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01: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憶萍
研究生(外文):Yi-Ping Hou
論文名稱: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研究—以陪審制與參審制之比較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ay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 Trials—Focusing on Jury System and Mixed-Court System
指導教授:薛智仁薛智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Jen Hsueh
口試日期:2017-07-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0
中文關鍵詞:人民參與審判陪審制參審制陪審制制度功能參審制制度功能民主模式
外文關鍵詞:Lay Participation in TrialsJury SystemMixed-Court SystemFunctions of JuryFunctions of Mixed-CourtModels of Democra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6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司法改革議題當中,是否於刑事程序引進「人民參與審判制度」受到高度的關注。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主要可分為「分工」與「合作」兩種模式,前者以英美的「陪審制」作為代表;後者則以德國的「參審制」作為典型,這些國家的人民參與審判經驗,值得我國參考借鏡。本文將以「陪審」以及「參審」兩套制度作為比較對象,除了介紹各自之歷史發展與演變過程,本文亦將依序對美國、英國、德國現有之制度設計進行說明,並揭示彼此之間的差異。
接下來,本文更進一步探究制度之正當性基礎。從功能面向來看,陪審制或參審制的支持者認為該機制能為裁判帶來正面影響,亦能在社會與政治層次上創造出正面效應。然而,參酌比較法上的經驗,倡議者所宣稱之種種功能未必皆能發揮,故以之作為正當性依據,說服力仍顯不足;從抽象理論的面向來看,以常見之民主模式加以檢驗後,即可發現現有的機制難以符合民主原則之要求。因此,不論是功能性還是抽象民主原則之論述,均難以成為支持制度存在或引進之有力依據。
關於人民參與審判在我國之建構,首先是制度目的之檢討。參考比較法的經驗,並衡量我國的現實狀況後,本文認為引進未必能協助我國化解司法信賴低落之危機;而現有機制難以通過民主原則檢驗,以致於促進司法系統民主化之目的難以達成。其次,制度在具體運作上仍存有違憲疑慮。最後,引進制度也可能為我們帶來新的困境,如何因應相關難題也將成為一大挑戰。
The issue of whether we should introduce the lay judge system into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The systems of lay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 trial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major types,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The American and the English jury and the German mixed-court are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wo types respectively. The experiences of these countries worthily become our referenc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different lay judge system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introduc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evolutions of these systems. After that, the system designing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system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egitimate basis of these systems. Supporters argue that the systems can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judgments and 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experiences of countries with jury system or mixed court, we can find that “the expected functions” are not fully achieved.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justify the system from a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 From an abstract point of view, these systems fai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mocracy principles and they are not good examples of democracy models. Thus, these arguments cannot provide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lay judge systems.
