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一、書籍:
孔祥俊(2013)。《智慧財產權法律適用的基本問題一一司法哲學、司法政策與裁判方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帕斯卡爾·卡米納(Pascal Kamina)(2006)。《歐盟電影版權》,籍之偉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王澤鑑(1998)。《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王澤鑑(2006)。《特殊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法(二)》,台北:自刊。
王勝明(2013)。《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澤鑑(2009)。《侵權行為》,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遷、王淩紅(2008)。《知識產權間接侵權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遷(2015)。《著作權法》,21世紀智慧財產權系列教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遷(2014)。《知識產權法教程(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田村善之(2011)。《日本智慧財產權法》,周超、李雨峰、李希同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任自力,曹文澤(2006)。《著作權法:原理·規則·案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王勝明主編(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琛(2005)。《智慧財產權法關鍵字》,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丹林(2007)。《電視劇法律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李懷亮(2005)。《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與文化競爭》.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吳漢東(1998)。《西方諸國著作權制度研究》,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孟祥娟(2001)。《版權侵權認定》,北京:法律出版社。
周友軍(2010)。《侵權責任認定》,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新寶(2009)。《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洲與非洲研究所譯:《跨太平洋夥伴協議》,2015年版。
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 Lessig)(2004)。《代碼》,李旭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喬治·薩杜爾(Georges Sadoul)(1982)。《電影通史第3卷電影成為一種藝術 上 戰前時期1919-1947》,徐昭吳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曾勝珍(2010)。《論網路服務著作權之侵害》,台北:元照出版社二版第1刷。
雷炳德(2004)。《著作權法律》,張恩民譯,北京:法律出版社第13版。
楊立新(2010)。《侵權責任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鄭成思(1986)。《知識產權法通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鄭成思(2003)。《知識權論》,北京:法律出版社第三版。
劉春田(2006)。《中國智慧財產權評論》第2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波林譯(2002)。《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恩公約指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謝在全(2009)。《民法物權論(上)》,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謝銘洋(2014)。《智慧財產權法》,台北:元照出版社。
羅明通(2009)。《著作權法論II》第七版,台北:台英商務法律。
二、中文期刊:
王遷(2005),<論版權法中的間接責任>,《科技與法律》,第2期,頁50-59。
王遷(2009)<網路環境中版權直接侵權的認定>,《東方法學》,第2期,頁12-21。
王遷(2008),<「電影作品」的重新定義及其著作權歸屬與行使規則的完善>,《法學》,第4期,頁80-87。
王遷(2006)<「信息網路傳播權」及其侵權研究>,《網络法律評論》第7卷,頁1-9。
王遷(2008),< 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上)>, 《法商研究》,第4期,頁42-53。
王豔芳(2012),<信息網络傳播權司法保護及其新進展>,《電子知識產權》,第5期,頁25-27。
王遷(2012),<論版權法保護技術措施的正當性>,《知識產權年刊》,第1期,頁22-48。
王怡蘋(2008),<論著作權法之間接侵權——從德國案例所獲之啟示>,《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4期,頁75-108。石必勝(2008)<論連結不替代原則——以下載連結的經濟分析為進路>,《電子知識產權》,第5期,第62-63頁。
