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superordinate concept, namely the income concept of the Income Tax Act of our country. I think the provisions of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4 which divide individual income into ten categories in accordance with sources of income imply that all categories of incom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though there is no any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income concept in the Income Tax Act. Next, I do research on the basic concept, namely the concept of capital gains. By exploring various theories of income, it is confirmed that capital gains are income of the Income Tax Act in our country. After discussing all the reasons that capital gains should be taxed more and the reasons that they should be taxed less from my consistent standpoint that all categories of incom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I argue that bunching effect can be a proper reason that capital gains should be taxed less so that long-term capital gains can be treated equally. On the other hand, encouraging investment can only be justification of taxing less on some kinds of capital gains. For instance,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should not receive such preferential tax treatment to avoid infringement of the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 Ultimately, I research the subordinate concept, namely individual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I review the tax legislation of individual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of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After organizing and analyzing the legislative history and clarifying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I explore the main defects of the old system. Then I discuss problems incurred by retaining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in the new system, and make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not justified to retain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As for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I argue that the law of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should be abolished. Individual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shall be added to the gross consolidated income and be taxed progressively. It is un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that from transactions of land. Furthermore, individual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should be taxed on the basis of actual selling prices, and the taxation system should cover all the other income form transactions whose economic substance is the same as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for the purpose of the ability-to-pay principle. By examining my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above,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y are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both the old taxation system and the new one of individual income from transactions of house and land of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In the end I discuss the taxation problems of sole proprietorships and partnerships left by the review of the old taxation system incidentally. In my opinion, individuals who are considered as profit-seeking enterprises organized in the form of a sole proprietorship or a partnership should not be taxed more because their taxpaying ability is not stronger than ordinary individuals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I
