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3 0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如儀
研究生(外文):Ju-Yi Shiau
論文名稱:論自殺致他人房屋成為凶宅之侵權責任及承租人責任
論文名稱(外文):The Torts Liability and Lessee’s Liability in Causing House of Others to Become Haunted House by Committing Suicide
指導教授:吳從周吳從周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忠五向明恩
口試日期:2016-11-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凶宅自殺所有權侵害背於善良風俗承租人責任民法第433條規定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3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有鑑於我國特殊的風俗民情,民眾一般多對曾有人於內自殺身亡之房屋(即俗稱之凶宅)心生畏怖或有所顧忌,此因素更造成此等房屋於交易市場上之價格下跌。因此,除了早期以買賣關係為主之訴訟外,近年來更出現了以自殺行為人侵權行為責任及房屋承租人責任為核心之訴訟類型。本文以後者為主題,透過實務判決之整理與分析,彙整並羅列出個案中所涉法律爭點,由此建立具體的問題意識,再進一步參考國內相關研究成果與比較法上相關規範,對我國特有之凶宅議題加以回答,提供實務將來處理此類案件時的論述參考。
於本文研究之訴訟類型中,主要涉及侵權行為責任及租賃契約責任二大部份,前者又可分為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之一般過失侵權行為責任,及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規定之故意背於善良風俗侵權責任二部份;後者則以民法第433條規定之承租人代負責任為中心。關於一般過失侵權行為責任,爭議在於自殺行為人是否具備權利能力、侵害客體為何及行為人之主觀可歸責性;關於故意背於善良風俗侵權責任,爭議在於自殺行為人是否具備故意,及自殺行為是否屬於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至於承租人代負責任,則涉及民法第433條規定之規範性質,及該條「毀損、滅失」要件之解釋問題。
結論方面,本文認為:首先,自殺行為人於行為時仍具備權利能力,故有成立侵權行為責任之可能;從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兩角度觀察,房屋成為凶宅應構成所有權侵害;而責任能力與過失具備與否仍有賴個案事實認定,惟前者應與行為控制能力加以區別,後者則應恪守客觀判斷標準。其次,難認自殺行為人行為時有對房屋損害之意欲或容忍,故一般而言應不具備故意;自殺亦非屬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規定所謂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最後,民法第433條規定係民法第224條之具體化、確認性規定,因此不以使用房屋之第三人本身成立侵權行為責任為適用前提,然而「毀損、滅失」於構成要件之解釋上僅限於物理上損害,因此房屋成為凶宅無法直接適用該規定,惟此應屬立法者漏未規定之法律漏洞,故應透過類推適用該規定加以填補。
Due to the unique cultural custom in Taiwan, it is common that people have fears or concerns about a house in which someone has suicided and passed away. Such house is then labeled as a haunted house. It also causes the price of such houses to drop i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earlier cases mainly about selling contracts, cases focusing on torts liability of the person committing suicide and the liability of house lessee are also discussed in recent year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latter cases, aggregates and enumerates legal issues in individual cases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judgments of courts, in order to specify concrete questions. On this basis, it further refers to research related in Taiwan as well as norms in comparative laws, in order to answer the unique issue of haunted house in our nation and provide the legal practices with references in future cases.
The cases researched in this thesis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orts liability and contractual liability of lease. The former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liability under the former part of Article 184 Paragraph 1 Civil Code and that under the latter part of Article 184 Paragraph 1 Civil Code, while the latter centers on the liability of lessee under Article 433 Civil Code. Regarding liability under the former part of Article 184 Paragraph 1 Civil Code, whether the person committing suicide still has legal capacity, what object is damaged, and the accountability of such person are at issue. With regards to liability under the latter part of Article 184 Paragraph 1 Civil Code, whether the person committing suicide has intent and whether suicide is a manner against the rules of morals are in question. As for the liability of lessee, issues around the nature of Article 433 Civil Cod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mage or destruction” in this article are involved.