After analyzing the purposes of constructing a lay judge system in Taiwa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such systems cannot contribute to resolving the crisis of judicial trust. Besides, the systems are inconsistent with democracy principles, so that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judicial system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addit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s might violate the constitution. Fin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systems might also generate a new dilemma. Dealing with these difficulties will be a big challenge.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用語界定 4
第四節 章節架構 4
第二章 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的歷史溯源 6
第一節 英國陪審制之發展 6
第一項 陪審制之起源及司法化 6
第二項 神判廢止及審判陪審團之出現 7
第三項 從證人到中立裁判者之轉變 9
第四項 審判陪審團獨立性格的強化 9
第五項 陪審制於美洲大陸的移植 11
第二節 德國參審制之發展 12
第一項 古代時期 12
第二項 德意志王國時期 14
第三項 近代德國 17
第三節 小結 21
第三章 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制度設計與現狀 23
第一節 美國陪審制度 23
第一項 類型與適用範圍 23
第二項 陪審團之產生 24
第三項 陪審法庭之運作 29
第四項 陪審團評決之相關爭議 36
第二節 英國陪審制 48
第一項 類型適用範圍 48
第二項 陪審團之產生 49
第三項 陪審法庭之運作 51
第三節 德國參審制 53
第一項 類型與適用範圍 53
第二項 參審員之產生 54
第三項 參審法庭之運作 55
第四節 比較與綜合評析 57
第一項 英國與美國之間的差異 57
第二項 德國與英美之間的區別 59
第四章 人民參與審判之制度功能與立論基礎 62
第一節 陪審制之功能探討 62
第一項 提升裁判品質 62
第二項 司法正當性(Legitimacy)之提升 66
第三項 法治教育功能、積極公民之養成 68
第四項 防止司法濫權、抗衡政府權力 71
第二節 參審制之功能探討 72
第一項 使判決貼近現實社會 72
第二項 法律語言平民化 75
第三項 監督司法 79
第四項 法治教育功能 80
第三節 以民主原則作為人民參與審判之立論基礎 83
第一項 民主之意義及參與模式 83
第二項 以直接民主模型檢視人民參與審判機制 88
第三項 以代議民主模型檢視人民參與審判機制 90
第四項 以審議民主模型檢視人民參與審判機制 92
第四節 小結 94
第五章 我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建構 97
第一節 引進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目的 97
第一項 提升司法信賴 97
第二項 司法民主化 111
第二節 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合憲性 115
第一項 不附理由判決之合憲性爭議 115
第二項 本文見解 117
第三節 採行人民參與審判制度所生之困境 119
第一項 族群代表性不足之問題 119
第二項 少數族群參與審判之意義 120
第三項 問題之解決 121
第六章 結論 125
參考文獻 128
一、中文部分
一般書籍
王銘勇(2013)。《司法研究年報第30輯刑事類第6篇:人民參與審判法制之研究》。台北:司法院。
何勤華(2003)。《英國法律發達史》。台北:韋伯文化。
何勤華、李秀清、倪韶紅、魏瓊、孟紅、方立新、林燕平(2004)。《德國法律發達史》。台北:韋伯文化。
易延友(2004)。《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台北:三民。
施鵬鵬(2008)。《陪審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孫健智(2013)。《司法研究年報第30輯刑事類第2篇:人民參與審判法制之研究》。台北:司法院。
張永宏(2014)。《我國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借鏡》。台北:政大。
張明貴(2003)。《民主理論》。台北:五南。
郭秋永(2001)。《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
廖錦桂、王興中(編)(2007)。《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智庫。
戴東雄(1999)。《中世紀義大利法學與德國的繼受羅馬法》,2版。台北:元照。
蘇永欽(1998)。《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台北:月旦。
翻譯書籍