摘要 V
Abstract VII
簡目 XI
詳目 XIII
圖目錄 XIX
表目錄 X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2
第三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從所得概念探討資本利得稅課稅問題 7
第一節 我國所得稅法上之所得概念 7
第二節 所得理論下資本利得之定位 14
第三節 資本利得依我國所得稅法所採之所得理論符合所得概念 21
第四節 資本利得課稅理論之爭議 28
第五節 小結 49
第三章 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制度之立法檢討 51
第一節 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制度之立法沿革 51
第二節 土地增值稅之定位與憲法第143條第3項規定之突破 81
第三節 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舊制之檢討 88
第四節 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新制之檢討 122
第五節 小結 136
第四章 立法建議 139
第一節 房屋及土地應合併課稅且房屋及土地之界定無須與民法一致139
第二節 房地交易所得實價課稅之必要性與可行性 161
第三節 個人房地交易所得應採綜合累進課稅之方式 171
第四節 檢視新舊制問題在上述立法建議下之解決情況 195
第五節 小結 202
第五章 結論 205
參考文獻 207
一、專書
1.王澤鑑(2009)。《民法物權》。臺北:自刊。
2.王建煊(2008)。《租稅法》,三十一版。臺北:自刊。
3.佐藤進(著),張則堯、陳攀雲(譯)(1973)。《所得稅新論》。臺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
4.李宗黎、林蕙真(2011)。《會計學新論(上冊)》,七版。臺北:証業。
5.來璋(1985)。《平均地權理論與實踐》。臺北:自刊。
6.金唯信、殷文俊(1970)。《所得稅制度及實務》。臺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
7.林明昕(2006)。《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臺北:自刊。
8.法治斌、董保城(2010)。《憲法新論》,四版。臺北:元照。
9.卓輝華(2014)。《不動產估價》,三版。臺北:五南。
10.徐偉初、歐俊男、謝文盛(2012)。《財政學》,三版。臺北:華泰文化。
11.陳可粵(1986)。《我國所得稅制度之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陳立夫(2011)。《土地法研究(二)》。臺北:新學林。
13.陳新民(2015)。《憲法學釋論》,八版。臺北:自刊。
14.陳清秀(1997)。《稅法之基本原理》,三版。臺北:自刊。
15.陳清秀(2014)。《稅法總論》,八版。臺北:元照。
16.陳清秀(2016)。《稅法各論(上)》,二版。臺北:元照。
17.黃茂榮(2012)。《稅法總論第一冊: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增訂三版。臺北:自刊。
18.黃士洲(2012)。《探索稅務官司勝負契機:爭訟實例與法令剖析》。臺北:臺灣工商稅務。
19.葛克昌(1996)。《國家學與國家法:社會國、租稅國與法治國理念》。臺北:月旦。
20.葛克昌(2005)。《稅法基本問題──財政憲法篇》,二版。臺北:元照。
21.葛克昌(2009)。《所得稅與憲法》,三版。臺北:翰蘆。
22.葛克昌(2012)。《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稅捐稽徵法之新思維》,三版。臺北:翰蘆。
23.楊葉承、宋秀玲(2015)。《稅務法規:理論與運用》,六版修訂。臺北:新陸書局。
24.蔡茂寅(2006)。《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增補版。臺北:新學林。
25.蔡維音(2001)。《社會國之法理基礎》。新北:正典。
26.鄭丁旺、汪泱若、黃金發(2003)。《初級會計學(上冊)》,八版。臺北:自刊。
27.蔡維音(2008)。《全民健保財政基礎之法理研究》。臺北:正典。
28.謝在全(2010)。《民法物權論(上)》,修訂五版。臺北:自刊。
29.謝在全(2010)。《民法物權論(中)》,修訂五版。臺北:自刊。
30.謝在全(2010)。《民法物權論(下)》,修訂五版。臺北:自刊。
31.Harvey S. Rosen(著),李秉正(譯)(2005)。《財政學》,二版。臺北:麥格羅.希爾。
二、書之篇章
1.林明鏘(1997)。〈論基本國策──以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收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1465-1504。臺北:月旦。
2.林誠二(1999)。〈建築物所有權與基地利用權之一體化──以基地租賃權之利用型態為中心〉,收於:尹普基、王文宇(編),《商事法暨財經法論文集──王仁宏教授六秩華誕之祝壽論文集》,頁29-54。臺北:元照。
3.林全(1993)。〈土地增值稅為地方稅或國稅的屬性分析〉,收於: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土地稅制改革及其相關問題研討會論文彙編》,頁421-43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
4.范文清(2015)。〈土地稅〉,收於:黃茂榮、葛克昌、陳清秀(編),《稅法各論》,頁337-384。臺北:新學林。