米哈依·菲徹爾(1999),<21世紀到來之際的版權和有關權>,《知識產權研究》第七卷,頁1-20。
田小軍、劉政操(2014)<網絡視頻版權生態維繫與多元治理的立體維權>,《中國版權》,第6期,頁50-55。
史凱賢(2014),<初步質疑知識產權間接侵權理論>,《法學研究》,11月(下),頁73-75。
司曉、劉政操(2015),<網絡雲盤版權侵權問題及規制對策>,《中國版權》2015年第6期,第26-29頁。
衣慶雲(2012),<電影作品著作權立法問題之異見>,《知識產權》,第9期,頁42-53。
朱冬(2012),<知識產權間接侵權中停止侵害適用的障礙及克服——以大陸法系為考察對象>,《法學家》,第5期。頁82-92。
曲三強(2010),<論影視作品的法律關係>,《知識產權》,第3期,頁16-22。
李穎(2016),<快看影視APP盜鏈侵權案的審理思路和相關思考>,《中國版權》,第4期,頁44-48。
李欲曉、吳敏(2015),<深層鏈接與信息網絡傳播權關係之探析>,《電子知識產權》第10期,頁22-26。
仲春(2005),<信息網絡傳播權利限制的學理分析>,《甘肅政法學院學報》,總第78期,第63-67頁。
李寧(2006),<「自由市場」還是「文化例外」——美國與法一加文化產業政策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5期,頁106-109。
江雅綺(2016),<封鎖侵權網站?從英國法及歐盟判決論封網定暫時狀態處分之演進>》,《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十四卷 第一期,頁139-167。呂淩銳(2015),<深度鏈接行為民事責任的思考>,《中國版權》,第1期,頁70-73。
呂長軍(2014),<視頻客戶端盜鏈的侵權模式及法律責任分析>,《電子知識產權》,第5期,頁86-89。
呂長軍(2016),<簡析深度鏈接、加框鏈接與盜鏈——以信息網路傳播權視角>,《中國版權》,第2期,頁39-42。
何瓊、呂璐(2015),<聚合型平台深層連結侵權問題研究——以設鏈方與被鏈方的關係為進路>,《電子知識產權》,第10期,頁5-17。
芮松豔(2011),<論內容合作關係下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性質>,《電子知識產權》,第7期,頁58-62。
芮松豔(2012),<電影欄目與教唆(引誘)侵權及幫助侵權行為的認定>,《中國版權》,第2期,第49-52頁。
芮松豔(2014),<網絡即時轉播行為的法律屬性以及深層鏈接行為的舉證要求 ——評央視網訴百度公司案>,《中國版權》,第2期,第31-35頁。
芮松豔(2009),<深層鏈接行為直接侵權的認定——以用戶標準為原則,以技術標準為例外>,《中國專利與商標》,第4期,頁81-92。
吳同(2016),<視頻聚合平臺的直接侵權認定探究>,《電子知識產權》,第5期,頁57-63。
吳漢東(2011),<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中國法學》,第2期,第38-47頁。
周洋(2013),<論雲計算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之判定>,《科技與法律,第5期,頁27-31。
於凱旋(2014),<網絡自由博弈論-俄羅斯通過《網絡反盜版法》>,《電子知識產權》,第1期,頁44-45。
孟祥娟(2013), <論俄羅斯視聽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知識產權》,第11期,頁102-108。
姚鶴徽、王太平(2009),<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之批判、反思與正確定位>,《知識產權》,第19卷總第114期,20-26頁。
姚信安(2011),<從美國法角度探討我國著作權民事間接侵權責任相類制度>,《中正財經法學》,第2卷。頁139-201。姚信安(2014),<從電影製作實務論視聽著作權利歸屬與行使>,《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生所 專書(19),頁259-299。
祝建軍(2010),<未經批准的涉外影視作品的保護-電影生死拳著作權侵權糾紛案引發的思考>,《中國版權》,第2期,頁26—32。
郭燁,胡岩(2011),<影視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幾個問題,寫在《著作權法》修訂之際>,《電子知識產權》,第9期,頁26-32。
郭鵬(2012),<中國技術措施保護及其例外的法律架構完善——對《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的不修改質疑>,《暨南學報》,第34卷第10期,頁108-115。
陳明濤(2014)<電影作品的作者身份確認及權利歸屬研究>,《知識產權》,第6期,頁10-20。
陳紹玲(2010),<未經批准的境外影視作品遭侵權如何賠償——兼評「英皇·龍影業公司訴土豆公司案>,《中國知識產權報》,第11期,維權·綜合。
陳晨,劉雄飛(2016),<芻議視頻聚合型APP侵權行為法律評論的雙重路徑>,《中國版權》,第5期,頁27-30。
陳加勝(2010),<信息網絡傳播權與鏈接的關係>,《電子知識產權》,第2期,頁70-75。
陳陽(2014),<視頻分享網站直接經濟利益認定>,《中國版權》,第2期,頁49-52。
陳雪萍(2004),<網絡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政治與法律》,第6期,頁74-78。
孫國瑞、劉玉芳、孟霞(2011),<視聽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研究>,《知識產權》,第10期,頁 60-64。
孫新強(2014),<論作者權體系的崩潰與重建——以法律現代化為視角>,《清華法學》2014年第2期,頁130-145。
孫昊亮(2014),<網絡反版權社會規範之反思>,《知識產權》,第11期,頁3-8。