In conclusion, as far as this thesis is concerned, firstly, the person committing suicide still has legal capacity when taking action, so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torts liability is established. From both perspectives of using value and exchange value, a house becoming a haunted house should form the violation of the ownership. The capacity of taking civil liability and the negligence of the person depend highly on facts in individual cases, while the former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capability of controlling one’s behavior and the latter should be decided under objective criteria. Secondly, it is hard to confirm the desire or tolerance of the person in causing damage to the house at the time of action. Furthermore, suicide doesn’t belong to a manner against rules of morals under the latter part of Article 184 Paragraph 1 Civil Code. Last, Article 433 Civil Code is the concrete and confirmed rule of Article 224 Civil Code and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orts liability of the third person using the house in lease is not a prerequisite. However, “damage or destruction” is restricted to physical damage under interpretation, so Article 433 Civil Code can’t be applied directly to the house becoming a haunted house, while a leak in law exists and should be filled by analogy.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圖目錄 XIII
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凶宅之案例類型 5
第一節 判決概況 5
第一項 買賣契約責任 5
第二項 侵權行為與租賃契約責任 7
第二節 指標性判決 9
第一項 承租人外甥自殺案(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583號民事判決) 10
第一款 案件事實 10
第二款 法律爭點 10
第三款 歷審法院見解 11
第一目 一審法院 11
第二目 二審法院 12
第三目 最高法院 14
第二項 便利商店員工自殺案(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584號民事判決) 18
第一款 案件事實 18
第二款 法律爭點 19
第三款 歷審法院見解 19
第一目 一審法院 19
第二目 二審法院 20
第三目 最高法院 21
第三項 主播租屋內自殺案(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重訴字第320號民事判決) 22
第一款 案件事實 22
第二款 法律爭點 22
第三款 法院見解 23
第四項 判決分析與問題提出 25
第三章 一般過失侵權行為責任 29
第一節 權利能力消滅? 29
第二節 侵害客體為何? 31
第一項 實務與學說見解 31
第一款 實務見解 31
第一目 侵害「純粹經濟上損失」 31
第二目 侵害「所有權」 32
第三目 立場不明 33
第二款 學說見解 34
第一目 侵害「純粹經濟上損失」 34
第二目 侵害「所有權」 35
第三目 小結 36
第二項 所有權之發展、意義與權能 37
第一款 所有權概念之發展 37
第一目 早期歐陸法之發展 37
第二目 近代歐陸法之發展 40
第二款 所有權之意義 43
第三款 所有權之權能 44
第四款 小結 46
第三項 所有權受侵害之態樣 47
第一款 羅馬侵權行為法之規範 47
第二款 典型所有權受侵害之態樣 49
第三款 所有權受侵害之爭議案例比較 50
第一目 銀行超額貸款案 51
第二目 物之瑕疵與繼續侵蝕性損害 53
第三目 所有權之功能妨害 56
第四項 純粹經濟上損失之特性與政策考量 59
第一款 純粹經濟上損失之特性 59
第二款 純粹經濟上損失之政策考量 60
第五項 本文見解 62
第一款 房屋使用目的受妨礙 63
第一目 居住安寧與生活品質之保護 63
第二目 居住安寧與生活品質為住宅之重要使用目的 64
第三目 使他人房屋成為凶宅構成對房屋使用目的之妨礙 65
第四目 使他人房屋成為凶宅構成房屋所有權侵害 66
第二款 房屋所有權之收益、處分權能受損 67
第一目 交換價值為所有權支配之內容 67
第二目 交換價值獨立保護之必要 69
第三目 交換價值減損係對收益、處分權能之侵害 73
第四目 凶宅跌價無純粹經濟上損失之特性與政策考量 74
第三款 小結 75
第三節 自殺行為人是否具備責任能力? 75
第一項 學說見解 75
第一款 責任能力之意義 75
第二款 責任能力之認定 76
第二項 實務見解 77
第一款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550號民事判決 77
第二款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訴字第81號民事判決 79
第三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重訴字第320號民事判決 79
第四款 小結 80
第三項 本文見解 81
第一款 責任能力之意義 81
第二款 責任能力之認定 81
第四節 自殺行為人是否具備過失? 86
第一項 實務見解 86
第一款 肯定說 86
第二款 否定說 87
第三款 小結 89
第二項 學說見解 89
第一款 自殺行為人之過失 89
第二款 侵權行為法過失概念 90
第三項 本文見解 92
第一款 自殺行為人負有注意義務 92
第二款 自殺行為人有違注意義務 92
第一目 判斷標準 92
第二目 判斷結果 93
第四章 故意背於善良風俗侵權行為責任 95
第一節 自殺行為人是否具備故意? 95
第一項 實務見解 95
第一款 否定說 95
第二款 肯定說 96
第一目 間接故意 97
第二目 一般故意 97
第二項 學說見解 98
第一款 否定說 98
第二款 肯定說 98
第三項 本文見解 98
第一款 故意之意義 98
第二款 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規定之故意 99
第三款 自殺行為人不具備故意 100
第二節 自殺是否為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 101
第一項 實務見解 101
第一款 肯定說 101
第二款 否定說 102