5.黃士洲(2013)。〈實質課稅與稅法目的解釋〉,收於:葛克昌(編),《實質課稅與行政法院判決》,頁31-60。臺北:翰蘆。
6.黃士洲(2015)。〈營利事業所得稅〉,收於:黃茂榮、葛克昌、陳清秀(編),《稅法各論》,頁113-185。臺北:新學林。
7.葛克昌(2002)。〈婦女政策之憲法基礎──憲法增修第十條第六項意旨〉,收於:黃宗樂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頁177-218。臺北:學林文化。
8.葛克昌(2014)。〈藉稅捐簡化以達量能平等負擔──核實、實價與推計課稅之憲法基礎〉,收於:葛克昌、湯貢亮、吳德豐(編),《核實課徵、實價課稅與推計課稅暨台灣2013最佳稅法判決》,頁193-223。臺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1.丁福致(2001)。〈房地產價格拆算方法之研究〉,《土地經濟年刊》,12期,頁235-256。
2.王文宇(2007)。〈行政判斷與BOT法制──以ETC案及京站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42期,頁5-36。
3.王進祥(2012)。〈論我國不動產稅制之改革及其影響〉,《財產法暨經濟法》,30期,頁109-153。
4.王進祥(2013)。〈誰說沒在實價課稅?〉,《當代財政》,31期,頁69-75。
5.朱澤民(1998)。〈當前地方稅收劃分之檢討與改進〉,《政策月刊》,30期,頁2-5。
6.李惠卿(2012)。〈不動產交易按實價課徵土地增值稅之相關問題探討──以土地稅法為例〉,《國會月刊》,40卷5期,頁69-102。
7.住展雜誌編輯室(2014)。〈房屋的使用年限為何?〉,《住展雜誌》,391期,頁94-95。
8.金唯信(1960)。〈論「資本增益」課稅問題〉,《稅務旬刊》,310期,頁3-5。
9.林全(1993)。〈土地增值稅之改革芻議〉,《財稅研究》,25卷1期,頁7-12。
10.林妙雀(1988)。〈資本增益課稅問題之縱橫評析〉,《中國經濟》,448 期,頁9-22。
11.林世銘、陳國泰、王全三、趙念祁(2008)。〈我國實施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之研究〉,《會計評論》,47期,頁1-28。
12.邱晨(2015)。〈德國所得稅法個人營業所得以及私有財產管理所得的一般界限〉,《月旦財經法雜誌》,37期,頁159-185。
13.吳金柱(2004)。〈所得稅法上營利事業概念之探討〉,《法令月刊》,55卷7期,頁51-64。
14.吳嘉勳、周桂棻(2014)。〈談個人售屋財產交易所得〉,《稅務旬刊》,2246期,頁33-36。
15.吳德華(2006)。〈我國綜合所得稅改革方向之研究及建議──修正單一稅率制〉,《財稅研究》,38卷6期,頁161-182。
16.柯格鐘(2007)。〈論所得稅法之所得分類〉,《月旦法學教室》,59期,頁78-89。
17.柯格鐘(2007)。〈論量能課稅原則〉,《成大法學》,14期,頁55-120。
18.柯格鐘(2008)。〈論所得稅法上的所得概念〉,《臺大法學論叢》,37卷3期,頁129-188。
19.柯格鐘(2011)。〈論金融商品之課稅〉,《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7期,頁81-168。
20.柯格鐘(2013)。〈不動產稅制改革芻議(上)〉,《稅務旬刊》,2224期,頁23-27。
21.柯格鐘(2013)。〈不動產稅制改革芻議(中)〉,《稅務旬刊》,2227期,頁27-31。
22.柯格鐘(2013)。〈不必要的違憲宣告──談釋字第705號捐地節稅金額認定之違憲(下)〉,《稅務旬刊》,2236 期,頁24-31。
23.柯格鐘(2014)。〈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問題與挑戰〉,《稅務旬刊》,2269期,頁20-25。
24.段則美、孫毅(2007)。〈論土地與地上物關係中的分别主義與一體主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期,頁46-49。
25.馬自誠(1996)。〈土地交易所得課稅制度之檢討〉,《立法院院聞》,24卷1期,頁36-51。
26.袁義昕(2015)。〈房地合一長期持有優惠探討〉,《稅務旬刊》,2289期,頁7-10。
27.孫克難(2006)。〈憲法規範與土地稅何去何從?〉,《財稅研究》,38卷1期,頁32-46。
28.孫克難、羅時萬(2012)。〈臺灣實施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之探討〉,《經濟論文叢刊》,40卷3期,頁325-367。
29.張文貞(2008)。〈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台灣人權學刊》,1卷2期,頁25-43。
30.張武訓、李侃、林宗銘、周義順(2005)。〈以捷運創造都心開發的新價值──交九BOT案〉,《捷運技術半年刊》,33期,頁169-186。
31.張碧珠(2012)。〈房屋街路等級調整率之探討〉,《稅務旬刊》,2202期,頁7-10。
32.張於節(2014)。〈房價評定應由中央訂標準(下)〉,《稅務旬刊》, 2243期,頁21-23。
33.許育典(2003)。〈社會國〉,《月旦法學教室》,12期,頁38-43。
34.陳清秀(1993)。〈土地增值稅的檢討與改革〉,《植根雜誌》,9卷5期,頁11-35。
35.陳清秀(2001)。〈各種所得的意義及其範圍〉,《植根雜誌》,17卷4期,頁11-34。
36.陳清秀(2007)。〈量能課稅原則在所得稅法上之實踐──綜合所得稅裁判之評析〉,《法令月刊》,58卷5期,頁66-97。
37.陳清秀(2010)。〈社會國家原則在稅法上之運用(上)〉,《臺灣法學雜誌》,164期,頁24-39。
38.陳清秀(2014)。〈豪宅稅之合法性探討──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二年度訴字第四一七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26期,頁5-24。
39.陳清秀(2015)。〈個人買賣不動產課稅問題探討〉,《稅務旬刊》,2291期,頁7-12。
40.陳建宏、王瑞鴻(2013)。〈個人出售房屋財產交易所得課稅實務剖析〉,《會計研究月刊》,331 期,頁61-66。
41.陳明燦(2013)。〈我國房屋現值評定法制問題分析──以房屋稅條例第11條為中心〉,《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7期,頁169-179。
42.黃茂榮(2012)。〈不動產價格之狂飆及其管制(下)〉,《植根雜誌》,28卷10期,頁1-40。
43.黃世鑫(1975)。〈泛論資本增益課稅及其與健全資本市場之關係〉,《稅務旬刊》,849期,頁6-7。
44.黃世鑫(1979)。〈由相對所得概念試析資本增益課稅問題〉,《稅務旬刊》,989期,頁3-4。