Burnham, W.(著),林利芝(譯)(2005)。《英美法導論》,2版。台北:元照。
Denning, A. T.(著),劉庸安、張文鎮(譯)(1999)。《法律的未來》。北京:法律。(簡體字版)。
D''alexis De Tocoueville(著),董果良(譯)(1991)。《論美國的民主(上卷)》。 北京:商務。(簡體字版)。
Easton, D.(著),王浦劬(譯)(1999)。《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北京:華夏。(簡體字版)。
English, P. W., & Sales, B. D.(著),龐元媛(譯)(2012)。《法律,不只是法律:行為與社會事實在法律判決時的角色》。台北:博雅書屋。
Gastil, J., Deess, E. P., Weiser, P. J., & Simons, C.(著),余素青、沈潔瑩(譯)(2016)。《陪審團和民主:論陪審協商制度如何促進公共政治參與》。北京:法律。(簡體字版)。
Gutmann, A., & Thompson, D.(著),謝宗學、鄭惠文(譯)(2006)。《商議民主》。  
台北:智勝。
Gutmann, A., & Thompson, D.(著),楊立峰、葛水林、應奇(譯)(2007)。《民主  與分歧》。北京:東方。(簡體字版)。
Heywood, A.(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9)。《Heywood’s 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Kadri, S.(著),吳懿婷(譯)(2007)。《審判的歷史》。台北:商周。
O’Connor, S. D.(著),信春鷹、葛明珍(譯)(2009)。《我在最高法院的日子:歐康諾訴說法律的尊嚴》。台北:博雅書屋。
Smith, M.(著),姚梅鎮(譯)(2006)。《歐陸法律發達史》,2版。台北:台灣商務。
Whitman, J. Q.(著),佀化強、李偉(譯)(2012)。《合理懷疑的起源:刑事審判的神學根基》。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簡體字版)。
書之篇章
張麗卿(2003)。〈參審制度之研究〉,氏著,《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2版,頁17-78。台北:元照。
黃榮堅(2000)。〈評「參審制度之研究」〉,收於:林山田、甘添貴(編),《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頁93-100。台北:學林。
Hörnle, T.(著),顏華歆(譯)(2015)。〈民主究責與人民參與刑事審判〉,收於:Duff, A., Farmer, L., Marshall, S., & Tadros, V.(編),《審判的試煉II裁判與到場說明權責》,頁177-200。台北: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Matravers, M.(著),萬象(譯)(2015)。〈「不僅是不合邏輯」:真實與陪審團無效裁決〉,收於:Duff, A., Farmer, L., Marshall, S., & Tadros, V.(編),《審判的試煉I真相與正當法律程序》,頁79-96。台北: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Redmayne, M.(著),顏華歆(譯)(2015)。〈陪審團制度的理論化〉,收於:Duff, A., Farmer, L., Marshall, S., & Tadros, V.(編),《審判的試煉II裁判與到場說明權責》,頁129-152。台北: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期刊論文
Helmut Satzger(著),王士帆(譯)(2011)。〈德國刑事訴訟之參審員〉,《法學叢刊》,224期,頁125-147。
Roman Poseck(著),溫耀源(譯)(2015)。〈德國參審制度之現狀〉,《司法周刊》,1773 期,頁2-3。
王曉丹(2017)。〈司法意識與司法信賴--權威、感知與正義〉,《檢察新論》,21期,頁13-23。
王泰升(2006)。〈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期,頁1-36。
王金壽、魏宏儒(2012)。〈台灣地方法院裁判評議制度之實證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8期,頁127-169。
尤伯祥(2015)。〈陪審才是最好的選擇〉,《司法改革雜誌》,103期,頁8-11。
---------- ( 2012)。〈論國民參與審判—以歷史與比較法的考察為基礎〉,《檢察新論》,11期,頁256-279。
呂秉翰(2010)。〈審判制度之民主化?—「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評析〉,《刑事法雜誌》,54卷1期,頁57-89。
何賴傑(2012)。〈從德國參審制談司法院人民觀審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特刊,頁1189-1243。
何建寬(2013)。〈美國刑事訴訟程序之介紹〉,《檢察新論》,13期,頁258-277。
李紅海(2015)。〈英國陪審制轉型的歷史考察〉,《法學評論》,192期,頁177-189。
李佳玟、何賴傑、陳運財(2012)。〈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圓桌論壇(二):
人民觀審制之理論與實踐〉,《台灣法學雜誌》,193 期,頁111-131。
林永謀(1987)。〈德國參審制度(上)〉,《司法周刊》,336期,版2-3。
-----------(1995)。〈德國陪審、參審採行之理念上觀察〉,《法令月刊》,46卷1期,
頁3-7。
林川陽(1997)。〈英國陪審制度〉,《刑事法雜誌》,41卷3期,頁75-87。
林超駿(2011)。〈法律組織、訴訟程序與案件控管—初論英國治安法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94期,頁52-67。
