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0: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筠
研究生(外文):Yun Lin
論文名稱:加盟總部之僱用人責任與商品或服務責任
論文名稱(外文):The Employer Liability and Product or Service Liability of A Franchisor
指導教授:陳忠五陳忠五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5-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加盟總部僱用人責任商品責任服務責任替代責任實際代理表見代理商業流理論表見製造人原則
外文關鍵詞:Franchisoremployer liabilityproduct liabilityservice liabilityvicarious liabilityactual agencyapparent agencystream of commerceapparent manufacturer doctri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加盟經營模式目前在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加盟總部透過加盟經營模式,獲取加盟店投入的資金、人力以拓展連鎖規模,提升加盟總部的商標品牌價值,加盟總部與加盟店從合作關係中互利互惠,同時也為大眾創造更高品質的消費生活。
連鎖經營是加盟經營模式的上位概念,連鎖店基於商業利潤成本的考量,採用加盟經營模式拓展連鎖店規模,而加盟經營模式隨加盟總部與加盟店之間的不同需求,發展出不同型態,而不論何種型態,加盟經營模式的共通特徵,包括加盟總部之「對內經營監督」、加盟系統之「對外經營一致性」及加盟店之「對內獨立性」,三項特徵的強弱隨著加盟經營模式的調整而有所不同。
在加盟契約關係中,當加盟總部之「對內經營監督」非常強烈時,加盟總部與加盟店之間,在美國法上,有將加盟契約定性為勞動契約,我國法上則尚未將加盟契約與勞動契約相提並論;反之,當加盟總部之「對內經營監督」非常薄弱時,加盟總部與加盟店之間,我國法上則有學說認為仍可將加盟契約認為是合夥契約,顯見加盟契約中加盟總部之「對內經營監督」特徵有強有弱,就此特徵的光譜變化,似乎不僅影響契約內部當事人之間的關係,對契約外部第三人是否應負責任之判斷,也將造成影響。例如,當加盟店的經營行為,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第三人權利,致第三人受有損害時,加盟總部是否應負僱用人責任;或加盟店之商品或服務,因欠缺合理可期待安全性,致消費者受有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損害時,加盟總部是否應就該商品或服務消費爭議負責。加盟總部是否能基於加盟店之「對內獨立性」,抗辯其間不該當我國法上僱用人責任之僱用關係要件?或其並非加盟店之商品、服務消費爭議之責任主體?如此對於一般大眾、消費者似有不公,然基於加盟總部之「對內經營監督」、加盟系統之「對外經營一致性」,又應如何判斷加盟總部之僱用人責任、商品或服務責任,即為本文研究美國法及我國法之重點。
美國法上,係以實際代理理論與表見代理理論,判斷加盟總部對於加盟店於職務範圍內所生之侵權行為是否應負替代責任。實際代理理論是以監督者責任所衍生的責任判斷模式,以加盟總部對於加盟店的「控制」關係,即前述加盟總部之「對內經營監督」特徵,來判斷加盟總部是否負責;而表見代理理論,是在無法建立加盟總部與加盟店間的實際代理關係時,以加盟總部對外表示加盟系統之外觀,及一般大眾基於該外觀表現而信賴加盟總部對加盟店、加盟店受僱人具有控制關係,即以加盟系統之「對外經營一致性」特徵,來判斷加盟總部之替代責任。就此部分,可與我國法上民法第188條僱用人責任適用於加盟總部之實務、學說作比較,並提供參考標準。
而美國法上對於加盟店消費者之保護,其討論脈絡來自於商標授權人之商品責任的判斷,包括以商業流理論與表見製造人原則做判斷,進而討論加盟總部之商品責任,蓋加盟契約中將商標授權加盟店使用為加盟總部之基本義務,商業流理論係以商標授權人協助將商品放入商業流,故應被視為商品出賣人或製造人而負嚴格責任;表見製造人原則係以商標授權人將他人製造之商品作為自己之商品散布,故應視為商品製造人而負嚴格責任。此部分則可與我國法上,消保法第7至9條商品或服務責任及民法第191條之1商品製造人責任,適用於加盟總部之實務、學說做比較,並提供參考標準。
Nowadays, franchise has gain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in the area of business. In fact, franchisors get resources from franchisees in order to improve markets and enhance the value of different brands or trademarks, thus creating a favorabl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for customers.