45.黃世鑫(2012)。〈由三項司法判決論「不動產交易所得實價課稅」〉,《當代財政》,23期,頁40-45。
46.黃源浩(2004)。〈從「絞殺禁止」到「半數原則」──比例原則在稅法領域之適用〉,《財稅研究》,36卷1期,頁151-170。
47.黃志偉(2012)。〈實價登錄立法後相關問題探討〉,《現代地政》,343期,頁42-53。
48.黃建興、林俊儒(2008)。〈東歐國家實施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之探討及對我國之啟示〉,《經濟研究》,8期,頁299-324。
49.馮先勉(1989)。〈我國實現漲價歸公方法之回顧與檢討〉,《經社法制論叢》,4期,頁163-193。
50.游能淵(1993)。〈土地增值稅按實際移轉價格課徵之探討〉,《稅務旬刊》,1489期,頁7-14。
51.游振輝(2005)。〈從不動產總價分離房地價格之探討〉,《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卷3期,頁96-105。
52.曾品傑(2007)。〈論信託關係下使用權轉讓契約審閱期間之實務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42期,頁50-66。
53.葛克昌(2011)。〈所得重分配──國家任務與團結互助社群〉,《臺灣法學雜誌》,173期,頁77-98。
54.葛克昌、蔡孟彥(2014)。〈不動產交易之營業人認定〉,《稅務旬刊》,2264期,頁7-13。
55.葛克昌(2016)。〈房地合一稅及其憲法課題〉,《會計師季刊》,267期,頁62-74。
56.楊必立(1961)。〈中國所得稅史略〉,《清華學報》,2卷2期,頁184-209。
57.楊子江(2012)。〈土地增值稅結構變動與趨勢〉,《當代財政》,17期,頁62-68。
58.詹鎮榮(2006)。〈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 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41期,頁32-41。
59.蔡勝雄(1990)。〈地上權之沿革及其社會作用〉,《軍法專刊》,36卷2期,頁18-22。
60.蔡卯生(1992)。〈建築投資業建屋出售之稅務與會計實務(上)〉,《稅務旬刊》,1458期,頁14-16。
61.蔡卯生(1992)。〈建築投資業建屋出售之稅務與會計實務(下)〉,《稅務旬刊》,1459期,頁18-24。
62.蔡朝安、陳宏泰(2014)。〈合建分售案件溯源與再思考〉,《稅務旬刊》,2274期,頁26-32。
63.歐森藩(1987)。〈我國稅法上累進稅率與比例稅率之研究〉,《會計與管理》,833期,頁315-318。
64.劉維真(2012)。〈居住正義的課題──實價登錄或實價課稅〉,《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卷1期,頁9-19。
65.謝哲勝(2007)。〈信託運用於BOT契約的法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142期,頁37-49。
四、學位論文
1.毛冠貴(1987)。《土地增值稅稅制及稅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2.李宥叡(2006)。《所得類型與所得類型轉換之研究──以綜合所得稅為中心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3.李足能(2006)。《我國土地增值稅政策變遷與改革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臺南。
4.呂承翰(2014)。《不動產稅制與實價課稅》,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5.林英哲(1981)。《資本利得課稅之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6.吳晉儀(2013)。《使用權住宅法律問題探討──以台北市交九用地開發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7.卓文乾(1989)。《土地稅稅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8.陳錦秀(1985)。《所得變動之課稅方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9.陳怡綾(2006)。《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政策對地方政府財政之影響》,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
10.陳怡璇(2013)。《從所得本質與合憲性要求探討我國證券交易所得稅制──以德國法制為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11.許凱翔(2015)。〈我國房地分離相關爭議問題之研究──兼論立法改革芻議〉,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12.黃士洲(2007)。《稅法對私法的承接與調整》,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13.黃琝琇(1999)。《政府遷台後土地稅制變遷之研究──政治經濟的觀點》,國立中興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14.楊克成(2011)。《預售屋交易機制對消費者之安全保障──兼論新型態之使用權銷售》,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15.鄭庭侑(2012)。《資本利得本質與課稅方法之研究:以日本所得稅法讓渡所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16.蔡育庭(2009)。《我國累進稅之建制基礎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五、研究計畫報告
1.李顯峰主持(曾巨威協同主持)(2009)。《資本利得課稅問題之研究》,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研究報告。
2.林全、郭炳伸、張慶輝、鄭文輝(1989)。《資本增益課稅問題之研究》,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專題報告。
六、政府文書
1.中國租稅研究會(編)(2001)。《中華民國稅務通鑑(上冊)》。臺北:中國租稅研究會。