林裕順(2011)。〈人民參審審議式民主〉,《司法改革雜誌》,86期,頁40-42。
林慶郎(2014)。〈從「陪審團制」到「參審制」-以「問題列表」制度論之(上)〉,《司法周刊》,1724 期,頁2-3。
-----------(2014)。〈從「陪審團制」到「參審制」-以「問題列表」制度論之(下)〉,《司法周刊》,1725期,頁2。
-----------(2015)。〈從「陪審團制」到「參審制」-以「判決無庸附理由」原則論之(下)〉,《司法周刊》,1738期,頁2-3。
金孟華(2016)。〈人民參與審判如何達成「增進人民對於司法信賴」之功能?-以美國陪審制的政治功能為借鏡〉,《檢察新論》,20期,頁188-199。
段重民(2011)。〈夏蟲語冰錄(四十三)-「法內在的正義」與「法超越的正義」-兼論人民參與審判的必要性〉,《法令月刊》,62卷8期,頁133-139。
殷玉龍、吳美齡(2014)。〈對臺灣實施陪審制之建議(下)〉,《檢察新論》,15期,頁228-248。
張永宏(2011)。〈研擬引進刑事國民參審制度之芻議—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借鏡〉,《台灣法學雜誌》,172期,頁19-42。
張道周(2012)。〈原住民參與審判—原住民審判主體地位的建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卷3期,頁41-83。
張明偉(2009)。〈英國刑事司法制度〉,《軍法專刊》,55卷6期,頁162-183。
-----------(2016)。〈初探美國陪審制〉,《月旦刑事法評論》,2期,頁30-43。
陳運財(2010)。〈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之研究—兼評日本裁判員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80期,頁131-149。
程漢大(2011)。〈英國陪審制與歐陸糾問制探源〉,《私法》,17期,頁95-112。
黃國昌(2011)。〈美國陪審制度之規範與實證〉,《月旦法學雜誌》,194期,頁68-89。
黃旭田(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司法改革雜誌》,38期,頁62-65。
楊崇森(2009)。〈美國陪審制度的最新發展〉,《軍法專刊》,55卷4期,頁159-166。
-----------(2009)。〈英國陪審制度的新發展〉,《法令月刊》,60卷12期,頁78-91。
楊雲驊、張永宏、李濠松、許文彬、謝憲杰、謝宜斌(2016)。〈人民參與審判制度探討〉,《月旦刑事法評論》,2期,頁55-62。
蔡兆誠(2002)。〈美國的陪審團指示(Jury Instructions)簡介-從證據法的觀點〉,《全國律師》。6卷12期,頁4-7。
鄭文中(2012)。〈德國法制中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之歷史觀察〉,《國家發展研究》,12卷1期,頁43-94。
鄭文龍(2013)。〈陪審團-人民當家做主的審判制度〉,《全國律師》,17卷1期,頁51-64。
鐘孝宇、黃若翔(2015)。〈當人民走入法庭,破除法庭與社會的藩籬-專訪蔡志宏法官〉,《司法改革雜誌》,103期,頁12-15。
蘇永欽(2011)。〈夏蟲語冰錄(三十九)-給人民加個位子〉,《法令月刊》,62卷4期,頁122-125。
蘇佩鈺(2013)。〈初探人民觀審制度-從臺灣士林地方法院觀審模擬法庭觀察出發〉,《檢察新論》,13期,頁184-202。
研討會論文/會議資料
陳恭平、黃國昌、林常青(2012年9月)。〈台灣人民對法院的信任支持及觀感-以對法官判決之公正性及對法院表現的滿意度為中心〉,發表於:《台灣人民紛爭解決行為暨法意識實證研究調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法實證研究資料中心(主辦),台北。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分組第一次增開會議會議資料(2017年3月),台北。
學位論文
白尊宇(2010)。《論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社會意涵—從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一般書籍
Abramson, J. (2000). We, the Jury: The Jury System and the Ideal of Democracy : with a New Prefa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mpion, D. J. (2007). Sentencing: A Reference Handbook [Adobe Acrobat Reader DC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publisher.abc-clio.com/9781598840889
Fukurai, H., & Krooth, R. (2003). Race in the Jury Box: Affirmative Action in Jury Selection [Adobe Acrobat Reader DC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eb.a.ebscohost.com/ehost/detail/detail?vid=0&sid=1c57c98a-9319-
44eb-b08f-99a96f231b36%40sessionmgr4008&bdata=JnNpdGU9ZWhvc3QtbGl2ZSZzY29wZT1zaXRl#db=nlebk&AN=114640
Lafave, W. R., Israel, J. H., & King, N. J. (2004). Princip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Post-Investigation. St. Paul, MN: Thomson/West.