第二項 學說見解 103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03
第一款 背於善良風俗之意義 103
第二款 背於善良風俗加害之具體化案例類型 105
第一目 我國學說與實務 105
第二目 德國學說 110
第三目 小結 112
第三款 自殺之社會道德評價 113
第一目 自殺評價之演變 113
第二目 自殺違反道德之基礎 116
第三目 小結 118
第四款 自殺之法律上評價 118
第一目 刑法上評價 119
第二目 保險法上評價 121
第三目 民法上評價 123
第四目 小結 126
第五款 自殺並非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之背俗方法 126
第五章 承租人責任 129
第一節 民法第433條規定之規範目的與責任性質 129
第一項 規範目的 129
第二項 責任性質 130
第一款 實務見解 131
第二款 學說見解 132
第三款 本文見解 134
第一目 債務履行輔助人責任 134
第二目 僱用人責任 137
第三目 承租人代負責任與債務履行輔助人責任及僱用人責任之比較 140
第四目 民法第433條規定係履行輔助人責任規定 142
第二節 房屋成為凶宅是否該當民法第433條規定之毀損、滅失? 143
第一項 實務見解 144
第一款 否定說 144
第一目 限於物理上毀損滅失 144
第二目 等同於所有權受侵害 145
第二款 肯定說 145
第一目 包含交易價值貶損 145
第二項 學說見解 146
第一款 否定說 146
第二款 肯定說 147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48
第一款 承租人租賃物保管義務之內涵 148
第二款 因違反租賃物保管義務所致「毀損、滅失」之意義 150
第三款 房屋成為凶宅不該當毀損、滅失 151
第三節 致他人房屋成為凶宅是否類推適用民法第433條規定 151
第一項 實務見解 152
第一款 肯定說 152
第二款 否定說 153
第二項 學說見解 153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54
第一款 民法第433條規定存在法律漏洞 154
第二款 應類推適用民法第433條規定 157
第六章 結論 161
參考文獻 164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書籍
1.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初版,台北:五南,2013年
2.王澤鑑,民法物權,增訂二版,台北:自版,2014年
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增訂四版,台北:自版,2015年
4.王澤鑑,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增訂三版,台北:自版,2012年
5.王效賢、劉海亮編著,物權法總則與所有權制度,初版,北京:知識產權,2005年
6.史尚寬,債法總論,初版,台北:史吳仲芳、史光華,1990年
7.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五版,台北:瑞興,2009年
8.吳光明,新物權法論,初版,台北:三民,2009年
9.吳秀明等合著,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台北:元照,2002年
10.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上),台北:瑞興,2015年
11.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三版,台北:瑞興,2015年
12.林群弼,保險法論,修訂三版,台北:三民,2008年
13.邱聰智著,姚志明修訂,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新訂二版,台北:承法數位文化,2013年
14.邱聰智著,姚志明修訂,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新訂二版,台北:承法數位文化,2014年
15.邱聰智著,姚志明校訂,新訂債法各論(上),台北:自版,2002年
16.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修訂版,台北:自版,2014年
17.孫憲忠著,梁彗星主編,德國當代物權法,初版,北京:法律,1997年
18.梁宇賢,保險法新論,五修初版,台北:自版,2007年
19.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三版,台北:自版,2006年
20.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著,損害賠償法原理,三版,台北:新學林,2016
21.黃宗正,李明濱主編,實用精神醫學,三版,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2011年
22.黃茂榮,債法各論,二版,台北:自版,2006年
23.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二版,台北:三民,2010年
24.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自版,2011年
25.鄭冠宇,民法物權,六版,台北:新學林,2016年
26.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上),初版,台北:自版,2014年
27.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六版,台北:自版,2014年
28.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下),六版,台北:自版,2014年
(二)專書
1.Al Alvarez(著),王慶蘋、華宇(譯),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年
2.Kay Redfield Jamison(著),易之新(譯),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初版,台北:天下遠見,2009年
3.Thomas Szasz(著),吳書榆(譯),自殺的權利,台北:商周,2001年
4.康均心,生命刑法原理,初版,台北:自版,2009年
5.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地再反省,初版,台北:新學林,2008年
6.郭麗珍,瑕疵損害、瑕疵結果損害與繼續侵蝕性損害-契約法與侵權行為法鄰接範圍之釐清與責任基礎之探討,初版,台北:翰蘆,1999年
7.喬治․米諾瓦(著),李佶、林泉喜(譯),自殺的歷史,初版,北京:經濟日報,2003年
(三)專書論文
1.上田健二(著),陳志忠(譯),死亡的權利:依考夫曼法律哲學評價自殺及安樂死,自我負責人格之法律:Arthur Kaufmann的法律哲學,初版,台北:五南,2010年,頁195-228
2.王澤鑑,銀行徵信科員評估信用不實致銀行因超額貸款受有損害的民事責任:從純粹經濟上損失的保護,論契約與侵權行為法的規範功能及民事責任的發展,收錄於同作者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八冊,初版,台北:自版,2009年,頁275-301
3.王澤鑑,物之損害賠償制度的突破與發展,收錄於同作者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六冊,初版,台北:自版,2009年,頁21-39