Three characteristics are essential to franchise: ''the supervision from the franchisor'', ''the similarity of the franchise system'', and ''the independency of the franchisee''. Each characteristic can be evaluated from high to low, depending on how the franchisor constructs the franchise system.
However, some difficulties might be encountered, for example: if a given franchisee and/or any of his/her employee causes damage to a third party; or if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offered by the franchisee bring tort to a third party. In such cases, it is crucial to determine what are the liabilities can be imposed to the franchisor. If franchisors tend to avoid the liabilities by claiming their independency from the franchisees, then it is obviously an unfair answer to the concerned matters. In such a case, how can a judge manage the two first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i.e., judges can’t avoid considering these characteristics when the liabilities of the franchisor are discussed.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will be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iability of the franchisor as it is appl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aiwanese law, and to compare it with its juridical appl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It is relevant to compare these two judicial systems, because the Taiwanese law lacks clear standards for applying the Employer Liability and the Product of Service Liability, unlike the USA. With regards to the latter, if the franchisee or one of his/her employee is responsible of any damage that they caused to a third party, the vicarious liability might be imposed by the victim upon the franchiso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Agency Theory or the Apparent Agency Theory. Or, if the product or service of the franchisee causes damage to a third party, this latter can claim that the franchisor is to be held responsible, just as the seller or manufactur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eam of Commerce Theory or Apparent Manufacturer Doctrine of product liability on the trademark licensor. Hence, these available theories in the USA can greatly inspire and serve as role models to help complete and systematize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the Employer Liability and the Product or Service Liability of the franchisors in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加盟經營之商業發展與法律問題 7
第一節 加盟經營之商業發展 7
第一項 「連鎖經營」作為上位概念 8
第二項 加盟經營之動機理論 13
第三項 加盟經營之定義及型態 21
第四項 歷史發展與我國趨勢 28
第二節 加盟經營之法律問題 34
第一項 加盟總部與加盟店之「內部關係」 35
第二項 加盟總部與第三人之「外部關係」 47
第三章 加盟總部之僱用人責任 59
第一節 美國判決學說觀察 59
第一項 實際代理責任 60
第二項 表見代理責任 77
第三項 其他課以責任的方式 83
第二節 我國判決與學說 86
第一項 法規適用說明 86
第二項 實務案例 95
第三項 實務分析與學說見解 103
第三節 本文見解 107
第一項 實際代理責任與僱用人責任 107
第二項 建構加盟總部對內經營監督之合理程度 108
第三項 表見代理責任與僱用人責任 110
第四項 建構合理之信賴保護必要性 111
第四章 加盟總部之商品或服務責任 113
第一節 美國判決學說之觀察 113
第一項 法規適用說明 113
第二項 商業流理論 125
第三項 表見製造人原則 139
第二節 我國判決與學說 149
第一項 法規適用說明 149
第二項 實務案例 163
第三項 實務分析與學說見解 167
第三節 本文見解 172
第一項 商業流理論與商品或服務責任 172
第二項 功能上相當於加盟店之判斷 173
第三項 表見製造人原則與表見商品製造人責任 174
第四項 表見商品製造人責任之適用與調整 176
第五章 結論 179
參考文獻 183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王澤鑑(1996),〈商品製造者責任與純粹經濟上損失〉,《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自版。
王澤鑑(1999),《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台北:自版。
王澤鑑(2015),《侵權行為法》,增訂新版,台北:自版。
史尚寬(1990),《債法總論》,台北:自版。
朱柏松(2004),《消費者保護法論》,台北:翰蘆。
蕭富庭、郭昱玲(2014),《商業服務業競爭力系列叢書-加盟必修的法律知識課》,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吳偉立(2010),《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加盟》,台北:群學。
林正修、陳啟仁、顏玉升(2007),《連鎖店經營管理》,台中:滄海。
林誠二(2010),《債法總論新解》,台北:瑞興。
林誠二(2007),《民法債編各論(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邱聰智(2000),《新訂民法債編通則》,台北:自版。
邱繼智(2006),《連鎖企業管理》,台北:華立。
姜志俊、黃立、范建得(2000),《消費者權益保護》,臺北:空大。
洪誌宏(2013),《消費者保護法》,臺北:五南。
胡長清(1968),《中國民法債篇總論》,臺2版,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孫森焱(2008),《民法債編總論(上冊)》,台北:自版。
經濟部商業司(2000),《連鎖店經營管理實務》,台北:自刊。
陳立國(2006),《如何架設連鎖總部》,新加坡:麥可國際。
曾素薇(2007),《小額創業開店指南14:當上加盟店老闆》,新北:數位人資訊。
馮震宇、謝穎青、姜志俊、姜炳俊(2005),《消費者保護法之解讀》,臺北:元照。
楊淑文(2013),〈雙軌制立法下的消費者與消費關係〉,《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之分與合》,臺北:元照。