Masschaele, J. (2008). Jury, State, and Society in Medieval England [Adobe Acrobat Reader DC version]. doi: 10.1057/9780230616165
Sprack, J. (2008).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riminal Procedure, (12th ed.).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idmar, N., & Hans, V. P. (2007). American Juries: The Verdict.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書之篇章
Diamond, S. S. (1993). What Jurors Think: Expectations and Reactions of Citizens Who Serve as Jurors. In Robert E. Litan (Ed.), Verdict: Assessing the Civil Jury System (pp. 282-305).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期刊論文
Abramson, J. (2015). Four Models of Jury Democracy. Chicago-Kent Law Review, 90, 861-898.
Alschulert, A. W., & Deis, A. G. (1994).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riminal 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61, 867-928.
Corey, Z., & Hans, V. P. (2010). Japan’s New Lay Judge System: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Action? Asian-Pacific Law & Policy Journal, 12, 72-94.
Ellis, L., & Diamond, S. S. (2003). Race, Diversity, and Jury Composition: Battering and Bolstering Legitimacy. Chicago-Kent Law Review, 78, 1033-1058.
Hans, V. P., & Marder. N. S. (2015). Introduction to Juries and Lay Participation: American Perspectives and Global Trends. Chicago-Kent Law Review, 90, 789-824.
Hans, V. P. (2006).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ury: Worst of Times or Best of Times. Criminal Law Brief, 1, 3-8.
----------- (2008). Jury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Science, 4, 275-297.
----------- (2012). What Differences Does A Jury Make? Yonsei Law Journal, 3, 36-54.
Horowitz, I. A., Kerr, N. L., Park, E. S., & Gockel, C. (2006). Chaos in the Courtroom Reconsidered: Emotional Bias and Juror Nullification. Law and Human Behavior, 30, 163-181.
Ivkovic, S. K. (2007). Exploring Lay Participation in Legal DecisionMaking: Lessons from Mixed Tribunals.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40, 429-454.
Ivkovi, S. K. (2015). Ears of the Deaf: The Theory and Reality of Lay Judges in Mixed Tribunals. Chicago-Kent Law Review, 90, 1031-1067.
Machura, S. (2001). Interaction Between Lay Assessors and Professional Judges in German Mixed Cour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enal Law, 72, 451-479.
----------- (2011). Silent Lay Judges - Why Their Influence in the Community Falls Short of Expectations. Chicago-Kent Law Review, 86, 769-788.
Marder, N. S. (2006). Bringing Jury Instructions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otre Dame Law Review, 81, 449-512.
Senger, D. (2011). The Japanese Quasi-Jury and the American Jury: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Juror Questioning and Sentencing Procedures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Lay Judicial Particip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2011, 741-774.
Sommers, S. R. (2006). On Racial Diversity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Identifying Multiple Effects of Racial Composition on Jury Delib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597-612.
三、德文部分
一般書籍
Benz, U. (1982). Zur Rolle der Laienrichter im Strafprozess. Lübeck: Schmidt Römhild.
Gmür, R./Roth, A. (2006). Grundriss der deutschen Rechtsgeschichte (11 Aufl.). München: Luchterhand.
Grube, F. C. (2005). Richter ohne Robe: Laienrichter in Strafsachen im deutschen und anglo-amerikanischen Rechtskreis. Frankfurt am Main: P. Lang.
Lieber, N. (2010). Schöffengericht und Trial by Jury.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Linkenheil, B. (2003). Laienbeteiligung an der Strafjustiz: Relikt des bürgerlichen Emanzipationsprozesses oder Legitimation einer Rechtsprechung "Im Namen des Volkes"? Berlin: Berliner Wissenschafts-Verlag.