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編)(1988)。《平均地權條例立法沿革及理由》。臺北:自刊。
3.憲政實施協進會(編)(1946)。《五五憲草及有關法規彙編》。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
七、網路資料
1.中華民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四號公報。載於:http://www.rocreaa.org.tw/reaa/UploadFile/201551816153915.pdf。
2.內政部地政司,《實價登錄Q&A》。載於: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hotnews.asp?cid=1465&mcid=2177。
3.內政部地政司房地產交易價格簡訊查詢系統網頁說明。載於: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property.asp?cid=830&qcode。
3.李承嘉(1999)。《土地交易課稅制度之研究》,財政部賦稅署暨稅制委員會委託中興大學研究報告。載於: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466445&docId=85681。
4.財政部統計處(2014)。《近10年土地增值稅結構變動與趨勢》。載於:http://www.mof.gov.tw/File/Attach/63962/File_1935.pdf。
5.財政部賦稅署(2016)。《「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制度」疑義解答》。載於:http://www.dot.gov.tw/dot/home.jsp?mserno=200912270001&serno=200912270001&menudata=DotMenu&contlink=ap/faq_view.jsp&dataserno=201509100000。
4.陳正浩(2014)。《從地價調查估計規則及不動產估價技術規則探討買賣交易案例房地價格拆分》,新北市政府103年度自行研究報告。載於:http://www.xinzhuang.land.ntpc.gov.tw/fckdowndoc?file=/FB/file/%E5%BE%9E%E5%9C%B0%E5%83%B9%E8%AA%BF%E6%9F%A5%E4%BC%B0%E8%A8%88%E8%A6%8F%E5%89%87%E5%8F%8A%E4%B8%8D%E5%8B%95%E7%94%A2%E4%BC%B0%E5%83%B9%E6%8A%80%E8%A1%93%E8%A6%8F%E5%89%87%E6%8E%A2%E8%A8%8E%E8%B2%B7%E8%B3%A3%E4%BA%A4%E6%98%93%E6%A1%88%E4%BE%8B%E6%88%BF%E5%9C%B0%E5%83%B9%E6%A0%BC%E6%8B%86%E5%88%86(1).pdf&flag=ndoc。
6.彭禎伶,〈股市無量 張盛和:元凶證所稅早斃了〉,《中時電子報》,2016.4.28。載於: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28000119-260205。
7.彭禎伶,〈證所稅廢半年 大戶只回來50人〉,《中時電子報》,2016.3.29。載於: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29000033-260202。
8.盧冠安(2016)。《立委、名嘴口中的「元凶」證所稅廢了,為何股市交易還是低迷?》。載於: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494&nid=671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5.蘇建榮、林恭正、姚名鴻、鄭竹君、陳醇、林淑芬(2014)。《健全不動產稅制之研究》,財政部103年度委託研究計畫。載於: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8215852&docId=435972。
9.Chu, C. Y., Chou, T. Y., & Hu, S. C. (2015). Top Income Shares in Taiwan 1977-2013. 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Working Paper, 2015/6. Retrieved from http://wid.world/document/wid_working_paper_2015_6_taiw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 丁福致(2001)。〈房地產價格拆算方法之研究〉,《土地經濟年刊》,12期,頁235-256。
2. 2. 王文宇(2007)。〈行政判斷與BOT法制──以ETC案及京站案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42期,頁5-36。
3. 3. 王進祥(2012)。〈論我國不動產稅制之改革及其影響〉,《財產法暨經濟法》,30期,頁109-153。
4. 4. 王進祥(2013)。〈誰說沒在實價課稅?〉,《當代財政》,31期,頁69-75。
5. 5. 朱澤民(1998)。〈當前地方稅收劃分之檢討與改進〉,《政策月刊》,30期,頁2-5。
6. 6. 李惠卿(2012)。〈不動產交易按實價課徵土地增值稅之相關問題探討──以土地稅法為例〉,《國會月刊》,40卷5期,頁69-102。
7. 8. 金唯信(1960)。〈論「資本增益」課稅問題〉,《稅務旬刊》,310期,頁3-5。
8. 9. 林全(1993)。〈土地增值稅之改革芻議〉,《財稅研究》,25卷1期,頁7-12。
9. 10. 林妙雀(1988)。〈資本增益課稅問題之縱橫評析〉,《中國經濟》,448 期,頁9-22。
10. 11. 林世銘、陳國泰、王全三、趙念祁(2008)。〈我國實施所得稅單一稅率制度之研究〉,《會計評論》,47期,頁1-28。
11. 12. 邱晨(2015)。〈德國所得稅法個人營業所得以及私有財產管理所得的一般界限〉,《月旦財經法雜誌》,37期,頁159-185。
12. 13. 吳金柱(2004)。〈所得稅法上營利事業概念之探討〉,《法令月刊》,55卷7期,頁51-64。
13. 14. 吳嘉勳、周桂棻(2014)。〈談個人售屋財產交易所得〉,《稅務旬刊》,2246期,頁33-36。
14. 15. 吳德華(2006)。〈我國綜合所得稅改革方向之研究及建議──修正單一稅率制〉,《財稅研究》,38卷6期,頁161-182。
15. 16. 柯格鐘(2007)。〈論所得稅法之所得分類〉,《月旦法學教室》,59期,頁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