4.王澤鑑,為債務履行輔助人而負責,收錄於同作者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六冊,初版,台北:自版,2009年,頁67-99
5.陳聰富,論侵權行為法上之過失概念,收錄於同作者著,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初版,台北:元照,2008年,頁5-71
6.黃茂榮,技術性貶值、交易性貶值,收錄於同作者著,民事法判解評釋(一),增訂版,台北:植根,1985年,頁369-381
(四)期刊論文
1.向明恩,物之瑕疵擔保責任之再探-以凶宅案為例:評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二一八號民事判決,月但裁判時報第12期,2011年12月,頁93-105
2.朱柏松,一般侵權行為之加害態樣與被害法亦類型之分析及展望,社會科學論叢第34期,1986年6月,頁45-110
3.吳從周,2013年民事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第43卷特刊,2014年11月,頁1127-1186
4.吳從周,凶宅與物之瑕疵擔保,月旦法學教室第99期,2011年1月,頁14-15
5.吳從周,凶宅、物之瑕疵與侵權行為:以兩種法院判決案型之探討為中心,月旦裁判時報第12期,2011年12月,頁106-113
6.吳瑾瑜,由所有權角度看受僱人於租賃屋內自殺衍生之僱用人侵權暨承租人契約責任爭議:以最高法院一O三年度台上字第五八四號民事判決為例,月旦裁判時報34期,2015年4月,頁5-14
7.林誠二,債務不履行歸責事由之檢討,中興法學第19期,1983年3月,頁389-403
8.邱琦,凶宅與純粹經濟上損失,月旦裁判時報第7期,2011年2月,頁20-28
9.周漾沂,論被害人生命法益處分權之限制:以刑法父權主義批判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8期,2013年12月,頁209-260
10.陳忠五,承租人允許使用房屋之第三人自殺致房屋成為凶宅之損害賠償責任: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583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69期,2015年4月,頁23-41
11.陳忠五,抽沙污染海域影響附近蚵苗成長:權利侵害或純粹經濟上損失?,台灣法學雜誌第187期,2011年11月,頁31-36
12.許政賢,凶宅、物之瑕疵與法律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138期,2014年4月,頁12-14
13.張義權,跳樓自殺是否為凶宅及其價值減損之探討,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15-122
14.葉啟洲,純粹經濟上損失在臺灣侵權行為法上的保護:以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41期,2015年6月,頁47-75
15.詹森林,使他人房屋因自殺成為凶宅之侵權與違約賠償責任:純粹經濟損失或非純粹經濟損失之爭議,發表於:純粹經濟損失侵權責任之實務發展研討會,2015年8月,頁1-24
16.蔡晶瑩,凶宅交易之法律問題:台高院101上易183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22期,2013年4月,頁167-170
(五)學位論文
1.方林根,民法第七十二條「公序良俗」具體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7月
2.李元矗,我國住宅瑕疵之法律問題-以凶宅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3.何盈德,我國凶宅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4.吳聰億,物之瑕疵擔保責任之研究-以凶宅房屋買賣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5.邱琦,純粹經濟上損失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6.張欣潔,純粹經濟價值減損之民法上救濟途徑──以「使他人房屋成凶宅致生貶值損害」之類型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7.張晏齡,僱用人責任「僱用關係」要件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8月
8.楊廷尉,論自殺行為在刑法上的評價,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2月
9.廖珊億,凶宅買賣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10.薛博橙,我國法院審理凶宅案件之量化統計及法律分析,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
二、外文文獻(依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1.Akkermans, Bram(2008). The Principle of Numerus Clausus in European Property Law. Portland : Intersentia
2.Baur, Jürgen F.(2002). §903. In Hs. Th. Soergel/ W. Siebert(Hrsg.), Soergel BGB (13 Aufl., Band 14,). Stuttgart : Kohlhammer
3.Brox, Hans/Walker, Wolf-Dietrich(2012). Besonderes Schuldrecht(36. Aufl.). München : Beck
4.Larenz, Karl(1987).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14. Aufl., Bd.I ). München : C.H. Beck
5.Looschelders,Dirk(2014).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9. Aufl.). München : Vahlen
6.Mousourakis, George(2012). Fundamentals of Roman Private Law.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7.Seiler, Hans Hermann(2002). §903. In J. von Staudingers(Hrsg.), Staudinger BGB (12 Aufl., Buch 3). Berlin: Sellier - de Gruyter
8.Schmidt, Rolf(2009).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II(6. Aufl.). Grasberg bei Bremen : Schmidt
9.Spickhoff, Andreas(2005). §823. In Hs. Th. Soergel/ W. Siebert(Hrsg.), Soergel BGB (13. Aufl., Band12). Stuttgart : Kohlhammer
10.Wolf, Manfred/ Wellenhofer Marina(2011). Sachenrecht(26. Aufl.). München : Bec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