Rennig, C. (1993). Die Entscheidungsfindung durch Schöffen und Berufsrichter in rechtlicher und psychologischer Sicht. Empirische, rechtsdogmatische und psychologisch-theoret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Laienbeteiligung an der Strafgerichtsbarkeit. Marburg: Elwert.
Roxin, C. (1995). Strafverfahrensrecht: ein Studienbuch (24 Aufl.). München: C.H. Beck.
Schmidt, E. (1995).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trafrechtspflege (3 Aufl.). 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書之篇章
Duttge, G. (2013). Jenseits der Illusionen: Die Beteiligung von Laienrichtern am Strafprozess. In Strafverteidigervereinigung (Hrsg.), Alternativen zur Freiheitsstrafe. Texte und Ergebnisse des 36. Strafverteidigertages (S. 203-218). Hannover.
Lilie, Hans. (2002). Blinde Kontrollinstanz? Zur Zukunft des Schöffenamtes. In E.-W. Hanack/H. Hilger/ V. Mehle /G. Widmaie (Hrsg.), Festschrift für Peter Riess zum 70. Geburtstag am 4. Juni 2002 (S. 303-316).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網路文獻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How Courts Work, http://www.americanbar.org/groups/public_education/resources/law_related_education_network/how_courts_work/appeals.html (last visited April 1, 2017).
Cheryl Thomas, Are juries fair?, Ministry of Justice Research Series 1/10, https://www.justice.gov.uk/downloads/publications/research-and-analysis/moj-research/are-juries-fair-research.pdf (last visited April 20, 2017).
Equal Justice Initiative, Illegal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Jury Selection: A Continuing
Legacy, https://eji.org/sites/default/files/illegal-racial-discrimination-in-jury-
selection.pdf (last visited March 15, 2017).
Fully Informed Jury Association, http://fija.org/ (last visited March 20, 2017).
Fully Informed Jury Association, http://fija.org/about/history/ (last visited March 20, 2017).
Glenn Harlan Reynolds, Nullifying juries more interested in justice than some prosecutors, http://www.usatoday.com/story/opinion/2015/08/06/jury-nullification-prosecutorial-discretion-column/31124011/ (last visited February 28, 2017).
Ilya Somin, Rethinking jury nullification,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volokh-conspiracy/wp/2015/08/07/rethinking-jury-nullification/?utm_term=.f948be041e6a (last visited February 28, 2017).
Introduction - What to do if a court issues a gag order, https://www.rcfp.org/first-amendment-handbook/introduction-what-do-if-court-issues-gag-order (last visited February 1, 2017).
Juror Qualifications, http://www.uscourts.gov/services-forms/jury-service/juror-qualifications (last visited February 1, 2017).
Sixth Form Law, Jury selection,
http://sixthformlaw.info/01_modules/mod1/1_5_lay_people/1_5_2_juries/01_jury_selection.htm (last visited March 20, 2017).
Taxquet v. Belgium, App. No. 926/05, http://hudoc.echr.coe.int/eng#{"dmdocnumber":["845308"],"itemid":["001-90677"]} (last visited April 5, 2017).
Taxquet v. Belgium (GC), App. No. 926/05, http://hudoc.echr.coe.int/eng#{"fulltext":["Taxquet v. Belgium"],"documentcollectionid2":["GRANDCHAMBER","CHAMBER"],"itemid":["001-101739"]} (last visited April 5, 2017).