趙偉(1998),<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問題>,《情報科學》,第16卷第5期,頁391-394。
秦小雙(2011),<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侵權裁判標準>,《中國知識產權
報》,第8期,[維權]周刊。
徐銘勳(2013),<中美版權教唆引誘侵權比較研究>,《知識產權》,第6期,頁86-90。
徐利再(2012),<移動互聯網視頻業務盜鏈分析及對策研究案> ,《軟件》,第33卷第5期,頁35-37。
陸陽(2015),<加框鏈接侵權認定標準的探究>,《中國版權》,第6期,頁51-54。
崔國斌(2013),<網絡服務商共同侵權制度之重塑>,《法學研究》,第4期,頁138-159。
崔國斌(2014),<加框鏈接的著作權法規制>,《政治與法律》,第5期,頁74-94。
張今、寧靜(2008),<技術變遷中的個人使用>,《電子知識產權》,第1期,頁27-29。
張漢國、田小軍(2015),<數字音樂深層鏈接行為的侵權認定與規制問題研究>,《中國版權》,第1期,頁60-63。
張金恩(2006),<美國版權間接侵權制度的新發展--MGM+v.GROKSTER,LTD.,ET AL案述評>,《知識產權》,第2期,頁55-59。
張金平(2012),<有關爬蟲協議的國外案例評析>,《電子知識產權》,第12期頁80-91。
張今(2011),<「避風港」在中國大陸——原理、規則與實務研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4期,頁117-133。張富強、許健聰(2015),<完善中國著作權懲罰性賠償立法的思考——基於法經濟學「效益最大化原則」的分析>,《知識產權》,第8期,頁57-62。
張玲玲(2016),<定向連結網路服務提供者侵犯著作權責任問題研究>,《科技與法律》,第2期,347-354頁。
張玲玲(2014),<視頻分享服務提供者侵犯著作權責任認定——兼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過錯」的判定標準>,《中國版權》,第3期,頁50-55。
梁瀚勻(2016),<加框鏈接的著作權法規制 ———以適用 「實質呈現標準」 的合理性為視角>,《商》,第17期,頁260-262。
馮曉青(2012),<網絡環境下私人複製著作權問題研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第3期,頁103-112。
馮曉青(2016),<聚合盜鏈行為侵權性及司法適用標準分析——兼議「騰訊訴快看影視"案>,《中國版權》,第4期,頁40-43 。
楊立新(2010),<《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的理解與解釋>,《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頁3-10。
楊暉、馬寧(2005),<「積極誘導規則」——從Grosker案看P2P侵權的新標準>,《電子知識產權》,第8期,頁49-52。
楊勇(2015),<深層連結的法律規制探究>,《中國版權》,第1期,頁53-59。
趙海燕(2014),<中國電影作品歸屬缺陷及完善探討>,《學理論》,第29期,頁76-77。
葉志良(2012),<著作權法三振條款制度對著作權平衡保護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第22期,頁79-114。熊琦(2008),<論「接觸權」——著作財產權類型化的不足與克服>,《法律科學》,第5期,頁88-94。
管育鷹(2014),<美國 DMCA 後網路版權保護立法嘗試>,《中國版權》,第1期,頁54-57。
鄧勇、蔡睿(2015),<網絡服務提供者連帶責任的法理基礎 一以“行為關聯”的共同侵權為視角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第2期,頁106-113。
蔡崇山(2015),<視頻聚合app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分析>,《中國版權》,第2期,頁65-70。
劉青、田小軍(2015),<移動視頻聚合應用法律問題分析>,《中國版權》,第2期,頁60-64。
樊麗娜(2008),< 國內外之比較:網絡鏈接的著作權保護>,《現代情報》,第1期,頁209-211。
劉曉慶、萬柯(2014),<視頻聚合平臺的版權侵權責任>,《中國版權》,第4期,頁44-47。
劉文傑(2012),<影視作品製片者的認定>,《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頁71-76。
劉娟(2015),<網路版權保護逐步反應制度的公、私法模式及借鑒>,《知識產權》,第6期,頁100-101。
黎立(2015),<線上視頻網站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中國版權》,第2期,52-55頁。
戴豪君(1997),<歐盟通過資訊社會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綠皮書補篇>,《資訊法務透析》,第2期,頁9-10。
羅施福、徐雁(2011),<兩岸電影著作權原始歸屬制度之比較>,《海峽法學》,第4期。頁24-29。
蘇志甫(2015),<網絡著作權保護法律適用問題研究——以法院相關判例為切入點>,《知識產權》,第6期,頁41-47。
鐘權(2014),<192家企業簽署「反盜版」聯合倡議>,《中國版權》,第4期,「劍網2014專項活動」專欄,頁18。
三、學位論文:
李嫻嫻(2012),《影視作品的著作權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何星潤(2012),《侵害境外影視作品版權責任問題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春艷(2014),《視聽作品著作權研究——以參與利益分配的主體為視角》,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劉朝(2007),《網路環境下私人複製問題研究》,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四、電子資源:
《中國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16年)》 :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2362.html
亓蕾(2016)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產庭法官,《影視作品著作權歸屬的司法認定》:http://www.zhichanli.com/article/25246
張今、劉佳,《著作人身權制度的質疑和思索》,豆瓣網:http://www.docin.com/p-1778657376.html
知乎(201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01252/answer/15900630。
《未經審批的境外影視作品著作權保護研究》:http://www.92to.com/wenhua/2016/01-28/1015687.html
《視頻APP盜版新路徑:網盤存儲和聚合深層連結》(2015)https://read01.com/0P2PBk.html
張玲玲(2016)《定向連結網路服務提供者侵犯著作權責任的司法判定》:http://www.cnipr.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_id=24463
《網站連結侵權:伺服器標準」的來源及適用》:
http://www.ht.cn/anf-id-11-aid-11273-tid-6.html
鄒良城(2015)《視頻聚合類APP的網路版權侵權認定問題》: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4332.html
馮曉青(2016)《視頻聚合平臺盜鏈行為直接侵權的認定》,《人民法院報》: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6-08/03/content_114834.htm?div=-1
維基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6%8A%80%E6%9C%AF%E4%B8%AD%E7%AB%8B%E5%8E%9F%E5%88%99
《中國著作權侵權行為歸責原則淺析》(2009)中國法源網:http://www.china.com.cn/law/txt/2009-02/25/content_17332106.htm
李慧穎 、王麗慧(2015),《內容聚合平臺著作權法律責任分析》: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4509/244438.html
湯韜,《TPP規則下的技術保護措施——兼論對中國立法的啟示》: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U5ODEzNw==&mid=2665201362&idx=1&sn=65d2bebca8f4cfb2b1a44b28d32b1e6e&scene=5&srcid=0730kBjujsK1gumS0ELwYRxK#rd
劉政操(2016)《如何界定視頻聚合平臺的責任?》中國知識產權報:http://www.nipso.cn/onews.asp?id=30961
茹競岩石、彭洪慶(2017),《影視類聚合平臺連接侵權構成分析》,高杉LEGAL: http://mp.weixin.qq.com/s/cFoyrBlBrXEJq7-UuEDWVQ
賈小龍(2014),《論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著作權侵權責任》:http://www.xzbu.com/4/view-4788202.htm
《視頻分享網站的版權困境及出路》(2012),中國論文網:http://www.xzbu.com/1/view-231484.htm
外文參考文獻:
Alain Stowel, (2009). Internet Piracy as a Wake-up Call for Copyright Law Makers: Is the 「Graduated Response」a Good Reply? 1 WIPO J. 75, 78
Canada Copyright Act,Sec 27(2),(3);(Austraiia)Copyright Act 1968,Sec 37,38,102,103
Douglas Lichtman & William Landes, (2003) Indirect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16 Harv.J.L. & Tech.395, 397-99
Directive 2001/2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2 May 2001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J. A. L. SterIing,(2003)WorId copyright Iaw(2nd Edition),Sweet & MaxweII, 13. 09
Jessica Litman(1989), Copyright Legis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Oregon Law Review.
Pascal Kamina(2001)Film Copyright in the European Union, 1st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gl. V. Have/Eickmeier, Der gesetzliche Rechtsschutz von Fernseh-Show-Foematen, Z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