詹森林(2007),《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四)–消費者保護法專論(2)》,臺北:元照。
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2002),《民法債編總論》,修訂2 版,台北:三民。
劉原超(2010),〈連鎖加盟總部與加盟者糾紛案類型分析〉,《99 年提升連鎖加盟總部競爭力計畫》。
賴山水(1991),《加盟連鎖店的行列》,台北:懋聯。
賴山水(2010),《品牌授權&連鎖加盟─21世紀二大行銷模式》,台北:自版。
Vincent R. Johnson(著),趙秀文、楊志傑(譯)(2006),《英美侵權法》,台北:五南。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5),《企業經營者對消費者侵權賠償責任制度之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5),《消費者保護法施行細則研訂資料》。
二、期刊論文
吳瑾瑜(2001),〈受僱人執行職務之行為─評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116號判決〉,《中原財經法學》,6期,頁123-138。
邱聰智(1996),〈消費者保護法上商品責任之探討〉,《消費者保護研究第2輯》,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頁61-86。
林美惠(1996),〈企業規劃加盟店契約中當事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問題〉,《法學叢刊》,41卷4期,頁98-127。
姚志明(2001)「論民法商品責任第191條之1評析」,法學叢刊,第46卷第1期,頁47-80。
陳忠五(2002),〈醫療事故與消費者保護法服務責任之適用問題—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709號(馬偕醫院肩難產案)判決評析(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37期,頁31-62。
陳忠五(2011),〈在餐廳滑倒受傷與消保法服務責任的適用–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04號判決評析〉,《台灣法學雜誌》,185期,頁19-25。
陳忠五(2003),〈2003年消費者保護法商品與服務責任修正評論—消費者保護的進步或退步?〉,《臺灣本土法學雜誌》,50期,頁24-69。
陳自強(2000),〈民法侵權行為法體系之再構成—民法第191條之3之體系地位(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17期,頁20-43。
陳洸岳(2006),〈名義借與者之僱用人連帶賠償責任─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2303號判決簡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6期,頁233-236。
黃明陽(2014),〈消保法產品責任之法制研究〉,《消費者保護研究第18輯》,頁1-48。
黃宏全(2003),〈美國法上之商品製造人責任〉,《消費者保護研究第8輯》,台北:行政會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第161-180頁。
黃淳鈺(2013),〈不動產仲介業總店之僱用人責任─以加盟店受僱人侵權行為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19期,頁143-161。
楊宏暉(2012),〈從加盟契約的特性初探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中正財經法學》,第5期,頁45-121。
詹森林(1988),〈西德一九八八年產品責任法草案〉,《萬國法律》,39期,頁6-17。
劉姿汝(2013),〈加盟契約與民法第247-1條之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128期,頁15-17。
戴照煜(1990),《連鎖經營成功之道》,突破雜誌,57期,頁85-91。
三、學位論文
王又鵬(1985),《影響連鎖化商店績效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琰玉(2003),《咖啡連鎖店,加盟連鎖總部連鎖力之調查》,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如桂(1997),《加盟店契約存廢法律問題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培芬(2003),《台灣加盟連鎖體系國際化與經營模式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偉立(2007),《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惠(1995),《加盟店契約法律問題之研究─以企業規劃(隸屬)加盟為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娟娟(1990),《影響連鎖經營型態之因素 : 我國零售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慶郎(2005),《論受僱人執行職務─從盜賣股票事件檢視執行職務要件之判斷標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世民(2000),《台灣連鎖店經營型態選擇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宏煜(1981),《青年商店之經營績效與連鎖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柏晴(1995),《連鎖體系規劃與管理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亮延(2008),《連鎖加盟業之合作關係研究─以市售連鎖飲料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莊文華(1994),《連鎖體系擴張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德琪(2009),《組織間連結性對連鎖加盟體系經營績效之影響─以連鎖加盟餐飲業為例》,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孝義(2009),《美國連鎖加盟餐廳績效評估─價值鏈包絡法模型分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系博士論文。
張詠晶(2004),《論消費者保護法上之企業經營者》,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晏齡(2011),《僱用人責任「僱用關係」要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元(1984),《連鎖經營之營運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玲(2007),《結構化、依附與績效之研究:便利商店特許加盟系統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俊雯(2010),《組織與契約之間─民法第一八八條僱用人賠償責任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雲生(1993),《連鎖體系策略類型與經營成敗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秀倩(1993),《連鎖店內部創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仁榮(1993),《我國連鎖體系加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耿芸(2009),《從組織間信任與連結關係探討加盟績效》,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嚴盛豪(1984),《連鎖經營控制之研究--系統分析方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永達(2004),《經營者選擇加入連鎖系統之動機研究─以咖啡連鎖加盟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貳、英文文獻
ㄧ、書籍
Barbara Beshel(2010), An Introduction to Franchising, 5, IF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Louis R. Frumer & Melvin I. Friedman(1998), Products Liability §202
Philip Kotler(2009),Marketing management, NJ : Prentice Hall, 13th ed.