三振出局法,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8C%AF%E5%87%BA%E5%B1%80%E6%B3%95(最後瀏覽日:04/15/2017)。
人民參與審判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LayParticipation/intro04.asp(最後瀏覽日:04/15/2017)。
司法院統計處,中華民國104年臺灣地區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報告, http://www.judicial.gov.tw/juds/(最後瀏覽日:04/01/2017)。
合議制度的落實改革成效初步評估報告,www.judicial.gov.tw/revolution/judReform04-3.pps(最後瀏覽日:04/10/2017)。
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http://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2/work02-01.asp(最後瀏覽日:05/01/2017)。
吳景欽,別拿違憲搪塞司法改革,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83063(最後瀏覽日:05/01/2017)。
吳景欽,裁判評議讓人詬病,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00812/32731017/(最後瀏覽日:05/01/2017)。
許菁芳、羅巍,「走法院」會讓人民更加信任司法嗎?台灣民眾的司法信任度實證分析(上),http://whogovernstw.org/2017/03/30/chingfanghsuweiluo1/#fnref-3934-1(最後瀏覽日:05/01/2017)。
許澤天,許澤天觀點:三論改良式當事人主義–陪審制的法理與功用質疑,http://www.storm.mg/article/250100(最後瀏覽日:05/01/2017)。
張靜,判決不附理由是否違憲,http://www.peoplenews.tw/news/28ac4708-38af-4601-9a96-40da2b95343e(最後瀏覽日:05/01/2017)。
張道周,正視國民參與審判對於原住民司法權的影響,原住民族法學研究室, http://tipslaw.dscloud.me/wordpress/%E6%AF%8F%E6%9C%88%E4%B8%BB%E9%A1%8C%E8%AB%96%E6%96%87/2016%E5%B9%B4%E4%BA%8C%E6%9C%88%E8%99%9F%E4%B8%BB%E9%A1%8C%E8%AB%96%E6%96%87/(最後瀏覽日:03/28/2017)。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http://deptcrc.ccu.edu.tw/examine/showExamine/50(最後瀏覽日:04/01/2017)。
麻州州長死刑諮詢委員會的最終報告1,http://www.taedp.org.tw/sites/default/files/ma_zhou_zhou_chang_si_xing_zi_xun_wei_yuan_hui_bao_gao_-final.pdf (最後瀏覽日:04/01/2017)。
蔡志宏,陪審哪裡有違憲?,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2635(最後瀏覽日:05/01/201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曉丹(2017)。〈司法意識與司法信賴--權威、感知與正義〉,《檢察新論》,21期,頁13-23。
2. 王泰升(2006)。〈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期,頁1-36。
3. 呂秉翰(2010)。〈審判制度之民主化?—「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評析〉,《刑事法雜誌》,54卷1期,頁57-89。
4. 何賴傑(2012)。〈從德國參審制談司法院人民觀審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特刊,頁1189-1243。
5. 何建寬(2013)。〈美國刑事訴訟程序之介紹〉,《檢察新論》,13期,頁258-277。
6. 林川陽(1997)。〈英國陪審制度〉,《刑事法雜誌》,41卷3期,頁75-87。
7. 林超駿(2011)。〈法律組織、訴訟程序與案件控管—初論英國治安法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94期,頁52-67。
8. 林慶郎(2014)。〈從「陪審團制」到「參審制」-以「問題列表」制度論之(上)〉,《司法周刊》,1724 期,頁2-3。
9. 金孟華(2016)。〈人民參與審判如何達成「增進人民對於司法信賴」之功能?-以美國陪審制的政治功能為借鏡〉,《檢察新論》,20期,頁188-199。
10. 殷玉龍、吳美齡(2014)。〈對臺灣實施陪審制之建議(下)〉,《檢察新論》,15期,頁228-248。
11. 張明偉(2009)。〈英國刑事司法制度〉,《軍法專刊》,55卷6期,頁162-183。
12. 陳運財(2010)。〈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之研究—兼評日本裁判員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80期,頁131-149。
13. 黃國昌(2011)。〈美國陪審制度之規範與實證〉,《月旦法學雜誌》,194期,頁68-89。
14. 黃旭田(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司法改革雜誌》,38期,頁62-65。
15. 楊崇森(2009)。〈美國陪審制度的最新發展〉,《軍法專刊》,55卷4期,頁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