Philip F Zeidman(2013), Getting the Deal Through Franchise in 30 Jurisdictions Worldwide 2014. Gideon Roberton, 8th ed
二、期刊論文
Buss, Melissa Evans (2000) "Products Liabilit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ors," William Mitchell Law Review: Vol. 27 : Iss. 1, Article 28. 299-330
David J. Franklyn (1999), The Apparent Manufacturer Doctrine, Trademark Licensors and the Third Restatement of Torts. P.671-729.
David J. Franklyn (1998),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Strict Liability for Trademark Licensors. 1-66.
Gregg Rubenstein(2011), Vicarious And Other Franchisor Liability, 9 Int''l J. Franchising L. 3, 3-47 .
James F. Lummanick (1980), Trademark-Strict Tort Liability in Warranty of a Franchisor–Consumer Reliance on Trade Name- Kosters v. Seven-Up co., 7 N. Ky. L. Rev. 113-124.
Jay Hewitt(2010), Franchisor Direct Liability, 30 Franchise L. J. 35-42.
Jennifer Rudis Deschamp(2006), Has the Law of Products Liability Spoiled the True Purpose of Trademark Licensing? Analyz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a Trademark Licensor for the Defective Products Bearing its Mark. 247-275
Joseph H. King(2005), Jr., Limiting the Vicarious Liability of Franchisors for the Torts of Their Franchisees, 62 Wash. & Lee L. Rev. 417-485,.
John C. Monica(1984), Franchisor Liability to Third Parties, 49 Mo. L. Rev. 309-335,.
John L. Hanks(1999), Franchisor Liability for The Torts of Its Franchisees: The Case for Substituting Liability as A Guarantor for The Current Vicarious Liability, 24 Okla. City U. L. Rev. 1 , 1-35,.
J. W. Neyers (2005), A Theory of Vicarious Liability, 43 Alberta L. Rev. 287-326.
Michael R. Flynn(1993), The Law Of Franchisor Vicarious Liability: A Critique, 1993 Colum. Bus. L. Rev. 89-107,
P. Keeton(1964)., Product Liability-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trict Liability, UNIV. ILL. L. F. 693-697 n.14
Robert W. Emerson(1991), Franchisors'' Liability When Franchisees Are Apparent Agents: An Empirical And Policy Analysis Of "Common Knowledge" About Franchising, 20 Hofstra L. Rev. 609, 609-685,.
Randall K. Hanson(1991), The Franchising Dilemma: Franchisor Liability for Actions of a Local Franchisee, 19 N.C. CENT. L.J.190, 190-206,
Scott P. Sandrock (1979), Franchisor Tort Liability, 48 U. Cin. L. Rev. 669-721.
Thomas Patrick McGarry (1978), The Franchisor as “Seller ” under Strict Liability in Tort – Kosters v. Seven-Up co., 28 DePaul L. Rev. 1105. P1105-1119
William L. Killion(2004), Franchisor Vicarious Liability - The Proverbial Assault on the Citadel, 24 Franchise L.J. 162, 162-16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